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階、高拱恩怨始末(1)'

"

後世人喜歡閱讀史料的,不可能沒有感想、沒有態度。而有了態度,行文間就難免有傾向性,未必一定是公論。本文作者亦如此。因此,凡有爭議之處,作者都會給出私人發語論斷的理由,而採信與否,則由看官自行定奪。作者所能保證的,僅僅是不隱晦任何自己看到的、與此事相關的史料,力爭不遺漏任何一個細節,力圖展現事件的全景。

本文用以理清時間線的史料,主要是《明實錄》的世、穆部分,《國榷》,《嘉靖以來首輔傳》,及《明史》相關人物本傳這四種。文中細節所本的各家材料,過於龐雜,在此不一一贅述。

本文以通俗白話寫作。作者曾設想在文中以註釋形式羅列全部的參考資料,但那樣將會導致註解引文的篇幅,與正文部分不相上下。況且網絡寫文,有幾人會關注註釋出處,通篇羅列的古文只會令人視覺疲勞。

由於作者的淺薄無識,行文有所疏漏在所難免,歡迎補充和更正。

嘉靖四十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在首輔徐階的建議下,原來擔任吏部尚書的郭樸和禮部尚書的高拱進入了內閣,分別擔任了武英殿大學士和文淵閣大學士。這兩個人的才能品行皆有好評,資歷也合格,尤其其中的高拱,曾經擔任過裕王朱載垕的講官長達九年,甚為其信賴倚重。

當時,裕王儲位的有力競爭者——景王朱載圳,已經於前一年在藩地薨逝,即使嘉靖帝私下再怎麼不待見裕王的性格,即使朝臣們心底再怎麼懷疑裕王的智商,在連一個備胎都沒有的情況下,裕王的地位也無人可以動搖了。裕王雖然沒有被正式冊立,但實際已與儲君無異。向高拱示好,就等於向裕王示好,裕王繼承大統後,持有這份好感的人便可持續地立於不敗之地。所以知情人們無不以為徐階走了一步好棋。

"

後世人喜歡閱讀史料的,不可能沒有感想、沒有態度。而有了態度,行文間就難免有傾向性,未必一定是公論。本文作者亦如此。因此,凡有爭議之處,作者都會給出私人發語論斷的理由,而採信與否,則由看官自行定奪。作者所能保證的,僅僅是不隱晦任何自己看到的、與此事相關的史料,力爭不遺漏任何一個細節,力圖展現事件的全景。

本文用以理清時間線的史料,主要是《明實錄》的世、穆部分,《國榷》,《嘉靖以來首輔傳》,及《明史》相關人物本傳這四種。文中細節所本的各家材料,過於龐雜,在此不一一贅述。

本文以通俗白話寫作。作者曾設想在文中以註釋形式羅列全部的參考資料,但那樣將會導致註解引文的篇幅,與正文部分不相上下。況且網絡寫文,有幾人會關注註釋出處,通篇羅列的古文只會令人視覺疲勞。

由於作者的淺薄無識,行文有所疏漏在所難免,歡迎補充和更正。

嘉靖四十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在首輔徐階的建議下,原來擔任吏部尚書的郭樸和禮部尚書的高拱進入了內閣,分別擔任了武英殿大學士和文淵閣大學士。這兩個人的才能品行皆有好評,資歷也合格,尤其其中的高拱,曾經擔任過裕王朱載垕的講官長達九年,甚為其信賴倚重。

當時,裕王儲位的有力競爭者——景王朱載圳,已經於前一年在藩地薨逝,即使嘉靖帝私下再怎麼不待見裕王的性格,即使朝臣們心底再怎麼懷疑裕王的智商,在連一個備胎都沒有的情況下,裕王的地位也無人可以動搖了。裕王雖然沒有被正式冊立,但實際已與儲君無異。向高拱示好,就等於向裕王示好,裕王繼承大統後,持有這份好感的人便可持續地立於不敗之地。所以知情人們無不以為徐階走了一步好棋。

徐階、高拱恩怨始末(1)

然而,在接下來的時日,徐階愈發強烈地感覺到,讓高拱入閣實在是個錯誤。高拱恃才傲物,對他這個首相兼恩人全無半點恭敬之意,反而處處為難,凡事有所忤,必與自己強爭。

高徐恩怨的最初起點,已經無法考察了,只能說二人微妙的氣場不和由來已久。韋氏慶遠有論:高徐矛盾並不是表面上的恩怨那麼簡單,二者的矛盾其實是學術思想和執政理念的根本分歧。鄙人深以為然,並且認為,二人為人氣質上的巨大差別,也是矛盾激發的催化劑。

在高拱,首先他並不把徐階引自己入閣的事當成恩惠,由於裕王身價的上升,高拱入閣本是水到渠成之事,徐階僅僅是順水推舟,從情理上說,並沒有非他高拱感激報答不可的恩義。況且,在以裕王謀主自居的高拱看來,徐階這人太精明,凡事精算得失,已經到了令人不齒的程度。早先嚴嵩當國,揣摩上意而擁護景王,令裕王境況極其窘迫。當時徐階的態度只是騎牆,言辭曖昧明哲保身,而後局勢漸漸塵埃落定,便想撿裕王這現成便宜,這樣見縫插針地進行政治投機,實在有些見風使舵的嫌疑了。徐階與嚴嵩在諂事皇帝這方面行為本無差別,更有徐階依違嚴嵩傾害於國有功之臣的舊事。一切一切,都令高拱對徐階從心底裡無法生出好感。

此外,徐階平生酷愛陽明心學,並且不遺餘力地宣傳之。嘉靖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九年,徐階多次聚集門生大肆講學,更在嘉靖四十四年春(即郭、高入閣的前一年),以首輔之尊再次在京師舉辦大規模心學講學活動,從者如雲。當事人羅汝芳記載道:“以徐首輔為榜樣,六部九卿、臺閣大員們紛紛到場(靈濟宮),與學術界的賢者們親切會晤。徐首輔親手謄寫了程子著作中的精彩片段,來自兵部的某高官激動地出列,熱情洋溢地向在場同仁們逐句朗讀。與會人員紛紛要求徐公詳細解釋,徐公亦不吝賜教,耐心地為與會諸君一一解惑,受教的人無不歡欣雀躍。”徐階的喜好,成為政府的風向標。心學一度為人人崇尚之學,儼然成了官場上追名逐利的一種手段。然而,此類盛會在高拱看來卻根本是與邪教集會無異的鬧劇,他們宣講的所謂心學,完全是故弄玄虛的空泛清談。幾乎與這場“學術盛典”同時,當年的春闈開試。這次會試由高拱主持,他在策文中出的題目卻是實學經權論,是以前從來沒有人涉及過的題目。而他為該題目作的範文影響更大,被稱為“奇傑縱橫,傳頌海內”。這不能不說與徐階有幾分針鋒相對的意思了。

(作者插花:晚明思想界三大傾向——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經世實學,分別代表了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樸素唯物主義。政壇、文壇的名人們大抵可以歸於三者其一。三個陣營中亦有不同流派的細劃。其中,徐階為心學支持者,而高拱為實學支持者。)

反過來,從徐階的角度說,高拱以後進晚輩身份卻負氣凌人,如此不知好歹,也著實令人不可忍受。徐階認為自己先前對嘉靖帝和嚴嵩的曲事,僅僅是虛與委蛇,又委實有著說不得的苦衷。只有身在君王側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凶險,外圍人士是無法瞭解的,自己並不應該因此受譴責。至於學術上的門戶之爭,每個人都認為己方是真理,徐階也並不承認自己是在用心學沽名釣譽。如同高拱不待見徐階的柔媚,徐階也同樣不待見高拱那鋒芒畢露的性格及其執政理念,這種性子的人躋身政治場,近乎笑談。徐階所真正欣賞的人,是和他自己一樣具有深沉氣質的(例如張居正),因此他表面上雖然認可高拱的才能,內心卻很不以為然。

就在這種扭曲的和諧中,內閣的氣氛一天天地趨向緊張。

"

後世人喜歡閱讀史料的,不可能沒有感想、沒有態度。而有了態度,行文間就難免有傾向性,未必一定是公論。本文作者亦如此。因此,凡有爭議之處,作者都會給出私人發語論斷的理由,而採信與否,則由看官自行定奪。作者所能保證的,僅僅是不隱晦任何自己看到的、與此事相關的史料,力爭不遺漏任何一個細節,力圖展現事件的全景。

本文用以理清時間線的史料,主要是《明實錄》的世、穆部分,《國榷》,《嘉靖以來首輔傳》,及《明史》相關人物本傳這四種。文中細節所本的各家材料,過於龐雜,在此不一一贅述。

本文以通俗白話寫作。作者曾設想在文中以註釋形式羅列全部的參考資料,但那樣將會導致註解引文的篇幅,與正文部分不相上下。況且網絡寫文,有幾人會關注註釋出處,通篇羅列的古文只會令人視覺疲勞。

由於作者的淺薄無識,行文有所疏漏在所難免,歡迎補充和更正。

嘉靖四十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在首輔徐階的建議下,原來擔任吏部尚書的郭樸和禮部尚書的高拱進入了內閣,分別擔任了武英殿大學士和文淵閣大學士。這兩個人的才能品行皆有好評,資歷也合格,尤其其中的高拱,曾經擔任過裕王朱載垕的講官長達九年,甚為其信賴倚重。

當時,裕王儲位的有力競爭者——景王朱載圳,已經於前一年在藩地薨逝,即使嘉靖帝私下再怎麼不待見裕王的性格,即使朝臣們心底再怎麼懷疑裕王的智商,在連一個備胎都沒有的情況下,裕王的地位也無人可以動搖了。裕王雖然沒有被正式冊立,但實際已與儲君無異。向高拱示好,就等於向裕王示好,裕王繼承大統後,持有這份好感的人便可持續地立於不敗之地。所以知情人們無不以為徐階走了一步好棋。

徐階、高拱恩怨始末(1)

然而,在接下來的時日,徐階愈發強烈地感覺到,讓高拱入閣實在是個錯誤。高拱恃才傲物,對他這個首相兼恩人全無半點恭敬之意,反而處處為難,凡事有所忤,必與自己強爭。

高徐恩怨的最初起點,已經無法考察了,只能說二人微妙的氣場不和由來已久。韋氏慶遠有論:高徐矛盾並不是表面上的恩怨那麼簡單,二者的矛盾其實是學術思想和執政理念的根本分歧。鄙人深以為然,並且認為,二人為人氣質上的巨大差別,也是矛盾激發的催化劑。

在高拱,首先他並不把徐階引自己入閣的事當成恩惠,由於裕王身價的上升,高拱入閣本是水到渠成之事,徐階僅僅是順水推舟,從情理上說,並沒有非他高拱感激報答不可的恩義。況且,在以裕王謀主自居的高拱看來,徐階這人太精明,凡事精算得失,已經到了令人不齒的程度。早先嚴嵩當國,揣摩上意而擁護景王,令裕王境況極其窘迫。當時徐階的態度只是騎牆,言辭曖昧明哲保身,而後局勢漸漸塵埃落定,便想撿裕王這現成便宜,這樣見縫插針地進行政治投機,實在有些見風使舵的嫌疑了。徐階與嚴嵩在諂事皇帝這方面行為本無差別,更有徐階依違嚴嵩傾害於國有功之臣的舊事。一切一切,都令高拱對徐階從心底裡無法生出好感。

此外,徐階平生酷愛陽明心學,並且不遺餘力地宣傳之。嘉靖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九年,徐階多次聚集門生大肆講學,更在嘉靖四十四年春(即郭、高入閣的前一年),以首輔之尊再次在京師舉辦大規模心學講學活動,從者如雲。當事人羅汝芳記載道:“以徐首輔為榜樣,六部九卿、臺閣大員們紛紛到場(靈濟宮),與學術界的賢者們親切會晤。徐首輔親手謄寫了程子著作中的精彩片段,來自兵部的某高官激動地出列,熱情洋溢地向在場同仁們逐句朗讀。與會人員紛紛要求徐公詳細解釋,徐公亦不吝賜教,耐心地為與會諸君一一解惑,受教的人無不歡欣雀躍。”徐階的喜好,成為政府的風向標。心學一度為人人崇尚之學,儼然成了官場上追名逐利的一種手段。然而,此類盛會在高拱看來卻根本是與邪教集會無異的鬧劇,他們宣講的所謂心學,完全是故弄玄虛的空泛清談。幾乎與這場“學術盛典”同時,當年的春闈開試。這次會試由高拱主持,他在策文中出的題目卻是實學經權論,是以前從來沒有人涉及過的題目。而他為該題目作的範文影響更大,被稱為“奇傑縱橫,傳頌海內”。這不能不說與徐階有幾分針鋒相對的意思了。

(作者插花:晚明思想界三大傾向——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經世實學,分別代表了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樸素唯物主義。政壇、文壇的名人們大抵可以歸於三者其一。三個陣營中亦有不同流派的細劃。其中,徐階為心學支持者,而高拱為實學支持者。)

反過來,從徐階的角度說,高拱以後進晚輩身份卻負氣凌人,如此不知好歹,也著實令人不可忍受。徐階認為自己先前對嘉靖帝和嚴嵩的曲事,僅僅是虛與委蛇,又委實有著說不得的苦衷。只有身在君王側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凶險,外圍人士是無法瞭解的,自己並不應該因此受譴責。至於學術上的門戶之爭,每個人都認為己方是真理,徐階也並不承認自己是在用心學沽名釣譽。如同高拱不待見徐階的柔媚,徐階也同樣不待見高拱那鋒芒畢露的性格及其執政理念,這種性子的人躋身政治場,近乎笑談。徐階所真正欣賞的人,是和他自己一樣具有深沉氣質的(例如張居正),因此他表面上雖然認可高拱的才能,內心卻很不以為然。

就在這種扭曲的和諧中,內閣的氣氛一天天地趨向緊張。

徐階、高拱恩怨始末(1)

此時的嘉靖帝精力已愈發不濟,再不復以前那一代虎狼之主的氣勢,反而分外地害怕孤獨。眾所周知,嘉靖帝的內閣要員,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隨身侍奉皇帝,為他起草斎蘸用的青詞。然而,政務也需要有人手去處理,內閣積累的奏摺也需要有人去批閱。所以自從嘉靖帝中年的時候開始,閣員就形成慣例,皇帝有事他們便奉召入直,皇帝無事他們便在內閣處理公務。愈到後期,皇帝這種依賴症愈發嚴重,直至下旨說:“內閣裡的事務,你們可以輪流委派一人去打理。”言外之意是處理閣務只要一人,其他人都要在直隨侍。

旨下,徐階委婉而懇切地回答道:“微臣實在不忍心離開陛下半步。”當然,徐階並非真的對皇帝情深意重,他只是生怕有人趁自己不在時,給皇帝吹邪風而已。徐階這一番心思,內閣的其他人自然也猜得到。高拱心下頗不齒,便說:“徐公是元老重臣,經常在陛下身邊也是應當的。下官願意與李公、郭公二人每天到閣裡輪流值班,好熟悉工作流程。”

郭公自然指的是郭樸;李公指的是李春芳,比郭高二人早一年入閣。雖然看上去是順著徐階的話接茬,但話裡分明帶了幾分搶白,以徐階之精明如何聽不出來?本來這種情況下,內閣僚屬們應該與首輔一致,紛紛向皇帝表白忠心,再由皇帝本人向眾臣曉以大義,再來眾臣表示深深理解皇帝的良苦用心,然後由首輔為自己以外的僚屬們排出值班表,云云。如此君臣和諧,甚為美好。然而高拱這個不識眼色的,卻故意拿話來嗆他這首輔。徐階的面上當時就不太好看。

"

後世人喜歡閱讀史料的,不可能沒有感想、沒有態度。而有了態度,行文間就難免有傾向性,未必一定是公論。本文作者亦如此。因此,凡有爭議之處,作者都會給出私人發語論斷的理由,而採信與否,則由看官自行定奪。作者所能保證的,僅僅是不隱晦任何自己看到的、與此事相關的史料,力爭不遺漏任何一個細節,力圖展現事件的全景。

本文用以理清時間線的史料,主要是《明實錄》的世、穆部分,《國榷》,《嘉靖以來首輔傳》,及《明史》相關人物本傳這四種。文中細節所本的各家材料,過於龐雜,在此不一一贅述。

本文以通俗白話寫作。作者曾設想在文中以註釋形式羅列全部的參考資料,但那樣將會導致註解引文的篇幅,與正文部分不相上下。況且網絡寫文,有幾人會關注註釋出處,通篇羅列的古文只會令人視覺疲勞。

由於作者的淺薄無識,行文有所疏漏在所難免,歡迎補充和更正。

嘉靖四十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在首輔徐階的建議下,原來擔任吏部尚書的郭樸和禮部尚書的高拱進入了內閣,分別擔任了武英殿大學士和文淵閣大學士。這兩個人的才能品行皆有好評,資歷也合格,尤其其中的高拱,曾經擔任過裕王朱載垕的講官長達九年,甚為其信賴倚重。

當時,裕王儲位的有力競爭者——景王朱載圳,已經於前一年在藩地薨逝,即使嘉靖帝私下再怎麼不待見裕王的性格,即使朝臣們心底再怎麼懷疑裕王的智商,在連一個備胎都沒有的情況下,裕王的地位也無人可以動搖了。裕王雖然沒有被正式冊立,但實際已與儲君無異。向高拱示好,就等於向裕王示好,裕王繼承大統後,持有這份好感的人便可持續地立於不敗之地。所以知情人們無不以為徐階走了一步好棋。

徐階、高拱恩怨始末(1)

然而,在接下來的時日,徐階愈發強烈地感覺到,讓高拱入閣實在是個錯誤。高拱恃才傲物,對他這個首相兼恩人全無半點恭敬之意,反而處處為難,凡事有所忤,必與自己強爭。

高徐恩怨的最初起點,已經無法考察了,只能說二人微妙的氣場不和由來已久。韋氏慶遠有論:高徐矛盾並不是表面上的恩怨那麼簡單,二者的矛盾其實是學術思想和執政理念的根本分歧。鄙人深以為然,並且認為,二人為人氣質上的巨大差別,也是矛盾激發的催化劑。

在高拱,首先他並不把徐階引自己入閣的事當成恩惠,由於裕王身價的上升,高拱入閣本是水到渠成之事,徐階僅僅是順水推舟,從情理上說,並沒有非他高拱感激報答不可的恩義。況且,在以裕王謀主自居的高拱看來,徐階這人太精明,凡事精算得失,已經到了令人不齒的程度。早先嚴嵩當國,揣摩上意而擁護景王,令裕王境況極其窘迫。當時徐階的態度只是騎牆,言辭曖昧明哲保身,而後局勢漸漸塵埃落定,便想撿裕王這現成便宜,這樣見縫插針地進行政治投機,實在有些見風使舵的嫌疑了。徐階與嚴嵩在諂事皇帝這方面行為本無差別,更有徐階依違嚴嵩傾害於國有功之臣的舊事。一切一切,都令高拱對徐階從心底裡無法生出好感。

此外,徐階平生酷愛陽明心學,並且不遺餘力地宣傳之。嘉靖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九年,徐階多次聚集門生大肆講學,更在嘉靖四十四年春(即郭、高入閣的前一年),以首輔之尊再次在京師舉辦大規模心學講學活動,從者如雲。當事人羅汝芳記載道:“以徐首輔為榜樣,六部九卿、臺閣大員們紛紛到場(靈濟宮),與學術界的賢者們親切會晤。徐首輔親手謄寫了程子著作中的精彩片段,來自兵部的某高官激動地出列,熱情洋溢地向在場同仁們逐句朗讀。與會人員紛紛要求徐公詳細解釋,徐公亦不吝賜教,耐心地為與會諸君一一解惑,受教的人無不歡欣雀躍。”徐階的喜好,成為政府的風向標。心學一度為人人崇尚之學,儼然成了官場上追名逐利的一種手段。然而,此類盛會在高拱看來卻根本是與邪教集會無異的鬧劇,他們宣講的所謂心學,完全是故弄玄虛的空泛清談。幾乎與這場“學術盛典”同時,當年的春闈開試。這次會試由高拱主持,他在策文中出的題目卻是實學經權論,是以前從來沒有人涉及過的題目。而他為該題目作的範文影響更大,被稱為“奇傑縱橫,傳頌海內”。這不能不說與徐階有幾分針鋒相對的意思了。

(作者插花:晚明思想界三大傾向——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經世實學,分別代表了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樸素唯物主義。政壇、文壇的名人們大抵可以歸於三者其一。三個陣營中亦有不同流派的細劃。其中,徐階為心學支持者,而高拱為實學支持者。)

反過來,從徐階的角度說,高拱以後進晚輩身份卻負氣凌人,如此不知好歹,也著實令人不可忍受。徐階認為自己先前對嘉靖帝和嚴嵩的曲事,僅僅是虛與委蛇,又委實有著說不得的苦衷。只有身在君王側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凶險,外圍人士是無法瞭解的,自己並不應該因此受譴責。至於學術上的門戶之爭,每個人都認為己方是真理,徐階也並不承認自己是在用心學沽名釣譽。如同高拱不待見徐階的柔媚,徐階也同樣不待見高拱那鋒芒畢露的性格及其執政理念,這種性子的人躋身政治場,近乎笑談。徐階所真正欣賞的人,是和他自己一樣具有深沉氣質的(例如張居正),因此他表面上雖然認可高拱的才能,內心卻很不以為然。

就在這種扭曲的和諧中,內閣的氣氛一天天地趨向緊張。

徐階、高拱恩怨始末(1)

此時的嘉靖帝精力已愈發不濟,再不復以前那一代虎狼之主的氣勢,反而分外地害怕孤獨。眾所周知,嘉靖帝的內閣要員,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隨身侍奉皇帝,為他起草斎蘸用的青詞。然而,政務也需要有人手去處理,內閣積累的奏摺也需要有人去批閱。所以自從嘉靖帝中年的時候開始,閣員就形成慣例,皇帝有事他們便奉召入直,皇帝無事他們便在內閣處理公務。愈到後期,皇帝這種依賴症愈發嚴重,直至下旨說:“內閣裡的事務,你們可以輪流委派一人去打理。”言外之意是處理閣務只要一人,其他人都要在直隨侍。

旨下,徐階委婉而懇切地回答道:“微臣實在不忍心離開陛下半步。”當然,徐階並非真的對皇帝情深意重,他只是生怕有人趁自己不在時,給皇帝吹邪風而已。徐階這一番心思,內閣的其他人自然也猜得到。高拱心下頗不齒,便說:“徐公是元老重臣,經常在陛下身邊也是應當的。下官願意與李公、郭公二人每天到閣裡輪流值班,好熟悉工作流程。”

郭公自然指的是郭樸;李公指的是李春芳,比郭高二人早一年入閣。雖然看上去是順著徐階的話接茬,但話裡分明帶了幾分搶白,以徐階之精明如何聽不出來?本來這種情況下,內閣僚屬們應該與首輔一致,紛紛向皇帝表白忠心,再由皇帝本人向眾臣曉以大義,再來眾臣表示深深理解皇帝的良苦用心,然後由首輔為自己以外的僚屬們排出值班表,云云。如此君臣和諧,甚為美好。然而高拱這個不識眼色的,卻故意拿話來嗆他這首輔。徐階的面上當時就不太好看。

徐階、高拱恩怨始末(1)

徐階城府頗深,並未發作出來,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但對於高拱的咄咄逼人,徐階已是愈發不能容忍。在高拱入閣之前,內閣的李春芳和嚴訥對於徐階都十分恭敬,以屬吏事之。而高拱和郭樸入閣後,因為都是河南籍同鄉,脾氣又相投,相處融洽,並不怎麼致力於向徐階靠攏。徐階聽說郭高“相與歡甚”,便很不高興,認為他們這是在內閣裡結成小團體,把自己這個首輔晾在一邊,是對自己的無視。現在這高拱更到了脅郭、李二人意志,當面與自己叫板的地步,這是何等的目中無人!

此外,高拱曾經吐槽徐階對言路太過依賴,慣於玩弄輿論,有失大臣品格。對此,徐階和言路眾人都感到尷尬。徐階在心底哂笑:高拱是不知道言路的厲害,才會如此輕視;而為了這份輕視,他必須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未完待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