格蘭仕VS天貓,天貓被懟的聲都不敢出?

格蘭仕VS天貓,天貓被懟的聲都不敢出?

今天是單仁行陪伴你的第1183

今年的618電商購物節,又再一次刷新了去年的記錄。

但是新紀錄的誕生下,是各大平臺的針鋒相對,互相廝殺,甚至給出了商家“2選1”的抉擇,一場渠道戰爭打響。

格蘭仕VS天貓,天貓被懟的聲都不敢出?

每年電商大促期間,都會上演平臺“二選一”的狗血劇情,過去主要是京東狗狗鬥天貓貓,如今變成天貓貓鬥拼多多。

這不,618電商大促都過去快一週了,但是因大促期間“二選一”引發的一場戰鬥卻硝煙未滅。

原來是格蘭仕因618拒絕退出拼多多,遭天貓“二選一”限流,導致20萬產品積壓,損失慘重。

格蘭仕稱,4月份就被天貓要求下架拼多多平臺旗艦店,格蘭仕否決後,被清退聚划算、520大促資源,並被阻斷“618”相關流量。

爆單的活動流量沒了,已經夠慘了。

然而更慘的是,隨著618臨近,連格蘭仕相關品牌詞檢索,在天貓搜索也出現異常,導致最精準、轉化率最高的流量也被阻截。

換了你是商家,面對平臺強權,你是選擇戰鬥還是隱忍?

格蘭仕選擇了魚死網破的戰鬥,下面是格蘭仕接連發布的公開控訴信息:

格蘭仕VS天貓,天貓被懟的聲都不敢出?

格蘭仕VS天貓,天貓被懟的聲都不敢出?

其中我覺得最扎心的詞,是“來陰的”。

格蘭仕VS天貓,天貓被懟的聲都不敢出?

就是說,表面上礙於道義層面和上頭有關部門的規定,不敢太囂張處理你們這些公然“叛逃”、去競爭對手平臺開旗艦店的商家,那就來陰的。

限你活動入口,掉你搜索排名,斷你大促流量,讓你吃啞巴虧,無處申訴。

對商家來說,多渠道引流是持續發展的王道,如果獲客渠道單一,就會導致銷量無法突破,並且成本上升,陷入增長瓶頸。

那麼商家遭遇平臺二選一威逼怎麼辦?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到了一個人,她就是格力董事長董明珠。

2004年,面對國美地方渠道在銷售格力產品時,做出的各種有損格力銷售和品牌的促銷行為。

比如私自降價,買xx送格力等,董大姐斷然下令:停止向國美供貨。

國美總部也針鋒相對向全國渠道發出了“把格力清場、清庫存”的決定,雙方關係急劇惡化。

對格力來說,退出國美的決定,並不是董大姐一時衝動的貿然之舉,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舉動。

雖然失去了國美這個銷售渠道,但是格力隨後在全國成功打造出格力專賣店這一自營渠道模式。

並逐漸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以地縣為基礎、以鄉鎮為依託的三級營銷網絡。

結果與國美分手那一年,格力的銷售增長了30億。

格蘭仕VS天貓,天貓被懟的聲都不敢出?

而在社交電商風起雲湧的當下,格力又推出了格力分銷商城,實施“全員營銷”。

員工利用閒暇時間,通過微信個人號營銷各自的微店商品,賣出後產生佣金收益。

這一舉措被業界稱為格力“9萬員工幹微商”,在一個月內,全員銷售總額達到了4592萬元。

其中,網紅董大姐身先士卒,在“董明珠自媒體”這個公眾號內,菜單欄植入了“董姐的店”,2019年春節期間,“董姐的店”賣了200多萬元。

舉格力的例子,是想對電商平臺上處處陷入被動的商家說:與其賣慘,不如自強。

平臺與商家,就是靠利益鏈條綁定的關係,平臺方作為莊家,是規則的制定者,玩家願賭服輸。

因為就目前的法律法規來說,還遠沒成熟到真正可以禁止平臺搞二選一這種霸王條款。

所以,玩家踩了平臺的紅線,被莊家欺負,打110也沒用,畢竟,警察叔叔天天抓電商刷單團伙都已經忙不過來了。

格蘭仕VS天貓,天貓被懟的聲都不敢出?

我發現,品牌知名度越高的消費品商家,對電商平臺依賴越嚴重,因為知名品牌在電商平臺流量高,出貨量大,銷售佔比高。

於是對平臺形成依賴,結果就荒疏了對其它新興線上渠道的開拓。

結果,好事變壞事,這些企業的電商命門,幾乎被平臺牢牢拽在手裡,這正好中了電商平臺的奸計,那就是:離開我大平臺你活不成。

長此以往,商家當然只有越來越被動,才會出現格蘭仕這樣的情況,被莊家欺負了只好出來哭天喊地。

企業要牢記,英國管理思想大師查爾斯·漢迪,關於企業增長的“第二曲線理論”。

他認為,企業持續增長的祕密是在第一條S形增長曲線走向頂點、到下滑的拐點之前,就開啟一條新的S曲線。

也就是說,某個產品鼎盛時期,就開始謀劃推出新的產品,開闢新的疆土。

電商渠道也是如此。

過去一直做某個渠道很賺錢的,比如做百度競價的很多企業發現,這兩年百度競價利潤越來越薄了。

等到不賺錢了,這才開始慌了,著急找新渠道,發現有點難,因為沒有一種新渠道的玩法是自己會的。

而且,往往等你發現困難再想去開拓新渠道的時候,新渠道也早已人滿為患,進入門檻變得又高又窄。

格蘭仕VS天貓,天貓被懟的聲都不敢出?

所以,對今天通過互聯網做生意的商家來說,有大流量渠道支持是好事,但團隊也要隨時關注新興流量池,學習新的玩法。

形成多渠道出單,而不是依賴單一渠道銷售,導致被動挨打。

最好能像格力當年抗擊國美那樣的思路,相當於自建流量池,將所有線上線下流量囤積到自家社交網絡成為粉絲或好友。

通過系統的社交運作,形成二次轉化及拉新裂變,形成倍數級持續增長。

這才是抗擊電商霸權主義的終極打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電商平臺嚴厲禁止在產品詳情頁植入社交網絡二維碼。

而平臺害怕的,恰恰就是你應該去做的。

一家企業如果把盈利模式都寄託在別的平臺身上,從發展的長遠角度講是不明智的。

但是一開始就放棄大流量的平臺,就少了一個快速推廣變現的做法。

藉助平臺的流量,專注於自己的產品,將眼光永遠放在前沿新的渠道才能擺脫一成不變的舊環境,陷入互相傷害的渠道戰爭中。

那麼關於企業和平臺,你又是怎麼看待和處理的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