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當棋盤不再只有黑白

記者丨趙津平 黃書顏 魏文佳 小Q

撰稿丨趙津平 祝考生高考加油的小Q

編輯丨鄧睦申

排版丨鄧睦申

胡靜回憶起自己初入大學時的情境。每當課程涉及到高中文理科知識的時候,她總覺得自己是不一樣的那個,“像是缺了點什麼,又多了點什麼。”在大部分省份仍然實行傳統文理分科的高考制度的當下,初入大學的新高考考生像是一群“異類”。政策的洪流之下,他們不免有些困惑與迷茫。

2014年,浙江省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結合中學實際,發佈了以“高考不分文理、錄取不分批次”為亮點的《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

高考改革:當棋盤不再只有黑白

教育部網站上“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截圖

新政的主要變化包括:語文、數學、外語之外的選考科目“政、史、地、理、化、生、技”進行“7 選 3”,增加高考選科次數,實現選科走班制;高考錄取實行“專業+學校”平行志願錄取方式,按報名的高校招生專業平行投檔,最多可以填報 80 個志願,填報志願與投檔按考生成績分段進行。

至 2017 年 7 月,浙江、上海新高考改革平穩收官,官方口徑稱:“經第三方部門獨立評估,新高考改革試點取得了預期成效。”

高考被大多數人視為人生的重要關口。對於每個考生而言,心心念唸的是眼前的難關——高考。在遊戲規則已經改變的關口,考生應該何去何從?

選科

“一開始覺得新高考能打破傳統文理分科,這還是挺好的”,胡靜是一名2018屆的浙江省高中畢業生。作為高考改革浪潮中的“小白鼠”,她幸運地以680分的高分(滿分750分)考入了國內一所頂尖高校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

胡靜的選考科目是物理、生物和歷史。胡靜在三門選課中最早確定的是歷史和生物,但最後一門科目的決定過程“很艱難”。由於對未來學什麼專業並無頭緒,她打算再選擇一門理科以防萬一。在綜合考慮了興趣、成績、學習難度、專業可選範圍等方面之後,胡靜最終選擇了物理。

然而,進入大學以後,胡靜逐漸感覺自己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不夠紮實,與同寢室的同學相比,她感覺自己學到的知識“特別單薄”。胡靜在第一次選考中取得了滿意的成績,之後便不再學習歷史和物理,許多知識點也過早地忘卻,這也是她認為自己落後於寢室其他同學的原因之一。胡靜皺著眉頭,“高考改革官方都說是成功的,但其實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考改之後,各個學科還是一樣學,原來要學的內容不會少多少,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還需要不斷揣測新高考的命題方向,“結果應試的感覺甚至更重了”。

現就讀於國內985高校的王宇在選考中也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政治滿分,生物和歷史97分。對他而言,高考改革優勢更多。“我喜歡的課我們基本上都可以學到了,然後對以後選專業也沒有太大的限制。”

不同於選考成績優異的胡靜和王宇,張熙在選擇科目時卻顯得“十分為難”。作為成績平平的中等生,張熙在高一時期為選科困擾了很久。“物理太差了,肯定不能選,可文科也沒好到哪兒去呀…”最終,迷茫的張熙在老師和家長的建議下選擇了化學、歷史、政治三門科目,“不管成績好壞,最後還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科目吧。”

高考改革:當棋盤不再只有黑白

浙江高考選考科目等級賦分標準

但問題也由此而來。浙江省某重點中學的化學T老師認為,高考改革對於那些優秀的偏理科的同學來說不太公平。“他們的競爭對手都是很強的,那麼他們在高考裡面,其實是處於弱勢的地位。”

過去被應試教育的重擔裹挾著前行的考生們,一下子被賦予了這麼大的選擇權,不免感到無所適從。他們在選擇選考科目時往往優先選擇能取得更高分數的科目,即使考慮到未來的專業方向,也僅僅是大學專業的選考科目限制。正如物理這一學科,據《科技日報》2017年9月11日報道,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萬考生,選考物理的考生只有8萬人,不到3成。而在上海,實行新高考改革第一年,選擇物理科目的考生也僅佔總人數的30%。許多考生表示,物理這一學科難度太大,高分難得。如果放棄這門學科,選擇自己擅長的學科,那麼取得高分的概率會增大。

“個人來講的話,我還是喜歡七選三的吧…”高二的珊珊很糾結,她選擇的是物理、地理、技術這三門選考科目。興趣與分數都是選擇科目時考慮的因素。“但是另一個角度來看,制度還是不夠成熟,總是改來改去,最後更像是一場與制度的博弈,誰選的好誰就勝了,但處在制度底端的學生真沒什麼辦法。”珊珊選擇物理是因為自己的喜好和卷面成績,但是由於選擇物理的總人數非常少,等級制度賦分政策容易讓原本成績優異的考生拿到不那麼優異的成績,甚至由於“在尖子堆”裡競爭,可能原本一般成績的學生最終得到的分數非常“難看”。好在從珊珊的上一屆起,浙江省教育廳對高考改革制度進行了優化,選考科目開始實行保底制度。

然而,T老師認為,這個保底還是有所欠缺。“比如說物理的保底就是6.5萬,但是對其他的科目就沒有保底機制。現在因為這個制度,選擇物理的學生人數多了,但接下來呢,損害的就是化學。如果化學也採取這種制度,是不是接下來就是生物了呢?所以最終這個機制還是得改變。”

高考改革:當棋盤不再只有黑白

2017年1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若干意見》

中關於物理選考科目保障機制的說明

新高考制度下的考生依然迷茫。當學生選擇選考科目時,T老師往往建議學生選擇自己的興趣學科,“學習只是十年左右,而工作是幾十年”,興趣專業的選擇將影響未來的人生方向。除此之外,教務J老師也建議學生“以後自己要往哪個方向發展,就根據這個方向來選擇科目。”然而,很多高中學生事實上並不具備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能力。目前許多高校實行三位一體招生制度,初審需要考察學生高中三年的全部成績,這也在無形中增大了部分學生的壓力。對此,他表示出深深的擔憂:“成績不好是通不過的初審的,還有些競賽門檻啊,你沒有競賽你也是通不過的。這就相當於高中三年還是要提早規劃。”

雖然從理論上看,“6選3”有20種(“7選3”有35種)組合,但從反饋來看,由於教學設施配備、師資數量和教學管理有限,幾乎沒有高中完全根據學生的選科情況來開設課程或實施走班。

分科走班後,每種科目組合的人數並不均衡,一些人數多的組合會被拆分成幾個教學班進行教學或實行分層教學,這就需要更多場地和師資的支持。有時為了避免課程衝突,學校還需要安排自修室供學生自習。經過測算,“按照最低層次要求,師資需求約為原來的1.2倍;按照較高辦學層次實施,師資需求約為原來的1.5倍; 如果實行更高水平的課程選擇和分層分類教學,師資需求甚至要達到1.8倍以上”。

學校在學生選擇科目組合時,會盡可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合理安排走班。在採訪過程中我們也瞭解到,某些學校為了便於安排班級和課程,給學生提供選課“套餐”,即要求學生選擇固定的某三門或某兩門課程。J老師所在的學校不實行套餐,“反正我們就是學生選什麼,我們就要滿足他們的要求,不去搞‘套餐’。”

珊珊所在的學校有幾位選擇了非常小眾科目組合的同學,“那沒辦法,改課啊,因為理論上都要說按學生興趣,學校再統一安排,學校會建議和要求改,就算個別給他怎麼樣了(指強迫學生選擇更多學生會選擇的熱門選科“套餐”),也屬於實在沒辦法了吧。”

另外還有其他的更多不公平因素被廣為批判。

高考改革雖然實行選考科目差別化賦分機制,但兩次選考的難度把握及賦分的合理性有待考量。小美對此提出了質疑:“就感覺賦分的話,本來的制度好像就有一點不合理,就是說它不符合統計學的原理。因為統計學上,分數還有各項數據應該都是正態分佈的,像這樣一級一級階梯級的下來,百分之幾的來賦分其實是不太合理的。” 在她看來,儘管有兩次選考的機會,但是參加兩次考試的人不同,賦分自然也不同。

高中地理L老師認為,在選考中存在一定運氣成分,本場考試的基數大小、對手強弱都會影響最終的賦分成績。對於許多成績中等的考生來說,選考得分成了一門“玄學”,高考需要策略。對於考生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是第一次選考就能取得理想的成績,“扔掉”這門學科,為其他薄弱學科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時間。“首先考第一次的時候心理壓力會小,但是考第二次的時候心理壓力會大,”王宇回憶起自己的選考,“反正我考的時候我就覺得,這種就給有些人運氣成分很大的。就是比如說這次報名的人都比較菜的,然後你只是一般,那你的分數也可以變得很好了。”

考後調分

2017年12 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頒佈了新高考再次改革方案。從2017級高中生開始,學考(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也稱合格考)、選考(計入高考成績的考試)實行分卷考試,安排在每年1月、6月進行。學生在高一第二學期才可以參加學考,且參考科目不多於3門。學生從高中三年級起參加選考科目考試,相應科目學考合格方能報考該科目的選考。外語考試成績“一考兩用”,既用於學業水平等級又用於高考。此外,方案也對選考科目保障機制進行了明確說明。當某些科目選考人數少於保障數量時,以保障數量為基數從高到低進行等級賦分。

制度的不斷調整在改革的進程中無法避免,但有時卻使得考生和家長無力而無奈。2018年11月浙江省高考英語科目成績公佈後,考試成績和加權賦分方式受到一些了學生和家長的質疑,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據浙江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佈會公佈的調調查結果,11月高考英語科目考試結束後,浙江省教育廳、浙江省教育考試院收到部分考生及家長關於本次考試難度偏大的反映,遂參照去年同期試題難度,對難度較大的第二部分(閱讀理解)、第三部分(語言運用)的部分試題進行難度係數調整,實施加權賦分。

高考改革:當棋盤不再只有黑白

浙江考試院於2018年11月27日發佈的“關於英語科目考試成績的說明”

然而,由於調分的細則沒有對外公佈,引發了考生以及家長的強烈不滿。一時之間,網上盡是抨擊之聲。

提及這一次英語高考事件,珊珊癱到沙發上,顯得有些氣餒:“其實我們老師也挺無奈的,就跟我們說努力,畢竟我現在才高二,實力總是不會騙人的。但是想一想,就是學的很累,挺打擊積極性的,覺得努力也沒有用。”

作為此次事件的親歷者,餘悅感到無奈又好笑。“其實當時(我們學生)也沒怎麼關注,因為覺得這個事情自己還是不大相信,直到後來教育廳出聲明說使用了加權賦分,當時同學都恍然了,就覺得是很好笑的事,笑話一樣。”餘悅回憶起當時校方和老師的反應,很多老師表示這一次的題目難度偏高,那麼下一次的難度一定會降低很多,因此鼓勵學生們好好準備下一次的考試。

丁琪一開始查到成績時有些生氣。經過一番理性考慮,她表示,這次的試題確實比平時的考試難度更大。她身邊同學的原始分數都不高,比平時的成績“低了十分左右”。但是,丁琪始終認為,浙江省教育廳較為草率的賦分行為確實存在問題,“我覺得高考最重要就是真實吧,其實分數低一點沒有關係啦。……還是讓我面對現實比較好,這樣肯定是不對的。”面對新高考多次的制度調整,她希望高考改革“還是要更完善”,“要尊重我們考生,不可以讓亂改(分數)這種事情再發生,是真的讓人非常難受。”

追根到底,考生們最大的訴求,是求得一個公平。“說實話,不管考什麼,怎麼考,只要出分結果、錄取方式公平,就沒人會質疑,但絕對的公平又何其困難。”教務J老師無奈道,“估計教育部也挺絕望的,怎麼搞都有人罵。”

招生

新高考制度最為未改革地區的同學羨慕的,是其填報志願的模式——按專業平行志願投檔的錄取規則,考生最多可填80個“專業+學校”的志願。高校的招生方式則從對文理選考的要求轉變為對選考科目的要求,而這也推動了高校大類招生的更大範圍的改革(如自然科學實驗班/理科實驗班等的出現)。

高考改革:當棋盤不再只有黑白

浙江省2017普通高校招生普通類平行志願表樣張

高考改革:當棋盤不再只有黑白

2018年各高校在浙招生提出選考科目要求的專業(類)佔比

圖片來源於公眾號:學業之道 2018-5-7

小美是某財經院校的大一學生,在她看來,在志願填報階段,新高考改革為本省的考生帶來了不小的益處。她所在的學院有不少來自高考大省的同學,只能填報五個志願,並且可能受到極差等眾多因素的制約。但是,“像我們省的考生,還有上海的考生,完全不用擔心高考去到一個自己分數不太匹配的學校,我們可以‘衝、穩、保’。”

新高考改革注重考察學生綜合素質,弱化“唯分數”現象。“三位一體”(即高考成績、大學面試成績、中學學業成績三者綜合起來進行評價)的全新招生方式,更是對高等學校自主招生的一種彌補,有利於更公平地選拔有潛力的人才。高等學校招生可以做到將學生的高考分數與生源素質掛鉤,不再僅以高考分數評價體系錄取學生。

高考改革:當棋盤不再只有黑白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中關於“三位一體”招生的說明

然而,對於綜合素質評價的質疑聲也源源不斷。綜合素質難以量化評估,相對於高考分數的客觀性,綜合素質評價存在其他更難衡量的變量。

而與此同時,大學的大類招生制度被進一步推動。新高考改革倒逼著高等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而目前這種“專業+學校”的志願設置,使大學“熱門專業更熱,冷門專業更冷”的兩極分化現象更加明顯。新高考改革使得高校加快腳步調整專業結構,實行專業大類招生。

事實上,大學的大類招生政策最早出現於這次高考改革之前。2009年底,教育部提出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動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意向,而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正是其中的一部分。高校大類招生改革於2002年,首先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開始試點,隨後,其他重點大學開始快速跟進,投入到招生改革的浪潮之中。地方性本科高校開始參與招生改革始於寧波大學,而後其他地方本科院校以及高職院校相繼開始實施招生改革。

程建是浙江某高校的大一學生,他所在的專業是金融類的大類招生。在經過一年的學習後,班上的同學會再次分流進入金融學、投資學、保險學和金融工程等專業。高考的“7選3”模式使程建在大學學習中更加遊刃有餘。“各個學科都會有所涉獵,雖然說不是很深,但是文科和理科思維培養出來的話,還是比較有利於大學學習的。”此外,高中的走班制度培養了學生自學、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對大學學習、備考複習有較大的幫助。“就是會自己合理安排學習模塊和時間,比如說什麼時候記憶文科或者是做理科題目效率比較高。”

“大類招生”政策給予了學生一個較長的期限瞭解、選擇具體的專業方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大學生尋找、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胡靜對“大類招生”政策的優勢表示了肯定:“對沒有明確目標、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到底在哪裡的同學來說,大類招生能夠減輕填報志願時的壓力,留出緩衝期,親自感受大類中不同的專業。即使是早已確定方向的同學,進入大類學習,能接觸到與目標專業相關的其它學科知識,拓寬儲備也不是什麼壞事。”

然而,在這複雜宏大的畫面中,內在邏輯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悖反:新高考改革逼著高校進行大類招生政策的改革,但高校在面對還未成熟的改革體制時卻又顯得手足無措。

在我們隨機發放的53份調查問卷中,有33位同學進入大學時的專業是大類招生。其中,僅有36%的同學明確表示,大學在所在省份開展過有關大類招生專業的宣講工作。初進大學時,24%的同學表示對本校的大類招生所含專業以及分流政策“非常清楚”,27%“較清楚”。此外,78%的同學在進入大學後,學校曾開展過班會、統一培訓等相關活動,對大類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介紹、解讀。

高考改革:當棋盤不再只有黑白

關於“大學是否開展大類招生專業宣講工作”問卷調查結果

高考改革:當棋盤不再只有黑白

關於“瞭解大學大類招生專業的渠道”問卷調查結果

高考改革:當棋盤不再只有黑白

關於“初進大學時對大類招生專業及分流政策的瞭解程度”問卷調查結果

面對高考改革,一些大學來不及出臺成熟、完善的大類招生教學規劃,僅設立了大類招生的“試驗班”,而初入大學的新高考考生,有一大部分對自己的專業選擇感到迷茫。在問卷關於“對大類招生政策的看法”一題中,不少同學的回答諸如此類:“慎重考慮”,“瞭解清楚政策再報”,“不要選大類還不成熟的學校,你會被無視和踢皮球的,除非你喜歡在一片混沌和壓力中尋覓初心的感覺”。

某些大學在大類招生的教學規劃設置上存在問題,伴隨大類招生方案而來的課程多元化,可能會造成部分同學學習精力的消耗。胡靜對此表示贊同:“比如我有同學想要讀國政、歷史方向,但是她所在的大類裡有信息管理方向的課程,不得不修這部分的學分,就特別煩。”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教育部幾乎每一年都會發布高考政策的文件,考綱更是每一年都會新出一本。那些非考改地區的同學,雖然不需要閱讀繁複多變的新高考政策,但他們“考前照樣要研究考綱,比較和前一年的變化,一個字一個字地看、想,每個變化都拿熒光筆、黑筆圈上恨不得一百遍。”

高考改革的最終下達,不過是那不異於往年的紅頭文件。或許跳脫應屆學生的身份,站在歷史的長河上看,這只是綿延數十年的教育改革中的一次起伏,只是變化與不變交雜的邏輯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2017年9月,北京、山東、天津、海南四省市也在滬浙之後啟動了新高考改革。歷史將繼續前行。

參考文獻:

[1]劉洪濤. 新高考背景下,教師缺口如何填補,中國教育新聞網[EB/OL].http://www.jyb.cn/zgjyb/201806/t20180619_1117524.html

[2]高強,李翠蘭,張晉京,李明堂.推進高校大類招生改革若干問題的探討[J].大學教育,2018(12):17-19.

[3]邊新燦.新一輪高考改革先行試點6省市方案比較[J].中國考試,2018(11):19-26.

高考改革:當棋盤不再只有黑白

點擊下方藍色文字查看往期精選

特稿丨民間科學家丨特殊教育丨宋莊藝術家丨實體書店丨學生創業丨理髮店丨租房丨失能老人丨北三環舞廳丨流浪動物城丨校園施工丨調查丨代購造假丨小吃街消失丨轉專業丨師大宿舍丨免費師範生丨師大廁所丨人物丨白菜哥丨圓通老曹丨陳希望丨驚鹿丨多雷丨地下rapper丨何可欣丨盧建平丨北京小學生丨表情包作者丨文化丨北京小曲丨奶茶丨吸貓丨偶像丨買粉接機丨CP粉丨記者節丨女權主義丨印度女性丨菸民丨鬼畜丨桌遊丨粵語歌丨返校丨互動丨絕望時刻丨中國式家庭丨雙11丨性騷擾丨失戀丨趣味丨教師資格證丨微信聊天丨師大周邊糕點丨酸奶丨冰棒丨酒館丨師大烏鴉

高考改革:當棋盤不再只有黑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