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走路,看到,贛州府步行街的牌坊,明顯這裡暫時還沒有大的人氣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繼續行走,海會禪寺,這裡是贛州市著名的尼眾道場

下一步準備前往贛州城裡的灶兒巷。前行看到贛州府步行街的牌坊,明顯這裡暫時還沒有大的人氣。發現不遠處有座塔,順著方向前行,結果走到了海會禪寺,這裡是贛州市著名的尼眾清修道場,如今也整修一新。沒有進去,又往回沿著和平路走,結果過了灶兒巷,看到一座鐘樓。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當年的地標如今因為周邊建築的成長反而成為了小弟

第一眼看到這座鐘樓的造型想著一定是民國乃至更早之前傳教士留下的遺蹟吧。其實這座鐘樓叫做標準鐘樓,建於1952年,設計的人也是本地人,叫潘金武,也就是當時的文化館副館長,當年他模仿並借鑑了香港尖沙咀火車站的鐘樓,據說建鐘樓的水泥都是來自當時的蘇聯。標準鐘樓共六層,高20米,是當時贛州城區最高的建築,再加上地形的因素,在很長一段時間它都是鶴立雞群,也是當時消防隊觀察火情的最佳建築。據說一直到七十年代未,贛州市所有的集會遊行隊伍自然都要走到這裡。這裡一直被視為贛州城的標誌,感覺與重慶的解放碑有所類似,當年的地標如今因為周邊建築的成長反而成為了小弟。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贛州老城區原本有三十六街七十二巷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鵝卵石拼成的巷路儘管嶄新但卻有古韻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不同時期的磚瓦壘疊起一段段逝去的滄桑歲月

往回走上一小段,對面的小牌坊上寫著灶兒巷三個字,沒認真看還真看不出來。福州有三坊七巷,贛州老城區原本有三十六街七十二巷,頓時感覺人家的高大上。其實提到江西的人文古蹟,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了廬山、婺源和革命聖地井岡山,其實在我們眼中被底下的瑞金吸走眼球的贛州也是人文薈萃。贛州作為“客家搖籃”,獨特的客家文明使贛州和江西其他城市對比起來有很大的差別,無論是生活風情還是飲食習慣,這條灶兒巷也就是一個代表,如今已經修復,儘管只有兩百多米。巷子在宋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直至清代的時候才沿用現名,“灶兒”也不是真正的原名,明代稱作姜家巷,清初時很多衙役住在這裡,而衙役統一穿的服裝是皁色,所以有人把他們叫做皁役,他們住的地方就叫做“皁兒巷”,後來諧音就變成了“灶兒巷”。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董董董府,這是由一清朝嘉慶年間所的錢莊所改造,如今是酒店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飛簷、花楣、雕窗泛映著舊日的繁榮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窗櫺上的圖案彷彿把時光截留在一個木屐踢踏作響的時代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透過那一磚一牆,一窗一門,彷彿能穿越歲月,讓人陡生親切與懷想。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當年的消防部門

從宋代留傳至今的灶兒巷經過歲月的洗禮,身上留下了不同歷史的痕跡。進了灶兒巷,沒幾米路右邊看過去是個府邸建築,但仔細一看,原來這裡已經改變成為一座酒店,叫做董府,這是由一清朝嘉慶年間所的錢莊所改造。一路前行,客家建築、天井式建築、徽派建築以及西洋式建築等流派體現出城市建築的多元性。不同時期的磚瓦壘疊起一段段逝去的滄桑歲月,飛簷、花楣、雕窗泛映著舊日的繁榮,鵝卵石拼成的巷路儘管嶄新但卻有古韻,窗櫺上的圖案彷彿把時光截留在一個木屐踢踏作響的時代,透過那一磚一牆,一窗一門,彷彿能穿越歲月,讓人陡生親切與懷想。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從宋代留傳至今的灶兒巷經過歲月的洗禮,身上留下了不同歷史的痕跡。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巷子在宋代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直至清代的時候才沿用現名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灶兒”也不是真正的原名,明代稱作姜家巷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清初時很多衙役住在這裡,而衙役統一穿的服裝是皁色,後來諧音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如今這個片區開始改造

客家搖籃——虔城走巷

相信不遠的將來,這裡將會涅槃重生。

如今,灶兒巷周邊區域的群眾已經騰空,這裡列入街區的整體改造,韶華匆匆,當年繁華的街巷現在歸於平靜,但相信不遠的將來,這裡將會涅槃重生。走出這一段街區,又來到建春門,打車,前往通天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