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與俠客的區別,解讀密碼就在《燕歌行》與《俠客行》中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高適 詩歌 唐玄宗 舊唐書 詩文觀止 2017-07-17

政治家與俠客的區別,解讀密碼就在《燕歌行》與《俠客行》中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高適,唐代邊塞詩的領軍人物,集大成者。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這兩人從如膠似膝的知己,變為政敵與陌路,究竟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祕密?後人有過許多研究和猜想,各種解構和分析,得出的結論千差萬別。小編倒認為,這裡面的原因其實不復雜,不過是因為政見不同,兩個人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鑑別能力又相距太大而導致的命運殊途。高適是個有遠見的政治家,李白雖然也熱衷於功名,但他率性狂放,幾乎是個政治白痴。如此大的差距,在唐代安史之亂、永王之亂接踵而至,以及玄宗和肅宗的政權交替、時局不穩的特殊時期,兩人因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甚至互為敵手,這也正常,此類故事在歷史上並不鮮見,並沒有什麼難以解開的迷團。

政治家與俠客的區別,解讀密碼就在《燕歌行》與《俠客行》中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以高適的經歷為主線,將高適與李白兩人極具代表性的詩歌作品及其個人經歷對比一下,就幾乎能瞭解清楚高適和李白兩人的個性差異和政治水平差距,以及作為平永王之亂統帥之一的高適,在永王之亂平息後,到底有沒有出手相救因入幕永王而被捕入獄的李白這段詩史上的公案了。


一、高適的《燕歌行》原文及簡要賞析

【原文】

燕歌行(並序)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政治家與俠客的區別,解讀密碼就在《燕歌行》與《俠客行》中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簡要賞析】

《燕歌行》是高適擬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邊塞詩,不僅是如晚清學者趙熙所評的高適“第一大篇”,而且是整個唐人邊塞詩中的傑作,千古傳誦。《燕歌行》體裁相傳為三國時期曹丕所創,題材狹小,一般以描寫思婦閨怨為主。而高適的《燕歌行》在題材上作出了重大突破,從多方面反映了邊塞征戰生活的複雜情況和真實的畫面,並涵蓋了作者對邊塞戰爭的反思。


這首詩的序介紹了創作時間的由頭,即開元二十六年,有位從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處而來的客人,向高適介紹了邊塞的情況,並談到了這樣一件事情:張守珪的部將趙刊立功心切,假借張守珪的命令,攻打一個叫奚的少數民族,結果先勝後敗。張守珪偏袒趙刊,向朝廷隱瞞了趙刊的失敗,只彙報了趙刊獲勝的情況。這位客人還作了一首《燕歌行》給高適看,高適為此很有感觸,便寫了和詩,即高適此《燕歌行》。

政治家與俠客的區別,解讀密碼就在《燕歌行》與《俠客行》中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全詩大概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八句,著力描寫官兵出師的威武之勢,第二部分八句寫官兵戰敗的淒涼景象,第三部分八句寫被圍時將士的悲憤和痛苦,第四部分為最後四句,寫死鬥結束時的局面以及作者的反思和感慨。全篇敘述完整、脈絡清晰,在多變的筆法中,為讀者再現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經過。此詩也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的代表作品,平仄相間,抑揚有節,比如“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等,對仗工穩,音律極美,正如明代學者邢昉在他的”《唐風定》卷九中所評:“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


詩人雖未參加那場戰鬥,但讀來猶如其親歷後所述。詩人如一個全盤指揮者,站在全局的高度,對這場戰鬥作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尤其最後一句“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沒有統帥的心胸,作不出如此感嘆。此等胸懷,應僅次於漢高祖劉邦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透露出了作者欲兼濟天下、併為此奮鬥的雄心壯志。

政治家與俠客的區別,解讀密碼就在《燕歌行》與《俠客行》中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二、李白《俠客行》原文及簡要賞析

【原文】

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政治家與俠客的區別,解讀密碼就在《燕歌行》與《俠客行》中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簡要賞析】

此詩大約創作於開元晚期或者天寶初期。作者以誇張的筆墨,通過胡纓,吳鉤、銀鞍白馬、颯沓流星等意象描寫,栩栩如生的展現出一個遊俠兒英姿颯爽的形象。“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高度概括了俠義之士不圖名利,解危救困的獨立人格。詩中以戰國時侯贏、朱亥“竊符救趙奪晉鄙軍”的典故,進一步歌頌俠客精神,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抱負。最後以“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結束全詩,更是明確表達了詩人自已對任俠意氣的崇尚,以及對校書天祿閣草《太玄經》揚雄輩的蔑視。


綜上,在高適參與了邊塞的一些戰鬥,並潛心研究邊塞戰事,為自己未來的軍事政治生涯未雨綢繆的時候,李白還在四處遊歷,處於求功名而無門的狀態。高適的《燕歌行》與李白的《俠客行》創作年份相差不遠,可以看出大致在同一個時期的時候,李白的思想境界還停留、任俠意氣的俠義層面上,而高適卻已經在思想精神上做好了充當一方統帥的準備了,因此說在人生布局和思想境界上,李白遠遠落後於高適。

政治家與俠客的區別,解讀密碼就在《燕歌行》與《俠客行》中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三、高適不救陷入牢獄之災的李白這一段詩史公案

高適、李白算是同齡人,一般的看法,李白年長高適三歲。

從家世上來看,高適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時期著名的重要將領,曾經先後領兵生擒突厥王、滅了高句麗,死後陪葬乾陵。皇陵陪葬,在封建社會對於非皇家宗室成員來說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是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他父親輩則相對平庸,但也大小是個官宦。高適對自己的家庭背景相當驕傲,用現在的來話說,就是優越感很強。以致於高適以“恥預常科”,即恥於走常規科舉出仕的路數為由,想要應試皇帝的特科。所謂特科即“制舉”,是指在每年定期舉行的“常規科舉”之外,由皇帝不定期下詔並親自主考的科目。參考特科需要官員推薦,且能通過特科的人不多。皇帝親自主考,意味著被選上的考生便是天子門生,往往會被格外重用。


而李白則常以李唐皇室宗親自居。李白自稱是隴西成紀人,是西涼時期涼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世孫。唐高祖李淵是李暠的七世孫,唐玄宗李隆基是李的第十一世孫,這麼論來,李白是玄宗的爺爺輩。不過,李白的身世自述,卻沒有家譜等史料為證,最終李唐皇室未將李白一支納入宗正寺(類似於皇室宗親檔案館)。由於李白與唐皇宗成員來往密切,常呼兄道弟,或者叔侄相稱,因此後人基本上默認李白的身世自述。

政治家與俠客的區別,解讀密碼就在《燕歌行》與《俠客行》中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因志趣相投,高適和李白在天寶天寶三、四年間兩人相識後,惺惺相惜,成為至交好友,不僅相遊汴州等地,相從賦詩,甚至“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感情很深。


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在高適大約三十五歲的時候,玄宗開特科,高適應試卻落榜。就在高適為被朝廷重用而屢挫屢勇的時候,玄宗天寶初年,李白通過外人引薦被唐玄宗招進京,為供奉翰林。那個時候的翰林供奉,已經不只是承擔“皇家藝苑”的使命那麼簡單了,而是演變成為皇帝專門起草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因此當時李白還是有機會接觸朝政,施展政治抱負的。史載李白初入翰林院即深受唐玄宗的喜歡。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必命李白侍從,賦詩紀實。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認為到了自己在政界顯山露水的時候了,躊躇滿志,有些飄飄然,恃才傲物。可事與願違,玄宗卻偏偏不讓他參與朝廷政務,於是李白日漸厭惡這種待詔工作,終於縱酒以昏,便出現了玄宗呼之不朝、奉詔起草詔書卻醉中引足令高力士脫靴等等令同僚羨慕嫉妒恨的事情。李白不懂韜光養晦,入宮才兩三年功夫沒機會參與政務就開始自暴自棄了。天寶三年(744年),因權貴的讒言,李白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

政治家與俠客的區別,解讀密碼就在《燕歌行》與《俠客行》中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在李白卻懷抱一堆皇帝賜給的金銀財寶過著狎妓呼朋的遊蕩生活時,天寶八年,高適四十九歲,終於被特科選中。

高適是個有遠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政治家,自被特科選中後,雖然在仕途上有些坎坷,但總體上是一路凱歌高奏,官至常侍,並封侯。李白卻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一、安史之亂時,玄宗西逃,基本上是高適策劃的。《舊唐書.高適傳》載:會祿山之亂......適自駱谷西馳,謁見玄宗,因陳敗亡之勢曰:“......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蠆毒,未足為恥也。”玄宗深納之,後祿山兵恙果弗及,玄宗嘉之,尋遷侍御史。有意思的是,這個時期李白正在廬山避安史之亂的戰禍,完全無緣政治。


二、高適堅決反對玄宗聽從隨行宰相房琯的“分詔制置”。《舊唐書.高適傳》載:“永王璘起兵於江東,欲據揚州。初,上皇以諸王分鎮,適切諫不可。”這句話中“諸王分鎮”的意思就是玄宗在西逃的路上,聽從宰相房琯的建議,下詔令太子李亨做天下兵馬大元帥,永王李璘、盛王李琦、豐王李珙等皇子在各自分管的地區統帥軍政事務,再派得力的將軍,做他們的副手。事實證明,高適是對的,因為“分詔制置”的結果就是致使永王叛亂。在“分詔制置”時期,高適正確地跟隨了太子李亨,從此一路飛黃騰達;而李白在永王李璘經過九江時,於廬山被其引為幕僚。從此高適與李白在政治上徹底各行其道,成為事實上的政敵。


三、高適作出了“永王必敗”的正確推斷。《舊唐書.高適傳》載:“及是永王叛,肅宗聞其(高適)論諫有素,召而謀之。(高)適因陳江東利害,永王必敗。上奇其對,以適兼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平江淮之亂。"高適因為“永王必敗”的推斷,令肅宗刮目相看,並委以重任。高適沒有讓肅宗失望,作為平叛統帥之一,與其他將領一起,平定了永王之亂。李白因入幕叛軍被抓入獄,淪為高適的階下囚。

政治家與俠客的區別,解讀密碼就在《燕歌行》與《俠客行》中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李白淪為階下囚後,寫了《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並序》,希望高適能求助自己。在詩中,李白完全喪失了往日的狂妄傲慢,把高適比作漢時張良,一通猛誇猛贊,但是並未得到高適的迴音。據載,李白的第二任妻子,即唐高宗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曾親自登門求高適救助李白,同樣未得到迴音。


至於高適到底有沒有救助這個當初的知己、後來的政敵呢?目前沒有相關資料顯示。後人多認為高適沒有出手援救,因為現有史料中,只有當時宣慰大使崔渙及御史中丞宋若思為李白昭雪、李白出獄後被流放的記載。小編認為,高適在明面上當然不能施以援手。因為以他平叛主帥之一的身份,以及在肅宗登基平叛這個政治敏感時期,換作任何人也都是無法堂而皇之地為身為叛軍幕僚的李白說情並將其釋放的,否則就是引火燒身,自尋死路。


但在私下裡,高適應該是相助了的。為什麼作這樣的推論呢?當時,與李白同事永王李璘的韋子春等人皆被杖殺,可見李白等人罪名之大、肅宗恨其之深。如果僅憑崔渙和宋若思當時的地位,沒有高適這樣重量級的人物在背後或者側面推波助瀾,想營救李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還有一點必須指出,高適並不是一個薄情寡義之人。在杜甫流落到四川成都的時候,高適曾給予杜甫莫大的資助,杜甫的成都草堂就有他的捐資,甚至連柴米油鹽這些,高適都派人送上杜甫家門,更何況高適與李白曾情同手足。

政治家與俠客的區別,解讀密碼就在《燕歌行》與《俠客行》中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四、永王之亂後的高適與李白的最終命運

高適在永王之亂平定後,屢建功勳。於五十四歲時,即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受命參與討安史叛軍,救睢陽之圍。至德三年(758年),高適五十五歲。因敢於直言,遭大太監李輔國的嫉恨,貶官太子詹事。乾元二年(759年),高適五十六歲。五月,出任彭州刺史。唐朝上元元年(760年),高適五十七歲。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初。期間,梓州副使段子璋造反,攻打東川節度使李奐,高適便率領本州兵馬跟從西川節度使崔光遠攻打於璋,並斬殺了段子璋。


平段子璋之亂不久,劍南兵馬使徐知道起兵生亂。高適領兵大破徐知道賊眾,徐知道被部下殺死。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高適六十歲。二月,遷任劍南節度使。其間在抵禦吐蕃的侵犯上,失之於軟,師出無功,但有史料證明,當時敵我懸殊太大,儘管如此,但高適以六十歲高齡,指揮蜀軍牽制了吐蕃對長安的攻勢,不能不說也是難能可貴的。廣德二年(764年),高適六十一歲,遷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永泰元年(765年),高適六十二歲。正月,高適卒。贈禮部尚書。《舊唐書》曰:“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政治家與俠客的區別,解讀密碼就在《燕歌行》與《俠客行》中 中國頂尖詩詞欣賞

李白在乾元二年(759年)被赦。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佈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死刑的改判流放),流(放)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獲自由。順長江而下時,寫下了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反映出被赦後輕鬆快樂的心情。在老友江夏太守良宰處逗留了一段時間後,於乾元二年,又應友人之邀,與被貶的賈至泛舟洞庭之上,賞月思古,賦詩盡興。不久,到達宣城、金陵,依人為生。上元二年(761年),六十出頭的李白在金陵生活窘迫,只好投奔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臨終前將手稿交給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