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古城高郵地處運河要津,是郵傳和漕運的重要節點,又是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高郵是一個水患頻仍的城市,又是一個飽經戰火的城市,史書記載的一個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彰顯了這座城市在與天災抗爭和戰火洗禮中前行的足跡與輝煌。

東晉謝玄三阿之戰大破苻堅

三阿之戰為東晉時期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前序。房玄齡等《晉書》之《苻堅上》載:“彭超陷盱眙,獲晉建威將軍、高密內史毛璪之,遂攻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去廣陵百里,京都大震,臨江列戍。孝武帝遣徵虜將軍謝石率水軍次於塗中,右衛將軍毛安之、遊擊將軍河間王曇之次於堂邑,謝玄自廣陵救三阿。毛當、毛盛馳襲安之,王師敗績。玄率眾三萬 次於白馬塘,俱難遣其將都顏率騎逆玄,戰於塘西,玄大敗之,斬顏。玄進兵至三阿,與難、超戰,超等又敗,退保盱眙。玄進次石樑,與田洛攻盱眙,難、超出戰,覆敗,退屯淮陰”。據清嘉慶《高郵州志》、清康熙《揚州府志》及現代范文瀾《中國通史》、楊德炳《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考證,東晉三阿在今江蘇高郵縣西北。

"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古城高郵地處運河要津,是郵傳和漕運的重要節點,又是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高郵是一個水患頻仍的城市,又是一個飽經戰火的城市,史書記載的一個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彰顯了這座城市在與天災抗爭和戰火洗禮中前行的足跡與輝煌。

東晉謝玄三阿之戰大破苻堅

三阿之戰為東晉時期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前序。房玄齡等《晉書》之《苻堅上》載:“彭超陷盱眙,獲晉建威將軍、高密內史毛璪之,遂攻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去廣陵百里,京都大震,臨江列戍。孝武帝遣徵虜將軍謝石率水軍次於塗中,右衛將軍毛安之、遊擊將軍河間王曇之次於堂邑,謝玄自廣陵救三阿。毛當、毛盛馳襲安之,王師敗績。玄率眾三萬 次於白馬塘,俱難遣其將都顏率騎逆玄,戰於塘西,玄大敗之,斬顏。玄進兵至三阿,與難、超戰,超等又敗,退保盱眙。玄進次石樑,與田洛攻盱眙,難、超出戰,覆敗,退屯淮陰”。據清嘉慶《高郵州志》、清康熙《揚州府志》及現代范文瀾《中國通史》、楊德炳《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考證,東晉三阿在今江蘇高郵縣西北。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唐李吉甫修築平津堰

李吉甫(758~814),唐憲宗時大臣,字弘憲,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李吉甫文治武功,為唐王朝平定藩鎮叛亂立下汗馬功勞,兩度出任宰相。元和三年(8O8)九月至六年正月,李吉甫任淮南節度使(駐今揚州)。其間,他多次察訪高郵水情,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施了兩項重大水利工程:其一在高郵湖東築起一道攔湖堰即平津堰,攔湖蓄水,便利漕運,變水害為水利;其二在高郵湖邊修築富人、固本等七座堤塘,以便蓄水灌溉。《新唐書.李吉甫傳》載,李吉甫因“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築堤閼(即堤堰),以防不足洩有餘,名目平津堰"。

"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古城高郵地處運河要津,是郵傳和漕運的重要節點,又是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高郵是一個水患頻仍的城市,又是一個飽經戰火的城市,史書記載的一個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彰顯了這座城市在與天災抗爭和戰火洗禮中前行的足跡與輝煌。

東晉謝玄三阿之戰大破苻堅

三阿之戰為東晉時期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前序。房玄齡等《晉書》之《苻堅上》載:“彭超陷盱眙,獲晉建威將軍、高密內史毛璪之,遂攻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去廣陵百里,京都大震,臨江列戍。孝武帝遣徵虜將軍謝石率水軍次於塗中,右衛將軍毛安之、遊擊將軍河間王曇之次於堂邑,謝玄自廣陵救三阿。毛當、毛盛馳襲安之,王師敗績。玄率眾三萬 次於白馬塘,俱難遣其將都顏率騎逆玄,戰於塘西,玄大敗之,斬顏。玄進兵至三阿,與難、超戰,超等又敗,退保盱眙。玄進次石樑,與田洛攻盱眙,難、超出戰,覆敗,退屯淮陰”。據清嘉慶《高郵州志》、清康熙《揚州府志》及現代范文瀾《中國通史》、楊德炳《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考證,東晉三阿在今江蘇高郵縣西北。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唐李吉甫修築平津堰

李吉甫(758~814),唐憲宗時大臣,字弘憲,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李吉甫文治武功,為唐王朝平定藩鎮叛亂立下汗馬功勞,兩度出任宰相。元和三年(8O8)九月至六年正月,李吉甫任淮南節度使(駐今揚州)。其間,他多次察訪高郵水情,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施了兩項重大水利工程:其一在高郵湖東築起一道攔湖堰即平津堰,攔湖蓄水,便利漕運,變水害為水利;其二在高郵湖邊修築富人、固本等七座堤塘,以便蓄水灌溉。《新唐書.李吉甫傳》載,李吉甫因“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築堤閼(即堤堰),以防不足洩有餘,名目平津堰"。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從宋代至元代,平津堰曾多次荒廢,多次修復。明洪武年間以磚加固,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撥專款砌建平津堰石坡、石堰。平津堰原南起江都邵伯鎮,北至寶應縣,現存高郵城至界首鎮段,長約3O公里。在調節水位、防範水患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平津堰是大運河申遺過程中在淮揚運河段發現的唯一僅存的堰,對研究唐代水利設施、河道變遷以及高郵湖與明清古運河的關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O13年平津堰遺址成為國保大運河一部分。

岳飛三垛抗金與三鉅公祠

岳飛(11O3—1142),南宋名將。建炎四年(113O)金兵攻佔揚州、承州(今高郵),乘勢攻打楚州(今淮安),形勢十分危急。宋高宗詔令岳飛為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火速馳援楚州。時岳飛正轉戰宜興、建康,剛剛取得收復建康的勝利,又馬不停蹄,於八月從宜興率軍奔赴泰州,屯兵於三墩(今高郵三垛鎮)。在高郵城區至三垛鎮一線,一個月內與金兵統帥完顏宗弼部屬高太保所部三次交鋒,三戰三捷。《宋史·岳飛傳》載:“飛屯三墩為楚援,尋抵承州,三戰三捷,殺高太保,俘酋長七十餘人。”後又率兵在南通、泰州、揚州等沿江一線接連打敗金兵,粉碎了金兵再度南下的陰謀。由於這一系列的戰鬥起始於承州,史稱“承州之戰”。高郵地名一溝、二溝、三垛以及三垛的東團營、西團營等都與這次戰役有關。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垛東南隅一湯姓菜農在其菜園發現一枯井,經文物工作者確認為宋井,井中陶器碎片為宋軍遺物。

"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古城高郵地處運河要津,是郵傳和漕運的重要節點,又是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高郵是一個水患頻仍的城市,又是一個飽經戰火的城市,史書記載的一個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彰顯了這座城市在與天災抗爭和戰火洗禮中前行的足跡與輝煌。

東晉謝玄三阿之戰大破苻堅

三阿之戰為東晉時期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前序。房玄齡等《晉書》之《苻堅上》載:“彭超陷盱眙,獲晉建威將軍、高密內史毛璪之,遂攻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去廣陵百里,京都大震,臨江列戍。孝武帝遣徵虜將軍謝石率水軍次於塗中,右衛將軍毛安之、遊擊將軍河間王曇之次於堂邑,謝玄自廣陵救三阿。毛當、毛盛馳襲安之,王師敗績。玄率眾三萬 次於白馬塘,俱難遣其將都顏率騎逆玄,戰於塘西,玄大敗之,斬顏。玄進兵至三阿,與難、超戰,超等又敗,退保盱眙。玄進次石樑,與田洛攻盱眙,難、超出戰,覆敗,退屯淮陰”。據清嘉慶《高郵州志》、清康熙《揚州府志》及現代范文瀾《中國通史》、楊德炳《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考證,東晉三阿在今江蘇高郵縣西北。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唐李吉甫修築平津堰

李吉甫(758~814),唐憲宗時大臣,字弘憲,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李吉甫文治武功,為唐王朝平定藩鎮叛亂立下汗馬功勞,兩度出任宰相。元和三年(8O8)九月至六年正月,李吉甫任淮南節度使(駐今揚州)。其間,他多次察訪高郵水情,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施了兩項重大水利工程:其一在高郵湖東築起一道攔湖堰即平津堰,攔湖蓄水,便利漕運,變水害為水利;其二在高郵湖邊修築富人、固本等七座堤塘,以便蓄水灌溉。《新唐書.李吉甫傳》載,李吉甫因“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築堤閼(即堤堰),以防不足洩有餘,名目平津堰"。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從宋代至元代,平津堰曾多次荒廢,多次修復。明洪武年間以磚加固,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撥專款砌建平津堰石坡、石堰。平津堰原南起江都邵伯鎮,北至寶應縣,現存高郵城至界首鎮段,長約3O公里。在調節水位、防範水患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平津堰是大運河申遺過程中在淮揚運河段發現的唯一僅存的堰,對研究唐代水利設施、河道變遷以及高郵湖與明清古運河的關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O13年平津堰遺址成為國保大運河一部分。

岳飛三垛抗金與三鉅公祠

岳飛(11O3—1142),南宋名將。建炎四年(113O)金兵攻佔揚州、承州(今高郵),乘勢攻打楚州(今淮安),形勢十分危急。宋高宗詔令岳飛為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火速馳援楚州。時岳飛正轉戰宜興、建康,剛剛取得收復建康的勝利,又馬不停蹄,於八月從宜興率軍奔赴泰州,屯兵於三墩(今高郵三垛鎮)。在高郵城區至三垛鎮一線,一個月內與金兵統帥完顏宗弼部屬高太保所部三次交鋒,三戰三捷。《宋史·岳飛傳》載:“飛屯三墩為楚援,尋抵承州,三戰三捷,殺高太保,俘酋長七十餘人。”後又率兵在南通、泰州、揚州等沿江一線接連打敗金兵,粉碎了金兵再度南下的陰謀。由於這一系列的戰鬥起始於承州,史稱“承州之戰”。高郵地名一溝、二溝、三垛以及三垛的東團營、西團營等都與這次戰役有關。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垛東南隅一湯姓菜農在其菜園發現一枯井,經文物工作者確認為宋井,井中陶器碎片為宋軍遺物。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此後,江東宣撫使韓世忠(1089—1151),於紹興四年(1134)率軍在高郵大敗金兵。次年,宰相張浚常來郵檢閱軍隊,鼓舞士氣,坐鎮抗金。後高郵人在城區泰山廟附近建三鉅公祠,紀念三位抗金名將。祠今已不存。

張士誠高郵承天寺稱王

張士誠(1321~1367),興化白駒場人(今分屬興化市和大豐市),出身鹽販,小名九四,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至正十三年(1353),32歲的張士誠同他的三個弟弟結交一批鹽丁揭竿而起,隊伍迅速擴大,很快搶佔泰州、興化等城,並且一鼓作氣攻佔高郵府,朝廷大震。元順帝下詔許以高官誘降,張士誠不聽,連殺兩個勸降的朝廷命官。

"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古城高郵地處運河要津,是郵傳和漕運的重要節點,又是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高郵是一個水患頻仍的城市,又是一個飽經戰火的城市,史書記載的一個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彰顯了這座城市在與天災抗爭和戰火洗禮中前行的足跡與輝煌。

東晉謝玄三阿之戰大破苻堅

三阿之戰為東晉時期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前序。房玄齡等《晉書》之《苻堅上》載:“彭超陷盱眙,獲晉建威將軍、高密內史毛璪之,遂攻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去廣陵百里,京都大震,臨江列戍。孝武帝遣徵虜將軍謝石率水軍次於塗中,右衛將軍毛安之、遊擊將軍河間王曇之次於堂邑,謝玄自廣陵救三阿。毛當、毛盛馳襲安之,王師敗績。玄率眾三萬 次於白馬塘,俱難遣其將都顏率騎逆玄,戰於塘西,玄大敗之,斬顏。玄進兵至三阿,與難、超戰,超等又敗,退保盱眙。玄進次石樑,與田洛攻盱眙,難、超出戰,覆敗,退屯淮陰”。據清嘉慶《高郵州志》、清康熙《揚州府志》及現代范文瀾《中國通史》、楊德炳《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考證,東晉三阿在今江蘇高郵縣西北。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唐李吉甫修築平津堰

李吉甫(758~814),唐憲宗時大臣,字弘憲,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李吉甫文治武功,為唐王朝平定藩鎮叛亂立下汗馬功勞,兩度出任宰相。元和三年(8O8)九月至六年正月,李吉甫任淮南節度使(駐今揚州)。其間,他多次察訪高郵水情,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施了兩項重大水利工程:其一在高郵湖東築起一道攔湖堰即平津堰,攔湖蓄水,便利漕運,變水害為水利;其二在高郵湖邊修築富人、固本等七座堤塘,以便蓄水灌溉。《新唐書.李吉甫傳》載,李吉甫因“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築堤閼(即堤堰),以防不足洩有餘,名目平津堰"。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從宋代至元代,平津堰曾多次荒廢,多次修復。明洪武年間以磚加固,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撥專款砌建平津堰石坡、石堰。平津堰原南起江都邵伯鎮,北至寶應縣,現存高郵城至界首鎮段,長約3O公里。在調節水位、防範水患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平津堰是大運河申遺過程中在淮揚運河段發現的唯一僅存的堰,對研究唐代水利設施、河道變遷以及高郵湖與明清古運河的關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O13年平津堰遺址成為國保大運河一部分。

岳飛三垛抗金與三鉅公祠

岳飛(11O3—1142),南宋名將。建炎四年(113O)金兵攻佔揚州、承州(今高郵),乘勢攻打楚州(今淮安),形勢十分危急。宋高宗詔令岳飛為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火速馳援楚州。時岳飛正轉戰宜興、建康,剛剛取得收復建康的勝利,又馬不停蹄,於八月從宜興率軍奔赴泰州,屯兵於三墩(今高郵三垛鎮)。在高郵城區至三垛鎮一線,一個月內與金兵統帥完顏宗弼部屬高太保所部三次交鋒,三戰三捷。《宋史·岳飛傳》載:“飛屯三墩為楚援,尋抵承州,三戰三捷,殺高太保,俘酋長七十餘人。”後又率兵在南通、泰州、揚州等沿江一線接連打敗金兵,粉碎了金兵再度南下的陰謀。由於這一系列的戰鬥起始於承州,史稱“承州之戰”。高郵地名一溝、二溝、三垛以及三垛的東團營、西團營等都與這次戰役有關。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垛東南隅一湯姓菜農在其菜園發現一枯井,經文物工作者確認為宋井,井中陶器碎片為宋軍遺物。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此後,江東宣撫使韓世忠(1089—1151),於紹興四年(1134)率軍在高郵大敗金兵。次年,宰相張浚常來郵檢閱軍隊,鼓舞士氣,坐鎮抗金。後高郵人在城區泰山廟附近建三鉅公祠,紀念三位抗金名將。祠今已不存。

張士誠高郵承天寺稱王

張士誠(1321~1367),興化白駒場人(今分屬興化市和大豐市),出身鹽販,小名九四,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至正十三年(1353),32歲的張士誠同他的三個弟弟結交一批鹽丁揭竿而起,隊伍迅速擴大,很快搶佔泰州、興化等城,並且一鼓作氣攻佔高郵府,朝廷大震。元順帝下詔許以高官誘降,張士誠不聽,連殺兩個勸降的朝廷命官。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張士誠選擇高郵城北多寶樓橋西的“承天大梵講寺”(俗稱承天寺)作為稱王之地。他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建元天佑。張士誠稱王之後,以高郵為大本營,曾多次擊退元朝軍隊大規模的進攻,元軍脫脫曾帶領百萬大軍圍城,久攻不下,落敗而退,張士誠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並乘勢攻佔江、浙富庶地區,向魯、皖一帶挺近。高郵這座古城在張士誠及其部屬管轄下達13年之久。

康熙、乾隆二帝十二次來郵

清代康、乾二帝都曾南巡六次,是一個經常為史學界和民間熱議的話題。南巡的背景和目的是什麼,當代高郵籍著名作家汪曾祺認為,“決不只是遊山玩水,領略南方的繁華佳麗(不完全排除這因素)。我想體察民風,俾知朝政之得失,是其緣由之一,他們真是做到了‘深入群眾’了”。

"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古城高郵地處運河要津,是郵傳和漕運的重要節點,又是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高郵是一個水患頻仍的城市,又是一個飽經戰火的城市,史書記載的一個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彰顯了這座城市在與天災抗爭和戰火洗禮中前行的足跡與輝煌。

東晉謝玄三阿之戰大破苻堅

三阿之戰為東晉時期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前序。房玄齡等《晉書》之《苻堅上》載:“彭超陷盱眙,獲晉建威將軍、高密內史毛璪之,遂攻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去廣陵百里,京都大震,臨江列戍。孝武帝遣徵虜將軍謝石率水軍次於塗中,右衛將軍毛安之、遊擊將軍河間王曇之次於堂邑,謝玄自廣陵救三阿。毛當、毛盛馳襲安之,王師敗績。玄率眾三萬 次於白馬塘,俱難遣其將都顏率騎逆玄,戰於塘西,玄大敗之,斬顏。玄進兵至三阿,與難、超戰,超等又敗,退保盱眙。玄進次石樑,與田洛攻盱眙,難、超出戰,覆敗,退屯淮陰”。據清嘉慶《高郵州志》、清康熙《揚州府志》及現代范文瀾《中國通史》、楊德炳《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考證,東晉三阿在今江蘇高郵縣西北。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唐李吉甫修築平津堰

李吉甫(758~814),唐憲宗時大臣,字弘憲,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李吉甫文治武功,為唐王朝平定藩鎮叛亂立下汗馬功勞,兩度出任宰相。元和三年(8O8)九月至六年正月,李吉甫任淮南節度使(駐今揚州)。其間,他多次察訪高郵水情,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施了兩項重大水利工程:其一在高郵湖東築起一道攔湖堰即平津堰,攔湖蓄水,便利漕運,變水害為水利;其二在高郵湖邊修築富人、固本等七座堤塘,以便蓄水灌溉。《新唐書.李吉甫傳》載,李吉甫因“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築堤閼(即堤堰),以防不足洩有餘,名目平津堰"。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從宋代至元代,平津堰曾多次荒廢,多次修復。明洪武年間以磚加固,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撥專款砌建平津堰石坡、石堰。平津堰原南起江都邵伯鎮,北至寶應縣,現存高郵城至界首鎮段,長約3O公里。在調節水位、防範水患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平津堰是大運河申遺過程中在淮揚運河段發現的唯一僅存的堰,對研究唐代水利設施、河道變遷以及高郵湖與明清古運河的關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O13年平津堰遺址成為國保大運河一部分。

岳飛三垛抗金與三鉅公祠

岳飛(11O3—1142),南宋名將。建炎四年(113O)金兵攻佔揚州、承州(今高郵),乘勢攻打楚州(今淮安),形勢十分危急。宋高宗詔令岳飛為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火速馳援楚州。時岳飛正轉戰宜興、建康,剛剛取得收復建康的勝利,又馬不停蹄,於八月從宜興率軍奔赴泰州,屯兵於三墩(今高郵三垛鎮)。在高郵城區至三垛鎮一線,一個月內與金兵統帥完顏宗弼部屬高太保所部三次交鋒,三戰三捷。《宋史·岳飛傳》載:“飛屯三墩為楚援,尋抵承州,三戰三捷,殺高太保,俘酋長七十餘人。”後又率兵在南通、泰州、揚州等沿江一線接連打敗金兵,粉碎了金兵再度南下的陰謀。由於這一系列的戰鬥起始於承州,史稱“承州之戰”。高郵地名一溝、二溝、三垛以及三垛的東團營、西團營等都與這次戰役有關。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垛東南隅一湯姓菜農在其菜園發現一枯井,經文物工作者確認為宋井,井中陶器碎片為宋軍遺物。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此後,江東宣撫使韓世忠(1089—1151),於紹興四年(1134)率軍在高郵大敗金兵。次年,宰相張浚常來郵檢閱軍隊,鼓舞士氣,坐鎮抗金。後高郵人在城區泰山廟附近建三鉅公祠,紀念三位抗金名將。祠今已不存。

張士誠高郵承天寺稱王

張士誠(1321~1367),興化白駒場人(今分屬興化市和大豐市),出身鹽販,小名九四,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至正十三年(1353),32歲的張士誠同他的三個弟弟結交一批鹽丁揭竿而起,隊伍迅速擴大,很快搶佔泰州、興化等城,並且一鼓作氣攻佔高郵府,朝廷大震。元順帝下詔許以高官誘降,張士誠不聽,連殺兩個勸降的朝廷命官。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張士誠選擇高郵城北多寶樓橋西的“承天大梵講寺”(俗稱承天寺)作為稱王之地。他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建元天佑。張士誠稱王之後,以高郵為大本營,曾多次擊退元朝軍隊大規模的進攻,元軍脫脫曾帶領百萬大軍圍城,久攻不下,落敗而退,張士誠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並乘勢攻佔江、浙富庶地區,向魯、皖一帶挺近。高郵這座古城在張士誠及其部屬管轄下達13年之久。

康熙、乾隆二帝十二次來郵

清代康、乾二帝都曾南巡六次,是一個經常為史學界和民間熱議的話題。南巡的背景和目的是什麼,當代高郵籍著名作家汪曾祺認為,“決不只是遊山玩水,領略南方的繁華佳麗(不完全排除這因素)。我想體察民風,俾知朝政之得失,是其緣由之一,他們真是做到了‘深入群眾’了”。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康乾二帝南巡經過或駐蹕高郵十二次,時間、相關地點及其行止《高郵州志》都有詳實記載,足以證明乾隆帝“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所言不虛。康熙南巡前,高郵水患連年。史載,康熙十六年(1677),高郵水高二丈,城門堵塞,鄉民溺死數萬。儘管已經委派靳輔為河道總督,治理黃淮初顯成效,然心繫子民、勵精圖治的康熙還是決心親臨督察。從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一l7O7)六次南巡,時間跨度達23年,先後泊船高郵北門碼頭,駐蹕高郵清水潭、界首、嵇家閘、南關外等處,親自視察河工,勘測水位。乾隆帝也六次南巡,時間跨度達33年。第一次南巡方年富力強,最後一次已為古稀老人。高郵的古城池、車邏壩、文遊臺、露筋祠等處,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詩篇,詩句“何必當時嗟祿薄,卻教終古羨文遊",表達了對秦少游這位高郵鄉賢的敬慕之情。

"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古城高郵地處運河要津,是郵傳和漕運的重要節點,又是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高郵是一個水患頻仍的城市,又是一個飽經戰火的城市,史書記載的一個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彰顯了這座城市在與天災抗爭和戰火洗禮中前行的足跡與輝煌。

東晉謝玄三阿之戰大破苻堅

三阿之戰為東晉時期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前序。房玄齡等《晉書》之《苻堅上》載:“彭超陷盱眙,獲晉建威將軍、高密內史毛璪之,遂攻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去廣陵百里,京都大震,臨江列戍。孝武帝遣徵虜將軍謝石率水軍次於塗中,右衛將軍毛安之、遊擊將軍河間王曇之次於堂邑,謝玄自廣陵救三阿。毛當、毛盛馳襲安之,王師敗績。玄率眾三萬 次於白馬塘,俱難遣其將都顏率騎逆玄,戰於塘西,玄大敗之,斬顏。玄進兵至三阿,與難、超戰,超等又敗,退保盱眙。玄進次石樑,與田洛攻盱眙,難、超出戰,覆敗,退屯淮陰”。據清嘉慶《高郵州志》、清康熙《揚州府志》及現代范文瀾《中國通史》、楊德炳《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考證,東晉三阿在今江蘇高郵縣西北。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唐李吉甫修築平津堰

李吉甫(758~814),唐憲宗時大臣,字弘憲,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李吉甫文治武功,為唐王朝平定藩鎮叛亂立下汗馬功勞,兩度出任宰相。元和三年(8O8)九月至六年正月,李吉甫任淮南節度使(駐今揚州)。其間,他多次察訪高郵水情,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施了兩項重大水利工程:其一在高郵湖東築起一道攔湖堰即平津堰,攔湖蓄水,便利漕運,變水害為水利;其二在高郵湖邊修築富人、固本等七座堤塘,以便蓄水灌溉。《新唐書.李吉甫傳》載,李吉甫因“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築堤閼(即堤堰),以防不足洩有餘,名目平津堰"。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從宋代至元代,平津堰曾多次荒廢,多次修復。明洪武年間以磚加固,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撥專款砌建平津堰石坡、石堰。平津堰原南起江都邵伯鎮,北至寶應縣,現存高郵城至界首鎮段,長約3O公里。在調節水位、防範水患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平津堰是大運河申遺過程中在淮揚運河段發現的唯一僅存的堰,對研究唐代水利設施、河道變遷以及高郵湖與明清古運河的關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O13年平津堰遺址成為國保大運河一部分。

岳飛三垛抗金與三鉅公祠

岳飛(11O3—1142),南宋名將。建炎四年(113O)金兵攻佔揚州、承州(今高郵),乘勢攻打楚州(今淮安),形勢十分危急。宋高宗詔令岳飛為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火速馳援楚州。時岳飛正轉戰宜興、建康,剛剛取得收復建康的勝利,又馬不停蹄,於八月從宜興率軍奔赴泰州,屯兵於三墩(今高郵三垛鎮)。在高郵城區至三垛鎮一線,一個月內與金兵統帥完顏宗弼部屬高太保所部三次交鋒,三戰三捷。《宋史·岳飛傳》載:“飛屯三墩為楚援,尋抵承州,三戰三捷,殺高太保,俘酋長七十餘人。”後又率兵在南通、泰州、揚州等沿江一線接連打敗金兵,粉碎了金兵再度南下的陰謀。由於這一系列的戰鬥起始於承州,史稱“承州之戰”。高郵地名一溝、二溝、三垛以及三垛的東團營、西團營等都與這次戰役有關。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垛東南隅一湯姓菜農在其菜園發現一枯井,經文物工作者確認為宋井,井中陶器碎片為宋軍遺物。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此後,江東宣撫使韓世忠(1089—1151),於紹興四年(1134)率軍在高郵大敗金兵。次年,宰相張浚常來郵檢閱軍隊,鼓舞士氣,坐鎮抗金。後高郵人在城區泰山廟附近建三鉅公祠,紀念三位抗金名將。祠今已不存。

張士誠高郵承天寺稱王

張士誠(1321~1367),興化白駒場人(今分屬興化市和大豐市),出身鹽販,小名九四,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至正十三年(1353),32歲的張士誠同他的三個弟弟結交一批鹽丁揭竿而起,隊伍迅速擴大,很快搶佔泰州、興化等城,並且一鼓作氣攻佔高郵府,朝廷大震。元順帝下詔許以高官誘降,張士誠不聽,連殺兩個勸降的朝廷命官。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張士誠選擇高郵城北多寶樓橋西的“承天大梵講寺”(俗稱承天寺)作為稱王之地。他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建元天佑。張士誠稱王之後,以高郵為大本營,曾多次擊退元朝軍隊大規模的進攻,元軍脫脫曾帶領百萬大軍圍城,久攻不下,落敗而退,張士誠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並乘勢攻佔江、浙富庶地區,向魯、皖一帶挺近。高郵這座古城在張士誠及其部屬管轄下達13年之久。

康熙、乾隆二帝十二次來郵

清代康、乾二帝都曾南巡六次,是一個經常為史學界和民間熱議的話題。南巡的背景和目的是什麼,當代高郵籍著名作家汪曾祺認為,“決不只是遊山玩水,領略南方的繁華佳麗(不完全排除這因素)。我想體察民風,俾知朝政之得失,是其緣由之一,他們真是做到了‘深入群眾’了”。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康乾二帝南巡經過或駐蹕高郵十二次,時間、相關地點及其行止《高郵州志》都有詳實記載,足以證明乾隆帝“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所言不虛。康熙南巡前,高郵水患連年。史載,康熙十六年(1677),高郵水高二丈,城門堵塞,鄉民溺死數萬。儘管已經委派靳輔為河道總督,治理黃淮初顯成效,然心繫子民、勵精圖治的康熙還是決心親臨督察。從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一l7O7)六次南巡,時間跨度達23年,先後泊船高郵北門碼頭,駐蹕高郵清水潭、界首、嵇家閘、南關外等處,親自視察河工,勘測水位。乾隆帝也六次南巡,時間跨度達33年。第一次南巡方年富力強,最後一次已為古稀老人。高郵的古城池、車邏壩、文遊臺、露筋祠等處,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詩篇,詩句“何必當時嗟祿薄,卻教終古羨文遊",表達了對秦少游這位高郵鄉賢的敬慕之情。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康、乾二帝南巡,不僅為高郵留下了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御碼頭,而且留下了一組充滿情感、至今讀之仍令人感懷的詩歌。汪曾祺在《皇帝的詩》中評價說,歷代吟詠高郵湖的詩歌,“寫得很有分量的,倒是兩位清朝皇帝的詩,一首是康熙帝的,一首是乾隆的。”康熙一首為《高郵湖見民居田廬多在水中因詢其故惻然念之》,乾隆一首為《高郵湖》。汪曾祺認為:“乾隆這首詩寫得真切沉痛”,而“康熙的一首寫得更好一些,無雕飾、無典故,明白如話。難得的是民生的疾苦使一位皇帝內心感到慚愧”。

民國辛未年特大水災

京杭運河高郵城區段是“懸河”,高郵湖是“懸湖”,水患時時威脅著高郵人民生命安全。民國二十年(1931)的中國特大洪水是二十世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而高郵正是中心地帶之一。因此年為農曆辛未年,故又稱“辛未年特大水災”。

"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古城高郵地處運河要津,是郵傳和漕運的重要節點,又是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高郵是一個水患頻仍的城市,又是一個飽經戰火的城市,史書記載的一個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彰顯了這座城市在與天災抗爭和戰火洗禮中前行的足跡與輝煌。

東晉謝玄三阿之戰大破苻堅

三阿之戰為東晉時期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前序。房玄齡等《晉書》之《苻堅上》載:“彭超陷盱眙,獲晉建威將軍、高密內史毛璪之,遂攻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去廣陵百里,京都大震,臨江列戍。孝武帝遣徵虜將軍謝石率水軍次於塗中,右衛將軍毛安之、遊擊將軍河間王曇之次於堂邑,謝玄自廣陵救三阿。毛當、毛盛馳襲安之,王師敗績。玄率眾三萬 次於白馬塘,俱難遣其將都顏率騎逆玄,戰於塘西,玄大敗之,斬顏。玄進兵至三阿,與難、超戰,超等又敗,退保盱眙。玄進次石樑,與田洛攻盱眙,難、超出戰,覆敗,退屯淮陰”。據清嘉慶《高郵州志》、清康熙《揚州府志》及現代范文瀾《中國通史》、楊德炳《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考證,東晉三阿在今江蘇高郵縣西北。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唐李吉甫修築平津堰

李吉甫(758~814),唐憲宗時大臣,字弘憲,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李吉甫文治武功,為唐王朝平定藩鎮叛亂立下汗馬功勞,兩度出任宰相。元和三年(8O8)九月至六年正月,李吉甫任淮南節度使(駐今揚州)。其間,他多次察訪高郵水情,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施了兩項重大水利工程:其一在高郵湖東築起一道攔湖堰即平津堰,攔湖蓄水,便利漕運,變水害為水利;其二在高郵湖邊修築富人、固本等七座堤塘,以便蓄水灌溉。《新唐書.李吉甫傳》載,李吉甫因“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築堤閼(即堤堰),以防不足洩有餘,名目平津堰"。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從宋代至元代,平津堰曾多次荒廢,多次修復。明洪武年間以磚加固,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撥專款砌建平津堰石坡、石堰。平津堰原南起江都邵伯鎮,北至寶應縣,現存高郵城至界首鎮段,長約3O公里。在調節水位、防範水患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平津堰是大運河申遺過程中在淮揚運河段發現的唯一僅存的堰,對研究唐代水利設施、河道變遷以及高郵湖與明清古運河的關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O13年平津堰遺址成為國保大運河一部分。

岳飛三垛抗金與三鉅公祠

岳飛(11O3—1142),南宋名將。建炎四年(113O)金兵攻佔揚州、承州(今高郵),乘勢攻打楚州(今淮安),形勢十分危急。宋高宗詔令岳飛為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火速馳援楚州。時岳飛正轉戰宜興、建康,剛剛取得收復建康的勝利,又馬不停蹄,於八月從宜興率軍奔赴泰州,屯兵於三墩(今高郵三垛鎮)。在高郵城區至三垛鎮一線,一個月內與金兵統帥完顏宗弼部屬高太保所部三次交鋒,三戰三捷。《宋史·岳飛傳》載:“飛屯三墩為楚援,尋抵承州,三戰三捷,殺高太保,俘酋長七十餘人。”後又率兵在南通、泰州、揚州等沿江一線接連打敗金兵,粉碎了金兵再度南下的陰謀。由於這一系列的戰鬥起始於承州,史稱“承州之戰”。高郵地名一溝、二溝、三垛以及三垛的東團營、西團營等都與這次戰役有關。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垛東南隅一湯姓菜農在其菜園發現一枯井,經文物工作者確認為宋井,井中陶器碎片為宋軍遺物。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此後,江東宣撫使韓世忠(1089—1151),於紹興四年(1134)率軍在高郵大敗金兵。次年,宰相張浚常來郵檢閱軍隊,鼓舞士氣,坐鎮抗金。後高郵人在城區泰山廟附近建三鉅公祠,紀念三位抗金名將。祠今已不存。

張士誠高郵承天寺稱王

張士誠(1321~1367),興化白駒場人(今分屬興化市和大豐市),出身鹽販,小名九四,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至正十三年(1353),32歲的張士誠同他的三個弟弟結交一批鹽丁揭竿而起,隊伍迅速擴大,很快搶佔泰州、興化等城,並且一鼓作氣攻佔高郵府,朝廷大震。元順帝下詔許以高官誘降,張士誠不聽,連殺兩個勸降的朝廷命官。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張士誠選擇高郵城北多寶樓橋西的“承天大梵講寺”(俗稱承天寺)作為稱王之地。他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建元天佑。張士誠稱王之後,以高郵為大本營,曾多次擊退元朝軍隊大規模的進攻,元軍脫脫曾帶領百萬大軍圍城,久攻不下,落敗而退,張士誠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並乘勢攻佔江、浙富庶地區,向魯、皖一帶挺近。高郵這座古城在張士誠及其部屬管轄下達13年之久。

康熙、乾隆二帝十二次來郵

清代康、乾二帝都曾南巡六次,是一個經常為史學界和民間熱議的話題。南巡的背景和目的是什麼,當代高郵籍著名作家汪曾祺認為,“決不只是遊山玩水,領略南方的繁華佳麗(不完全排除這因素)。我想體察民風,俾知朝政之得失,是其緣由之一,他們真是做到了‘深入群眾’了”。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康乾二帝南巡經過或駐蹕高郵十二次,時間、相關地點及其行止《高郵州志》都有詳實記載,足以證明乾隆帝“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所言不虛。康熙南巡前,高郵水患連年。史載,康熙十六年(1677),高郵水高二丈,城門堵塞,鄉民溺死數萬。儘管已經委派靳輔為河道總督,治理黃淮初顯成效,然心繫子民、勵精圖治的康熙還是決心親臨督察。從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一l7O7)六次南巡,時間跨度達23年,先後泊船高郵北門碼頭,駐蹕高郵清水潭、界首、嵇家閘、南關外等處,親自視察河工,勘測水位。乾隆帝也六次南巡,時間跨度達33年。第一次南巡方年富力強,最後一次已為古稀老人。高郵的古城池、車邏壩、文遊臺、露筋祠等處,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詩篇,詩句“何必當時嗟祿薄,卻教終古羨文遊",表達了對秦少游這位高郵鄉賢的敬慕之情。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康、乾二帝南巡,不僅為高郵留下了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御碼頭,而且留下了一組充滿情感、至今讀之仍令人感懷的詩歌。汪曾祺在《皇帝的詩》中評價說,歷代吟詠高郵湖的詩歌,“寫得很有分量的,倒是兩位清朝皇帝的詩,一首是康熙帝的,一首是乾隆的。”康熙一首為《高郵湖見民居田廬多在水中因詢其故惻然念之》,乾隆一首為《高郵湖》。汪曾祺認為:“乾隆這首詩寫得真切沉痛”,而“康熙的一首寫得更好一些,無雕飾、無典故,明白如話。難得的是民生的疾苦使一位皇帝內心感到慚愧”。

民國辛未年特大水災

京杭運河高郵城區段是“懸河”,高郵湖是“懸湖”,水患時時威脅著高郵人民生命安全。民國二十年(1931)的中國特大洪水是二十世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而高郵正是中心地帶之一。因此年為農曆辛未年,故又稱“辛未年特大水災”。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當年6、7月間,三次特大暴風雨席捲中國大部分地區,尤以蘇北裡下河地區為最。連續的暴雨致高郵湖水位猛漲,浪借風勢,猛烈地拍打著岌岌可危的運堤,險象環生。8月26日清晨,颱風襲過高郵湖,湖水將運河大堤撕開若干個決口,僅高郵境內就有擋軍樓、廟巷口、七公殿、御碼頭、二十里鋪和三十里鋪六個大決口,西堤有決口四處,高郵運河以東迅即化為一片汪洋。《高郵縣誌》載:“洪水導致裡下河地區有1226萬畝農田失收,倒塌房屋260萬間,淹死、餓死77OOO多人。其中高郵縣決口1O處,擋軍樓1處即死亡失蹤1萬多人。”洪水親歷者、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他鄉寄意》一文中回憶:“民國二十年的大水我是親歷的。湖水浸入運河,運河堤破,洪水直灌而下,我家所住成了一條激流洶湧的大河”。

新四軍抗日三垛河伏擊戰

1945年春,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迎來了大反攻前的新形勢。4月21日,新四軍6師18旅偵悉:原寶應縣城的偽蘇北綏靖公署特務第二團馬佑銘部,將由日軍護送,經高郵的三垛、河口調至興化周莊一線駐防,妄圖進一步封鎖、分割和蠶食抗日根據地。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委陳丕顯決定,在三垛至河口間公路和北澄子河南北,佈置伏擊圈聚殲日偽軍,由旅長劉飛負責指揮。4月28日,當偽軍、日軍進入伏擊圈後,我伏兵向敵軍發起猛烈攻擊。殘敵退至新莊附近,組織力量進行瘋狂反撲,戰鬥進行得非常激烈。最終殘敵大部被殲,三垛、河口增援的偽軍也被擊退。

"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古城高郵地處運河要津,是郵傳和漕運的重要節點,又是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高郵是一個水患頻仍的城市,又是一個飽經戰火的城市,史書記載的一個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彰顯了這座城市在與天災抗爭和戰火洗禮中前行的足跡與輝煌。

東晉謝玄三阿之戰大破苻堅

三阿之戰為東晉時期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前序。房玄齡等《晉書》之《苻堅上》載:“彭超陷盱眙,獲晉建威將軍、高密內史毛璪之,遂攻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去廣陵百里,京都大震,臨江列戍。孝武帝遣徵虜將軍謝石率水軍次於塗中,右衛將軍毛安之、遊擊將軍河間王曇之次於堂邑,謝玄自廣陵救三阿。毛當、毛盛馳襲安之,王師敗績。玄率眾三萬 次於白馬塘,俱難遣其將都顏率騎逆玄,戰於塘西,玄大敗之,斬顏。玄進兵至三阿,與難、超戰,超等又敗,退保盱眙。玄進次石樑,與田洛攻盱眙,難、超出戰,覆敗,退屯淮陰”。據清嘉慶《高郵州志》、清康熙《揚州府志》及現代范文瀾《中國通史》、楊德炳《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考證,東晉三阿在今江蘇高郵縣西北。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唐李吉甫修築平津堰

李吉甫(758~814),唐憲宗時大臣,字弘憲,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李吉甫文治武功,為唐王朝平定藩鎮叛亂立下汗馬功勞,兩度出任宰相。元和三年(8O8)九月至六年正月,李吉甫任淮南節度使(駐今揚州)。其間,他多次察訪高郵水情,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施了兩項重大水利工程:其一在高郵湖東築起一道攔湖堰即平津堰,攔湖蓄水,便利漕運,變水害為水利;其二在高郵湖邊修築富人、固本等七座堤塘,以便蓄水灌溉。《新唐書.李吉甫傳》載,李吉甫因“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築堤閼(即堤堰),以防不足洩有餘,名目平津堰"。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從宋代至元代,平津堰曾多次荒廢,多次修復。明洪武年間以磚加固,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撥專款砌建平津堰石坡、石堰。平津堰原南起江都邵伯鎮,北至寶應縣,現存高郵城至界首鎮段,長約3O公里。在調節水位、防範水患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平津堰是大運河申遺過程中在淮揚運河段發現的唯一僅存的堰,對研究唐代水利設施、河道變遷以及高郵湖與明清古運河的關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O13年平津堰遺址成為國保大運河一部分。

岳飛三垛抗金與三鉅公祠

岳飛(11O3—1142),南宋名將。建炎四年(113O)金兵攻佔揚州、承州(今高郵),乘勢攻打楚州(今淮安),形勢十分危急。宋高宗詔令岳飛為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火速馳援楚州。時岳飛正轉戰宜興、建康,剛剛取得收復建康的勝利,又馬不停蹄,於八月從宜興率軍奔赴泰州,屯兵於三墩(今高郵三垛鎮)。在高郵城區至三垛鎮一線,一個月內與金兵統帥完顏宗弼部屬高太保所部三次交鋒,三戰三捷。《宋史·岳飛傳》載:“飛屯三墩為楚援,尋抵承州,三戰三捷,殺高太保,俘酋長七十餘人。”後又率兵在南通、泰州、揚州等沿江一線接連打敗金兵,粉碎了金兵再度南下的陰謀。由於這一系列的戰鬥起始於承州,史稱“承州之戰”。高郵地名一溝、二溝、三垛以及三垛的東團營、西團營等都與這次戰役有關。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垛東南隅一湯姓菜農在其菜園發現一枯井,經文物工作者確認為宋井,井中陶器碎片為宋軍遺物。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此後,江東宣撫使韓世忠(1089—1151),於紹興四年(1134)率軍在高郵大敗金兵。次年,宰相張浚常來郵檢閱軍隊,鼓舞士氣,坐鎮抗金。後高郵人在城區泰山廟附近建三鉅公祠,紀念三位抗金名將。祠今已不存。

張士誠高郵承天寺稱王

張士誠(1321~1367),興化白駒場人(今分屬興化市和大豐市),出身鹽販,小名九四,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至正十三年(1353),32歲的張士誠同他的三個弟弟結交一批鹽丁揭竿而起,隊伍迅速擴大,很快搶佔泰州、興化等城,並且一鼓作氣攻佔高郵府,朝廷大震。元順帝下詔許以高官誘降,張士誠不聽,連殺兩個勸降的朝廷命官。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張士誠選擇高郵城北多寶樓橋西的“承天大梵講寺”(俗稱承天寺)作為稱王之地。他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建元天佑。張士誠稱王之後,以高郵為大本營,曾多次擊退元朝軍隊大規模的進攻,元軍脫脫曾帶領百萬大軍圍城,久攻不下,落敗而退,張士誠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並乘勢攻佔江、浙富庶地區,向魯、皖一帶挺近。高郵這座古城在張士誠及其部屬管轄下達13年之久。

康熙、乾隆二帝十二次來郵

清代康、乾二帝都曾南巡六次,是一個經常為史學界和民間熱議的話題。南巡的背景和目的是什麼,當代高郵籍著名作家汪曾祺認為,“決不只是遊山玩水,領略南方的繁華佳麗(不完全排除這因素)。我想體察民風,俾知朝政之得失,是其緣由之一,他們真是做到了‘深入群眾’了”。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康乾二帝南巡經過或駐蹕高郵十二次,時間、相關地點及其行止《高郵州志》都有詳實記載,足以證明乾隆帝“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所言不虛。康熙南巡前,高郵水患連年。史載,康熙十六年(1677),高郵水高二丈,城門堵塞,鄉民溺死數萬。儘管已經委派靳輔為河道總督,治理黃淮初顯成效,然心繫子民、勵精圖治的康熙還是決心親臨督察。從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一l7O7)六次南巡,時間跨度達23年,先後泊船高郵北門碼頭,駐蹕高郵清水潭、界首、嵇家閘、南關外等處,親自視察河工,勘測水位。乾隆帝也六次南巡,時間跨度達33年。第一次南巡方年富力強,最後一次已為古稀老人。高郵的古城池、車邏壩、文遊臺、露筋祠等處,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詩篇,詩句“何必當時嗟祿薄,卻教終古羨文遊",表達了對秦少游這位高郵鄉賢的敬慕之情。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康、乾二帝南巡,不僅為高郵留下了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御碼頭,而且留下了一組充滿情感、至今讀之仍令人感懷的詩歌。汪曾祺在《皇帝的詩》中評價說,歷代吟詠高郵湖的詩歌,“寫得很有分量的,倒是兩位清朝皇帝的詩,一首是康熙帝的,一首是乾隆的。”康熙一首為《高郵湖見民居田廬多在水中因詢其故惻然念之》,乾隆一首為《高郵湖》。汪曾祺認為:“乾隆這首詩寫得真切沉痛”,而“康熙的一首寫得更好一些,無雕飾、無典故,明白如話。難得的是民生的疾苦使一位皇帝內心感到慚愧”。

民國辛未年特大水災

京杭運河高郵城區段是“懸河”,高郵湖是“懸湖”,水患時時威脅著高郵人民生命安全。民國二十年(1931)的中國特大洪水是二十世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而高郵正是中心地帶之一。因此年為農曆辛未年,故又稱“辛未年特大水災”。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當年6、7月間,三次特大暴風雨席捲中國大部分地區,尤以蘇北裡下河地區為最。連續的暴雨致高郵湖水位猛漲,浪借風勢,猛烈地拍打著岌岌可危的運堤,險象環生。8月26日清晨,颱風襲過高郵湖,湖水將運河大堤撕開若干個決口,僅高郵境內就有擋軍樓、廟巷口、七公殿、御碼頭、二十里鋪和三十里鋪六個大決口,西堤有決口四處,高郵運河以東迅即化為一片汪洋。《高郵縣誌》載:“洪水導致裡下河地區有1226萬畝農田失收,倒塌房屋260萬間,淹死、餓死77OOO多人。其中高郵縣決口1O處,擋軍樓1處即死亡失蹤1萬多人。”洪水親歷者、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他鄉寄意》一文中回憶:“民國二十年的大水我是親歷的。湖水浸入運河,運河堤破,洪水直灌而下,我家所住成了一條激流洶湧的大河”。

新四軍抗日三垛河伏擊戰

1945年春,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迎來了大反攻前的新形勢。4月21日,新四軍6師18旅偵悉:原寶應縣城的偽蘇北綏靖公署特務第二團馬佑銘部,將由日軍護送,經高郵的三垛、河口調至興化周莊一線駐防,妄圖進一步封鎖、分割和蠶食抗日根據地。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委陳丕顯決定,在三垛至河口間公路和北澄子河南北,佈置伏擊圈聚殲日偽軍,由旅長劉飛負責指揮。4月28日,當偽軍、日軍進入伏擊圈後,我伏兵向敵軍發起猛烈攻擊。殘敵退至新莊附近,組織力量進行瘋狂反撲,戰鬥進行得非常激烈。最終殘敵大部被殲,三垛、河口增援的偽軍也被擊退。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三垛河伏擊戰是蘇中抗戰轉入反攻的前奏,在蘇中抗戰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老一輩革命家彭衝譽為“破曉號角”,有關部隊受到新四軍軍部的通令嘉獎。如今,三垛河伏擊戰紀念碑矗立河的北岸,上面鐫刻著陳毅軍長簽署的嘉獎令。

對日最後一戰“高郵戰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宣告投降。國民黨政府一面命令日偽軍固守陣地,不向新四軍投降,一面匆忙調動主力向解放區推進。盤踞在高郵城內的日偽軍自恃有堅固的城防和國民黨撐腰,對新四軍的最後通牒置之不理。12月19日開始,在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周密策劃和精心指揮下,原屬新四軍駐蘇中部隊發動了收復高郵城戰役。經過激烈戰鬥,至26日下午,佔領日軍司令部。27日凌晨,日軍無條件投降,高郵城獲得解放。此役戰績居華中抗日戰場之首。接著,在公園禮堂舉行了受降儀式,我軍派出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為代表,接受了日軍的投降。

"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古城高郵地處運河要津,是郵傳和漕運的重要節點,又是歷代兵家必爭的軍事重鎮。高郵是一個水患頻仍的城市,又是一個飽經戰火的城市,史書記載的一個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彰顯了這座城市在與天災抗爭和戰火洗禮中前行的足跡與輝煌。

東晉謝玄三阿之戰大破苻堅

三阿之戰為東晉時期著名的淝水之戰的前序。房玄齡等《晉書》之《苻堅上》載:“彭超陷盱眙,獲晉建威將軍、高密內史毛璪之,遂攻晉幽州刺史田洛於三阿,去廣陵百里,京都大震,臨江列戍。孝武帝遣徵虜將軍謝石率水軍次於塗中,右衛將軍毛安之、遊擊將軍河間王曇之次於堂邑,謝玄自廣陵救三阿。毛當、毛盛馳襲安之,王師敗績。玄率眾三萬 次於白馬塘,俱難遣其將都顏率騎逆玄,戰於塘西,玄大敗之,斬顏。玄進兵至三阿,與難、超戰,超等又敗,退保盱眙。玄進次石樑,與田洛攻盱眙,難、超出戰,覆敗,退屯淮陰”。據清嘉慶《高郵州志》、清康熙《揚州府志》及現代范文瀾《中國通史》、楊德炳《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卷》考證,東晉三阿在今江蘇高郵縣西北。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唐李吉甫修築平津堰

李吉甫(758~814),唐憲宗時大臣,字弘憲,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李吉甫文治武功,為唐王朝平定藩鎮叛亂立下汗馬功勞,兩度出任宰相。元和三年(8O8)九月至六年正月,李吉甫任淮南節度使(駐今揚州)。其間,他多次察訪高郵水情,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實施了兩項重大水利工程:其一在高郵湖東築起一道攔湖堰即平津堰,攔湖蓄水,便利漕運,變水害為水利;其二在高郵湖邊修築富人、固本等七座堤塘,以便蓄水灌溉。《新唐書.李吉甫傳》載,李吉甫因“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乃築堤閼(即堤堰),以防不足洩有餘,名目平津堰"。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從宋代至元代,平津堰曾多次荒廢,多次修復。明洪武年間以磚加固,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撥專款砌建平津堰石坡、石堰。平津堰原南起江都邵伯鎮,北至寶應縣,現存高郵城至界首鎮段,長約3O公里。在調節水位、防範水患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平津堰是大運河申遺過程中在淮揚運河段發現的唯一僅存的堰,對研究唐代水利設施、河道變遷以及高郵湖與明清古運河的關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O13年平津堰遺址成為國保大運河一部分。

岳飛三垛抗金與三鉅公祠

岳飛(11O3—1142),南宋名將。建炎四年(113O)金兵攻佔揚州、承州(今高郵),乘勢攻打楚州(今淮安),形勢十分危急。宋高宗詔令岳飛為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火速馳援楚州。時岳飛正轉戰宜興、建康,剛剛取得收復建康的勝利,又馬不停蹄,於八月從宜興率軍奔赴泰州,屯兵於三墩(今高郵三垛鎮)。在高郵城區至三垛鎮一線,一個月內與金兵統帥完顏宗弼部屬高太保所部三次交鋒,三戰三捷。《宋史·岳飛傳》載:“飛屯三墩為楚援,尋抵承州,三戰三捷,殺高太保,俘酋長七十餘人。”後又率兵在南通、泰州、揚州等沿江一線接連打敗金兵,粉碎了金兵再度南下的陰謀。由於這一系列的戰鬥起始於承州,史稱“承州之戰”。高郵地名一溝、二溝、三垛以及三垛的東團營、西團營等都與這次戰役有關。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垛東南隅一湯姓菜農在其菜園發現一枯井,經文物工作者確認為宋井,井中陶器碎片為宋軍遺物。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此後,江東宣撫使韓世忠(1089—1151),於紹興四年(1134)率軍在高郵大敗金兵。次年,宰相張浚常來郵檢閱軍隊,鼓舞士氣,坐鎮抗金。後高郵人在城區泰山廟附近建三鉅公祠,紀念三位抗金名將。祠今已不存。

張士誠高郵承天寺稱王

張士誠(1321~1367),興化白駒場人(今分屬興化市和大豐市),出身鹽販,小名九四,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至正十三年(1353),32歲的張士誠同他的三個弟弟結交一批鹽丁揭竿而起,隊伍迅速擴大,很快搶佔泰州、興化等城,並且一鼓作氣攻佔高郵府,朝廷大震。元順帝下詔許以高官誘降,張士誠不聽,連殺兩個勸降的朝廷命官。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張士誠選擇高郵城北多寶樓橋西的“承天大梵講寺”(俗稱承天寺)作為稱王之地。他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建元天佑。張士誠稱王之後,以高郵為大本營,曾多次擊退元朝軍隊大規模的進攻,元軍脫脫曾帶領百萬大軍圍城,久攻不下,落敗而退,張士誠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並乘勢攻佔江、浙富庶地區,向魯、皖一帶挺近。高郵這座古城在張士誠及其部屬管轄下達13年之久。

康熙、乾隆二帝十二次來郵

清代康、乾二帝都曾南巡六次,是一個經常為史學界和民間熱議的話題。南巡的背景和目的是什麼,當代高郵籍著名作家汪曾祺認為,“決不只是遊山玩水,領略南方的繁華佳麗(不完全排除這因素)。我想體察民風,俾知朝政之得失,是其緣由之一,他們真是做到了‘深入群眾’了”。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康乾二帝南巡經過或駐蹕高郵十二次,時間、相關地點及其行止《高郵州志》都有詳實記載,足以證明乾隆帝“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所言不虛。康熙南巡前,高郵水患連年。史載,康熙十六年(1677),高郵水高二丈,城門堵塞,鄉民溺死數萬。儘管已經委派靳輔為河道總督,治理黃淮初顯成效,然心繫子民、勵精圖治的康熙還是決心親臨督察。從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一l7O7)六次南巡,時間跨度達23年,先後泊船高郵北門碼頭,駐蹕高郵清水潭、界首、嵇家閘、南關外等處,親自視察河工,勘測水位。乾隆帝也六次南巡,時間跨度達33年。第一次南巡方年富力強,最後一次已為古稀老人。高郵的古城池、車邏壩、文遊臺、露筋祠等處,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詩篇,詩句“何必當時嗟祿薄,卻教終古羨文遊",表達了對秦少游這位高郵鄉賢的敬慕之情。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康、乾二帝南巡,不僅為高郵留下了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御碼頭,而且留下了一組充滿情感、至今讀之仍令人感懷的詩歌。汪曾祺在《皇帝的詩》中評價說,歷代吟詠高郵湖的詩歌,“寫得很有分量的,倒是兩位清朝皇帝的詩,一首是康熙帝的,一首是乾隆的。”康熙一首為《高郵湖見民居田廬多在水中因詢其故惻然念之》,乾隆一首為《高郵湖》。汪曾祺認為:“乾隆這首詩寫得真切沉痛”,而“康熙的一首寫得更好一些,無雕飾、無典故,明白如話。難得的是民生的疾苦使一位皇帝內心感到慚愧”。

民國辛未年特大水災

京杭運河高郵城區段是“懸河”,高郵湖是“懸湖”,水患時時威脅著高郵人民生命安全。民國二十年(1931)的中國特大洪水是二十世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而高郵正是中心地帶之一。因此年為農曆辛未年,故又稱“辛未年特大水災”。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當年6、7月間,三次特大暴風雨席捲中國大部分地區,尤以蘇北裡下河地區為最。連續的暴雨致高郵湖水位猛漲,浪借風勢,猛烈地拍打著岌岌可危的運堤,險象環生。8月26日清晨,颱風襲過高郵湖,湖水將運河大堤撕開若干個決口,僅高郵境內就有擋軍樓、廟巷口、七公殿、御碼頭、二十里鋪和三十里鋪六個大決口,西堤有決口四處,高郵運河以東迅即化為一片汪洋。《高郵縣誌》載:“洪水導致裡下河地區有1226萬畝農田失收,倒塌房屋260萬間,淹死、餓死77OOO多人。其中高郵縣決口1O處,擋軍樓1處即死亡失蹤1萬多人。”洪水親歷者、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他鄉寄意》一文中回憶:“民國二十年的大水我是親歷的。湖水浸入運河,運河堤破,洪水直灌而下,我家所住成了一條激流洶湧的大河”。

新四軍抗日三垛河伏擊戰

1945年春,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迎來了大反攻前的新形勢。4月21日,新四軍6師18旅偵悉:原寶應縣城的偽蘇北綏靖公署特務第二團馬佑銘部,將由日軍護送,經高郵的三垛、河口調至興化周莊一線駐防,妄圖進一步封鎖、分割和蠶食抗日根據地。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委陳丕顯決定,在三垛至河口間公路和北澄子河南北,佈置伏擊圈聚殲日偽軍,由旅長劉飛負責指揮。4月28日,當偽軍、日軍進入伏擊圈後,我伏兵向敵軍發起猛烈攻擊。殘敵退至新莊附近,組織力量進行瘋狂反撲,戰鬥進行得非常激烈。最終殘敵大部被殲,三垛、河口增援的偽軍也被擊退。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三垛河伏擊戰是蘇中抗戰轉入反攻的前奏,在蘇中抗戰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老一輩革命家彭衝譽為“破曉號角”,有關部隊受到新四軍軍部的通令嘉獎。如今,三垛河伏擊戰紀念碑矗立河的北岸,上面鐫刻著陳毅軍長簽署的嘉獎令。

對日最後一戰“高郵戰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宣告投降。國民黨政府一面命令日偽軍固守陣地,不向新四軍投降,一面匆忙調動主力向解放區推進。盤踞在高郵城內的日偽軍自恃有堅固的城防和國民黨撐腰,對新四軍的最後通牒置之不理。12月19日開始,在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周密策劃和精心指揮下,原屬新四軍駐蘇中部隊發動了收復高郵城戰役。經過激烈戰鬥,至26日下午,佔領日軍司令部。27日凌晨,日軍無條件投降,高郵城獲得解放。此役戰績居華中抗日戰場之首。接著,在公園禮堂舉行了受降儀式,我軍派出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為代表,接受了日軍的投降。

高郵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高郵戰役是蘇中對日的最後一戰,高郵也是全國從日寇手中收復的最後一座縣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日作戰以平型關大捷開始,以高郵戰役的勝利而圓滿結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