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

潘育龍:

一位隨康熙西征的隴上名將

"

潘育龍:

一位隨康熙西征的隴上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康熙

甘肅是生長名將的沃土,漫漫絲綢古道,滾滾黃河之濱,曾經成為無數名將的舞臺。

靖遠城外,一處高坪之中,一通石牌坊之後,一堆黃土下,是一名將的最後歸宿之地。這就是潘將軍墓。

靖遠,明為靖虜衛,遠在東漢末年,這裡就走出了張濟、張繡等名將。那麼,在這通石牌坊之後,究竟埋葬著一位什麼樣的名將呢?

河靖之坪

出靖遠縣城向西南而行,走不了多遠就開始上塬了。這處臺地,背依黃河,面向縣城,類似於隴東黃土高原的塬,當地人稱之為坪。路陡,彎大,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的確是一塊守護靖遠縣城的險要之所。

"

潘育龍:

一位隨康熙西征的隴上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康熙

甘肅是生長名將的沃土,漫漫絲綢古道,滾滾黃河之濱,曾經成為無數名將的舞臺。

靖遠城外,一處高坪之中,一通石牌坊之後,一堆黃土下,是一名將的最後歸宿之地。這就是潘將軍墓。

靖遠,明為靖虜衛,遠在東漢末年,這裡就走出了張濟、張繡等名將。那麼,在這通石牌坊之後,究竟埋葬著一位什麼樣的名將呢?

河靖之坪

出靖遠縣城向西南而行,走不了多遠就開始上塬了。這處臺地,背依黃河,面向縣城,類似於隴東黃土高原的塬,當地人稱之為坪。路陡,彎大,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的確是一塊守護靖遠縣城的險要之所。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靖遠縣城

神祕的潘將軍墓地就在河靖坪上。

按照鄉親們的指點,在上坪的半路上,我們拐入一條鄉間便道,順著便道一直往坪的中心走去。繞過幾處人家後,眼前便是一處極為開闊的田野,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形成了一個盆地,而潘將軍墓就恰好在盆地的最中央。遠遠的地方,我們一眼就看到了古拙的牌坊和一堆黃土。

此時,正是4月底,春暖花開,鄉親們在地頭忙碌著。蒸騰的地氣,在田野中散發。

"

潘育龍:

一位隨康熙西征的隴上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康熙

甘肅是生長名將的沃土,漫漫絲綢古道,滾滾黃河之濱,曾經成為無數名將的舞臺。

靖遠城外,一處高坪之中,一通石牌坊之後,一堆黃土下,是一名將的最後歸宿之地。這就是潘將軍墓。

靖遠,明為靖虜衛,遠在東漢末年,這裡就走出了張濟、張繡等名將。那麼,在這通石牌坊之後,究竟埋葬著一位什麼樣的名將呢?

河靖之坪

出靖遠縣城向西南而行,走不了多遠就開始上塬了。這處臺地,背依黃河,面向縣城,類似於隴東黃土高原的塬,當地人稱之為坪。路陡,彎大,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的確是一塊守護靖遠縣城的險要之所。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靖遠縣城

神祕的潘將軍墓地就在河靖坪上。

按照鄉親們的指點,在上坪的半路上,我們拐入一條鄉間便道,順著便道一直往坪的中心走去。繞過幾處人家後,眼前便是一處極為開闊的田野,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形成了一個盆地,而潘將軍墓就恰好在盆地的最中央。遠遠的地方,我們一眼就看到了古拙的牌坊和一堆黃土。

此時,正是4月底,春暖花開,鄉親們在地頭忙碌著。蒸騰的地氣,在田野中散發。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牌坊

潘將軍名叫潘育龍,靖遠衛人,官至提督,鎮綏將軍。因年代久遠,潘育龍的出生年月早已湮沒了。但從他的經歷來看,他應當出生在明末。最初是個小兵,隨軍在湖北征討李來亨時,立下大功升為把總。這應該是康熙三年的事情。十年後,吳三桂叛亂成為他展示軍事才能的舞臺。康熙十三年(1674),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反清,潘育龍參與了一系列的平叛戰鬥,從甘肅平涼一直打到雲南曲靖。康熙二十七年,升任肅州副將。

甘肅是一個名將輩出的地方,有兩個時期最為突出,一個時期是兩漢,另一個時期則是明清。兩漢時期,甘肅是中央政府開拓西域、抵抗匈奴等遊牧民族的前沿,此時,家家壁上有弓刀,李廣、趙充國、甘延壽等名將不斷湧現。明代,甘肅是中央政府同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遊牧部落對抗的前線,戰爭不斷,自然也是名將輩出的時代。明清交替之際,甘肅更是名將雲集,被金庸寫入《鹿鼎記》的河西四將張勇、王進寶、趙良棟、孫思克,他們或者是甘肅人,或者長期在甘肅駐守,從甘肅走向全國舞臺。

名將之戰

這是一處不大的墓地,在農田的蠶食下,石牌坊前原有的祭祀通道早已被人們挖斷了。石雕殘件,東倒西歪,垃圾隨處可見。如果不是通石牌坊,以及牌坊後面高大的土堆,我們難以相信這裡埋葬著一位名將。

"

潘育龍:

一位隨康熙西征的隴上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康熙

甘肅是生長名將的沃土,漫漫絲綢古道,滾滾黃河之濱,曾經成為無數名將的舞臺。

靖遠城外,一處高坪之中,一通石牌坊之後,一堆黃土下,是一名將的最後歸宿之地。這就是潘將軍墓。

靖遠,明為靖虜衛,遠在東漢末年,這裡就走出了張濟、張繡等名將。那麼,在這通石牌坊之後,究竟埋葬著一位什麼樣的名將呢?

河靖之坪

出靖遠縣城向西南而行,走不了多遠就開始上塬了。這處臺地,背依黃河,面向縣城,類似於隴東黃土高原的塬,當地人稱之為坪。路陡,彎大,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的確是一塊守護靖遠縣城的險要之所。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靖遠縣城

神祕的潘將軍墓地就在河靖坪上。

按照鄉親們的指點,在上坪的半路上,我們拐入一條鄉間便道,順著便道一直往坪的中心走去。繞過幾處人家後,眼前便是一處極為開闊的田野,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形成了一個盆地,而潘將軍墓就恰好在盆地的最中央。遠遠的地方,我們一眼就看到了古拙的牌坊和一堆黃土。

此時,正是4月底,春暖花開,鄉親們在地頭忙碌著。蒸騰的地氣,在田野中散發。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牌坊

潘將軍名叫潘育龍,靖遠衛人,官至提督,鎮綏將軍。因年代久遠,潘育龍的出生年月早已湮沒了。但從他的經歷來看,他應當出生在明末。最初是個小兵,隨軍在湖北征討李來亨時,立下大功升為把總。這應該是康熙三年的事情。十年後,吳三桂叛亂成為他展示軍事才能的舞臺。康熙十三年(1674),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反清,潘育龍參與了一系列的平叛戰鬥,從甘肅平涼一直打到雲南曲靖。康熙二十七年,升任肅州副將。

甘肅是一個名將輩出的地方,有兩個時期最為突出,一個時期是兩漢,另一個時期則是明清。兩漢時期,甘肅是中央政府開拓西域、抵抗匈奴等遊牧民族的前沿,此時,家家壁上有弓刀,李廣、趙充國、甘延壽等名將不斷湧現。明代,甘肅是中央政府同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遊牧部落對抗的前線,戰爭不斷,自然也是名將輩出的時代。明清交替之際,甘肅更是名將雲集,被金庸寫入《鹿鼎記》的河西四將張勇、王進寶、趙良棟、孫思克,他們或者是甘肅人,或者長期在甘肅駐守,從甘肅走向全國舞臺。

名將之戰

這是一處不大的墓地,在農田的蠶食下,石牌坊前原有的祭祀通道早已被人們挖斷了。石雕殘件,東倒西歪,垃圾隨處可見。如果不是通石牌坊,以及牌坊後面高大的土堆,我們難以相信這裡埋葬著一位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征戰一生,最為精彩的戰鬥則是隨康熙皇帝的西征。這次戰役發生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軍三路出擊,陝甘精銳為西路,主帥是費揚古、孫思克二人,西路的主要任務是截斷噶爾丹。

此時,八旗兵入關已經半個世紀了,當年勁旅早已不復昔日的威名了,承擔作戰任務的是綠營軍。所謂的綠營軍,就是清政府收編的明軍及其他漢兵﹐以綠旗為標誌﹐所以稱為綠營。靖遠縣在明代稱之為靖虜衛。明代甘肅境內有21衛、9個千戶所,大體分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管轄。在甘肅眾多的衛所中,靖虜衛是成立比較晚的衛所,但卻是最有實力的一個衛所。明宣德十年,蒙古部阿魯臺率軍在景泰踏冰過河搶掠內地。兩年後,明政府以今天靖遠縣城為中心,設立靖虜衛,下轄兩個千戶所,50個百戶所,9個堡寨。1644年,清軍入關後,靖虜衛被改為靖遠衛。

"

潘育龍:

一位隨康熙西征的隴上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康熙

甘肅是生長名將的沃土,漫漫絲綢古道,滾滾黃河之濱,曾經成為無數名將的舞臺。

靖遠城外,一處高坪之中,一通石牌坊之後,一堆黃土下,是一名將的最後歸宿之地。這就是潘將軍墓。

靖遠,明為靖虜衛,遠在東漢末年,這裡就走出了張濟、張繡等名將。那麼,在這通石牌坊之後,究竟埋葬著一位什麼樣的名將呢?

河靖之坪

出靖遠縣城向西南而行,走不了多遠就開始上塬了。這處臺地,背依黃河,面向縣城,類似於隴東黃土高原的塬,當地人稱之為坪。路陡,彎大,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的確是一塊守護靖遠縣城的險要之所。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靖遠縣城

神祕的潘將軍墓地就在河靖坪上。

按照鄉親們的指點,在上坪的半路上,我們拐入一條鄉間便道,順著便道一直往坪的中心走去。繞過幾處人家後,眼前便是一處極為開闊的田野,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形成了一個盆地,而潘將軍墓就恰好在盆地的最中央。遠遠的地方,我們一眼就看到了古拙的牌坊和一堆黃土。

此時,正是4月底,春暖花開,鄉親們在地頭忙碌著。蒸騰的地氣,在田野中散發。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牌坊

潘將軍名叫潘育龍,靖遠衛人,官至提督,鎮綏將軍。因年代久遠,潘育龍的出生年月早已湮沒了。但從他的經歷來看,他應當出生在明末。最初是個小兵,隨軍在湖北征討李來亨時,立下大功升為把總。這應該是康熙三年的事情。十年後,吳三桂叛亂成為他展示軍事才能的舞臺。康熙十三年(1674),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反清,潘育龍參與了一系列的平叛戰鬥,從甘肅平涼一直打到雲南曲靖。康熙二十七年,升任肅州副將。

甘肅是一個名將輩出的地方,有兩個時期最為突出,一個時期是兩漢,另一個時期則是明清。兩漢時期,甘肅是中央政府開拓西域、抵抗匈奴等遊牧民族的前沿,此時,家家壁上有弓刀,李廣、趙充國、甘延壽等名將不斷湧現。明代,甘肅是中央政府同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遊牧部落對抗的前線,戰爭不斷,自然也是名將輩出的時代。明清交替之際,甘肅更是名將雲集,被金庸寫入《鹿鼎記》的河西四將張勇、王進寶、趙良棟、孫思克,他們或者是甘肅人,或者長期在甘肅駐守,從甘肅走向全國舞臺。

名將之戰

這是一處不大的墓地,在農田的蠶食下,石牌坊前原有的祭祀通道早已被人們挖斷了。石雕殘件,東倒西歪,垃圾隨處可見。如果不是通石牌坊,以及牌坊後面高大的土堆,我們難以相信這裡埋葬著一位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征戰一生,最為精彩的戰鬥則是隨康熙皇帝的西征。這次戰役發生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軍三路出擊,陝甘精銳為西路,主帥是費揚古、孫思克二人,西路的主要任務是截斷噶爾丹。

此時,八旗兵入關已經半個世紀了,當年勁旅早已不復昔日的威名了,承擔作戰任務的是綠營軍。所謂的綠營軍,就是清政府收編的明軍及其他漢兵﹐以綠旗為標誌﹐所以稱為綠營。靖遠縣在明代稱之為靖虜衛。明代甘肅境內有21衛、9個千戶所,大體分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管轄。在甘肅眾多的衛所中,靖虜衛是成立比較晚的衛所,但卻是最有實力的一個衛所。明宣德十年,蒙古部阿魯臺率軍在景泰踏冰過河搶掠內地。兩年後,明政府以今天靖遠縣城為中心,設立靖虜衛,下轄兩個千戶所,50個百戶所,9個堡寨。1644年,清軍入關後,靖虜衛被改為靖遠衛。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牌坊的敕建

當時,孫思克所率的陝甘精銳有涼州總兵董大成、肅州總兵潘育龍、寧夏總兵殷化行三部。西路一路直上,長途奔襲昭莫多,結果在昭莫多同潰退的噶爾丹部相遇,狹路相逢,一場苦戰。潘育龍在此戰中傷及面頰,並有貫穿耳朵傷。昭莫多之戰,噶爾丹戰敗輕騎而逃,費揚古派精騎追擊30裡不及。這年八月,潘育龍奉詔進京,康熙皇帝親往探視其傷勢,調任天津鎮總兵,授“雲騎尉世職”。

昭莫多之戰,清軍以伏擊大敗衛拉特蒙古準噶爾軍。從此,噶爾丹勢孤力窮,歷時近10年的叛亂終於得以平定。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朝。

"

潘育龍:

一位隨康熙西征的隴上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康熙

甘肅是生長名將的沃土,漫漫絲綢古道,滾滾黃河之濱,曾經成為無數名將的舞臺。

靖遠城外,一處高坪之中,一通石牌坊之後,一堆黃土下,是一名將的最後歸宿之地。這就是潘將軍墓。

靖遠,明為靖虜衛,遠在東漢末年,這裡就走出了張濟、張繡等名將。那麼,在這通石牌坊之後,究竟埋葬著一位什麼樣的名將呢?

河靖之坪

出靖遠縣城向西南而行,走不了多遠就開始上塬了。這處臺地,背依黃河,面向縣城,類似於隴東黃土高原的塬,當地人稱之為坪。路陡,彎大,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的確是一塊守護靖遠縣城的險要之所。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靖遠縣城

神祕的潘將軍墓地就在河靖坪上。

按照鄉親們的指點,在上坪的半路上,我們拐入一條鄉間便道,順著便道一直往坪的中心走去。繞過幾處人家後,眼前便是一處極為開闊的田野,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形成了一個盆地,而潘將軍墓就恰好在盆地的最中央。遠遠的地方,我們一眼就看到了古拙的牌坊和一堆黃土。

此時,正是4月底,春暖花開,鄉親們在地頭忙碌著。蒸騰的地氣,在田野中散發。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牌坊

潘將軍名叫潘育龍,靖遠衛人,官至提督,鎮綏將軍。因年代久遠,潘育龍的出生年月早已湮沒了。但從他的經歷來看,他應當出生在明末。最初是個小兵,隨軍在湖北征討李來亨時,立下大功升為把總。這應該是康熙三年的事情。十年後,吳三桂叛亂成為他展示軍事才能的舞臺。康熙十三年(1674),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反清,潘育龍參與了一系列的平叛戰鬥,從甘肅平涼一直打到雲南曲靖。康熙二十七年,升任肅州副將。

甘肅是一個名將輩出的地方,有兩個時期最為突出,一個時期是兩漢,另一個時期則是明清。兩漢時期,甘肅是中央政府開拓西域、抵抗匈奴等遊牧民族的前沿,此時,家家壁上有弓刀,李廣、趙充國、甘延壽等名將不斷湧現。明代,甘肅是中央政府同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遊牧部落對抗的前線,戰爭不斷,自然也是名將輩出的時代。明清交替之際,甘肅更是名將雲集,被金庸寫入《鹿鼎記》的河西四將張勇、王進寶、趙良棟、孫思克,他們或者是甘肅人,或者長期在甘肅駐守,從甘肅走向全國舞臺。

名將之戰

這是一處不大的墓地,在農田的蠶食下,石牌坊前原有的祭祀通道早已被人們挖斷了。石雕殘件,東倒西歪,垃圾隨處可見。如果不是通石牌坊,以及牌坊後面高大的土堆,我們難以相信這裡埋葬著一位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征戰一生,最為精彩的戰鬥則是隨康熙皇帝的西征。這次戰役發生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軍三路出擊,陝甘精銳為西路,主帥是費揚古、孫思克二人,西路的主要任務是截斷噶爾丹。

此時,八旗兵入關已經半個世紀了,當年勁旅早已不復昔日的威名了,承擔作戰任務的是綠營軍。所謂的綠營軍,就是清政府收編的明軍及其他漢兵﹐以綠旗為標誌﹐所以稱為綠營。靖遠縣在明代稱之為靖虜衛。明代甘肅境內有21衛、9個千戶所,大體分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管轄。在甘肅眾多的衛所中,靖虜衛是成立比較晚的衛所,但卻是最有實力的一個衛所。明宣德十年,蒙古部阿魯臺率軍在景泰踏冰過河搶掠內地。兩年後,明政府以今天靖遠縣城為中心,設立靖虜衛,下轄兩個千戶所,50個百戶所,9個堡寨。1644年,清軍入關後,靖虜衛被改為靖遠衛。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牌坊的敕建

當時,孫思克所率的陝甘精銳有涼州總兵董大成、肅州總兵潘育龍、寧夏總兵殷化行三部。西路一路直上,長途奔襲昭莫多,結果在昭莫多同潰退的噶爾丹部相遇,狹路相逢,一場苦戰。潘育龍在此戰中傷及面頰,並有貫穿耳朵傷。昭莫多之戰,噶爾丹戰敗輕騎而逃,費揚古派精騎追擊30裡不及。這年八月,潘育龍奉詔進京,康熙皇帝親往探視其傷勢,調任天津鎮總兵,授“雲騎尉世職”。

昭莫多之戰,清軍以伏擊大敗衛拉特蒙古準噶爾軍。從此,噶爾丹勢孤力窮,歷時近10年的叛亂終於得以平定。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朝。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無疑,這是一段被人們遺忘的歷史。即便是研究甘肅軍事史的人,也很少關注這場戰爭,至於研究文章更是鮮見。可以說,跟隨康熙西征,參與昭莫多之戰的甘軍將士至今仍是一個被人們遺忘的群體。其實,被遺忘的豈止參加昭莫多的甘軍將士呢,我們眼前的潘將軍墓,無人祭奠,無人問津,只有蒼涼籠罩了這裡,也籠罩著曾經的往事。

荒冢悠悠

牌坊是潘將軍墓最顯眼的標誌,也是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文物。潘育龍坊,三楹鬥脊,全部為石頭組成,榫卯相連,石頭之間的縫隙清晰可見,但卻穩如泰山。最上方是一個豎式石頭匾額,匾額上有石脊遮掩,下方是一塊傾斜的鑲嵌在石頭塊中的豎匾,如同懸掛在牌坊上一般,上書“敕建”二字。令人驚奇的是,匾額一式兩體,我們走到牌坊背後,看到的形制和正面看到的一樣。匾額完全是用石頭鑲嵌在那裡。看似搖搖欲墜,實際卻堅固無比。

"

潘育龍:

一位隨康熙西征的隴上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康熙

甘肅是生長名將的沃土,漫漫絲綢古道,滾滾黃河之濱,曾經成為無數名將的舞臺。

靖遠城外,一處高坪之中,一通石牌坊之後,一堆黃土下,是一名將的最後歸宿之地。這就是潘將軍墓。

靖遠,明為靖虜衛,遠在東漢末年,這裡就走出了張濟、張繡等名將。那麼,在這通石牌坊之後,究竟埋葬著一位什麼樣的名將呢?

河靖之坪

出靖遠縣城向西南而行,走不了多遠就開始上塬了。這處臺地,背依黃河,面向縣城,類似於隴東黃土高原的塬,當地人稱之為坪。路陡,彎大,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的確是一塊守護靖遠縣城的險要之所。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靖遠縣城

神祕的潘將軍墓地就在河靖坪上。

按照鄉親們的指點,在上坪的半路上,我們拐入一條鄉間便道,順著便道一直往坪的中心走去。繞過幾處人家後,眼前便是一處極為開闊的田野,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形成了一個盆地,而潘將軍墓就恰好在盆地的最中央。遠遠的地方,我們一眼就看到了古拙的牌坊和一堆黃土。

此時,正是4月底,春暖花開,鄉親們在地頭忙碌著。蒸騰的地氣,在田野中散發。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牌坊

潘將軍名叫潘育龍,靖遠衛人,官至提督,鎮綏將軍。因年代久遠,潘育龍的出生年月早已湮沒了。但從他的經歷來看,他應當出生在明末。最初是個小兵,隨軍在湖北征討李來亨時,立下大功升為把總。這應該是康熙三年的事情。十年後,吳三桂叛亂成為他展示軍事才能的舞臺。康熙十三年(1674),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反清,潘育龍參與了一系列的平叛戰鬥,從甘肅平涼一直打到雲南曲靖。康熙二十七年,升任肅州副將。

甘肅是一個名將輩出的地方,有兩個時期最為突出,一個時期是兩漢,另一個時期則是明清。兩漢時期,甘肅是中央政府開拓西域、抵抗匈奴等遊牧民族的前沿,此時,家家壁上有弓刀,李廣、趙充國、甘延壽等名將不斷湧現。明代,甘肅是中央政府同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遊牧部落對抗的前線,戰爭不斷,自然也是名將輩出的時代。明清交替之際,甘肅更是名將雲集,被金庸寫入《鹿鼎記》的河西四將張勇、王進寶、趙良棟、孫思克,他們或者是甘肅人,或者長期在甘肅駐守,從甘肅走向全國舞臺。

名將之戰

這是一處不大的墓地,在農田的蠶食下,石牌坊前原有的祭祀通道早已被人們挖斷了。石雕殘件,東倒西歪,垃圾隨處可見。如果不是通石牌坊,以及牌坊後面高大的土堆,我們難以相信這裡埋葬著一位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征戰一生,最為精彩的戰鬥則是隨康熙皇帝的西征。這次戰役發生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軍三路出擊,陝甘精銳為西路,主帥是費揚古、孫思克二人,西路的主要任務是截斷噶爾丹。

此時,八旗兵入關已經半個世紀了,當年勁旅早已不復昔日的威名了,承擔作戰任務的是綠營軍。所謂的綠營軍,就是清政府收編的明軍及其他漢兵﹐以綠旗為標誌﹐所以稱為綠營。靖遠縣在明代稱之為靖虜衛。明代甘肅境內有21衛、9個千戶所,大體分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管轄。在甘肅眾多的衛所中,靖虜衛是成立比較晚的衛所,但卻是最有實力的一個衛所。明宣德十年,蒙古部阿魯臺率軍在景泰踏冰過河搶掠內地。兩年後,明政府以今天靖遠縣城為中心,設立靖虜衛,下轄兩個千戶所,50個百戶所,9個堡寨。1644年,清軍入關後,靖虜衛被改為靖遠衛。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牌坊的敕建

當時,孫思克所率的陝甘精銳有涼州總兵董大成、肅州總兵潘育龍、寧夏總兵殷化行三部。西路一路直上,長途奔襲昭莫多,結果在昭莫多同潰退的噶爾丹部相遇,狹路相逢,一場苦戰。潘育龍在此戰中傷及面頰,並有貫穿耳朵傷。昭莫多之戰,噶爾丹戰敗輕騎而逃,費揚古派精騎追擊30裡不及。這年八月,潘育龍奉詔進京,康熙皇帝親往探視其傷勢,調任天津鎮總兵,授“雲騎尉世職”。

昭莫多之戰,清軍以伏擊大敗衛拉特蒙古準噶爾軍。從此,噶爾丹勢孤力窮,歷時近10年的叛亂終於得以平定。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朝。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無疑,這是一段被人們遺忘的歷史。即便是研究甘肅軍事史的人,也很少關注這場戰爭,至於研究文章更是鮮見。可以說,跟隨康熙西征,參與昭莫多之戰的甘軍將士至今仍是一個被人們遺忘的群體。其實,被遺忘的豈止參加昭莫多的甘軍將士呢,我們眼前的潘將軍墓,無人祭奠,無人問津,只有蒼涼籠罩了這裡,也籠罩著曾經的往事。

荒冢悠悠

牌坊是潘將軍墓最顯眼的標誌,也是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文物。潘育龍坊,三楹鬥脊,全部為石頭組成,榫卯相連,石頭之間的縫隙清晰可見,但卻穩如泰山。最上方是一個豎式石頭匾額,匾額上有石脊遮掩,下方是一塊傾斜的鑲嵌在石頭塊中的豎匾,如同懸掛在牌坊上一般,上書“敕建”二字。令人驚奇的是,匾額一式兩體,我們走到牌坊背後,看到的形制和正面看到的一樣。匾額完全是用石頭鑲嵌在那裡。看似搖搖欲墜,實際卻堅固無比。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墓地

這是奉皇帝之命興建的牌坊,所以上書“敕建”。豎式“敕建”匾額有“輸中閫外”、“恩榮”、“封褒”、“盡銳爭先”幾幅匾額。在牌坊中間的柱子上有一副楹聯:“千里山川須在目,一軍甘苦務同心。”這確實是這位名將一生的寫照。

穿過牌坊,直面的便是將軍的墓冢了。這是一座高約5米的土堆,墓前的石碑、石獸早已被毀,只留下殘存的基座,讓人感受出這裡曾經有過的榮耀。

在靖遠,人們把王進寶、潘育龍、宋可進三人稱為靖遠三將軍。據說,潘育龍少年時,家境極為貧寒,以賣柴為生。一天,他進山打柴,路遇一位白鬍子老人,老人問他可是潘育龍。他點頭稱是。老人隨後說:“三山九嶺一庫銀,單等打柴的潘育龍。”回家後,他把老人的話告訴了母親,潘母思索一番後,讓他們第二天在遇見老人的地方用衣衫和衣領分別量上三下和九下。果然,他找到白銀一窖。從此,專心習武,最終起於行伍之間,成為一代名將。

"

潘育龍:

一位隨康熙西征的隴上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康熙

甘肅是生長名將的沃土,漫漫絲綢古道,滾滾黃河之濱,曾經成為無數名將的舞臺。

靖遠城外,一處高坪之中,一通石牌坊之後,一堆黃土下,是一名將的最後歸宿之地。這就是潘將軍墓。

靖遠,明為靖虜衛,遠在東漢末年,這裡就走出了張濟、張繡等名將。那麼,在這通石牌坊之後,究竟埋葬著一位什麼樣的名將呢?

河靖之坪

出靖遠縣城向西南而行,走不了多遠就開始上塬了。這處臺地,背依黃河,面向縣城,類似於隴東黃土高原的塬,當地人稱之為坪。路陡,彎大,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的確是一塊守護靖遠縣城的險要之所。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靖遠縣城

神祕的潘將軍墓地就在河靖坪上。

按照鄉親們的指點,在上坪的半路上,我們拐入一條鄉間便道,順著便道一直往坪的中心走去。繞過幾處人家後,眼前便是一處極為開闊的田野,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形成了一個盆地,而潘將軍墓就恰好在盆地的最中央。遠遠的地方,我們一眼就看到了古拙的牌坊和一堆黃土。

此時,正是4月底,春暖花開,鄉親們在地頭忙碌著。蒸騰的地氣,在田野中散發。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牌坊

潘將軍名叫潘育龍,靖遠衛人,官至提督,鎮綏將軍。因年代久遠,潘育龍的出生年月早已湮沒了。但從他的經歷來看,他應當出生在明末。最初是個小兵,隨軍在湖北征討李來亨時,立下大功升為把總。這應該是康熙三年的事情。十年後,吳三桂叛亂成為他展示軍事才能的舞臺。康熙十三年(1674),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反清,潘育龍參與了一系列的平叛戰鬥,從甘肅平涼一直打到雲南曲靖。康熙二十七年,升任肅州副將。

甘肅是一個名將輩出的地方,有兩個時期最為突出,一個時期是兩漢,另一個時期則是明清。兩漢時期,甘肅是中央政府開拓西域、抵抗匈奴等遊牧民族的前沿,此時,家家壁上有弓刀,李廣、趙充國、甘延壽等名將不斷湧現。明代,甘肅是中央政府同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遊牧部落對抗的前線,戰爭不斷,自然也是名將輩出的時代。明清交替之際,甘肅更是名將雲集,被金庸寫入《鹿鼎記》的河西四將張勇、王進寶、趙良棟、孫思克,他們或者是甘肅人,或者長期在甘肅駐守,從甘肅走向全國舞臺。

名將之戰

這是一處不大的墓地,在農田的蠶食下,石牌坊前原有的祭祀通道早已被人們挖斷了。石雕殘件,東倒西歪,垃圾隨處可見。如果不是通石牌坊,以及牌坊後面高大的土堆,我們難以相信這裡埋葬著一位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征戰一生,最為精彩的戰鬥則是隨康熙皇帝的西征。這次戰役發生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軍三路出擊,陝甘精銳為西路,主帥是費揚古、孫思克二人,西路的主要任務是截斷噶爾丹。

此時,八旗兵入關已經半個世紀了,當年勁旅早已不復昔日的威名了,承擔作戰任務的是綠營軍。所謂的綠營軍,就是清政府收編的明軍及其他漢兵﹐以綠旗為標誌﹐所以稱為綠營。靖遠縣在明代稱之為靖虜衛。明代甘肅境內有21衛、9個千戶所,大體分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管轄。在甘肅眾多的衛所中,靖虜衛是成立比較晚的衛所,但卻是最有實力的一個衛所。明宣德十年,蒙古部阿魯臺率軍在景泰踏冰過河搶掠內地。兩年後,明政府以今天靖遠縣城為中心,設立靖虜衛,下轄兩個千戶所,50個百戶所,9個堡寨。1644年,清軍入關後,靖虜衛被改為靖遠衛。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牌坊的敕建

當時,孫思克所率的陝甘精銳有涼州總兵董大成、肅州總兵潘育龍、寧夏總兵殷化行三部。西路一路直上,長途奔襲昭莫多,結果在昭莫多同潰退的噶爾丹部相遇,狹路相逢,一場苦戰。潘育龍在此戰中傷及面頰,並有貫穿耳朵傷。昭莫多之戰,噶爾丹戰敗輕騎而逃,費揚古派精騎追擊30裡不及。這年八月,潘育龍奉詔進京,康熙皇帝親往探視其傷勢,調任天津鎮總兵,授“雲騎尉世職”。

昭莫多之戰,清軍以伏擊大敗衛拉特蒙古準噶爾軍。從此,噶爾丹勢孤力窮,歷時近10年的叛亂終於得以平定。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朝。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無疑,這是一段被人們遺忘的歷史。即便是研究甘肅軍事史的人,也很少關注這場戰爭,至於研究文章更是鮮見。可以說,跟隨康熙西征,參與昭莫多之戰的甘軍將士至今仍是一個被人們遺忘的群體。其實,被遺忘的豈止參加昭莫多的甘軍將士呢,我們眼前的潘將軍墓,無人祭奠,無人問津,只有蒼涼籠罩了這裡,也籠罩著曾經的往事。

荒冢悠悠

牌坊是潘將軍墓最顯眼的標誌,也是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文物。潘育龍坊,三楹鬥脊,全部為石頭組成,榫卯相連,石頭之間的縫隙清晰可見,但卻穩如泰山。最上方是一個豎式石頭匾額,匾額上有石脊遮掩,下方是一塊傾斜的鑲嵌在石頭塊中的豎匾,如同懸掛在牌坊上一般,上書“敕建”二字。令人驚奇的是,匾額一式兩體,我們走到牌坊背後,看到的形制和正面看到的一樣。匾額完全是用石頭鑲嵌在那裡。看似搖搖欲墜,實際卻堅固無比。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墓地

這是奉皇帝之命興建的牌坊,所以上書“敕建”。豎式“敕建”匾額有“輸中閫外”、“恩榮”、“封褒”、“盡銳爭先”幾幅匾額。在牌坊中間的柱子上有一副楹聯:“千里山川須在目,一軍甘苦務同心。”這確實是這位名將一生的寫照。

穿過牌坊,直面的便是將軍的墓冢了。這是一座高約5米的土堆,墓前的石碑、石獸早已被毀,只留下殘存的基座,讓人感受出這裡曾經有過的榮耀。

在靖遠,人們把王進寶、潘育龍、宋可進三人稱為靖遠三將軍。據說,潘育龍少年時,家境極為貧寒,以賣柴為生。一天,他進山打柴,路遇一位白鬍子老人,老人問他可是潘育龍。他點頭稱是。老人隨後說:“三山九嶺一庫銀,單等打柴的潘育龍。”回家後,他把老人的話告訴了母親,潘母思索一番後,讓他們第二天在遇見老人的地方用衣衫和衣領分別量上三下和九下。果然,他找到白銀一窖。從此,專心習武,最終起於行伍之間,成為一代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石鼓

潘育龍打柴的故事是明末衛所制度崩壞的寫照。衛所制的士卒從世襲的軍戶籍中抽丁而來,每戶派一人為正丁去衛所服兵役。起初,人少地多,衛所制度有優越性,後來人多地少,土地為官將所霸佔,所屬士卒成為了將官的奴隸,有些衛所連最基本的兵器都無法保證,自然兵無戰心,比如王進寶曾經給地主放牛。但這並不是說,基層士卒都是無能之輩。實際上,明代九邊重鎮的基層士卒中有一批驍勇善戰者,只不過體制束縛了他們。這些人一旦有了合適的舞臺就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這似乎是明代衛所士卒成為清代名將的原因,也是明末清初甘肅名將輩出的一個根源。

荒冢悠悠,明亡清興,有著太多的話題,也留下了無數遺憾,站在田野中的潘將軍墓前,無盡的回想令人扼腕。

"

潘育龍:

一位隨康熙西征的隴上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康熙

甘肅是生長名將的沃土,漫漫絲綢古道,滾滾黃河之濱,曾經成為無數名將的舞臺。

靖遠城外,一處高坪之中,一通石牌坊之後,一堆黃土下,是一名將的最後歸宿之地。這就是潘將軍墓。

靖遠,明為靖虜衛,遠在東漢末年,這裡就走出了張濟、張繡等名將。那麼,在這通石牌坊之後,究竟埋葬著一位什麼樣的名將呢?

河靖之坪

出靖遠縣城向西南而行,走不了多遠就開始上塬了。這處臺地,背依黃河,面向縣城,類似於隴東黃土高原的塬,當地人稱之為坪。路陡,彎大,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的確是一塊守護靖遠縣城的險要之所。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靖遠縣城

神祕的潘將軍墓地就在河靖坪上。

按照鄉親們的指點,在上坪的半路上,我們拐入一條鄉間便道,順著便道一直往坪的中心走去。繞過幾處人家後,眼前便是一處極為開闊的田野,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形成了一個盆地,而潘將軍墓就恰好在盆地的最中央。遠遠的地方,我們一眼就看到了古拙的牌坊和一堆黃土。

此時,正是4月底,春暖花開,鄉親們在地頭忙碌著。蒸騰的地氣,在田野中散發。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牌坊

潘將軍名叫潘育龍,靖遠衛人,官至提督,鎮綏將軍。因年代久遠,潘育龍的出生年月早已湮沒了。但從他的經歷來看,他應當出生在明末。最初是個小兵,隨軍在湖北征討李來亨時,立下大功升為把總。這應該是康熙三年的事情。十年後,吳三桂叛亂成為他展示軍事才能的舞臺。康熙十三年(1674),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反清,潘育龍參與了一系列的平叛戰鬥,從甘肅平涼一直打到雲南曲靖。康熙二十七年,升任肅州副將。

甘肅是一個名將輩出的地方,有兩個時期最為突出,一個時期是兩漢,另一個時期則是明清。兩漢時期,甘肅是中央政府開拓西域、抵抗匈奴等遊牧民族的前沿,此時,家家壁上有弓刀,李廣、趙充國、甘延壽等名將不斷湧現。明代,甘肅是中央政府同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遊牧部落對抗的前線,戰爭不斷,自然也是名將輩出的時代。明清交替之際,甘肅更是名將雲集,被金庸寫入《鹿鼎記》的河西四將張勇、王進寶、趙良棟、孫思克,他們或者是甘肅人,或者長期在甘肅駐守,從甘肅走向全國舞臺。

名將之戰

這是一處不大的墓地,在農田的蠶食下,石牌坊前原有的祭祀通道早已被人們挖斷了。石雕殘件,東倒西歪,垃圾隨處可見。如果不是通石牌坊,以及牌坊後面高大的土堆,我們難以相信這裡埋葬著一位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征戰一生,最為精彩的戰鬥則是隨康熙皇帝的西征。這次戰役發生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軍三路出擊,陝甘精銳為西路,主帥是費揚古、孫思克二人,西路的主要任務是截斷噶爾丹。

此時,八旗兵入關已經半個世紀了,當年勁旅早已不復昔日的威名了,承擔作戰任務的是綠營軍。所謂的綠營軍,就是清政府收編的明軍及其他漢兵﹐以綠旗為標誌﹐所以稱為綠營。靖遠縣在明代稱之為靖虜衛。明代甘肅境內有21衛、9個千戶所,大體分屬陝西都指揮使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管轄。在甘肅眾多的衛所中,靖虜衛是成立比較晚的衛所,但卻是最有實力的一個衛所。明宣德十年,蒙古部阿魯臺率軍在景泰踏冰過河搶掠內地。兩年後,明政府以今天靖遠縣城為中心,設立靖虜衛,下轄兩個千戶所,50個百戶所,9個堡寨。1644年,清軍入關後,靖虜衛被改為靖遠衛。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牌坊的敕建

當時,孫思克所率的陝甘精銳有涼州總兵董大成、肅州總兵潘育龍、寧夏總兵殷化行三部。西路一路直上,長途奔襲昭莫多,結果在昭莫多同潰退的噶爾丹部相遇,狹路相逢,一場苦戰。潘育龍在此戰中傷及面頰,並有貫穿耳朵傷。昭莫多之戰,噶爾丹戰敗輕騎而逃,費揚古派精騎追擊30裡不及。這年八月,潘育龍奉詔進京,康熙皇帝親往探視其傷勢,調任天津鎮總兵,授“雲騎尉世職”。

昭莫多之戰,清軍以伏擊大敗衛拉特蒙古準噶爾軍。從此,噶爾丹勢孤力窮,歷時近10年的叛亂終於得以平定。喀爾喀地區重新統一於清朝。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無疑,這是一段被人們遺忘的歷史。即便是研究甘肅軍事史的人,也很少關注這場戰爭,至於研究文章更是鮮見。可以說,跟隨康熙西征,參與昭莫多之戰的甘軍將士至今仍是一個被人們遺忘的群體。其實,被遺忘的豈止參加昭莫多的甘軍將士呢,我們眼前的潘將軍墓,無人祭奠,無人問津,只有蒼涼籠罩了這裡,也籠罩著曾經的往事。

荒冢悠悠

牌坊是潘將軍墓最顯眼的標誌,也是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文物。潘育龍坊,三楹鬥脊,全部為石頭組成,榫卯相連,石頭之間的縫隙清晰可見,但卻穩如泰山。最上方是一個豎式石頭匾額,匾額上有石脊遮掩,下方是一塊傾斜的鑲嵌在石頭塊中的豎匾,如同懸掛在牌坊上一般,上書“敕建”二字。令人驚奇的是,匾額一式兩體,我們走到牌坊背後,看到的形制和正面看到的一樣。匾額完全是用石頭鑲嵌在那裡。看似搖搖欲墜,實際卻堅固無比。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潘育龍墓地

這是奉皇帝之命興建的牌坊,所以上書“敕建”。豎式“敕建”匾額有“輸中閫外”、“恩榮”、“封褒”、“盡銳爭先”幾幅匾額。在牌坊中間的柱子上有一副楹聯:“千里山川須在目,一軍甘苦務同心。”這確實是這位名將一生的寫照。

穿過牌坊,直面的便是將軍的墓冢了。這是一座高約5米的土堆,墓前的石碑、石獸早已被毀,只留下殘存的基座,讓人感受出這裡曾經有過的榮耀。

在靖遠,人們把王進寶、潘育龍、宋可進三人稱為靖遠三將軍。據說,潘育龍少年時,家境極為貧寒,以賣柴為生。一天,他進山打柴,路遇一位白鬍子老人,老人問他可是潘育龍。他點頭稱是。老人隨後說:“三山九嶺一庫銀,單等打柴的潘育龍。”回家後,他把老人的話告訴了母親,潘母思索一番後,讓他們第二天在遇見老人的地方用衣衫和衣領分別量上三下和九下。果然,他找到白銀一窖。從此,專心習武,最終起於行伍之間,成為一代名將。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石鼓

潘育龍打柴的故事是明末衛所制度崩壞的寫照。衛所制的士卒從世襲的軍戶籍中抽丁而來,每戶派一人為正丁去衛所服兵役。起初,人少地多,衛所制度有優越性,後來人多地少,土地為官將所霸佔,所屬士卒成為了將官的奴隸,有些衛所連最基本的兵器都無法保證,自然兵無戰心,比如王進寶曾經給地主放牛。但這並不是說,基層士卒都是無能之輩。實際上,明代九邊重鎮的基層士卒中有一批驍勇善戰者,只不過體制束縛了他們。這些人一旦有了合適的舞臺就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這似乎是明代衛所士卒成為清代名將的原因,也是明末清初甘肅名將輩出的一個根源。

荒冢悠悠,明亡清興,有著太多的話題,也留下了無數遺憾,站在田野中的潘將軍墓前,無盡的回想令人扼腕。

神祕甘肅名將,受重傷,康熙親自看望,留四個字,他一生受用不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