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他們的端午節,與高考為伍

圖說|他們的端午節,與高考為伍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褚思雨 周惠嬌 見習記者 崔培 王幹 魏聲遠

他們在烈日下翹首以待,為了孩子的人生首考,做好一切能做的準備,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孩子拼命、努力,他們心疼又欣慰;孩子對未來作出的規劃,他們無條件支持。2019年高考結束,聽聽“陪考大軍”們的心裡話。

8日,在育才中學考點門口,70多歲的李大爺不斷往考場內張望。他是1977年恢復高考的第一批考生,回憶起當年參加高考的場景,還歷歷在目。

“當時我是在任城區南張鎮考點參加的考試,全國有570多萬人參加。”李大爺說,他屬於“老三屆”,當時已經33週歲了,已結婚生子,得知能夠參加高考的消息,別提有多高興了。

“回到家就找出塵封了十幾年的課本複習起來,這種失而復得的感受,現在的孩子可能無法想象。”李大爺激動地說,考場上有父子一起考的,也有老師和學生一起考的。還有工人、農民、軍人、機關單位工作人員,也有上山下鄉和回鄉的知青及應屆高中畢業生。

42年後的今天,自己的外孫女也參加了高考。“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學習環境更好,現在的孩子真的太幸福了。”李大爺經常給家裡的孩子們講述當年的經歷,“有些事情,孩子在課本上是學不到的,我是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孩子們,要珍惜他們現在擁有的一切。”

高考期間,設立在考場旁邊的徵兵諮詢處人頭攢動,前來詢問的家長絡繹不絕。

“現在這個時代也不一定一考定終身,選擇當兵,在部隊歷練也是很好的選擇。”在濟寧北大培文實驗中學考點,考生家長張先生在徵兵諮詢處與宣傳人員攀談了十分鐘。“等明天下午考試結束,我就領著我兒子過來報上名!”張先生說。

張先生兒子18歲,參加高考前就有志向參軍。“孩子在校學習成績也不差,喜歡體育鍛煉,喜愛軍事題材的影片,他經常給我們提起畢業之後想去當兵。”張先生十分支持孩子的選擇,這也是他一個沒有完成的夢想。

“我年輕時就想當兵,自己報的名,體檢都過了。”手握著徵兵的宣傳單,張先生打開回憶的閘門,“當年我的家人不贊同我去當兵,後來從事了其他工作,但覺得沒當成兵有些遺憾。”

此時,陸陸續續又過來幾位送考的家長,湊過來聽張先生的故事。不少家長附和著,表示也願意讓自己孩子當兵歷練一番。

濟寧一中考點作為藝術生考試專場,在校外等待藝考生們的家長,不懼驕陽的暴晒,一直等待考生走出考場。“藝考不是捷徑,他們背後的努力與付出值得認可。”藝考生家長們紛紛表示。

“我兒子高三才開始學美術,很多人或許認為藝考是種捷徑,其實並不是,他們的付出甚至比普通學生更多。”藝考生家長徐女士說,學習美術,意味著週末也都是拿著畫筆度過的,兒子參加藝考都是自己一個人去的,這個過程對於他們母子來說都是一種歷練。“哪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我相信自己的兒子會有個好成績。”

徐女士的看法,得到另一位藝考生家長張女士的認同。 “我妹妹學的播音主持,雖然學得比較晚,但依然拿到了北華大學的合格證。”與妹妹相差十多歲張女士說,妹妹是因為熱愛才選擇播音主持,20天的藝考姐妹倆全程相伴。“冬天穿的很單薄考試是常事,藝考結束後,她又一頭扎進教師,補習文化課。”張女士說,她尊重妹妹的決定,只要她不後悔就可以了。

“因為想上更好一點的大學,才選擇的攝影專業,可是在接觸後才知道這其中的辛苦。”吳女士告訴記者,兒子因為藝考耽誤了在學校上課的時間,藝考結束後便進行一對一輔導,每天學到深夜更是常態,自己有時睡醒一覺後孩子屋裡的檯燈還亮著,總是心疼地催促兒子去睡覺。“希望會有個好結果,孩子的努力付出,我們當家長得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吳女士說。

8日,2019年高考的最後一天,下午4點40分,臨近英語考試結束,馬路一側等待小女兒的宋女士手捧一大束鮮花,神態放鬆,不時和穿著紅色連衣裙的大女兒聊天。大女兒拿著相機,想記錄下一家人捧著鮮花慶祝妹妹高考結束的那一刻。

當天下午,宋女士雖然沒有像其他家長一樣守在學校門口等待女兒,但送女兒進場後就和大女兒去花店取預定好的鮮花,鮮花的色彩和種類也是姐姐為妹妹精心搭配的。

提起身邊的兩個女兒,宋女士非常驕傲。“今年老大取得博士學位。”宋女士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小女兒名叫高明淨,在濟寧一中上學,平時學習成績優異。在培養孩子方面,她非常重視言傳身教,自己是媒體從業人員,早在1997年開始就在《齊魯晚報》文化版發表過多篇文章。

提起考後的打算,姐姐語氣輕鬆地說:“該出去玩的出去玩,該去旅遊的就去旅遊。填報志願後,去學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特長。”宋女士也表示,把時間給孩子自己規劃。“今天什麼都不想了,一家人去海底撈聚餐。”宋女士笑著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