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茶”或“嘆早茶”是廣東的獨特習俗。每天一早,廣州酒家、泮溪、南園,各色茶樓高朋滿座、人聲鼎沸。老食客們點上一盅兩件(一壺茶,兩件點心),茶香伴著熱氣縈繞在周圍。一份報紙,幾句街坊間的問候,靜享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老廣東的愜意一天由此開始。到了週末,一家老小圍坐一桌,點上當天限量的各色點心,聊天喝茶,是週末屬於家庭的美好時光。

"

“飲茶”或“嘆早茶”是廣東的獨特習俗。每天一早,廣州酒家、泮溪、南園,各色茶樓高朋滿座、人聲鼎沸。老食客們點上一盅兩件(一壺茶,兩件點心),茶香伴著熱氣縈繞在周圍。一份報紙,幾句街坊間的問候,靜享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老廣東的愜意一天由此開始。到了週末,一家老小圍坐一桌,點上當天限量的各色點心,聊天喝茶,是週末屬於家庭的美好時光。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泮溪酒家 圖片來自網絡

"

“飲茶”或“嘆早茶”是廣東的獨特習俗。每天一早,廣州酒家、泮溪、南園,各色茶樓高朋滿座、人聲鼎沸。老食客們點上一盅兩件(一壺茶,兩件點心),茶香伴著熱氣縈繞在周圍。一份報紙,幾句街坊間的問候,靜享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老廣東的愜意一天由此開始。到了週末,一家老小圍坐一桌,點上當天限量的各色點心,聊天喝茶,是週末屬於家庭的美好時光。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泮溪酒家 圖片來自網絡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北京人一般見面時掛在嘴邊的問候語會是:“吃了嗎您吶?”,而廣東人見面打招呼就問“飲咗茶未”,可見在廣東人的日常生活中早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這樣悠閒的早餐唯獨在廣東可以看見,殊不知這樣的文化因茶而生,並已持續了幾百年。

自1637年,英國第一次從廣州運走112磅茶葉始,廣州,就像一塊磁石吸引著英國人,一次次的揚帆遠航,圍繞著廣州港往返於世界版圖,運輸著中國的茶葉。

公元1684年(康熙23年),康熙皇帝廢除禁海令開通海上貿易,改善開關貿易初期,設立了粵、閩、浙、江四省海關。四年後清政府將之前民間各種魚目混雜的茶行商戶統一管理,招募了十三家有實力的商行,代理政府所有海外貿易,俗稱“十三行”。自此,十三行外貿組織正式成立。

"

“飲茶”或“嘆早茶”是廣東的獨特習俗。每天一早,廣州酒家、泮溪、南園,各色茶樓高朋滿座、人聲鼎沸。老食客們點上一盅兩件(一壺茶,兩件點心),茶香伴著熱氣縈繞在周圍。一份報紙,幾句街坊間的問候,靜享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老廣東的愜意一天由此開始。到了週末,一家老小圍坐一桌,點上當天限量的各色點心,聊天喝茶,是週末屬於家庭的美好時光。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泮溪酒家 圖片來自網絡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北京人一般見面時掛在嘴邊的問候語會是:“吃了嗎您吶?”,而廣東人見面打招呼就問“飲咗茶未”,可見在廣東人的日常生活中早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這樣悠閒的早餐唯獨在廣東可以看見,殊不知這樣的文化因茶而生,並已持續了幾百年。

自1637年,英國第一次從廣州運走112磅茶葉始,廣州,就像一塊磁石吸引著英國人,一次次的揚帆遠航,圍繞著廣州港往返於世界版圖,運輸著中國的茶葉。

公元1684年(康熙23年),康熙皇帝廢除禁海令開通海上貿易,改善開關貿易初期,設立了粵、閩、浙、江四省海關。四年後清政府將之前民間各種魚目混雜的茶行商戶統一管理,招募了十三家有實力的商行,代理政府所有海外貿易,俗稱“十三行”。自此,十三行外貿組織正式成立。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廣州十三行碼頭飄揚著各國國旗,1805年繪製

”廣東十三行”這一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開始主導中國的對外貿易。一時四方商賈、各國洋行雲集廣州。“飲茶“這樣類似喝咖啡的形式,是簡單而又高效的商務談判方式,受到了大量商人的青睞。茶館、茶居、茶樓,成了最好約談生意及商務應酬的場所。愛吃的廣州人結合了國內外、中西方飲食特色,將精華都集聚於茶館一身。融合北方飲食喜好的蝦餃、叉燒包、燒賣、糯米雞,融合西方飲食文化的豆沙包、椰蓉包、叉燒酥,點心品種工藝製法日趨多樣化。再配以壽眉、大紅袍、鐵觀音、菊普等各色好茶。茶樓、茶館,成為商人們每日首選的最佳聚會場所。

"

“飲茶”或“嘆早茶”是廣東的獨特習俗。每天一早,廣州酒家、泮溪、南園,各色茶樓高朋滿座、人聲鼎沸。老食客們點上一盅兩件(一壺茶,兩件點心),茶香伴著熱氣縈繞在周圍。一份報紙,幾句街坊間的問候,靜享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老廣東的愜意一天由此開始。到了週末,一家老小圍坐一桌,點上當天限量的各色點心,聊天喝茶,是週末屬於家庭的美好時光。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泮溪酒家 圖片來自網絡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北京人一般見面時掛在嘴邊的問候語會是:“吃了嗎您吶?”,而廣東人見面打招呼就問“飲咗茶未”,可見在廣東人的日常生活中早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這樣悠閒的早餐唯獨在廣東可以看見,殊不知這樣的文化因茶而生,並已持續了幾百年。

自1637年,英國第一次從廣州運走112磅茶葉始,廣州,就像一塊磁石吸引著英國人,一次次的揚帆遠航,圍繞著廣州港往返於世界版圖,運輸著中國的茶葉。

公元1684年(康熙23年),康熙皇帝廢除禁海令開通海上貿易,改善開關貿易初期,設立了粵、閩、浙、江四省海關。四年後清政府將之前民間各種魚目混雜的茶行商戶統一管理,招募了十三家有實力的商行,代理政府所有海外貿易,俗稱“十三行”。自此,十三行外貿組織正式成立。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廣州十三行碼頭飄揚著各國國旗,1805年繪製

”廣東十三行”這一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開始主導中國的對外貿易。一時四方商賈、各國洋行雲集廣州。“飲茶“這樣類似喝咖啡的形式,是簡單而又高效的商務談判方式,受到了大量商人的青睞。茶館、茶居、茶樓,成了最好約談生意及商務應酬的場所。愛吃的廣州人結合了國內外、中西方飲食特色,將精華都集聚於茶館一身。融合北方飲食喜好的蝦餃、叉燒包、燒賣、糯米雞,融合西方飲食文化的豆沙包、椰蓉包、叉燒酥,點心品種工藝製法日趨多樣化。再配以壽眉、大紅袍、鐵觀音、菊普等各色好茶。茶樓、茶館,成為商人們每日首選的最佳聚會場所。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廣州茶館的“三茶兩飯”,即在一天之內有早茶、午茶、晚茶三次,午飯、晚飯各一次,這樣的方式極其近似於英國人的飲茶習慣(英國人一天飲茶5-9次),又保障了四方來客全天都能留在茶館消費。

1745年,十三行中如火中天的伍家開辦了廣州最早的茶樓一一成珠館,用於接待客人商談生意。成珠館位處熱鬧市集,臨近豪門邸宅,千年名剎近在咫尺,南來北往的客人絡繹不絕,很快門庭若市。到1757年廣州獨攬中外貿易大權,一躍成為全國對外貿易中心,茶葉、瓷器、絲綢,各國商賈在此雲集交易。廣州經濟空前繁榮,茶樓茶館,彼落此起,歷久不衰,遍佈廣州各個角落,可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老廣州對早茶的經營場所有著明確的等級區分:茶齋,茶館,茶居,茶樓,茶堂,

從平民低價位的茶館到高檔適合辦大型宴會的茶堂,等級一一遞進。水晶皮、澄麵皮、燒賣皮、蛋黃麵皮、糯米粉皮、水油酥皮、嶺南酥皮各色點心皮,河海陸空、葷素俱備的各色餡料,蒸、煮、煎、炸、烤、焗各大製法,造就了廣東的點心文化。蟹黃灌湯餃、筍尖鮮蝦餃、羅漢齋餃、蜜汁叉燒包、蟹黃幹蒸賣、翡翠蒸粉果、糯米雞、鮮竹卷、流沙包、豉汁排骨、豆豉鯪魚、各色腸粉、粥面等,廣東人可以說將所有的珍材用以烹製茶點,將一桌早茶做到了極致。飲茶,也成為廣州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茶也逐漸讓位於豐富的點心,默默甘為茶點的配角。

隨著鴉片戰爭的結束,上海、寧波、福州等各個港口的開放,廣州商行失去了貿易的壟斷權,外貿中心北移。各地運茶的陸路、水路開闢,更多的外國人從上海、福州進行茶葉、絲綢、陶瓷的出口貿易,昔日唯一茶葉貿易港的廣州日益蕭條。廣州人原以為“留住客戶的胃,就能留住生意”的美好願望,就此破滅。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在“縱橫一千年”專輯中,統計了上個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有一人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他躋身於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亨利八世、比爾·蓋茨中,在6位僅有的中國人中,他是唯一一個靠從商獲得財富的積累。他個人擁有的2600萬兩白銀資產,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收入總額的一半,實可謂富可敵國。他就是十三行中的領頭人物——伍秉鑑,經營著十三行中最為人熟知的“怡和行”。

"

“飲茶”或“嘆早茶”是廣東的獨特習俗。每天一早,廣州酒家、泮溪、南園,各色茶樓高朋滿座、人聲鼎沸。老食客們點上一盅兩件(一壺茶,兩件點心),茶香伴著熱氣縈繞在周圍。一份報紙,幾句街坊間的問候,靜享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老廣東的愜意一天由此開始。到了週末,一家老小圍坐一桌,點上當天限量的各色點心,聊天喝茶,是週末屬於家庭的美好時光。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泮溪酒家 圖片來自網絡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北京人一般見面時掛在嘴邊的問候語會是:“吃了嗎您吶?”,而廣東人見面打招呼就問“飲咗茶未”,可見在廣東人的日常生活中早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這樣悠閒的早餐唯獨在廣東可以看見,殊不知這樣的文化因茶而生,並已持續了幾百年。

自1637年,英國第一次從廣州運走112磅茶葉始,廣州,就像一塊磁石吸引著英國人,一次次的揚帆遠航,圍繞著廣州港往返於世界版圖,運輸著中國的茶葉。

公元1684年(康熙23年),康熙皇帝廢除禁海令開通海上貿易,改善開關貿易初期,設立了粵、閩、浙、江四省海關。四年後清政府將之前民間各種魚目混雜的茶行商戶統一管理,招募了十三家有實力的商行,代理政府所有海外貿易,俗稱“十三行”。自此,十三行外貿組織正式成立。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廣州十三行碼頭飄揚著各國國旗,1805年繪製

”廣東十三行”這一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開始主導中國的對外貿易。一時四方商賈、各國洋行雲集廣州。“飲茶“這樣類似喝咖啡的形式,是簡單而又高效的商務談判方式,受到了大量商人的青睞。茶館、茶居、茶樓,成了最好約談生意及商務應酬的場所。愛吃的廣州人結合了國內外、中西方飲食特色,將精華都集聚於茶館一身。融合北方飲食喜好的蝦餃、叉燒包、燒賣、糯米雞,融合西方飲食文化的豆沙包、椰蓉包、叉燒酥,點心品種工藝製法日趨多樣化。再配以壽眉、大紅袍、鐵觀音、菊普等各色好茶。茶樓、茶館,成為商人們每日首選的最佳聚會場所。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廣州茶館的“三茶兩飯”,即在一天之內有早茶、午茶、晚茶三次,午飯、晚飯各一次,這樣的方式極其近似於英國人的飲茶習慣(英國人一天飲茶5-9次),又保障了四方來客全天都能留在茶館消費。

1745年,十三行中如火中天的伍家開辦了廣州最早的茶樓一一成珠館,用於接待客人商談生意。成珠館位處熱鬧市集,臨近豪門邸宅,千年名剎近在咫尺,南來北往的客人絡繹不絕,很快門庭若市。到1757年廣州獨攬中外貿易大權,一躍成為全國對外貿易中心,茶葉、瓷器、絲綢,各國商賈在此雲集交易。廣州經濟空前繁榮,茶樓茶館,彼落此起,歷久不衰,遍佈廣州各個角落,可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老廣州對早茶的經營場所有著明確的等級區分:茶齋,茶館,茶居,茶樓,茶堂,

從平民低價位的茶館到高檔適合辦大型宴會的茶堂,等級一一遞進。水晶皮、澄麵皮、燒賣皮、蛋黃麵皮、糯米粉皮、水油酥皮、嶺南酥皮各色點心皮,河海陸空、葷素俱備的各色餡料,蒸、煮、煎、炸、烤、焗各大製法,造就了廣東的點心文化。蟹黃灌湯餃、筍尖鮮蝦餃、羅漢齋餃、蜜汁叉燒包、蟹黃幹蒸賣、翡翠蒸粉果、糯米雞、鮮竹卷、流沙包、豉汁排骨、豆豉鯪魚、各色腸粉、粥面等,廣東人可以說將所有的珍材用以烹製茶點,將一桌早茶做到了極致。飲茶,也成為廣州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茶也逐漸讓位於豐富的點心,默默甘為茶點的配角。

隨著鴉片戰爭的結束,上海、寧波、福州等各個港口的開放,廣州商行失去了貿易的壟斷權,外貿中心北移。各地運茶的陸路、水路開闢,更多的外國人從上海、福州進行茶葉、絲綢、陶瓷的出口貿易,昔日唯一茶葉貿易港的廣州日益蕭條。廣州人原以為“留住客戶的胃,就能留住生意”的美好願望,就此破滅。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在“縱橫一千年”專輯中,統計了上個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有一人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他躋身於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亨利八世、比爾·蓋茨中,在6位僅有的中國人中,他是唯一一個靠從商獲得財富的積累。他個人擁有的2600萬兩白銀資產,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收入總額的一半,實可謂富可敵國。他就是十三行中的領頭人物——伍秉鑑,經營著十三行中最為人熟知的“怡和行”。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伍秉鑑畫像 圖片源自網絡

伍秉鑑不但在國內擁有數量驚人的地產、房產、茶山、店鋪和千萬家財,還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同時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他的投資遍及美國、歐洲、印度、新加坡,被西方學者譽為“天下第一大富翁”。而伍家主要經營的,就是茶葉生意。伍秉鑑家族原在福建種茶,開海貿易後,舉家遷入廣東經商。出生福建的伍家,在武夷山區擁有大片茶園,在開辦怡和行後更是將其資源發揮到極致。伍家的茶葉,從生產、採摘、加工、包裝、運輸,全程質量監管,品質有極好的保證。據說但凡貼上怡和行標籤的茶葉,便會被外國公司認定為是最好的茶葉。雖然怡和行的茶葉賣價高昂,但外國商人仍會由於其良好的信用與品質保證,出高價購買怡和行的茶葉。

然而1833年東印度公司失去英國對華貿易壟斷權,更多的外國商船自由來粵交易;接連而來的虎門銷煙,使中國政府與十三行的關係處於危機,加之鴉片戰爭後壓在怡和行身上的戰爭巨大賠款,以及喪失壟斷貿易權力,很快怡和行乃至十三行走向衰亡。東印度公司和十三行,同為壟斷性質的機構,同為以茶為主要貿易的機構,這一條貿易鏈條上拴著英國和中國共同的經濟利益,東印度公司的衰亡也導致了十三行的衰亡。

"

“飲茶”或“嘆早茶”是廣東的獨特習俗。每天一早,廣州酒家、泮溪、南園,各色茶樓高朋滿座、人聲鼎沸。老食客們點上一盅兩件(一壺茶,兩件點心),茶香伴著熱氣縈繞在周圍。一份報紙,幾句街坊間的問候,靜享屬於自己的美好時光,老廣東的愜意一天由此開始。到了週末,一家老小圍坐一桌,點上當天限量的各色點心,聊天喝茶,是週末屬於家庭的美好時光。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泮溪酒家 圖片來自網絡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北京人一般見面時掛在嘴邊的問候語會是:“吃了嗎您吶?”,而廣東人見面打招呼就問“飲咗茶未”,可見在廣東人的日常生活中早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這樣悠閒的早餐唯獨在廣東可以看見,殊不知這樣的文化因茶而生,並已持續了幾百年。

自1637年,英國第一次從廣州運走112磅茶葉始,廣州,就像一塊磁石吸引著英國人,一次次的揚帆遠航,圍繞著廣州港往返於世界版圖,運輸著中國的茶葉。

公元1684年(康熙23年),康熙皇帝廢除禁海令開通海上貿易,改善開關貿易初期,設立了粵、閩、浙、江四省海關。四年後清政府將之前民間各種魚目混雜的茶行商戶統一管理,招募了十三家有實力的商行,代理政府所有海外貿易,俗稱“十三行”。自此,十三行外貿組織正式成立。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廣州十三行碼頭飄揚著各國國旗,1805年繪製

”廣東十三行”這一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開始主導中國的對外貿易。一時四方商賈、各國洋行雲集廣州。“飲茶“這樣類似喝咖啡的形式,是簡單而又高效的商務談判方式,受到了大量商人的青睞。茶館、茶居、茶樓,成了最好約談生意及商務應酬的場所。愛吃的廣州人結合了國內外、中西方飲食特色,將精華都集聚於茶館一身。融合北方飲食喜好的蝦餃、叉燒包、燒賣、糯米雞,融合西方飲食文化的豆沙包、椰蓉包、叉燒酥,點心品種工藝製法日趨多樣化。再配以壽眉、大紅袍、鐵觀音、菊普等各色好茶。茶樓、茶館,成為商人們每日首選的最佳聚會場所。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廣州茶館的“三茶兩飯”,即在一天之內有早茶、午茶、晚茶三次,午飯、晚飯各一次,這樣的方式極其近似於英國人的飲茶習慣(英國人一天飲茶5-9次),又保障了四方來客全天都能留在茶館消費。

1745年,十三行中如火中天的伍家開辦了廣州最早的茶樓一一成珠館,用於接待客人商談生意。成珠館位處熱鬧市集,臨近豪門邸宅,千年名剎近在咫尺,南來北往的客人絡繹不絕,很快門庭若市。到1757年廣州獨攬中外貿易大權,一躍成為全國對外貿易中心,茶葉、瓷器、絲綢,各國商賈在此雲集交易。廣州經濟空前繁榮,茶樓茶館,彼落此起,歷久不衰,遍佈廣州各個角落,可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老廣州對早茶的經營場所有著明確的等級區分:茶齋,茶館,茶居,茶樓,茶堂,

從平民低價位的茶館到高檔適合辦大型宴會的茶堂,等級一一遞進。水晶皮、澄麵皮、燒賣皮、蛋黃麵皮、糯米粉皮、水油酥皮、嶺南酥皮各色點心皮,河海陸空、葷素俱備的各色餡料,蒸、煮、煎、炸、烤、焗各大製法,造就了廣東的點心文化。蟹黃灌湯餃、筍尖鮮蝦餃、羅漢齋餃、蜜汁叉燒包、蟹黃幹蒸賣、翡翠蒸粉果、糯米雞、鮮竹卷、流沙包、豉汁排骨、豆豉鯪魚、各色腸粉、粥面等,廣東人可以說將所有的珍材用以烹製茶點,將一桌早茶做到了極致。飲茶,也成為廣州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茶也逐漸讓位於豐富的點心,默默甘為茶點的配角。

隨著鴉片戰爭的結束,上海、寧波、福州等各個港口的開放,廣州商行失去了貿易的壟斷權,外貿中心北移。各地運茶的陸路、水路開闢,更多的外國人從上海、福州進行茶葉、絲綢、陶瓷的出口貿易,昔日唯一茶葉貿易港的廣州日益蕭條。廣州人原以為“留住客戶的胃,就能留住生意”的美好願望,就此破滅。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在“縱橫一千年”專輯中,統計了上個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有一人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他躋身於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亨利八世、比爾·蓋茨中,在6位僅有的中國人中,他是唯一一個靠從商獲得財富的積累。他個人擁有的2600萬兩白銀資產,相當於當時國庫年收入總額的一半,實可謂富可敵國。他就是十三行中的領頭人物——伍秉鑑,經營著十三行中最為人熟知的“怡和行”。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伍秉鑑畫像 圖片源自網絡

伍秉鑑不但在國內擁有數量驚人的地產、房產、茶山、店鋪和千萬家財,還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同時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他的投資遍及美國、歐洲、印度、新加坡,被西方學者譽為“天下第一大富翁”。而伍家主要經營的,就是茶葉生意。伍秉鑑家族原在福建種茶,開海貿易後,舉家遷入廣東經商。出生福建的伍家,在武夷山區擁有大片茶園,在開辦怡和行後更是將其資源發揮到極致。伍家的茶葉,從生產、採摘、加工、包裝、運輸,全程質量監管,品質有極好的保證。據說但凡貼上怡和行標籤的茶葉,便會被外國公司認定為是最好的茶葉。雖然怡和行的茶葉賣價高昂,但外國商人仍會由於其良好的信用與品質保證,出高價購買怡和行的茶葉。

然而1833年東印度公司失去英國對華貿易壟斷權,更多的外國商船自由來粵交易;接連而來的虎門銷煙,使中國政府與十三行的關係處於危機,加之鴉片戰爭後壓在怡和行身上的戰爭巨大賠款,以及喪失壟斷貿易權力,很快怡和行乃至十三行走向衰亡。東印度公司和十三行,同為壟斷性質的機構,同為以茶為主要貿易的機構,這一條貿易鏈條上拴著英國和中國共同的經濟利益,東印度公司的衰亡也導致了十三行的衰亡。

廣東早茶裡不為人知的世界沉浮

1807年廣州十三行交易場景

1842年,就在怡和行衰亡之際,這個中外商界的響亮名號被英國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 馬地臣借用創辦了“怡和洋行”,在香港繼續著茶葉、絲綢等的商品貿易。“未有香港,先有怡和”,“怡和洋行”對香港早期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鐵路、銀行、船塢、工廠,各個領域都有怡和洋行的涉足。至今仍然維持相當的業務:置地、牛奶公司、文華東方酒店、香港空運貨站、惠康超市、7-11連鎖便利店、宜家家居等等,都是怡和洋行的產業。“怡和”,一個在18世紀叱吒中外的茶葉商號,至今仍閃耀在世界的商業舞臺。

在十三行的經營下,茶葉成為當時中國的重要財政動力,由茶葉帶來的經濟利益,也撼動了整個世界的經濟天平。僅1700年到1840年的140年間,歐美運抵中國的白銀就高達1.7億兩。巨大的貿易逆差,也促使了隨之爆發的鴉片戰爭,世界經濟秩序重新洗牌,以達到新的平衡。

貿易是廣東早茶的最早動力,歷經百餘年的風雨洗禮,世界的格局已翻雲覆雨、幾度迭代,然而飲茶的習慣卻被廣州的本地人保留了下來,延續至今。生意人將茶樓作為商談重地,平民在茶樓疏解壓力,飲茶變成廣東人從容享受的生活態度,成為朋友、家人溝通的橋樑,偷得浮生半日閒。幾百年的浮沉,廣州街頭的洋行早已時過境遷,往日不再,茶樓日月更替,廣東的飲茶文化卻始終衛冕世界美食排行榜。一壺好茶,幾盅茶點,成為廣府文化最好的代名詞,“dim sum”,“yum cha”,也已成為西方人對中國美食的獨特記憶。

@有間食堂 @我在宮裡做廚師 @頭條家的史先生 @頭條歷史 @頭條國風 #歷史回眸 #廣州味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