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肝硬化系由持久、反覆的肝組織損害,肝細胞變性、壞死、再生、纖維增生,肝質地變硬,導致肝功能減退,門脈高壓,肝脾腫大,腹水等。屬中醫的“水臌”、“膨脹”等範疇,乃因肝脾腎受傷,疏運失常,氣血交阻,以致水氣內停,以腹滿脹大、脅下疼痛為主要表現。

一、診斷

1.初起脘腹作脹,腹膨大,食後尤甚。叩之呈鼓音或移動性濁音。

2.繼則腹部脹滿高於胸部,重者腹壁青筋暴露,臍孔突出。

3.常伴乏力,納呆,尿少,浮腫,出血傾向等。可見面色萎黃,黃疸,肝掌,蜘蛛痣。

4.血漿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白/球蛋白比值降低或倒置,丙種球蛋白升高,白細胞及血小板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可延長。

5.腹部B超或CT檢查,可見腹腔內大量積液,肝臟縮小,脾臟增大及門脈增寬。X線食道鋇餐造影及胃鏡檢查,可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腹水檢查符合漏出液。

6.本病要與腹腔內腫瘤及結核性腹膜炎等疾病相鑑別。

二、治療

1.氣滯溼阻

主證、腹脹按之不堅,脅下脹痛,飲食減少,食後作脹,噯氣不適,小便短少。舌苔白膩,脈弦。

治法:理氣化溼。

用方1、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湯加減:制蒼朮12克,茯苓皮、丹蔘各15克,制厚朴、陳皮、澤瀉、赤芍各12克,柴胡、廣木香、制香附、川芎各9克。每日1劑,水煎服。

用方2、利肝隆沖劑:每日3次,每次1袋,開水沖服。

2.寒溼困脾

主證:腹大脹滿,按之如囊裹水,顏面微浮,下肢浮腫,臍腹痞脹,精神睏倦,怯寒懶動,食少便溏,尿少。舌苔白滑或白膩,脈緩。

治法:溫化寒溼。

用方1、厚朴溫中湯加減:茯苓皮30克,附子(先煎半小時以上)、川厚朴、檳榔、木瓜、廣木香、陳皮各9克,草豆蔻、乾薑、甘草各6克,每日1劑,水煎服。

用方2、桂附理中丸:每日3次,每次10克,溫開水送服。

3.溼熱蘊結

主證:腹大堅滿,脘腹撐急,煩熱口苦,渴不欲飲,小便短黃,大便祕結或溏垢,兩目、皮膚髮黃。舌邊尖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或數。

治法:清熱利溼,攻下逐水。

用方1、中滿分消丸加減:炒黃芩、焦山梔、茯苓皮、豬苓各15克,制厚朴、炒積實、制半夏、炒白朮、澤瀉、片薑黃各9克,砂仁(後入)5克,生大黃(後入)、乾薑各6克。每日1劑,水煎服。

用方2、舟車丸:每日3次,每次1克,溫開水送服。

4.肝脾血瘀

主證:腹大堅滿,脈絡怒張,脅肋刺痛,面色熬黑,面頸胸臂有血志,呈絲紋狀,手掌赤痕,脣色紫褐,口渴不欲飲,大便色黑。舌質紫紅,或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

用方1、調營飲加減:當歸、赤芍、妙玄胡各12克,炙鱉甲(先煎)、川芎、生大黃(後入)、蕁芳子、陳皮各9克,載術、桑白皮各15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用方2、大黃虛蟲丸:每日3次,每次10克,溫開水送服。

5.脾腎陽虛

主證:腹大脹滿,早輕暮重,面色蒼黃,脘悶納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腫,食少便溏,小便短少不利。舌質淡紫,脈沉弦無力。

治法:溫陽健脾,化氣利水。

用方1、實脾飲加減:茯苓皮、大腹皮各15克,附子(先煎半小時以上)、制厚朴、白朮、木瓜、草果仁、廣木香各9克,乾薑、甘草各6克,紅棗5枚。每日1劑,水煎服。

用方2、附子理中丸:每日3次,每次10克,溫開水送服。

6.肝腎陰虛

主證:腹大脹急,或見青筋暴露,面色晦暗,脣紫口燥,心煩失眠,牙齦出血,鼻衄時作,小便短少。舌質紅絳少津,脈弦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

用方1、六味地黃丸合膈下逐瘀湯加減:熟地、山藥、茯苓皮各15克,當歸、丹皮、五靈脂、赤芍各12克,川芎、枳殼各9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服。

用方2、六味地黃(濃縮)丸:每日3次,每次8粒,溫開水送服。

三、防護

1.避免強烈精神刺激。

2.飲食勿飢飽失度,勿嗜酒或過度肥甘。發病時採用低鹽飲食,在尿量特別少的情況下,給予無鹽飲食。內熱明顯者,辛辣之食尤在所忌。

3.患黃疸、積聚等病,必須及早加以治療,防止病情遷延轉化。

4.注意保暖,防止正虛邪侵,引起高熱,而發生他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