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高考公平、應試教育、高考與人生命運。讀完可提升認知水平

侄兒今年參加高考。大家庭聚會的時候,這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我們關注的是分數線、志願、專業,討論的是高考公平、人生規劃與職業發展。可侄兒有他的想法,他認為高考並不能決定自己的人生。他喜歡的是電競。

每年高考季,對高考公平及其價值意義的討論最熱烈。

批評的聲音主要有兩種,一是認為同卷不同命,各省分數線不同,錄取不公平;二是認為高考唯分數論,導致應試教育愈演愈烈。

另一種聲音則認為,高考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最好出路,在現實條件下,至少是最不壞的選擇。

其實這兩種觀點並不衝突。前一種觀點,並沒有否定高考的意義,而是認為高考應該改革,更公平地選擇人才,更科學地培養人才。後一種觀點,認為高考給了底層上升的通道 ,應對其價值予以充分肯定。

長輩和晚輩分成兩個陣營,有激烈的觀點交鋒,也有話題的拓展延伸。我從高考公平、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高考與人生髮展等三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討論:高考公平、應試教育、高考與人生命運。讀完可提升認知水平

高考分省錄取是否公平?

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段子是:建築工程師在工地和一位民工偶然對話,發現他們參加同一年高考,且考了相同的分數。但前者是北京人,考上名校,成為工程師;後者是河南人,落榜,當了民工。

高考分省錄取,催生出“高考移民”亂象,加劇了家長和學子們對高考公平的焦慮。很多人呼籲全國一張卷,統一分數標準,認為這樣最公平。

這樣真的公平嗎?我們來看這張圖表:

討論:高考公平、應試教育、高考與人生命運。讀完可提升認知水平

高校分佈圖的背後,是教育資源的分佈。如果全國統一標準,西部地區學子勢必與優質名校徹底無緣。這是不是另一種更大的不公平?

明洪武年間,曾發生過震驚朝野的南北榜案。殿試發榜,錄取51人全為南方人,北方人一個都沒有。主考官劉三吾等人遭到彈劾。朱元璋盛怒之下,將主考一併人等全部處死。但調查發現,並無作奸犯科之事,皆因北方人確實不如南方人會考試。朱元璋乃下令,將科舉考試劃分為南、中、北三榜,設定不同錄取比例,並將名額分配至全國各州縣。

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課本中,這樣解釋公平的含義:一是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二是不同情況差別對待。

各省錄取分數線不同,名校分配比例不同,本質上,是對教育資源分佈不均可能導致的高考機會不均等予以調整。屬於“不同情況差別對待”,而並非刻意製造高考不公平。

討論:高考公平、應試教育、高考與人生命運。讀完可提升認知水平

應試教育應該批判嗎?

現在的情況是,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一致地否定和討伐應試教育,而對素質教育滿懷期待。這種思潮到底有沒有問題?先看兩個例子:

日本在七十年代,應試教育也受到了全民討伐,政府不堪壓力,轉向了寬鬆的素質教育。然後就有了“寬鬆世代,平成廢宅”“垮掉的一代”“失去的二十年”之說。當然,日本經濟的衰退,有複雜的因素,全部歸結於教育改革失誤,顯然是欠妥的。但過於寬鬆的教育,確實不利於鞏固中產階層。

去年二月,年僅13歲的柳博,身穿阿瑪尼西裝,列席深圳市政協會議。他的提案是:繼續推進教育改革,全民關注素質教育,不要讓一張卷子決定我們的未來。

可是我們查看這位“阿瑪尼少年”的履歷發現,“錢不是問題”的家庭背景,全職媽媽的教育,各種高端培訓班……這樣的素質教育,有多少家庭能夠支撐?

當然,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兩者如何定義,其實是有爭議的。應試教育,未必就是一切以考試為導向,完全不顧及學生身心健康;素質教育,也不是隻看重學生全面發展,學習成績無足輕重。

批評應試教育,從而批判高考;推崇素質教育,從而否定高考。這是一種極端的邏輯。本質上,兼顧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應試教育,與以學習成績為主的素質教育,是同一個東西,根本無需在概念上打轉。無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應該有利於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所以我想在這裡發明一個詞——效用教育。即,有效和有用的教育,才是教育真正應有的形態。

討論:高考公平、應試教育、高考與人生命運。讀完可提升認知水平

高考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最好出路嗎?

很多人認為不是。甚至,高考還加劇了社會不公。這類言論,也有數據和案例支撐。

2017年40名高考狀元中,6位狀元來自農村,其餘85%的狀元均是城鎮戶口。父親是公務員的狀元佔35%,母親為公務員的佔22.5%,遠超其他職業。狀元父親為本科學歷的有15人,佔比37.5%;狀元母親本科以上學歷的佔比45%。(澎湃新聞)

2004年,有一篇文章引起巨大轟動,標題是《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一個農家子弟經過18年的奮鬥,才取得和大都市同齡人平起平坐的權利。你苦苦奮鬥的終點,只是別人的起點,還有什麼公平可言?

數據是可信的,案例也肯定真實。但是,孤例不證,高考是不是寒門改變命運的最好出路,我們應該以更高的站位、更開闊的視野去觀察。

中國歷史上,自夏商周至南北朝,是世襲門閥制度,學在官府。底層想要上升,根本沒有通道。想要改變命運,唯一的選擇只有造反。但顯然這成本太高,毫無現實操作性。

隋唐開科取士,延續至滿清滅亡,科舉制度的發展,才給了普通人晉升上層社會的可能。但真正有條件讀書並參加科舉考試的平民,還是非常少。

建國後,曾有一段時間取消高考,貧下中農可推薦上大學。這種做法實際上是矯枉過正,也無法選撥出真正的人才。

1978年恢復高考,很多寒門子弟,通過高考跳出“農門”,改變了人生命運。從此奠定了高考在民眾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些年,高考招生制度有過很多改革。每一次改革,都伴隨著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改革總是朝著更公平的方向走的,這一點我們要堅信。

公平和正義是人類永恆的追求。“永恆”的意思,是沒有終點。但只要我們一直在向前,就是最大的成功。

討論:高考公平、應試教育、高考與人生命運。讀完可提升認知水平

最後要說的是,高考是人生最重要的路口,能給你非常多的選擇。但每一個路口的後面,還有很多條路,可以通向人生成功。我們要重視高考,但也不要把高考當成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否則一旦失敗,難免沮喪迷惘。

更何況,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對人生成功的定義,其實可以是多元的。波瀾壯闊的人生固然異彩紛呈,歲月靜好的生活同樣不負此生。


關注我,跟您嘮嗑教書那些事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