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 木衛二

"

點擊關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 木衛二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只有大海知道》是去年金馬55最佳新演員獲得者。之前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有過放映場次,不過二哥錯過了。

去年辦好了多次入臺證,結果一年下來,一次也沒有去。澎湖、綠島、蘭嶼的離島計劃,久久無法成行,暫且只能把看電影,當成一項準備功課了。

正文共:2657 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在《放牛班的春天》等青少年兒童題材電影,寓教於樂、寓教於人等主題一再出現,不受限於時代環境、國族語言之不同。

《只有大海知道》引發的類比對象,可能不需要動用到經典名片。單是這幾年的臺灣電影,就有《只要我長大》、《太陽的孩子》等,全是關於部落裡的孩子成長。比起下山謀生存,他們更渴望擁有父母常伴,和睦家庭生活。

"

點擊關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 木衛二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只有大海知道》是去年金馬55最佳新演員獲得者。之前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有過放映場次,不過二哥錯過了。

去年辦好了多次入臺證,結果一年下來,一次也沒有去。澎湖、綠島、蘭嶼的離島計劃,久久無法成行,暫且只能把看電影,當成一項準備功課了。

正文共:2657 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在《放牛班的春天》等青少年兒童題材電影,寓教於樂、寓教於人等主題一再出現,不受限於時代環境、國族語言之不同。

《只有大海知道》引發的類比對象,可能不需要動用到經典名片。單是這幾年的臺灣電影,就有《只要我長大》、《太陽的孩子》等,全是關於部落裡的孩子成長。比起下山謀生存,他們更渴望擁有父母常伴,和睦家庭生活。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正如大陸電影表現及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你不時會驚訝詫異:他們的掛鐘,手錶,像在停留在上個世紀末,不再往前走動。臺灣原住民的生活水平不至於此,只是它們所遭遇的親情撕裂——地理位置的偏僻邊遠,導致離別的距離拉長,相聚會面的成本驟增,比起本島城鎮人,痛感來得更為直接和強烈。

有些人不免詫異,臺灣真的會有原住民小朋友,連一雙運動鞋都沒得穿?如此納悶,正如我在看拉華加的長片,不免尋思:藏族小朋友旺扎,真的買不到一雙雨靴?

問題不在雨靴有多貴,而是雨靴、運動鞋這類事物,已經褪出我們的生活視野,如同掉在地上的幾塊錢,已經不會有人慌慌張張,低下頭、彎下腰去撿。

《只有大海知道》不是《小鞋子》。如果你還惦記他怎麼可能穿不上一雙鞋子,那麼,這是劇情片,允許虛構,而不是紀錄片,要嚼舌爭個真假。崔永徽的第一部長片,電影的情感投射對象,是傳統常見的老少邊窮留守兒童,他們只需要周圍人,從親人到老師,給多一點關懷,給多一些愛。假使把故事移換從蘭嶼椰油國小,移到雲南怒江丙中洛,大海變成大山,連十字架都不用轉倒,故事好像亦能成立。

"

點擊關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 木衛二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只有大海知道》是去年金馬55最佳新演員獲得者。之前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有過放映場次,不過二哥錯過了。

去年辦好了多次入臺證,結果一年下來,一次也沒有去。澎湖、綠島、蘭嶼的離島計劃,久久無法成行,暫且只能把看電影,當成一項準備功課了。

正文共:2657 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在《放牛班的春天》等青少年兒童題材電影,寓教於樂、寓教於人等主題一再出現,不受限於時代環境、國族語言之不同。

《只有大海知道》引發的類比對象,可能不需要動用到經典名片。單是這幾年的臺灣電影,就有《只要我長大》、《太陽的孩子》等,全是關於部落裡的孩子成長。比起下山謀生存,他們更渴望擁有父母常伴,和睦家庭生活。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正如大陸電影表現及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你不時會驚訝詫異:他們的掛鐘,手錶,像在停留在上個世紀末,不再往前走動。臺灣原住民的生活水平不至於此,只是它們所遭遇的親情撕裂——地理位置的偏僻邊遠,導致離別的距離拉長,相聚會面的成本驟增,比起本島城鎮人,痛感來得更為直接和強烈。

有些人不免詫異,臺灣真的會有原住民小朋友,連一雙運動鞋都沒得穿?如此納悶,正如我在看拉華加的長片,不免尋思:藏族小朋友旺扎,真的買不到一雙雨靴?

問題不在雨靴有多貴,而是雨靴、運動鞋這類事物,已經褪出我們的生活視野,如同掉在地上的幾塊錢,已經不會有人慌慌張張,低下頭、彎下腰去撿。

《只有大海知道》不是《小鞋子》。如果你還惦記他怎麼可能穿不上一雙鞋子,那麼,這是劇情片,允許虛構,而不是紀錄片,要嚼舌爭個真假。崔永徽的第一部長片,電影的情感投射對象,是傳統常見的老少邊窮留守兒童,他們只需要周圍人,從親人到老師,給多一點關懷,給多一些愛。假使把故事移換從蘭嶼椰油國小,移到雲南怒江丙中洛,大海變成大山,連十字架都不用轉倒,故事好像亦能成立。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電影主題,不算稀罕。至於蘭嶼達悟族,或排灣族之類原住民,他們到底要走一條怎樣的路,《只有大海知道》給出了開放結局——即便有人稍嫌它批判之力度大。

很顯見的,如果不是由上一代來照顧下一代,通過民族內部的自身傳統和精神傳承,而不是任由外來事物去移風易俗,改土歸流,難道小朋友和下一代要交給老師,政府……對於蘭嶼,如果不是那一條路,還能有哪一條路可選擇?

電影展示了歌舞,表演之前的基督信仰,以及三餐吃魚,不離不棄照顧孫子的老阿嬤。

一開始,凶巴巴的,高雄來的青年教師,扮演了討人嫌的角色。後來,討人嫌的對象,是在高雄開出租車的狠心父親。老師一開始所擁有,並給予馬那衛打撈太陽鏡的報酬,是200塊錢。最後父親分分鐘不能等,不顧兒子追逐而加速離去的,還是錢。更多的,更急迫需要的錢。

金錢當然不是萬惡。正如小朋友也需要穿鞋,也想吃雞排、熱狗。只是那一條路,那一艘船,我們可否走得慢一點,搖得再慢一些。

相比從精神到身體都水土不服的老師,馬那衛的好水性,只想往海里鑽,才是屬於蘭嶼的人。老師暈船吐、被人甩,機車拋錨、出車禍。外來者與本地人,以200塊錢達成了粗暴赤裸裸的合作關係。

黃尚禾飾演的,凶巴巴且缺乏教育經驗的年輕老師(像大陸公益支教老師),是《只有大海知道》容易引發爭議的角色。他太不像一名好老師。他對住宿條件的嫌惡,話語間的不耐煩,劈頭蓋臉就批評孩子有錯。功課作業做不對,做不好,事出有因而他毫不在意。

只有到了他真孤零零,被甩在了蘭嶼,孤家寡人一枚。他才在電臺節目時,情不自禁地坦言,自己並不喜歡蘭嶼,想趕緊立功,得到機會離開。簡單說,他是個自私的人。像許多外來者,旅遊觀光客,只恨太陽大、海浪急,身在蘭嶼,恨不得趕快走。他有老師的身份,卻沒考慮過學生可能沒鞋子穿,沒人做飯。離開的大人,留守的兒童,這是《只有大海知道》裡的蘭嶼。

想離開蘭嶼的,不止是老師。大家都想著離開蘭嶼。椰油國小的孩子,他們家長有很大一部分在臺灣謀生賺錢。臺灣這個詞彙,出現在他們的話語中,就是一個相對遙遠,另外一個世界的屬地。

與暴躁的老師相比,買錯了鞋子碼數的父親,一心想著在高雄夜市賺一票。這狠心的出租車司機形象,連陪伴,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都不願意多拿出一些,沒能比老師好哪去。

即便如此,《只有大海知道》沒有拍得苦大仇深。在油管上,你可以查到椰油國小可謂蘭嶼的明星學校,歌舞節目、彙報演出年年有。然而,當孩子們三言兩語在吐槽,穿丁字褲要露屁股,只有老人家才穿時,你會覺得可愛又好笑。

飾演馬那衛的鐘家駿,獲得金馬55最佳新演員。這個獎項,並非因為小孩子角色討巧,或者達悟族小朋友沾光。他有一場心理情感戲,是完全比肩、甚至秒殺了大人演員的。父親不顧阿嬤挽救,執意要去趕回高雄的船。馬那衛演完節目,知道一切,回家面對阿嬤準備好的餐食說,想吃芋頭。請注意,這種場合,一般導演很好偷懶,整成兩眼淚汪汪,有情感宣洩就行(後來追車就是常見的處理手法)。但馬那衛什麼都沒有說,他就是吃著芋頭,獨自長大。一個人物的情感,尤其是孩子的內心,最簡單的就像《千與千尋》的巨嬰寶寶,“不跟我玩,我就哭噢”。用小大人的方式,那就是同時為父親著想。《只有大海知道》是把內心轉化為外在,通過吃芋頭,下愛河游泳,讓觀眾感受孩子的心理變化。

"

點擊關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 木衛二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只有大海知道》是去年金馬55最佳新演員獲得者。之前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有過放映場次,不過二哥錯過了。

去年辦好了多次入臺證,結果一年下來,一次也沒有去。澎湖、綠島、蘭嶼的離島計劃,久久無法成行,暫且只能把看電影,當成一項準備功課了。

正文共:2657 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在《放牛班的春天》等青少年兒童題材電影,寓教於樂、寓教於人等主題一再出現,不受限於時代環境、國族語言之不同。

《只有大海知道》引發的類比對象,可能不需要動用到經典名片。單是這幾年的臺灣電影,就有《只要我長大》、《太陽的孩子》等,全是關於部落裡的孩子成長。比起下山謀生存,他們更渴望擁有父母常伴,和睦家庭生活。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正如大陸電影表現及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你不時會驚訝詫異:他們的掛鐘,手錶,像在停留在上個世紀末,不再往前走動。臺灣原住民的生活水平不至於此,只是它們所遭遇的親情撕裂——地理位置的偏僻邊遠,導致離別的距離拉長,相聚會面的成本驟增,比起本島城鎮人,痛感來得更為直接和強烈。

有些人不免詫異,臺灣真的會有原住民小朋友,連一雙運動鞋都沒得穿?如此納悶,正如我在看拉華加的長片,不免尋思:藏族小朋友旺扎,真的買不到一雙雨靴?

問題不在雨靴有多貴,而是雨靴、運動鞋這類事物,已經褪出我們的生活視野,如同掉在地上的幾塊錢,已經不會有人慌慌張張,低下頭、彎下腰去撿。

《只有大海知道》不是《小鞋子》。如果你還惦記他怎麼可能穿不上一雙鞋子,那麼,這是劇情片,允許虛構,而不是紀錄片,要嚼舌爭個真假。崔永徽的第一部長片,電影的情感投射對象,是傳統常見的老少邊窮留守兒童,他們只需要周圍人,從親人到老師,給多一點關懷,給多一些愛。假使把故事移換從蘭嶼椰油國小,移到雲南怒江丙中洛,大海變成大山,連十字架都不用轉倒,故事好像亦能成立。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電影主題,不算稀罕。至於蘭嶼達悟族,或排灣族之類原住民,他們到底要走一條怎樣的路,《只有大海知道》給出了開放結局——即便有人稍嫌它批判之力度大。

很顯見的,如果不是由上一代來照顧下一代,通過民族內部的自身傳統和精神傳承,而不是任由外來事物去移風易俗,改土歸流,難道小朋友和下一代要交給老師,政府……對於蘭嶼,如果不是那一條路,還能有哪一條路可選擇?

電影展示了歌舞,表演之前的基督信仰,以及三餐吃魚,不離不棄照顧孫子的老阿嬤。

一開始,凶巴巴的,高雄來的青年教師,扮演了討人嫌的角色。後來,討人嫌的對象,是在高雄開出租車的狠心父親。老師一開始所擁有,並給予馬那衛打撈太陽鏡的報酬,是200塊錢。最後父親分分鐘不能等,不顧兒子追逐而加速離去的,還是錢。更多的,更急迫需要的錢。

金錢當然不是萬惡。正如小朋友也需要穿鞋,也想吃雞排、熱狗。只是那一條路,那一艘船,我們可否走得慢一點,搖得再慢一些。

相比從精神到身體都水土不服的老師,馬那衛的好水性,只想往海里鑽,才是屬於蘭嶼的人。老師暈船吐、被人甩,機車拋錨、出車禍。外來者與本地人,以200塊錢達成了粗暴赤裸裸的合作關係。

黃尚禾飾演的,凶巴巴且缺乏教育經驗的年輕老師(像大陸公益支教老師),是《只有大海知道》容易引發爭議的角色。他太不像一名好老師。他對住宿條件的嫌惡,話語間的不耐煩,劈頭蓋臉就批評孩子有錯。功課作業做不對,做不好,事出有因而他毫不在意。

只有到了他真孤零零,被甩在了蘭嶼,孤家寡人一枚。他才在電臺節目時,情不自禁地坦言,自己並不喜歡蘭嶼,想趕緊立功,得到機會離開。簡單說,他是個自私的人。像許多外來者,旅遊觀光客,只恨太陽大、海浪急,身在蘭嶼,恨不得趕快走。他有老師的身份,卻沒考慮過學生可能沒鞋子穿,沒人做飯。離開的大人,留守的兒童,這是《只有大海知道》裡的蘭嶼。

想離開蘭嶼的,不止是老師。大家都想著離開蘭嶼。椰油國小的孩子,他們家長有很大一部分在臺灣謀生賺錢。臺灣這個詞彙,出現在他們的話語中,就是一個相對遙遠,另外一個世界的屬地。

與暴躁的老師相比,買錯了鞋子碼數的父親,一心想著在高雄夜市賺一票。這狠心的出租車司機形象,連陪伴,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都不願意多拿出一些,沒能比老師好哪去。

即便如此,《只有大海知道》沒有拍得苦大仇深。在油管上,你可以查到椰油國小可謂蘭嶼的明星學校,歌舞節目、彙報演出年年有。然而,當孩子們三言兩語在吐槽,穿丁字褲要露屁股,只有老人家才穿時,你會覺得可愛又好笑。

飾演馬那衛的鐘家駿,獲得金馬55最佳新演員。這個獎項,並非因為小孩子角色討巧,或者達悟族小朋友沾光。他有一場心理情感戲,是完全比肩、甚至秒殺了大人演員的。父親不顧阿嬤挽救,執意要去趕回高雄的船。馬那衛演完節目,知道一切,回家面對阿嬤準備好的餐食說,想吃芋頭。請注意,這種場合,一般導演很好偷懶,整成兩眼淚汪汪,有情感宣洩就行(後來追車就是常見的處理手法)。但馬那衛什麼都沒有說,他就是吃著芋頭,獨自長大。一個人物的情感,尤其是孩子的內心,最簡單的就像《千與千尋》的巨嬰寶寶,“不跟我玩,我就哭噢”。用小大人的方式,那就是同時為父親著想。《只有大海知道》是把內心轉化為外在,通過吃芋頭,下愛河游泳,讓觀眾感受孩子的心理變化。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高雄的節目表演,達到了電影情感的高潮,“他(父親)終會回到美麗的故鄉”。

我們一起划著船

高舉著火把

飛魚群圍繞過來

一切真美好”

……

沒能帶你出海

我感到萬分遺憾

看這美麗的大船啊

這曲《美麗的大船》(長版本是《Yama的大船》,父親的大船) 很動人,卻是群體合唱。而馬那衛,他還需要一次個人時刻。與父親碰一次面,只是想要遊一次泳。國產電影裡氾濫的水下攝影,放在《只有大海知道》恰到好處,片中三次下水(撿眼鏡、偷龍蝦、遊愛河),一再說明腔調,水性好的馬那衛,是蘭嶼的孩子。正如甩髮舞甩的,你知道那當然不是海浪,卻會相信,那就是達悟人從祖先到現在,一直所看到的海洋。

"

點擊關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 木衛二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只有大海知道》是去年金馬55最佳新演員獲得者。之前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有過放映場次,不過二哥錯過了。

去年辦好了多次入臺證,結果一年下來,一次也沒有去。澎湖、綠島、蘭嶼的離島計劃,久久無法成行,暫且只能把看電影,當成一項準備功課了。

正文共:2657 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在《放牛班的春天》等青少年兒童題材電影,寓教於樂、寓教於人等主題一再出現,不受限於時代環境、國族語言之不同。

《只有大海知道》引發的類比對象,可能不需要動用到經典名片。單是這幾年的臺灣電影,就有《只要我長大》、《太陽的孩子》等,全是關於部落裡的孩子成長。比起下山謀生存,他們更渴望擁有父母常伴,和睦家庭生活。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正如大陸電影表現及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你不時會驚訝詫異:他們的掛鐘,手錶,像在停留在上個世紀末,不再往前走動。臺灣原住民的生活水平不至於此,只是它們所遭遇的親情撕裂——地理位置的偏僻邊遠,導致離別的距離拉長,相聚會面的成本驟增,比起本島城鎮人,痛感來得更為直接和強烈。

有些人不免詫異,臺灣真的會有原住民小朋友,連一雙運動鞋都沒得穿?如此納悶,正如我在看拉華加的長片,不免尋思:藏族小朋友旺扎,真的買不到一雙雨靴?

問題不在雨靴有多貴,而是雨靴、運動鞋這類事物,已經褪出我們的生活視野,如同掉在地上的幾塊錢,已經不會有人慌慌張張,低下頭、彎下腰去撿。

《只有大海知道》不是《小鞋子》。如果你還惦記他怎麼可能穿不上一雙鞋子,那麼,這是劇情片,允許虛構,而不是紀錄片,要嚼舌爭個真假。崔永徽的第一部長片,電影的情感投射對象,是傳統常見的老少邊窮留守兒童,他們只需要周圍人,從親人到老師,給多一點關懷,給多一些愛。假使把故事移換從蘭嶼椰油國小,移到雲南怒江丙中洛,大海變成大山,連十字架都不用轉倒,故事好像亦能成立。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電影主題,不算稀罕。至於蘭嶼達悟族,或排灣族之類原住民,他們到底要走一條怎樣的路,《只有大海知道》給出了開放結局——即便有人稍嫌它批判之力度大。

很顯見的,如果不是由上一代來照顧下一代,通過民族內部的自身傳統和精神傳承,而不是任由外來事物去移風易俗,改土歸流,難道小朋友和下一代要交給老師,政府……對於蘭嶼,如果不是那一條路,還能有哪一條路可選擇?

電影展示了歌舞,表演之前的基督信仰,以及三餐吃魚,不離不棄照顧孫子的老阿嬤。

一開始,凶巴巴的,高雄來的青年教師,扮演了討人嫌的角色。後來,討人嫌的對象,是在高雄開出租車的狠心父親。老師一開始所擁有,並給予馬那衛打撈太陽鏡的報酬,是200塊錢。最後父親分分鐘不能等,不顧兒子追逐而加速離去的,還是錢。更多的,更急迫需要的錢。

金錢當然不是萬惡。正如小朋友也需要穿鞋,也想吃雞排、熱狗。只是那一條路,那一艘船,我們可否走得慢一點,搖得再慢一些。

相比從精神到身體都水土不服的老師,馬那衛的好水性,只想往海里鑽,才是屬於蘭嶼的人。老師暈船吐、被人甩,機車拋錨、出車禍。外來者與本地人,以200塊錢達成了粗暴赤裸裸的合作關係。

黃尚禾飾演的,凶巴巴且缺乏教育經驗的年輕老師(像大陸公益支教老師),是《只有大海知道》容易引發爭議的角色。他太不像一名好老師。他對住宿條件的嫌惡,話語間的不耐煩,劈頭蓋臉就批評孩子有錯。功課作業做不對,做不好,事出有因而他毫不在意。

只有到了他真孤零零,被甩在了蘭嶼,孤家寡人一枚。他才在電臺節目時,情不自禁地坦言,自己並不喜歡蘭嶼,想趕緊立功,得到機會離開。簡單說,他是個自私的人。像許多外來者,旅遊觀光客,只恨太陽大、海浪急,身在蘭嶼,恨不得趕快走。他有老師的身份,卻沒考慮過學生可能沒鞋子穿,沒人做飯。離開的大人,留守的兒童,這是《只有大海知道》裡的蘭嶼。

想離開蘭嶼的,不止是老師。大家都想著離開蘭嶼。椰油國小的孩子,他們家長有很大一部分在臺灣謀生賺錢。臺灣這個詞彙,出現在他們的話語中,就是一個相對遙遠,另外一個世界的屬地。

與暴躁的老師相比,買錯了鞋子碼數的父親,一心想著在高雄夜市賺一票。這狠心的出租車司機形象,連陪伴,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都不願意多拿出一些,沒能比老師好哪去。

即便如此,《只有大海知道》沒有拍得苦大仇深。在油管上,你可以查到椰油國小可謂蘭嶼的明星學校,歌舞節目、彙報演出年年有。然而,當孩子們三言兩語在吐槽,穿丁字褲要露屁股,只有老人家才穿時,你會覺得可愛又好笑。

飾演馬那衛的鐘家駿,獲得金馬55最佳新演員。這個獎項,並非因為小孩子角色討巧,或者達悟族小朋友沾光。他有一場心理情感戲,是完全比肩、甚至秒殺了大人演員的。父親不顧阿嬤挽救,執意要去趕回高雄的船。馬那衛演完節目,知道一切,回家面對阿嬤準備好的餐食說,想吃芋頭。請注意,這種場合,一般導演很好偷懶,整成兩眼淚汪汪,有情感宣洩就行(後來追車就是常見的處理手法)。但馬那衛什麼都沒有說,他就是吃著芋頭,獨自長大。一個人物的情感,尤其是孩子的內心,最簡單的就像《千與千尋》的巨嬰寶寶,“不跟我玩,我就哭噢”。用小大人的方式,那就是同時為父親著想。《只有大海知道》是把內心轉化為外在,通過吃芋頭,下愛河游泳,讓觀眾感受孩子的心理變化。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高雄的節目表演,達到了電影情感的高潮,“他(父親)終會回到美麗的故鄉”。

我們一起划著船

高舉著火把

飛魚群圍繞過來

一切真美好”

……

沒能帶你出海

我感到萬分遺憾

看這美麗的大船啊

這曲《美麗的大船》(長版本是《Yama的大船》,父親的大船) 很動人,卻是群體合唱。而馬那衛,他還需要一次個人時刻。與父親碰一次面,只是想要遊一次泳。國產電影裡氾濫的水下攝影,放在《只有大海知道》恰到好處,片中三次下水(撿眼鏡、偷龍蝦、遊愛河),一再說明腔調,水性好的馬那衛,是蘭嶼的孩子。正如甩髮舞甩的,你知道那當然不是海浪,卻會相信,那就是達悟人從祖先到現在,一直所看到的海洋。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高雄有很多路,蘭嶼只有一條路。馬那衛跳下愛河,彷彿回到了熱帶島嶼水下,與父親嬉玩的美麗時光。那就像在說,即便沒有路,他也可以游回去。即便沒有路,大海也知道。在大海裡,他可以找到一切。

· END·

嘚嘚的話:

蘭嶼是個非常安逸的小島,多年之前在那裡環島,騎著摩托也只要2、3小時就能繞一圈。大部分都是雅美族(達悟族)的原住民們,他們打著漁,賣著冰,坐在涼亭下望著海可以呆一下午。

運氣好的話,可以碰到從大海歸來皮膚黝黑的一個男人,海洋民族作家藍波安先生,用筆墨和魚槍記錄著海浪與夕陽。他會告訴你他有個女兒,在臺灣島上讀書,這裡的所有年輕人都想著離島;如果你提,他也會答應送你兩本簽名書。在你回程的路上,你讀他的文字,仍然會感受到那陣陣來自太平洋的熱帶海風。

"

點擊關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 木衛二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只有大海知道》是去年金馬55最佳新演員獲得者。之前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有過放映場次,不過二哥錯過了。

去年辦好了多次入臺證,結果一年下來,一次也沒有去。澎湖、綠島、蘭嶼的離島計劃,久久無法成行,暫且只能把看電影,當成一項準備功課了。

正文共:2657 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在《放牛班的春天》等青少年兒童題材電影,寓教於樂、寓教於人等主題一再出現,不受限於時代環境、國族語言之不同。

《只有大海知道》引發的類比對象,可能不需要動用到經典名片。單是這幾年的臺灣電影,就有《只要我長大》、《太陽的孩子》等,全是關於部落裡的孩子成長。比起下山謀生存,他們更渴望擁有父母常伴,和睦家庭生活。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正如大陸電影表現及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你不時會驚訝詫異:他們的掛鐘,手錶,像在停留在上個世紀末,不再往前走動。臺灣原住民的生活水平不至於此,只是它們所遭遇的親情撕裂——地理位置的偏僻邊遠,導致離別的距離拉長,相聚會面的成本驟增,比起本島城鎮人,痛感來得更為直接和強烈。

有些人不免詫異,臺灣真的會有原住民小朋友,連一雙運動鞋都沒得穿?如此納悶,正如我在看拉華加的長片,不免尋思:藏族小朋友旺扎,真的買不到一雙雨靴?

問題不在雨靴有多貴,而是雨靴、運動鞋這類事物,已經褪出我們的生活視野,如同掉在地上的幾塊錢,已經不會有人慌慌張張,低下頭、彎下腰去撿。

《只有大海知道》不是《小鞋子》。如果你還惦記他怎麼可能穿不上一雙鞋子,那麼,這是劇情片,允許虛構,而不是紀錄片,要嚼舌爭個真假。崔永徽的第一部長片,電影的情感投射對象,是傳統常見的老少邊窮留守兒童,他們只需要周圍人,從親人到老師,給多一點關懷,給多一些愛。假使把故事移換從蘭嶼椰油國小,移到雲南怒江丙中洛,大海變成大山,連十字架都不用轉倒,故事好像亦能成立。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電影主題,不算稀罕。至於蘭嶼達悟族,或排灣族之類原住民,他們到底要走一條怎樣的路,《只有大海知道》給出了開放結局——即便有人稍嫌它批判之力度大。

很顯見的,如果不是由上一代來照顧下一代,通過民族內部的自身傳統和精神傳承,而不是任由外來事物去移風易俗,改土歸流,難道小朋友和下一代要交給老師,政府……對於蘭嶼,如果不是那一條路,還能有哪一條路可選擇?

電影展示了歌舞,表演之前的基督信仰,以及三餐吃魚,不離不棄照顧孫子的老阿嬤。

一開始,凶巴巴的,高雄來的青年教師,扮演了討人嫌的角色。後來,討人嫌的對象,是在高雄開出租車的狠心父親。老師一開始所擁有,並給予馬那衛打撈太陽鏡的報酬,是200塊錢。最後父親分分鐘不能等,不顧兒子追逐而加速離去的,還是錢。更多的,更急迫需要的錢。

金錢當然不是萬惡。正如小朋友也需要穿鞋,也想吃雞排、熱狗。只是那一條路,那一艘船,我們可否走得慢一點,搖得再慢一些。

相比從精神到身體都水土不服的老師,馬那衛的好水性,只想往海里鑽,才是屬於蘭嶼的人。老師暈船吐、被人甩,機車拋錨、出車禍。外來者與本地人,以200塊錢達成了粗暴赤裸裸的合作關係。

黃尚禾飾演的,凶巴巴且缺乏教育經驗的年輕老師(像大陸公益支教老師),是《只有大海知道》容易引發爭議的角色。他太不像一名好老師。他對住宿條件的嫌惡,話語間的不耐煩,劈頭蓋臉就批評孩子有錯。功課作業做不對,做不好,事出有因而他毫不在意。

只有到了他真孤零零,被甩在了蘭嶼,孤家寡人一枚。他才在電臺節目時,情不自禁地坦言,自己並不喜歡蘭嶼,想趕緊立功,得到機會離開。簡單說,他是個自私的人。像許多外來者,旅遊觀光客,只恨太陽大、海浪急,身在蘭嶼,恨不得趕快走。他有老師的身份,卻沒考慮過學生可能沒鞋子穿,沒人做飯。離開的大人,留守的兒童,這是《只有大海知道》裡的蘭嶼。

想離開蘭嶼的,不止是老師。大家都想著離開蘭嶼。椰油國小的孩子,他們家長有很大一部分在臺灣謀生賺錢。臺灣這個詞彙,出現在他們的話語中,就是一個相對遙遠,另外一個世界的屬地。

與暴躁的老師相比,買錯了鞋子碼數的父親,一心想著在高雄夜市賺一票。這狠心的出租車司機形象,連陪伴,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都不願意多拿出一些,沒能比老師好哪去。

即便如此,《只有大海知道》沒有拍得苦大仇深。在油管上,你可以查到椰油國小可謂蘭嶼的明星學校,歌舞節目、彙報演出年年有。然而,當孩子們三言兩語在吐槽,穿丁字褲要露屁股,只有老人家才穿時,你會覺得可愛又好笑。

飾演馬那衛的鐘家駿,獲得金馬55最佳新演員。這個獎項,並非因為小孩子角色討巧,或者達悟族小朋友沾光。他有一場心理情感戲,是完全比肩、甚至秒殺了大人演員的。父親不顧阿嬤挽救,執意要去趕回高雄的船。馬那衛演完節目,知道一切,回家面對阿嬤準備好的餐食說,想吃芋頭。請注意,這種場合,一般導演很好偷懶,整成兩眼淚汪汪,有情感宣洩就行(後來追車就是常見的處理手法)。但馬那衛什麼都沒有說,他就是吃著芋頭,獨自長大。一個人物的情感,尤其是孩子的內心,最簡單的就像《千與千尋》的巨嬰寶寶,“不跟我玩,我就哭噢”。用小大人的方式,那就是同時為父親著想。《只有大海知道》是把內心轉化為外在,通過吃芋頭,下愛河游泳,讓觀眾感受孩子的心理變化。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高雄的節目表演,達到了電影情感的高潮,“他(父親)終會回到美麗的故鄉”。

我們一起划著船

高舉著火把

飛魚群圍繞過來

一切真美好”

……

沒能帶你出海

我感到萬分遺憾

看這美麗的大船啊

這曲《美麗的大船》(長版本是《Yama的大船》,父親的大船) 很動人,卻是群體合唱。而馬那衛,他還需要一次個人時刻。與父親碰一次面,只是想要遊一次泳。國產電影裡氾濫的水下攝影,放在《只有大海知道》恰到好處,片中三次下水(撿眼鏡、偷龍蝦、遊愛河),一再說明腔調,水性好的馬那衛,是蘭嶼的孩子。正如甩髮舞甩的,你知道那當然不是海浪,卻會相信,那就是達悟人從祖先到現在,一直所看到的海洋。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高雄有很多路,蘭嶼只有一條路。馬那衛跳下愛河,彷彿回到了熱帶島嶼水下,與父親嬉玩的美麗時光。那就像在說,即便沒有路,他也可以游回去。即便沒有路,大海也知道。在大海裡,他可以找到一切。

· END·

嘚嘚的話:

蘭嶼是個非常安逸的小島,多年之前在那裡環島,騎著摩托也只要2、3小時就能繞一圈。大部分都是雅美族(達悟族)的原住民們,他們打著漁,賣著冰,坐在涼亭下望著海可以呆一下午。

運氣好的話,可以碰到從大海歸來皮膚黝黑的一個男人,海洋民族作家藍波安先生,用筆墨和魚槍記錄著海浪與夕陽。他會告訴你他有個女兒,在臺灣島上讀書,這裡的所有年輕人都想著離島;如果你提,他也會答應送你兩本簽名書。在你回程的路上,你讀他的文字,仍然會感受到那陣陣來自太平洋的熱帶海風。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點擊關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 木衛二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只有大海知道》是去年金馬55最佳新演員獲得者。之前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有過放映場次,不過二哥錯過了。

去年辦好了多次入臺證,結果一年下來,一次也沒有去。澎湖、綠島、蘭嶼的離島計劃,久久無法成行,暫且只能把看電影,當成一項準備功課了。

正文共:2657 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在《放牛班的春天》等青少年兒童題材電影,寓教於樂、寓教於人等主題一再出現,不受限於時代環境、國族語言之不同。

《只有大海知道》引發的類比對象,可能不需要動用到經典名片。單是這幾年的臺灣電影,就有《只要我長大》、《太陽的孩子》等,全是關於部落裡的孩子成長。比起下山謀生存,他們更渴望擁有父母常伴,和睦家庭生活。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正如大陸電影表現及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你不時會驚訝詫異:他們的掛鐘,手錶,像在停留在上個世紀末,不再往前走動。臺灣原住民的生活水平不至於此,只是它們所遭遇的親情撕裂——地理位置的偏僻邊遠,導致離別的距離拉長,相聚會面的成本驟增,比起本島城鎮人,痛感來得更為直接和強烈。

有些人不免詫異,臺灣真的會有原住民小朋友,連一雙運動鞋都沒得穿?如此納悶,正如我在看拉華加的長片,不免尋思:藏族小朋友旺扎,真的買不到一雙雨靴?

問題不在雨靴有多貴,而是雨靴、運動鞋這類事物,已經褪出我們的生活視野,如同掉在地上的幾塊錢,已經不會有人慌慌張張,低下頭、彎下腰去撿。

《只有大海知道》不是《小鞋子》。如果你還惦記他怎麼可能穿不上一雙鞋子,那麼,這是劇情片,允許虛構,而不是紀錄片,要嚼舌爭個真假。崔永徽的第一部長片,電影的情感投射對象,是傳統常見的老少邊窮留守兒童,他們只需要周圍人,從親人到老師,給多一點關懷,給多一些愛。假使把故事移換從蘭嶼椰油國小,移到雲南怒江丙中洛,大海變成大山,連十字架都不用轉倒,故事好像亦能成立。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電影主題,不算稀罕。至於蘭嶼達悟族,或排灣族之類原住民,他們到底要走一條怎樣的路,《只有大海知道》給出了開放結局——即便有人稍嫌它批判之力度大。

很顯見的,如果不是由上一代來照顧下一代,通過民族內部的自身傳統和精神傳承,而不是任由外來事物去移風易俗,改土歸流,難道小朋友和下一代要交給老師,政府……對於蘭嶼,如果不是那一條路,還能有哪一條路可選擇?

電影展示了歌舞,表演之前的基督信仰,以及三餐吃魚,不離不棄照顧孫子的老阿嬤。

一開始,凶巴巴的,高雄來的青年教師,扮演了討人嫌的角色。後來,討人嫌的對象,是在高雄開出租車的狠心父親。老師一開始所擁有,並給予馬那衛打撈太陽鏡的報酬,是200塊錢。最後父親分分鐘不能等,不顧兒子追逐而加速離去的,還是錢。更多的,更急迫需要的錢。

金錢當然不是萬惡。正如小朋友也需要穿鞋,也想吃雞排、熱狗。只是那一條路,那一艘船,我們可否走得慢一點,搖得再慢一些。

相比從精神到身體都水土不服的老師,馬那衛的好水性,只想往海里鑽,才是屬於蘭嶼的人。老師暈船吐、被人甩,機車拋錨、出車禍。外來者與本地人,以200塊錢達成了粗暴赤裸裸的合作關係。

黃尚禾飾演的,凶巴巴且缺乏教育經驗的年輕老師(像大陸公益支教老師),是《只有大海知道》容易引發爭議的角色。他太不像一名好老師。他對住宿條件的嫌惡,話語間的不耐煩,劈頭蓋臉就批評孩子有錯。功課作業做不對,做不好,事出有因而他毫不在意。

只有到了他真孤零零,被甩在了蘭嶼,孤家寡人一枚。他才在電臺節目時,情不自禁地坦言,自己並不喜歡蘭嶼,想趕緊立功,得到機會離開。簡單說,他是個自私的人。像許多外來者,旅遊觀光客,只恨太陽大、海浪急,身在蘭嶼,恨不得趕快走。他有老師的身份,卻沒考慮過學生可能沒鞋子穿,沒人做飯。離開的大人,留守的兒童,這是《只有大海知道》裡的蘭嶼。

想離開蘭嶼的,不止是老師。大家都想著離開蘭嶼。椰油國小的孩子,他們家長有很大一部分在臺灣謀生賺錢。臺灣這個詞彙,出現在他們的話語中,就是一個相對遙遠,另外一個世界的屬地。

與暴躁的老師相比,買錯了鞋子碼數的父親,一心想著在高雄夜市賺一票。這狠心的出租車司機形象,連陪伴,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都不願意多拿出一些,沒能比老師好哪去。

即便如此,《只有大海知道》沒有拍得苦大仇深。在油管上,你可以查到椰油國小可謂蘭嶼的明星學校,歌舞節目、彙報演出年年有。然而,當孩子們三言兩語在吐槽,穿丁字褲要露屁股,只有老人家才穿時,你會覺得可愛又好笑。

飾演馬那衛的鐘家駿,獲得金馬55最佳新演員。這個獎項,並非因為小孩子角色討巧,或者達悟族小朋友沾光。他有一場心理情感戲,是完全比肩、甚至秒殺了大人演員的。父親不顧阿嬤挽救,執意要去趕回高雄的船。馬那衛演完節目,知道一切,回家面對阿嬤準備好的餐食說,想吃芋頭。請注意,這種場合,一般導演很好偷懶,整成兩眼淚汪汪,有情感宣洩就行(後來追車就是常見的處理手法)。但馬那衛什麼都沒有說,他就是吃著芋頭,獨自長大。一個人物的情感,尤其是孩子的內心,最簡單的就像《千與千尋》的巨嬰寶寶,“不跟我玩,我就哭噢”。用小大人的方式,那就是同時為父親著想。《只有大海知道》是把內心轉化為外在,通過吃芋頭,下愛河游泳,讓觀眾感受孩子的心理變化。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高雄的節目表演,達到了電影情感的高潮,“他(父親)終會回到美麗的故鄉”。

我們一起划著船

高舉著火把

飛魚群圍繞過來

一切真美好”

……

沒能帶你出海

我感到萬分遺憾

看這美麗的大船啊

這曲《美麗的大船》(長版本是《Yama的大船》,父親的大船) 很動人,卻是群體合唱。而馬那衛,他還需要一次個人時刻。與父親碰一次面,只是想要遊一次泳。國產電影裡氾濫的水下攝影,放在《只有大海知道》恰到好處,片中三次下水(撿眼鏡、偷龍蝦、遊愛河),一再說明腔調,水性好的馬那衛,是蘭嶼的孩子。正如甩髮舞甩的,你知道那當然不是海浪,卻會相信,那就是達悟人從祖先到現在,一直所看到的海洋。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高雄有很多路,蘭嶼只有一條路。馬那衛跳下愛河,彷彿回到了熱帶島嶼水下,與父親嬉玩的美麗時光。那就像在說,即便沒有路,他也可以游回去。即便沒有路,大海也知道。在大海裡,他可以找到一切。

· END·

嘚嘚的話:

蘭嶼是個非常安逸的小島,多年之前在那裡環島,騎著摩托也只要2、3小時就能繞一圈。大部分都是雅美族(達悟族)的原住民們,他們打著漁,賣著冰,坐在涼亭下望著海可以呆一下午。

運氣好的話,可以碰到從大海歸來皮膚黝黑的一個男人,海洋民族作家藍波安先生,用筆墨和魚槍記錄著海浪與夕陽。他會告訴你他有個女兒,在臺灣島上讀書,這裡的所有年輕人都想著離島;如果你提,他也會答應送你兩本簽名書。在你回程的路上,你讀他的文字,仍然會感受到那陣陣來自太平洋的熱帶海風。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點擊關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 木衛二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只有大海知道》是去年金馬55最佳新演員獲得者。之前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有過放映場次,不過二哥錯過了。

去年辦好了多次入臺證,結果一年下來,一次也沒有去。澎湖、綠島、蘭嶼的離島計劃,久久無法成行,暫且只能把看電影,當成一項準備功課了。

正文共:2657 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在《放牛班的春天》等青少年兒童題材電影,寓教於樂、寓教於人等主題一再出現,不受限於時代環境、國族語言之不同。

《只有大海知道》引發的類比對象,可能不需要動用到經典名片。單是這幾年的臺灣電影,就有《只要我長大》、《太陽的孩子》等,全是關於部落裡的孩子成長。比起下山謀生存,他們更渴望擁有父母常伴,和睦家庭生活。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正如大陸電影表現及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你不時會驚訝詫異:他們的掛鐘,手錶,像在停留在上個世紀末,不再往前走動。臺灣原住民的生活水平不至於此,只是它們所遭遇的親情撕裂——地理位置的偏僻邊遠,導致離別的距離拉長,相聚會面的成本驟增,比起本島城鎮人,痛感來得更為直接和強烈。

有些人不免詫異,臺灣真的會有原住民小朋友,連一雙運動鞋都沒得穿?如此納悶,正如我在看拉華加的長片,不免尋思:藏族小朋友旺扎,真的買不到一雙雨靴?

問題不在雨靴有多貴,而是雨靴、運動鞋這類事物,已經褪出我們的生活視野,如同掉在地上的幾塊錢,已經不會有人慌慌張張,低下頭、彎下腰去撿。

《只有大海知道》不是《小鞋子》。如果你還惦記他怎麼可能穿不上一雙鞋子,那麼,這是劇情片,允許虛構,而不是紀錄片,要嚼舌爭個真假。崔永徽的第一部長片,電影的情感投射對象,是傳統常見的老少邊窮留守兒童,他們只需要周圍人,從親人到老師,給多一點關懷,給多一些愛。假使把故事移換從蘭嶼椰油國小,移到雲南怒江丙中洛,大海變成大山,連十字架都不用轉倒,故事好像亦能成立。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電影主題,不算稀罕。至於蘭嶼達悟族,或排灣族之類原住民,他們到底要走一條怎樣的路,《只有大海知道》給出了開放結局——即便有人稍嫌它批判之力度大。

很顯見的,如果不是由上一代來照顧下一代,通過民族內部的自身傳統和精神傳承,而不是任由外來事物去移風易俗,改土歸流,難道小朋友和下一代要交給老師,政府……對於蘭嶼,如果不是那一條路,還能有哪一條路可選擇?

電影展示了歌舞,表演之前的基督信仰,以及三餐吃魚,不離不棄照顧孫子的老阿嬤。

一開始,凶巴巴的,高雄來的青年教師,扮演了討人嫌的角色。後來,討人嫌的對象,是在高雄開出租車的狠心父親。老師一開始所擁有,並給予馬那衛打撈太陽鏡的報酬,是200塊錢。最後父親分分鐘不能等,不顧兒子追逐而加速離去的,還是錢。更多的,更急迫需要的錢。

金錢當然不是萬惡。正如小朋友也需要穿鞋,也想吃雞排、熱狗。只是那一條路,那一艘船,我們可否走得慢一點,搖得再慢一些。

相比從精神到身體都水土不服的老師,馬那衛的好水性,只想往海里鑽,才是屬於蘭嶼的人。老師暈船吐、被人甩,機車拋錨、出車禍。外來者與本地人,以200塊錢達成了粗暴赤裸裸的合作關係。

黃尚禾飾演的,凶巴巴且缺乏教育經驗的年輕老師(像大陸公益支教老師),是《只有大海知道》容易引發爭議的角色。他太不像一名好老師。他對住宿條件的嫌惡,話語間的不耐煩,劈頭蓋臉就批評孩子有錯。功課作業做不對,做不好,事出有因而他毫不在意。

只有到了他真孤零零,被甩在了蘭嶼,孤家寡人一枚。他才在電臺節目時,情不自禁地坦言,自己並不喜歡蘭嶼,想趕緊立功,得到機會離開。簡單說,他是個自私的人。像許多外來者,旅遊觀光客,只恨太陽大、海浪急,身在蘭嶼,恨不得趕快走。他有老師的身份,卻沒考慮過學生可能沒鞋子穿,沒人做飯。離開的大人,留守的兒童,這是《只有大海知道》裡的蘭嶼。

想離開蘭嶼的,不止是老師。大家都想著離開蘭嶼。椰油國小的孩子,他們家長有很大一部分在臺灣謀生賺錢。臺灣這個詞彙,出現在他們的話語中,就是一個相對遙遠,另外一個世界的屬地。

與暴躁的老師相比,買錯了鞋子碼數的父親,一心想著在高雄夜市賺一票。這狠心的出租車司機形象,連陪伴,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都不願意多拿出一些,沒能比老師好哪去。

即便如此,《只有大海知道》沒有拍得苦大仇深。在油管上,你可以查到椰油國小可謂蘭嶼的明星學校,歌舞節目、彙報演出年年有。然而,當孩子們三言兩語在吐槽,穿丁字褲要露屁股,只有老人家才穿時,你會覺得可愛又好笑。

飾演馬那衛的鐘家駿,獲得金馬55最佳新演員。這個獎項,並非因為小孩子角色討巧,或者達悟族小朋友沾光。他有一場心理情感戲,是完全比肩、甚至秒殺了大人演員的。父親不顧阿嬤挽救,執意要去趕回高雄的船。馬那衛演完節目,知道一切,回家面對阿嬤準備好的餐食說,想吃芋頭。請注意,這種場合,一般導演很好偷懶,整成兩眼淚汪汪,有情感宣洩就行(後來追車就是常見的處理手法)。但馬那衛什麼都沒有說,他就是吃著芋頭,獨自長大。一個人物的情感,尤其是孩子的內心,最簡單的就像《千與千尋》的巨嬰寶寶,“不跟我玩,我就哭噢”。用小大人的方式,那就是同時為父親著想。《只有大海知道》是把內心轉化為外在,通過吃芋頭,下愛河游泳,讓觀眾感受孩子的心理變化。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高雄的節目表演,達到了電影情感的高潮,“他(父親)終會回到美麗的故鄉”。

我們一起划著船

高舉著火把

飛魚群圍繞過來

一切真美好”

……

沒能帶你出海

我感到萬分遺憾

看這美麗的大船啊

這曲《美麗的大船》(長版本是《Yama的大船》,父親的大船) 很動人,卻是群體合唱。而馬那衛,他還需要一次個人時刻。與父親碰一次面,只是想要遊一次泳。國產電影裡氾濫的水下攝影,放在《只有大海知道》恰到好處,片中三次下水(撿眼鏡、偷龍蝦、遊愛河),一再說明腔調,水性好的馬那衛,是蘭嶼的孩子。正如甩髮舞甩的,你知道那當然不是海浪,卻會相信,那就是達悟人從祖先到現在,一直所看到的海洋。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高雄有很多路,蘭嶼只有一條路。馬那衛跳下愛河,彷彿回到了熱帶島嶼水下,與父親嬉玩的美麗時光。那就像在說,即便沒有路,他也可以游回去。即便沒有路,大海也知道。在大海裡,他可以找到一切。

· END·

嘚嘚的話:

蘭嶼是個非常安逸的小島,多年之前在那裡環島,騎著摩托也只要2、3小時就能繞一圈。大部分都是雅美族(達悟族)的原住民們,他們打著漁,賣著冰,坐在涼亭下望著海可以呆一下午。

運氣好的話,可以碰到從大海歸來皮膚黝黑的一個男人,海洋民族作家藍波安先生,用筆墨和魚槍記錄著海浪與夕陽。他會告訴你他有個女兒,在臺灣島上讀書,這裡的所有年輕人都想著離島;如果你提,他也會答應送你兩本簽名書。在你回程的路上,你讀他的文字,仍然會感受到那陣陣來自太平洋的熱帶海風。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 作 者 / 編 輯 -

"

點擊關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 木衛二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只有大海知道》是去年金馬55最佳新演員獲得者。之前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有過放映場次,不過二哥錯過了。

去年辦好了多次入臺證,結果一年下來,一次也沒有去。澎湖、綠島、蘭嶼的離島計劃,久久無法成行,暫且只能把看電影,當成一項準備功課了。

正文共:2657 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在《放牛班的春天》等青少年兒童題材電影,寓教於樂、寓教於人等主題一再出現,不受限於時代環境、國族語言之不同。

《只有大海知道》引發的類比對象,可能不需要動用到經典名片。單是這幾年的臺灣電影,就有《只要我長大》、《太陽的孩子》等,全是關於部落裡的孩子成長。比起下山謀生存,他們更渴望擁有父母常伴,和睦家庭生活。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正如大陸電影表現及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你不時會驚訝詫異:他們的掛鐘,手錶,像在停留在上個世紀末,不再往前走動。臺灣原住民的生活水平不至於此,只是它們所遭遇的親情撕裂——地理位置的偏僻邊遠,導致離別的距離拉長,相聚會面的成本驟增,比起本島城鎮人,痛感來得更為直接和強烈。

有些人不免詫異,臺灣真的會有原住民小朋友,連一雙運動鞋都沒得穿?如此納悶,正如我在看拉華加的長片,不免尋思:藏族小朋友旺扎,真的買不到一雙雨靴?

問題不在雨靴有多貴,而是雨靴、運動鞋這類事物,已經褪出我們的生活視野,如同掉在地上的幾塊錢,已經不會有人慌慌張張,低下頭、彎下腰去撿。

《只有大海知道》不是《小鞋子》。如果你還惦記他怎麼可能穿不上一雙鞋子,那麼,這是劇情片,允許虛構,而不是紀錄片,要嚼舌爭個真假。崔永徽的第一部長片,電影的情感投射對象,是傳統常見的老少邊窮留守兒童,他們只需要周圍人,從親人到老師,給多一點關懷,給多一些愛。假使把故事移換從蘭嶼椰油國小,移到雲南怒江丙中洛,大海變成大山,連十字架都不用轉倒,故事好像亦能成立。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電影主題,不算稀罕。至於蘭嶼達悟族,或排灣族之類原住民,他們到底要走一條怎樣的路,《只有大海知道》給出了開放結局——即便有人稍嫌它批判之力度大。

很顯見的,如果不是由上一代來照顧下一代,通過民族內部的自身傳統和精神傳承,而不是任由外來事物去移風易俗,改土歸流,難道小朋友和下一代要交給老師,政府……對於蘭嶼,如果不是那一條路,還能有哪一條路可選擇?

電影展示了歌舞,表演之前的基督信仰,以及三餐吃魚,不離不棄照顧孫子的老阿嬤。

一開始,凶巴巴的,高雄來的青年教師,扮演了討人嫌的角色。後來,討人嫌的對象,是在高雄開出租車的狠心父親。老師一開始所擁有,並給予馬那衛打撈太陽鏡的報酬,是200塊錢。最後父親分分鐘不能等,不顧兒子追逐而加速離去的,還是錢。更多的,更急迫需要的錢。

金錢當然不是萬惡。正如小朋友也需要穿鞋,也想吃雞排、熱狗。只是那一條路,那一艘船,我們可否走得慢一點,搖得再慢一些。

相比從精神到身體都水土不服的老師,馬那衛的好水性,只想往海里鑽,才是屬於蘭嶼的人。老師暈船吐、被人甩,機車拋錨、出車禍。外來者與本地人,以200塊錢達成了粗暴赤裸裸的合作關係。

黃尚禾飾演的,凶巴巴且缺乏教育經驗的年輕老師(像大陸公益支教老師),是《只有大海知道》容易引發爭議的角色。他太不像一名好老師。他對住宿條件的嫌惡,話語間的不耐煩,劈頭蓋臉就批評孩子有錯。功課作業做不對,做不好,事出有因而他毫不在意。

只有到了他真孤零零,被甩在了蘭嶼,孤家寡人一枚。他才在電臺節目時,情不自禁地坦言,自己並不喜歡蘭嶼,想趕緊立功,得到機會離開。簡單說,他是個自私的人。像許多外來者,旅遊觀光客,只恨太陽大、海浪急,身在蘭嶼,恨不得趕快走。他有老師的身份,卻沒考慮過學生可能沒鞋子穿,沒人做飯。離開的大人,留守的兒童,這是《只有大海知道》裡的蘭嶼。

想離開蘭嶼的,不止是老師。大家都想著離開蘭嶼。椰油國小的孩子,他們家長有很大一部分在臺灣謀生賺錢。臺灣這個詞彙,出現在他們的話語中,就是一個相對遙遠,另外一個世界的屬地。

與暴躁的老師相比,買錯了鞋子碼數的父親,一心想著在高雄夜市賺一票。這狠心的出租車司機形象,連陪伴,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都不願意多拿出一些,沒能比老師好哪去。

即便如此,《只有大海知道》沒有拍得苦大仇深。在油管上,你可以查到椰油國小可謂蘭嶼的明星學校,歌舞節目、彙報演出年年有。然而,當孩子們三言兩語在吐槽,穿丁字褲要露屁股,只有老人家才穿時,你會覺得可愛又好笑。

飾演馬那衛的鐘家駿,獲得金馬55最佳新演員。這個獎項,並非因為小孩子角色討巧,或者達悟族小朋友沾光。他有一場心理情感戲,是完全比肩、甚至秒殺了大人演員的。父親不顧阿嬤挽救,執意要去趕回高雄的船。馬那衛演完節目,知道一切,回家面對阿嬤準備好的餐食說,想吃芋頭。請注意,這種場合,一般導演很好偷懶,整成兩眼淚汪汪,有情感宣洩就行(後來追車就是常見的處理手法)。但馬那衛什麼都沒有說,他就是吃著芋頭,獨自長大。一個人物的情感,尤其是孩子的內心,最簡單的就像《千與千尋》的巨嬰寶寶,“不跟我玩,我就哭噢”。用小大人的方式,那就是同時為父親著想。《只有大海知道》是把內心轉化為外在,通過吃芋頭,下愛河游泳,讓觀眾感受孩子的心理變化。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高雄的節目表演,達到了電影情感的高潮,“他(父親)終會回到美麗的故鄉”。

我們一起划著船

高舉著火把

飛魚群圍繞過來

一切真美好”

……

沒能帶你出海

我感到萬分遺憾

看這美麗的大船啊

這曲《美麗的大船》(長版本是《Yama的大船》,父親的大船) 很動人,卻是群體合唱。而馬那衛,他還需要一次個人時刻。與父親碰一次面,只是想要遊一次泳。國產電影裡氾濫的水下攝影,放在《只有大海知道》恰到好處,片中三次下水(撿眼鏡、偷龍蝦、遊愛河),一再說明腔調,水性好的馬那衛,是蘭嶼的孩子。正如甩髮舞甩的,你知道那當然不是海浪,卻會相信,那就是達悟人從祖先到現在,一直所看到的海洋。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高雄有很多路,蘭嶼只有一條路。馬那衛跳下愛河,彷彿回到了熱帶島嶼水下,與父親嬉玩的美麗時光。那就像在說,即便沒有路,他也可以游回去。即便沒有路,大海也知道。在大海裡,他可以找到一切。

· END·

嘚嘚的話:

蘭嶼是個非常安逸的小島,多年之前在那裡環島,騎著摩托也只要2、3小時就能繞一圈。大部分都是雅美族(達悟族)的原住民們,他們打著漁,賣著冰,坐在涼亭下望著海可以呆一下午。

運氣好的話,可以碰到從大海歸來皮膚黝黑的一個男人,海洋民族作家藍波安先生,用筆墨和魚槍記錄著海浪與夕陽。他會告訴你他有個女兒,在臺灣島上讀書,這裡的所有年輕人都想著離島;如果你提,他也會答應送你兩本簽名書。在你回程的路上,你讀他的文字,仍然會感受到那陣陣來自太平洋的熱帶海風。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 作 者 / 編 輯 -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點擊關注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 木衛二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只有大海知道》是去年金馬55最佳新演員獲得者。之前在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也有過放映場次,不過二哥錯過了。

去年辦好了多次入臺證,結果一年下來,一次也沒有去。澎湖、綠島、蘭嶼的離島計劃,久久無法成行,暫且只能把看電影,當成一項準備功課了。

正文共:2657 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在《放牛班的春天》等青少年兒童題材電影,寓教於樂、寓教於人等主題一再出現,不受限於時代環境、國族語言之不同。

《只有大海知道》引發的類比對象,可能不需要動用到經典名片。單是這幾年的臺灣電影,就有《只要我長大》、《太陽的孩子》等,全是關於部落裡的孩子成長。比起下山謀生存,他們更渴望擁有父母常伴,和睦家庭生活。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正如大陸電影表現及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你不時會驚訝詫異:他們的掛鐘,手錶,像在停留在上個世紀末,不再往前走動。臺灣原住民的生活水平不至於此,只是它們所遭遇的親情撕裂——地理位置的偏僻邊遠,導致離別的距離拉長,相聚會面的成本驟增,比起本島城鎮人,痛感來得更為直接和強烈。

有些人不免詫異,臺灣真的會有原住民小朋友,連一雙運動鞋都沒得穿?如此納悶,正如我在看拉華加的長片,不免尋思:藏族小朋友旺扎,真的買不到一雙雨靴?

問題不在雨靴有多貴,而是雨靴、運動鞋這類事物,已經褪出我們的生活視野,如同掉在地上的幾塊錢,已經不會有人慌慌張張,低下頭、彎下腰去撿。

《只有大海知道》不是《小鞋子》。如果你還惦記他怎麼可能穿不上一雙鞋子,那麼,這是劇情片,允許虛構,而不是紀錄片,要嚼舌爭個真假。崔永徽的第一部長片,電影的情感投射對象,是傳統常見的老少邊窮留守兒童,他們只需要周圍人,從親人到老師,給多一點關懷,給多一些愛。假使把故事移換從蘭嶼椰油國小,移到雲南怒江丙中洛,大海變成大山,連十字架都不用轉倒,故事好像亦能成立。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電影主題,不算稀罕。至於蘭嶼達悟族,或排灣族之類原住民,他們到底要走一條怎樣的路,《只有大海知道》給出了開放結局——即便有人稍嫌它批判之力度大。

很顯見的,如果不是由上一代來照顧下一代,通過民族內部的自身傳統和精神傳承,而不是任由外來事物去移風易俗,改土歸流,難道小朋友和下一代要交給老師,政府……對於蘭嶼,如果不是那一條路,還能有哪一條路可選擇?

電影展示了歌舞,表演之前的基督信仰,以及三餐吃魚,不離不棄照顧孫子的老阿嬤。

一開始,凶巴巴的,高雄來的青年教師,扮演了討人嫌的角色。後來,討人嫌的對象,是在高雄開出租車的狠心父親。老師一開始所擁有,並給予馬那衛打撈太陽鏡的報酬,是200塊錢。最後父親分分鐘不能等,不顧兒子追逐而加速離去的,還是錢。更多的,更急迫需要的錢。

金錢當然不是萬惡。正如小朋友也需要穿鞋,也想吃雞排、熱狗。只是那一條路,那一艘船,我們可否走得慢一點,搖得再慢一些。

相比從精神到身體都水土不服的老師,馬那衛的好水性,只想往海里鑽,才是屬於蘭嶼的人。老師暈船吐、被人甩,機車拋錨、出車禍。外來者與本地人,以200塊錢達成了粗暴赤裸裸的合作關係。

黃尚禾飾演的,凶巴巴且缺乏教育經驗的年輕老師(像大陸公益支教老師),是《只有大海知道》容易引發爭議的角色。他太不像一名好老師。他對住宿條件的嫌惡,話語間的不耐煩,劈頭蓋臉就批評孩子有錯。功課作業做不對,做不好,事出有因而他毫不在意。

只有到了他真孤零零,被甩在了蘭嶼,孤家寡人一枚。他才在電臺節目時,情不自禁地坦言,自己並不喜歡蘭嶼,想趕緊立功,得到機會離開。簡單說,他是個自私的人。像許多外來者,旅遊觀光客,只恨太陽大、海浪急,身在蘭嶼,恨不得趕快走。他有老師的身份,卻沒考慮過學生可能沒鞋子穿,沒人做飯。離開的大人,留守的兒童,這是《只有大海知道》裡的蘭嶼。

想離開蘭嶼的,不止是老師。大家都想著離開蘭嶼。椰油國小的孩子,他們家長有很大一部分在臺灣謀生賺錢。臺灣這個詞彙,出現在他們的話語中,就是一個相對遙遠,另外一個世界的屬地。

與暴躁的老師相比,買錯了鞋子碼數的父親,一心想著在高雄夜市賺一票。這狠心的出租車司機形象,連陪伴,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都不願意多拿出一些,沒能比老師好哪去。

即便如此,《只有大海知道》沒有拍得苦大仇深。在油管上,你可以查到椰油國小可謂蘭嶼的明星學校,歌舞節目、彙報演出年年有。然而,當孩子們三言兩語在吐槽,穿丁字褲要露屁股,只有老人家才穿時,你會覺得可愛又好笑。

飾演馬那衛的鐘家駿,獲得金馬55最佳新演員。這個獎項,並非因為小孩子角色討巧,或者達悟族小朋友沾光。他有一場心理情感戲,是完全比肩、甚至秒殺了大人演員的。父親不顧阿嬤挽救,執意要去趕回高雄的船。馬那衛演完節目,知道一切,回家面對阿嬤準備好的餐食說,想吃芋頭。請注意,這種場合,一般導演很好偷懶,整成兩眼淚汪汪,有情感宣洩就行(後來追車就是常見的處理手法)。但馬那衛什麼都沒有說,他就是吃著芋頭,獨自長大。一個人物的情感,尤其是孩子的內心,最簡單的就像《千與千尋》的巨嬰寶寶,“不跟我玩,我就哭噢”。用小大人的方式,那就是同時為父親著想。《只有大海知道》是把內心轉化為外在,通過吃芋頭,下愛河游泳,讓觀眾感受孩子的心理變化。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高雄的節目表演,達到了電影情感的高潮,“他(父親)終會回到美麗的故鄉”。

我們一起划著船

高舉著火把

飛魚群圍繞過來

一切真美好”

……

沒能帶你出海

我感到萬分遺憾

看這美麗的大船啊

這曲《美麗的大船》(長版本是《Yama的大船》,父親的大船) 很動人,卻是群體合唱。而馬那衛,他還需要一次個人時刻。與父親碰一次面,只是想要遊一次泳。國產電影裡氾濫的水下攝影,放在《只有大海知道》恰到好處,片中三次下水(撿眼鏡、偷龍蝦、遊愛河),一再說明腔調,水性好的馬那衛,是蘭嶼的孩子。正如甩髮舞甩的,你知道那當然不是海浪,卻會相信,那就是達悟人從祖先到現在,一直所看到的海洋。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高雄有很多路,蘭嶼只有一條路。馬那衛跳下愛河,彷彿回到了熱帶島嶼水下,與父親嬉玩的美麗時光。那就像在說,即便沒有路,他也可以游回去。即便沒有路,大海也知道。在大海裡,他可以找到一切。

· END·

嘚嘚的話:

蘭嶼是個非常安逸的小島,多年之前在那裡環島,騎著摩托也只要2、3小時就能繞一圈。大部分都是雅美族(達悟族)的原住民們,他們打著漁,賣著冰,坐在涼亭下望著海可以呆一下午。

運氣好的話,可以碰到從大海歸來皮膚黝黑的一個男人,海洋民族作家藍波安先生,用筆墨和魚槍記錄著海浪與夕陽。他會告訴你他有個女兒,在臺灣島上讀書,這裡的所有年輕人都想著離島;如果你提,他也會答應送你兩本簽名書。在你回程的路上,你讀他的文字,仍然會感受到那陣陣來自太平洋的熱帶海風。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 作 者 / 編 輯 -

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打動了我,給你們推薦一部年度十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