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傳中國時,僧徒崇尚佛像,故國人將其稱為像教。大像即大佛。在甘肅省甘谷縣就有一座山,稱為大像山大像山雄奇秀麗,歷史悠久,特別是以面帶鬍鬚的大佛造像著稱於世。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大像山山門

一、大像山

大像山位於甘肅省甘谷縣城西2.5公里處,屬秦嶺餘脈朱圉嶺,山體高215.6米,總長約1.5公里。位居天水麥積山石窟、武山拉梢寺摩崖之間。大像山呈東西走向,山勢挺拔,巍峨多姿,風景秀麗。東漢初,隗囂割據隴右,甘谷是其政權中心之所在。《清一統志·鞏昌府》記:“山在縣西南三裡。巔有大佛,就山刻像,上有隗囂歇涼臺。”隗囂曾在大像山上建有歇涼臺,至清代歇涼臺尚存遺蹟。這說明大像山歷史悠久,早在漢代就已經開始利用大像山了。.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大像山西麓有一石階小徑通往山頂,沿途明清時期古建築層樓疊榭、鱗次櫛比、飛閣流丹,山上巖洞石龕,別有洞天。山上有石窟造像數十尊,其中有一尊大佛高十餘丈,雄偉壯觀。大佛與眾巖洞石龕構成了大像山石窟。

二、大像山石窟

大像山石窟舊石窟現存22個。大像窟位於山巔,坐北朝南,依山開鑿,為敞口窟形。窟前舊有木構窟簷,已毀,如今為鋼筋混凝土製成的尖拱形佛龕。其餘洞窟形制皆為方形禪窟,分佈於大像窟所在山崖崖面東西兩側,朝向北方。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像山冬韻

大像山石窟的開鑿年代,史書記載不詳。在修繕大像山石窟的過程中,曾出土幾尊北朝石刻造像。據此可知,至遲北魏時期,大像山成為佛教盛行的地方,開始了開窟造像活動。唐代達到鼎盛,這裡的佛事活動更盛,成為絲綢之路上佛教藝術傳播的重要場所。明清兩代三教合流,再次出現營造高峰。近年,在半山腰又開鑿出千佛洞。可以說,大像山石窟的營造時限,為北朝至今,是石窟開鑿史上的活化石。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無量殿和文昌閣出土的石造像

三、大像山大佛

1.大佛概況

大像窟,位於大像山山巔,石窟編號第6號窟。石窟高34米、寬14米、深4.5米,窟簷呈尖拱形。大佛高23.3米、肩寬9.5米。大佛身軀渾厚雄偉,神態靜穆安詳。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甘谷大佛

2.大佛特徵

大佛頭頂為波浪形大螺旋式高肉髻,面部圓潤,目廣而眉細,眉間有白毫。鼻高而直,脣潤頤豐,脣有短鬚,雙耳垂肩。肩寬較平,身軀厚重,肌肉豐滿。面露微笑,神情溫和韶秀。眉間有琉璃珠白毫。大佛目光如炬,平視前方,眼珠是由黑油陶缸製成,歷經千年依然炯炯有神。佛頸部有三道紋。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甘谷大佛造像

大佛內著僧祗支,胸前打結,外穿對襟下垂式袈裟。大佛倚坐於須彌座上,左手撫膝,右手施三寶嚴印,赤足下踩蓮花,衣襬及足面。

由以上來看,大佛的形象是根據佛經所創造出的,符合《八十種好》。

3.開鑿年代

關於大佛的開鑿年代,有三種看法:一種認為是北朝時期始鑿,唐代彩塑完成。這種觀點佔主流。另一種認為建成於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持宋代說者,是依據清志和清同治年間的《重建大象山碑記》記載:

大像山者,邑城西南山古佛也。山開陡出石像,高百二十餘尺,覆以重樓數層。肇於宋嘉祐三年,迄今八百餘歲,地方予以庇神庥焉。

這裡明確提出大佛鑿於宋嘉祐三年(1058年)。近年來,隨著考古學方法的運用,人們更傾向於大佛的年代應定為盛唐時期。對此,筆者深表贊同。

大佛曆經千年,終於保留到了今天,屹立於大像山山巔之上。

四、甘肅其他大佛

漢唐之間,絲綢之路暢通,佛教文化興盛。特別是唐代,國運昌盛,文化發達。興建大佛之風蔚然盛行。此時開鑿的大佛有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佛、四川樂山大佛、寧夏固原的須彌山大佛等。僅甘肅自東向西就有麥積山大佛、甘谷大佛、永靖炳靈寺大佛、武威天梯山大佛以及敦煌莫高窟北大像和南大像等數尊大像

1. 麥積山第13窟大佛

又稱“東崖大佛”,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像。高17米、寬18米。隋代始鑿,南宋重修。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麥積山石窟13窟大佛

2.永靖炳靈寺171窟(大佛窟)

永靖炳靈寺171窟,石胎泥塑彌勒大佛,高27米。開鑿於唐代。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甘肅永靖炳靈寺大佛

3.武威天梯山石窟13窟大佛

天梯山石窟13窟,建於唐代。窟內有石胎泥塑佛像七身。主尊高23米,倚坐於臺上,左手扶膝,右手施無畏印。大佛兩側塑弟子、菩薩、天王各二身。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武威天梯山石窟13窟大佛

4.敦煌莫高窟大佛

敦煌莫高窟現存兩尊大佛,分別是南大像(130窟)、北大像(96窟),均為石胎泥塑的大佛。

北大像 第96窟。鑿於初唐,高35.5米,為莫高窟最大造像。俗稱“北大像”。20世紀30年代,建成木構九層樓閣,俗稱九層樓。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莫高窟96窟(北大像)

南大像 第130窟,開鑿於中唐。因位於96窟之南,也稱為南大像。石胎泥塑彌勒倚坐像,高26米。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莫高窟130窟(南大像)

五、甘谷大佛的獨特之處

甘谷大像山大佛最獨特的地方,是兩撇蝌蚪形八字須,這是甘肅其他大佛所沒有的,在全國也是比較罕見的。關於大佛有鬍鬚的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對此,當地有個傳說。

宋初有外地商人來甘谷經商,在他渡渭河時,遇到險情。就在此時,他看到渭河南岸大像山山的大佛凝望著他。於是,商人發願為大佛重繪金身法相。當商人帶畫匠到大佛腳下時,被巨大的大佛像震驚了,人的身高還不及佛的一個腳趾頭高。畫匠為大佛貼金月餘,商人錢財也將花光,所需金箔不足。畫匠想出了一個法子,給大佛繪上鬍鬚,這樣能節約不少金箔。於是,甘谷大佛便有了鬍鬚。.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甘谷大像山大佛臉上有鬍子

這只是個傳說,不足為據。但是,它從側面反映出宋代重繪大佛的事實。宋嘉祐三年(1058年)對大佛有過一次大規模的修繕,重繪了佛身,建造了窟外樓閣。甘谷大佛帶鬍鬚的形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德國亨利希·約爾森教授認為是“孤例”,並設想其與松贊干布有關聯。這種猜想也沒有得到證實,對於大佛有鬍鬚的原因,雖有各種探索,但至今沒有得到普遍認可。

追本溯源,早期佛教藝術中就有帶鬍鬚的形象,如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館藏貴霜時期犍陀羅風格佛造像,佛頭頂束髮式高肉髻,有頭光,身著通肩袈裟,左手下垂執衣角,右手前屈施無畏印,銑足而立。脣上有鬍髭。這尊立佛是最為典型的早期佛像有鬍鬚的形象。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立佛像 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館藏

佛有鬍鬚的原因,是因為早期佛教藝術對本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吸收,以及對現實題材的借鑑,是基於自身文化傳統對佛教藝術的詮釋和表達。因此,佛像帶有濃厚的現實主義風格與濃厚的貴族氣息。正如下面這尊公元2世紀的彌勒菩薩立像(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藏)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彌勒菩薩立像(局部)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

佛教傳入我國新疆地區後,由於地緣關係密切,佛教藝術受到犍陀羅地區的影響比較明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和闐地區發現的金銅佛造像也有鬍鬚。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和闐出土銅佛造像

佛教藝術由西域向中原東傳,敦煌是文明交匯之地,產生了輝煌的藝術與文化。在敦煌莫高窟西魏285窟壁畫中,就能看到帶鬍鬚的佛像。西魏285窟北壁繪製了無量壽佛、拘那含牟尼佛等七佛圖像,脣上鬍髭清晰可見。(敦煌研究院:《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莫高窟285窟北壁的無量壽佛和拘那含牟尼佛

可見,在唐以前佛像帶鬍鬚形象並不罕見。而甘谷大像山大佛作為唐代大佛卻帶有鬍鬚,這是其比較獨特的特徵,也是同時期同類大佛所不具備的,說明唐代大佛帶鬍鬚形象並非主流。那麼,甘谷大佛帶鬍鬚究竟是基於地域風格的個案,還是後期補繪,還需要進一步探索。1922年,在潮州羊鼻崗出土了四尊瓷塑釋迦牟尼像,款識年代為年“治平四年”(1067年)至“熙宋二年”(1069年)。這些佛像均有鬍鬚,表明宋代佛像帶鬍鬚形象仍然存在。前文曾提及甘谷大佛在嘉祐三年(1058年)重繪過,當地還有宋初商人貼金繪須的傳說,結合這些因素來看,甘谷大佛鬍鬚由宋代補繪不無可能。

甘肅有六七座隋唐時期大佛,為何只有大像山大佛有鬍鬚?

北宋潮州窯周明造佛像(廣東省博物館藏)

文史君說

甘谷大像山大佛與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構成了甘肅石窟走廊,是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遺珍。大佛神祕而經典的形象背後,又有怎麼樣的歷史謎團,期待未來能夠揭開。

參考文獻

李焰平:《甘肅窟塔寺廟》,甘肅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敦煌研究院:《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

釋本逢:《甘谷大佛》,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邱陶亮、吳維潮:《帶鬍鬚的釋迦牟尼——潮州筆架山窯的幾個問題之一》,《中國陶瓷》2002年6月。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冀城晨光)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