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這種書寫的物質載體發明於戰國後期至西漢,又經東漢的蔡倫改進,其實已早早流通於民間的貿易和旅行渠道。

當年張騫通西域,被太史公贊為“鑿空”,意思是華夏西北既遙遠,又為異族所佔據,還有連綿不絕的戰爭,對一般中國人來說,那裡就像有一堵厚厚的牆,而張騫的通使把那堵牆鑿出個大洞,從此漢朝人就能在西域頻繁出沒了。

雖然漢帝國很長時間裡無法抵達西域,但來自四川的貨物卻早就在那裡流通了,這意味著無論地理險阻還是戰爭烽煙,都無法阻止商人出沒在華夏帝通往西域、波斯、印度的條條小路上,以馬駝為交通工具的長途貿易的形式,維繫著一種非官方的“一帶一路”交通活動。

紙路之父 ——“外援”軍事天才高仙芝

紙路之父“外援”軍事天才高仙芝

唐朝,眾所周知,是中國歷史上開放度空前絕後的一個朝代,其中一個最直觀的“數據”,是外族人擔任省部級高官的比例(當然,元和清要排除在外,它們本就是“征服民族”建立的王朝)。

以相當於集省長和大軍區司令於一身的封疆大吏“節度使”為例,玄宗朝前後,官至節度使的著名“番將”就有粟特與突厥混血兒安祿山、突厥人史思明與安思順、羌人夫蒙靈察、突騎施人哥舒翰、高句麗人高仙芝與王思禮、契丹人李光弼、鐵勒人僕固懷恩、龜茲人白孝德、粟特人李懷仙、奚人李寶臣等。其中,高仙芝正是與紙路關係極為密切的安西節度使,統轄安西四鎮龜茲、于闐、焉耆、疏勒(為總攬西域軍政大權的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之一)。

高仙芝是個軍事天才。因此在當今這個民族國家時代,中韓歷史愛好者之間不時會為爭奪高仙芝的“國籍”爆發衝突。在中國人看來,他既然是“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人,自然也算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在韓國人看來,高句麗王國統治的地域地跨如今的東北和朝鮮,名字又和高麗一字之差,與韓國的淵源肯定更深。

其實呢,高句麗是以古代生息繁衍在森林地帶的濊貊、扶余等部落為主體,建立的一個一度成為東北亞霸主的王國。中前期唐人可謂海納百川,外國的一切都在國中暢行無阻,一律視同“國民待遇”。

高句麗經歷數次殘酷大戰,於公元688年被唐朝滅國後,數十萬人移徙中原。高仙芝的父親高舍雞便索性從東北跑到西北,做起了唐朝的將軍,那時候高仙芝還很小。但20歲時,他就與父親“同秩”了—— 也就是官位一樣大,都是將軍了。那段時期的幾場大戰,居然孕育了我現在所說的紙路。

紙路之父“外援”軍事天才高仙芝

唐朝,眾所周知,是中國歷史上開放度空前絕後的一個朝代,其中一個最直觀的“數據”,是外族人擔任省部級高官的比例(當然,元和清要排除在外,它們本就是“征服民族”建立的王朝)。

以相當於集省長和大軍區司令於一身的封疆大吏“節度使”為例,玄宗朝前後,官至節度使的著名“番將”就有粟特與突厥混血兒安祿山、突厥人史思明與安思順、羌人夫蒙靈察、突騎施人哥舒翰、高句麗人高仙芝與王思禮、契丹人李光弼、鐵勒人僕固懷恩、龜茲人白孝德、粟特人李懷仙、奚人李寶臣等。其中,高仙芝正是與紙路關係極為密切的安西節度使,統轄安西四鎮龜茲、于闐、焉耆、疏勒(為總攬西域軍政大權的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之一)。

高仙芝是個軍事天才。因此在當今這個民族國家時代,中韓歷史愛好者之間不時會為爭奪高仙芝的“國籍”爆發衝突。在中國人看來,他既然是“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人,自然也算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在韓國人看來,高句麗王國統治的地域地跨如今的東北和朝鮮,名字又和高麗一字之差,與韓國的淵源肯定更深。

其實呢,高句麗是以古代生息繁衍在森林地帶的濊貊、扶余等部落為主體,建立的一個一度成為東北亞霸主的王國。中前期唐人可謂海納百川,外國的一切都在國中暢行無阻,一律視同“國民待遇”。

高句麗經歷數次殘酷大戰,於公元688年被唐朝滅國後,數十萬人移徙中原。高仙芝的父親高舍雞便索性從東北跑到西北,做起了唐朝的將軍,那時候高仙芝還很小。但20歲時,他就與父親“同秩”了—— 也就是官位一樣大,都是將軍了。那段時期的幾場大戰,居然孕育了我現在所說的紙路。

紙路之父 ——“外援”軍事天才高仙芝

進軍蔥嶺虜獲吐蕃公主,“比拿破崙翻阿爾卑斯山還難”

高仙芝最重要的成名戰,是遠征小勃律。勃律國,原在今克什米爾中部,受日益強大的吐蕃帝國的攻擊,西遷至克什米爾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巴控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地區,中國史書稱之為小勃律。

然而即便遷徙,依然逃不過吐蕃的覬覦,因為他們佔據的地盤,正是從青藏高原通往中亞,特別是唐朝所控制的安西四鎮的咽喉要道。在吐蕃的軟硬兼施下,小勃律成為其屬國,打開了通往中亞的一條孔道,嚴重威脅唐朝西部邊疆的安全。

公元747年(天寶六年),玄宗詔時任安西副都護的高仙芝率馬步萬人討伐小勃律。據《舊唐書》記載,高仙芝大軍翻越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的路線為:從安西(今庫車),騎行十五日,至撥換城(今阿克蘇),又十餘日,至握瑟德(今巴楚),又十餘日,至疏勒(今喀什),又二十餘日,至蔥嶺守捉(今塔什庫爾幹),又行二十餘日,至播密川(今帕米爾河),又二十餘日,至特勒滿川(今阿富汗阿姆河上游),即五識匿國(今阿富汗什克南)也—— 如今若是駕車從庫車至塔什庫爾幹,中途經由314國道,只需兩天即可到達,但在彼時,那支一萬多人的大軍,走了一百多天,才抵達帕米爾高原深處。

從這裡開始,高仙芝兵分三路,自率中路由護密國出蔥嶺。護密國,即今天著名的瓦罕走廊。這是位於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東段之間的一個山谷,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阿富汗巴達赫尚省在此與中國新疆相接。整個走廊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最窄處僅15公里,最寬處約75公里。這個有河水流淌的狹長谷地曾是唯一溝通東西帕米爾的陸路走廊。今天的瓦罕走廊依然東連中國、西通阿富汗、南接巴基斯坦、北鄰塔吉克斯坦,但卻因為主體部分長期處在阿富汗的戰禍紛亂之中,數十年來都是一條有重兵封鎖、無公路口岸的荒廢“通道”。著名的明鐵蓋山口—— 有一說法是當年玄奘東歸入境處,就在其東端,中國和巴基斯坦交界處。

三路唐軍最後會合於連雲堡(據斯坦因親赴考證,認為即阿姆河最上游,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特),一舉攻陷了這個天險。隨後相繼經由巴羅吉爾和達科特嶺(即唐代史籍中的坦駒嶺)兩山口翻越興都庫什山主脈,循亞辛河谷而下,直抵它位於吉爾吉特河主河道的出口,從西面兵臨小勃律城下。突然出現的唐軍瞬間摧垮了敵軍的鬥志,虜獲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大勝而歸。公元747年,唐朝因此得以確立在西域的霸權。

20世紀初,斯坦因神往於高仙芝的“浪漫主義”,一心想搞清楚他在平均海拔五六千米以上的蔥嶺地區,到底是通過怎樣一條路線跨越艱難險阻、“神兵天降”於北印度的。他親赴帕米爾高原考察,最後根據中國史籍記載、考古發現和地理勘察,認定高仙芝是親率大軍,自疏勒出發,經瓦罕走廊,先後橫越帕米爾和興都庫什兩座巍峨大山的,這絕對算得上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較之歐洲史上漢尼拔以至於拿破崙同蘇沃洛夫諸名將之翻越阿爾卑斯山,還要困難呢!”

緊接著,高仙芝連續第二年用兵帕米爾,討伐暗通吐蕃圖謀攻擊吐火羅斯坦的朅師國(又名羯師國),該國位於今巴基斯坦北部的奇特拉爾—— 此處據說是後來拉登受美軍追殺時的藏身地之一。

高仙芝兩次進兵帕米爾,徹底打通了安西四鎮與箇失密(即克什米爾)、諸天竺之間的商道,令阿姆河南北中亞諸國均受唐廷冊封,吐蕃勢力一時受到極大壓縮,退出了中亞,而唐朝的聲威則遠及裡海之濱。連帶的收穫是,自此,中國對於跨越帕米爾高原直至北印度、大夏、粟特、伊朗東部的各條道路和沿途地理,都有了相當精確的認識和記錄,如斯坦因所言:“中國官方對於這次偉大遠征的記載,在地形方面,每一處都準確無誤。”

來源:汽車博物館

紙路之父 ——“外援”軍事天才高仙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