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乾隆 道光 中國古代史 清朝 哈哈筒萬花鏡 2017-04-11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李龍傳說藝術作品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於2008年9月28日被列為文登區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於2008年6月10日被列為威海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於2006年12月30日被列為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於2008年6月7日被列為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李龍文化研討會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發源於宋村鎮,該傳說在山東、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浙江等省份及東南亞等地區,尤以膠東半島流傳最為廣泛。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流傳於大江南北的李龍文化是中國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登作為李龍文化的發源地,位於膠東半島東部,自漢時即有龍文化的記載,明清之際興起李龍王的民間傳說,並迅速在山東、東北、江浙等地區傳播開來,甚至走向海外,道光皇帝曾親筆題封李龍王“溥惠佑民”四個大字。在文登,有關祭祀李龍王、李龍母的廟會、山會等節俗廣傳民間,日漸盛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李龍文化,在全國乃至在海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光緒本《文登縣誌》引《金史·地理志》:“文登縣有昌山,一名巨神山,在城西南三十里,山有巨神龍,自漢已著靈異,建祠山上。”康熙本《文登縣誌》已記載禿尾巴李龍王的主要情節。“皆有明以來,裡俗之談”。雍正本《文登縣誌》載:“縣南柘陽山有龍母廟。相傳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孕,三年不產。忽一夜雷雨大作,電光繞室。孕雖娩,無兒胞之形。後每夜有物就乳,狀如巨蛇,攀樑上,有鱗角。怪之,以告郭。郭候其來,飛刃擊之,騰躍而去,似中其尾。後,其妻死,葬山下。一日,雲霧四塞,鄉人遙望,一龍旋繞山頂。及晴,見冢移山上,土高數尺,人以為神龍遷葬雲。後,禿尾龍見,年即豐。每見雲霧集,土人習而知之,因構祠祀之。”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李龍文化山會民俗活動場景一

除專建的李龍、龍母廟數處外,境內近百處寺、觀大都增建“李龍王和龍母大殿”。每年李龍母和李龍生日,是全縣民眾的祭祀大典。道光本《文登縣誌》所記情節同上,唯改郭姓妻為“李姓妻郭氏”。因“自明祀神龍於柘陽山,山之後多郭姓,山之前多李姓也”。乾隆間袁枚著《子不語·禿尾龍》,記為“文登縣畢氏婦,三月間漚衣,見樹上有李,大如雞卵……採而食焉……十四月產一小龍……”其餘情節同上。

舊時,因為膠東人“闖關東”的特別多,禿尾龍的故事早就傳到東北三省,人們又創造了李龍跟黑龍江中的白龍戰鬥、李龍佑護山東人的情節。“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龍見於宋村之北山,一時合邑鬧闐,立廟山巔,(昌山)改名曰‘回龍山’。……每歲三月初二,俗傳為龍母誕辰,妝演雜劇,為龍母上壽。鄉火之盛,甲於東方。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東巡撫徐,奏請敕加神龍封號。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神龍遂列祀典。”(見光緒本《文登縣誌》)至今,柘陽山與回龍山上的“龍母墳”仍在,每年三月初二的兩處廟會,於1941年日寇侵擾停辦,山上的建築全部遭到毀滅性破壞,文革期間,由於開展破四舊活動,山會活動也遭到禁止。直到改革開放後,回龍山山會又開始公開興起,三月初二到龍母墳祭奠,六月初八日“李龍爺的生日”,家家蒸餑餑紀念的風俗,延續至今。

還有一種說法是,明末清初,昌山下山東村來了一對討飯的夫婦,男的姓李,其妻郭氏,結婚十多年沒有生育。一天郭氏去河邊洗衣服,見河水清澈,忽生口渴之感,便就岸邊飲之,此時恰有一條大黑龍在河邊遊過,披鱗帶角,翻波起浪。郭氏回來後大病一場便懷了孕,三年不產,忽一夜,雷雨大作,電光繞室,生下一怪胎:渾身烏黑,披鱗帶角,腹下四條爬行腿,拖著一條長尾巴,活生生就是一條小黑龍。

李老漢見後,把他抱出去扔到了昌山荒野上。天漸漸黑了下來,郭氏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做了個夢,夢見龍王爺對她講,這是我們的孩子,您還記得三年前你去河邊洗衣服一事,並見到我顯身,請把他撫養成人,將來對國家、對人民是有用之人,這是上天的安排。迷迷糊糊之中,感覺有物在他懷裡使勁吮咂她的乳汁,睜眼一看,原來是孩子回來了。年復一年,這件事終於還是被李老漢發現了,李老漢感覺是不祥之兆,決定除掉人頭蛇身怪物。這天晚上,估摸小黑龍要來吃奶,李老漢便用瓢把燈扣住,手拿鐮刀在一旁守候。二更過後,聽見風聲,一怪物隨風而行,鑽進妻子懷裡,妻頓時大叫一聲昏迷過去,李老漢馬上將瓢揭開,只見一條大龍尾懸樑,頭伸進妻子懷裡吃奶,李老漢拿起鐮刀一下子把龍的尾巴砍了下來,龍痛得嗷嗷直叫,一爪把李老漢扔進東海,此時天空雷聲大作,大雨傾盆,此龍變成了人,但長像很醜,身體健壯,因而以後稱禿尾巴李龍王、李老爺。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李龍文化山會民俗活動場景二

隨著時光流失,李龍爺出外謀生,被推薦到京城張天師府中打工,張天師觀面感覺此人不凡,有水龍之像,上呈皇上,封為封疆大吏,專管江河修造、治理水禍。

當時黑龍江不叫黑龍江,每年多次氾濫,人畜遭殃。李龍爺前來查看,乃白蛟作怪,決定與白蛟決一雌雄,並對眾鄉親講,此時水下大戰乃為持久,如水返白水,應變投石灰,如水返黑水就投饅頭,大戰三天三夜,白蛟終於降服。百姓為紀念李龍爺,將此江更名為黑龍江。因李龍爺袓籍山東文登,以後,凡在黑龍江行船,船長必先高聲問:“有山東的嗎?”有人答“有”,方才開船,否則不敢開船。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李龍文化山會民俗——百壽宴

幾年以後,母親病危去世,李龍王回家葬母於昌山。當地豪紳及父老鄉親為李母修廟,申報文登知縣,縣令歐文經請示登州府、濟南府,由濟南府轉到京城,道光皇帝於28年降旨,封李龍爺為李龍王,並題“溥惠佑民”四個大字,遂列祀典,自此百姓就不斷捐款修廟,形成雄偉龐大的廟宇群。在山東村西北角李父母住過的地方建起龍王廟,廟前建有戲樓,回龍山前懷修建龍王大殿,大殿最頂端豎一塊橫匾,上書清道光皇帝“溥惠佑民”四個鎦金大字,龍王像前立著敕封“五湖四海九江八河龍王之位”,山頂龍母墳前一塊玉碑上書“龍母之墓”,一棵柘樹象把傘立在墓前。

每年三月初二是龍母誕辰日,近至煙臺、牟平等縣,遠至東北三省、江南數省均有行商大賈、信主前來慶壽經商,儀式之隆重、規模之大、香火之盛,為東海之冠。

李龍文化的主要價值

1、具有鮮明的人類學、民俗學價值。李龍傳說故事具有濃郁的膠東地方民風特色和語言特點,寓含了山東人民特別是膠東人民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等,涉及了當地人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當地一些獨特的風俗民情,具有人類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對研究膠東地方有關龍文化以及民間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已受到國內外學界的關注。

2、李龍王傳說影響了當地的民俗。家家戶戶蒸餑餑、製做一些有特色的麵點,如面魚、面燈等等,成為當地群眾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其傳承人房德華,文登區宋村鎮山東村人,男,生於1943年,從小就愛聽禿尾巴李龍王的傳說故事,現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講述風格,2008年9月1日被認定為文登區級傳承人, 2008年6月10被評定為威海市級傳承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