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

乾隆38年11月,已經60多歲的乾隆皇帝做了一個決定,一個困擾他多年的決定。

他再次祕密建儲,這次選擇的人,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日後的嘉慶皇帝,乾隆的十五子,永琰。

為何乾隆25歲登基,直到近三十年後才確立儲君人選呢?這裡大家注意,只是確立儲君人選,還沒有明確一定是永琰做太子,所以這一時期算是對永琰的考察期,直到22年後,考察期結束,永琰才真正成為太子。

"

乾隆38年11月,已經60多歲的乾隆皇帝做了一個決定,一個困擾他多年的決定。

他再次祕密建儲,這次選擇的人,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日後的嘉慶皇帝,乾隆的十五子,永琰。

為何乾隆25歲登基,直到近三十年後才確立儲君人選呢?這裡大家注意,只是確立儲君人選,還沒有明確一定是永琰做太子,所以這一時期算是對永琰的考察期,直到22年後,考察期結束,永琰才真正成為太子。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嘉慶皇帝 皇十五子永琰 繼位時已經臨近中年

這就值得我們深究一下,為何乾隆皇帝立儲之路如此漫長?又為何選擇第十五個兒子為太子?

我們從以下3方面進行分析

祕密立儲制度的確立

何謂祕密立儲,這要從乾隆的老爹雍正帝說起。雍正是如何登上皇位想必各位比較清楚,相關影視劇也有,真的是踏著兄弟手足的身體上的位,正是因為雍正本身經歷過九子奪嫡,他自然不希望同樣的慘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於是他設立了這樣一個祕密建儲的制度,提早將儲君人選確定好,但是不公之於眾,直到哪一天皇帝駕崩,再打開遺詔,確立繼承人選。

對於父皇的這個祕密建儲制度,乾隆皇帝評為“鑑古宜今”、“神明化裁”。所以他也選擇這種方式。

建儲之路的痛楚

在選定儲君候選人的時候,一開始乾隆的想法是想要效仿漢朝,立嫡長子。

其實在我國漫長的王朝迭代、皇位承襲過程中,逐漸形成“以嫡以長”的傳位體制。這種僵化的禮法規定並不利於明君的選擇,卻以強大的禮教正統觀念壓制那些覬覦帝位的人。除卻唐太宗、明成祖等個例且成功奪位者,各朝帝位的傳承大體如此。清廷崛起於北疆,繼位體制本與內地不同,隨著統治階層對華夏道統的接受,隨著清朝皇帝對儒家經典的學習領悟,不能不受到嫡長制的影響。康熙帝立儲的反覆和痛苦多在於此

因此乾隆初期也是如此行事,但是他失敗了,失敗的代價也不小。

首先他選擇的是二皇子永璉,雖然有大皇子,但因為這是皇后富察氏的兒子,所以還是決定立永璉為儲君,但僅僅兩年之後,永璉寒疾而死,乾隆悲痛萬分,當著眾大臣宣佈:

“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也。”

接下來他還是想要立嫡子,於是又選中了富察氏第二個兒子,即皇七子永琮。但永琮僅僅2歲就又死掉。富察氏悲傷欲絕,乾隆帝也甚為傷感,特降諭旨,講述“默定”永琮為皇儲的過程,並反思原先所持的建儲標準:

“嫡嗣再殤,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豈心有所不願?抑遭遇使然耳?似此競成家法,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此乃朕之過耶!”

他認為之所以兩個兒子接連殞命,是因為他偏要立嫡長子導致的,所以付出了慘痛代價。此時他的想法開始改變了,接下來開始考慮庶出的兒子們。

確立十五子為儲君

此後的數十年,乾隆皇帝沒有宣佈太子人選,可能也是擔心一旦宣佈,他的這一兒子又會夭折吧。

不過不宣佈太子人選,不代表他不去考慮立儲事宜。其實他在位期間一直沒有斷了立儲的念頭,不過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

比如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未嘗不是合適的人選。但是有這樣的故事,當初皇后富察氏連喪二子,對她的打擊實在太大,沒過多久終於一命呼嗚。乾隆與富察氏伉儷情深,還曾作《述悲賦》講述喪子之痛對皇后的打擊:“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

"

乾隆38年11月,已經60多歲的乾隆皇帝做了一個決定,一個困擾他多年的決定。

他再次祕密建儲,這次選擇的人,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日後的嘉慶皇帝,乾隆的十五子,永琰。

為何乾隆25歲登基,直到近三十年後才確立儲君人選呢?這裡大家注意,只是確立儲君人選,還沒有明確一定是永琰做太子,所以這一時期算是對永琰的考察期,直到22年後,考察期結束,永琰才真正成為太子。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嘉慶皇帝 皇十五子永琰 繼位時已經臨近中年

這就值得我們深究一下,為何乾隆皇帝立儲之路如此漫長?又為何選擇第十五個兒子為太子?

我們從以下3方面進行分析

祕密立儲制度的確立

何謂祕密立儲,這要從乾隆的老爹雍正帝說起。雍正是如何登上皇位想必各位比較清楚,相關影視劇也有,真的是踏著兄弟手足的身體上的位,正是因為雍正本身經歷過九子奪嫡,他自然不希望同樣的慘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於是他設立了這樣一個祕密建儲的制度,提早將儲君人選確定好,但是不公之於眾,直到哪一天皇帝駕崩,再打開遺詔,確立繼承人選。

對於父皇的這個祕密建儲制度,乾隆皇帝評為“鑑古宜今”、“神明化裁”。所以他也選擇這種方式。

建儲之路的痛楚

在選定儲君候選人的時候,一開始乾隆的想法是想要效仿漢朝,立嫡長子。

其實在我國漫長的王朝迭代、皇位承襲過程中,逐漸形成“以嫡以長”的傳位體制。這種僵化的禮法規定並不利於明君的選擇,卻以強大的禮教正統觀念壓制那些覬覦帝位的人。除卻唐太宗、明成祖等個例且成功奪位者,各朝帝位的傳承大體如此。清廷崛起於北疆,繼位體制本與內地不同,隨著統治階層對華夏道統的接受,隨著清朝皇帝對儒家經典的學習領悟,不能不受到嫡長制的影響。康熙帝立儲的反覆和痛苦多在於此

因此乾隆初期也是如此行事,但是他失敗了,失敗的代價也不小。

首先他選擇的是二皇子永璉,雖然有大皇子,但因為這是皇后富察氏的兒子,所以還是決定立永璉為儲君,但僅僅兩年之後,永璉寒疾而死,乾隆悲痛萬分,當著眾大臣宣佈:

“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也。”

接下來他還是想要立嫡子,於是又選中了富察氏第二個兒子,即皇七子永琮。但永琮僅僅2歲就又死掉。富察氏悲傷欲絕,乾隆帝也甚為傷感,特降諭旨,講述“默定”永琮為皇儲的過程,並反思原先所持的建儲標準:

“嫡嗣再殤,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豈心有所不願?抑遭遇使然耳?似此競成家法,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此乃朕之過耶!”

他認為之所以兩個兒子接連殞命,是因為他偏要立嫡長子導致的,所以付出了慘痛代價。此時他的想法開始改變了,接下來開始考慮庶出的兒子們。

確立十五子為儲君

此後的數十年,乾隆皇帝沒有宣佈太子人選,可能也是擔心一旦宣佈,他的這一兒子又會夭折吧。

不過不宣佈太子人選,不代表他不去考慮立儲事宜。其實他在位期間一直沒有斷了立儲的念頭,不過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

比如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未嘗不是合適的人選。但是有這樣的故事,當初皇后富察氏連喪二子,對她的打擊實在太大,沒過多久終於一命呼嗚。乾隆與富察氏伉儷情深,還曾作《述悲賦》講述喪子之痛對皇后的打擊:“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乾隆皇帝與富察氏

這個時候的永璜和永璋可能是對太子之後很心動的,認為自己的機會到了,據說他們在皇后去世期間並未表現出太大的悲傷。但是他們的這種表現引起了乾隆皇帝不滿,尤其是永璜,乾隆帝看在眼裡,嚴旨責斥,宣佈斷不許二人承繼大統,並警告:

“若不自量,各懷異意,日後必至弟兄相殺而後止。與其令伊等弟兄相殺,不如朕為父者殺之。伊等敢於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顯揭其不孝之名,即行正法!”

一個父親能對兒子說出這樣的話,必是忍無可忍。

這樣的話從父皇口中說出,可真是嚇壞了兩位皇子,二人心理素質可能也比較差,相繼病故。

說道病故,乾隆皇帝的子嗣雖多,但是很多都是早早夭折。這裡我整理了一份資料。

"

乾隆38年11月,已經60多歲的乾隆皇帝做了一個決定,一個困擾他多年的決定。

他再次祕密建儲,這次選擇的人,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日後的嘉慶皇帝,乾隆的十五子,永琰。

為何乾隆25歲登基,直到近三十年後才確立儲君人選呢?這裡大家注意,只是確立儲君人選,還沒有明確一定是永琰做太子,所以這一時期算是對永琰的考察期,直到22年後,考察期結束,永琰才真正成為太子。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嘉慶皇帝 皇十五子永琰 繼位時已經臨近中年

這就值得我們深究一下,為何乾隆皇帝立儲之路如此漫長?又為何選擇第十五個兒子為太子?

我們從以下3方面進行分析

祕密立儲制度的確立

何謂祕密立儲,這要從乾隆的老爹雍正帝說起。雍正是如何登上皇位想必各位比較清楚,相關影視劇也有,真的是踏著兄弟手足的身體上的位,正是因為雍正本身經歷過九子奪嫡,他自然不希望同樣的慘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於是他設立了這樣一個祕密建儲的制度,提早將儲君人選確定好,但是不公之於眾,直到哪一天皇帝駕崩,再打開遺詔,確立繼承人選。

對於父皇的這個祕密建儲制度,乾隆皇帝評為“鑑古宜今”、“神明化裁”。所以他也選擇這種方式。

建儲之路的痛楚

在選定儲君候選人的時候,一開始乾隆的想法是想要效仿漢朝,立嫡長子。

其實在我國漫長的王朝迭代、皇位承襲過程中,逐漸形成“以嫡以長”的傳位體制。這種僵化的禮法規定並不利於明君的選擇,卻以強大的禮教正統觀念壓制那些覬覦帝位的人。除卻唐太宗、明成祖等個例且成功奪位者,各朝帝位的傳承大體如此。清廷崛起於北疆,繼位體制本與內地不同,隨著統治階層對華夏道統的接受,隨著清朝皇帝對儒家經典的學習領悟,不能不受到嫡長制的影響。康熙帝立儲的反覆和痛苦多在於此

因此乾隆初期也是如此行事,但是他失敗了,失敗的代價也不小。

首先他選擇的是二皇子永璉,雖然有大皇子,但因為這是皇后富察氏的兒子,所以還是決定立永璉為儲君,但僅僅兩年之後,永璉寒疾而死,乾隆悲痛萬分,當著眾大臣宣佈:

“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也。”

接下來他還是想要立嫡子,於是又選中了富察氏第二個兒子,即皇七子永琮。但永琮僅僅2歲就又死掉。富察氏悲傷欲絕,乾隆帝也甚為傷感,特降諭旨,講述“默定”永琮為皇儲的過程,並反思原先所持的建儲標準:

“嫡嗣再殤,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豈心有所不願?抑遭遇使然耳?似此競成家法,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此乃朕之過耶!”

他認為之所以兩個兒子接連殞命,是因為他偏要立嫡長子導致的,所以付出了慘痛代價。此時他的想法開始改變了,接下來開始考慮庶出的兒子們。

確立十五子為儲君

此後的數十年,乾隆皇帝沒有宣佈太子人選,可能也是擔心一旦宣佈,他的這一兒子又會夭折吧。

不過不宣佈太子人選,不代表他不去考慮立儲事宜。其實他在位期間一直沒有斷了立儲的念頭,不過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

比如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未嘗不是合適的人選。但是有這樣的故事,當初皇后富察氏連喪二子,對她的打擊實在太大,沒過多久終於一命呼嗚。乾隆與富察氏伉儷情深,還曾作《述悲賦》講述喪子之痛對皇后的打擊:“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乾隆皇帝與富察氏

這個時候的永璜和永璋可能是對太子之後很心動的,認為自己的機會到了,據說他們在皇后去世期間並未表現出太大的悲傷。但是他們的這種表現引起了乾隆皇帝不滿,尤其是永璜,乾隆帝看在眼裡,嚴旨責斥,宣佈斷不許二人承繼大統,並警告:

“若不自量,各懷異意,日後必至弟兄相殺而後止。與其令伊等弟兄相殺,不如朕為父者殺之。伊等敢於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顯揭其不孝之名,即行正法!”

一個父親能對兒子說出這樣的話,必是忍無可忍。

這樣的話從父皇口中說出,可真是嚇壞了兩位皇子,二人心理素質可能也比較差,相繼病故。

說道病故,乾隆皇帝的子嗣雖多,但是很多都是早早夭折。這裡我整理了一份資料。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乾隆朝眾皇子生卒年統計

所以等到乾隆38年再次決定儲君人選的時候,可供他選擇的並不是很多了。

讓我們來看下,這個時候,乾隆還有幾個兒子?

從上面的圖片中可以看到,很明顯,只剩下7個兒子,七人之中,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何乾隆會選擇十五子永琰呢?

我們先說下其他幾個兄弟

皇四子永珹,乾隆28年的時候,出繼給了允裪,直接pass。

皇六子永瑢,乾隆24年,出繼給允禧,也pass掉。

皇十一子永瑆,他是屬於比較有才華的一個皇子了。書法造詣極高,並且喜愛收藏,乾隆也比較喜歡這個兒子,我估計當時乾隆是考慮立他為太子的,不過應該是永瑆本人無意於皇位,乾隆也只能另選他人。

"

乾隆38年11月,已經60多歲的乾隆皇帝做了一個決定,一個困擾他多年的決定。

他再次祕密建儲,這次選擇的人,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日後的嘉慶皇帝,乾隆的十五子,永琰。

為何乾隆25歲登基,直到近三十年後才確立儲君人選呢?這裡大家注意,只是確立儲君人選,還沒有明確一定是永琰做太子,所以這一時期算是對永琰的考察期,直到22年後,考察期結束,永琰才真正成為太子。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嘉慶皇帝 皇十五子永琰 繼位時已經臨近中年

這就值得我們深究一下,為何乾隆皇帝立儲之路如此漫長?又為何選擇第十五個兒子為太子?

我們從以下3方面進行分析

祕密立儲制度的確立

何謂祕密立儲,這要從乾隆的老爹雍正帝說起。雍正是如何登上皇位想必各位比較清楚,相關影視劇也有,真的是踏著兄弟手足的身體上的位,正是因為雍正本身經歷過九子奪嫡,他自然不希望同樣的慘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於是他設立了這樣一個祕密建儲的制度,提早將儲君人選確定好,但是不公之於眾,直到哪一天皇帝駕崩,再打開遺詔,確立繼承人選。

對於父皇的這個祕密建儲制度,乾隆皇帝評為“鑑古宜今”、“神明化裁”。所以他也選擇這種方式。

建儲之路的痛楚

在選定儲君候選人的時候,一開始乾隆的想法是想要效仿漢朝,立嫡長子。

其實在我國漫長的王朝迭代、皇位承襲過程中,逐漸形成“以嫡以長”的傳位體制。這種僵化的禮法規定並不利於明君的選擇,卻以強大的禮教正統觀念壓制那些覬覦帝位的人。除卻唐太宗、明成祖等個例且成功奪位者,各朝帝位的傳承大體如此。清廷崛起於北疆,繼位體制本與內地不同,隨著統治階層對華夏道統的接受,隨著清朝皇帝對儒家經典的學習領悟,不能不受到嫡長制的影響。康熙帝立儲的反覆和痛苦多在於此

因此乾隆初期也是如此行事,但是他失敗了,失敗的代價也不小。

首先他選擇的是二皇子永璉,雖然有大皇子,但因為這是皇后富察氏的兒子,所以還是決定立永璉為儲君,但僅僅兩年之後,永璉寒疾而死,乾隆悲痛萬分,當著眾大臣宣佈:

“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也。”

接下來他還是想要立嫡子,於是又選中了富察氏第二個兒子,即皇七子永琮。但永琮僅僅2歲就又死掉。富察氏悲傷欲絕,乾隆帝也甚為傷感,特降諭旨,講述“默定”永琮為皇儲的過程,並反思原先所持的建儲標準:

“嫡嗣再殤,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豈心有所不願?抑遭遇使然耳?似此競成家法,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此乃朕之過耶!”

他認為之所以兩個兒子接連殞命,是因為他偏要立嫡長子導致的,所以付出了慘痛代價。此時他的想法開始改變了,接下來開始考慮庶出的兒子們。

確立十五子為儲君

此後的數十年,乾隆皇帝沒有宣佈太子人選,可能也是擔心一旦宣佈,他的這一兒子又會夭折吧。

不過不宣佈太子人選,不代表他不去考慮立儲事宜。其實他在位期間一直沒有斷了立儲的念頭,不過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

比如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未嘗不是合適的人選。但是有這樣的故事,當初皇后富察氏連喪二子,對她的打擊實在太大,沒過多久終於一命呼嗚。乾隆與富察氏伉儷情深,還曾作《述悲賦》講述喪子之痛對皇后的打擊:“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乾隆皇帝與富察氏

這個時候的永璜和永璋可能是對太子之後很心動的,認為自己的機會到了,據說他們在皇后去世期間並未表現出太大的悲傷。但是他們的這種表現引起了乾隆皇帝不滿,尤其是永璜,乾隆帝看在眼裡,嚴旨責斥,宣佈斷不許二人承繼大統,並警告:

“若不自量,各懷異意,日後必至弟兄相殺而後止。與其令伊等弟兄相殺,不如朕為父者殺之。伊等敢於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顯揭其不孝之名,即行正法!”

一個父親能對兒子說出這樣的話,必是忍無可忍。

這樣的話從父皇口中說出,可真是嚇壞了兩位皇子,二人心理素質可能也比較差,相繼病故。

說道病故,乾隆皇帝的子嗣雖多,但是很多都是早早夭折。這裡我整理了一份資料。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乾隆朝眾皇子生卒年統計

所以等到乾隆38年再次決定儲君人選的時候,可供他選擇的並不是很多了。

讓我們來看下,這個時候,乾隆還有幾個兒子?

從上面的圖片中可以看到,很明顯,只剩下7個兒子,七人之中,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何乾隆會選擇十五子永琰呢?

我們先說下其他幾個兄弟

皇四子永珹,乾隆28年的時候,出繼給了允裪,直接pass。

皇六子永瑢,乾隆24年,出繼給允禧,也pass掉。

皇十一子永瑆,他是屬於比較有才華的一個皇子了。書法造詣極高,並且喜愛收藏,乾隆也比較喜歡這個兒子,我估計當時乾隆是考慮立他為太子的,不過應該是永瑆本人無意於皇位,乾隆也只能另選他人。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愛新覺羅 永瑆

皇十二子永璂,我認為這個皇子本來是有機會的,他的出生讓乾隆很是高興,據說每天必須親自給太后請安的事情都推後,而且去看望孩子。所以永璂還是有希望的,但是問題出在他母親那裡,他的生母皇后烏喇納喇氏在乾隆30年的時候失寵,被幽禁於翊坤宮。有這樣的一個母親,太子之位肯定是沒有希望了。

"

乾隆38年11月,已經60多歲的乾隆皇帝做了一個決定,一個困擾他多年的決定。

他再次祕密建儲,這次選擇的人,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日後的嘉慶皇帝,乾隆的十五子,永琰。

為何乾隆25歲登基,直到近三十年後才確立儲君人選呢?這裡大家注意,只是確立儲君人選,還沒有明確一定是永琰做太子,所以這一時期算是對永琰的考察期,直到22年後,考察期結束,永琰才真正成為太子。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嘉慶皇帝 皇十五子永琰 繼位時已經臨近中年

這就值得我們深究一下,為何乾隆皇帝立儲之路如此漫長?又為何選擇第十五個兒子為太子?

我們從以下3方面進行分析

祕密立儲制度的確立

何謂祕密立儲,這要從乾隆的老爹雍正帝說起。雍正是如何登上皇位想必各位比較清楚,相關影視劇也有,真的是踏著兄弟手足的身體上的位,正是因為雍正本身經歷過九子奪嫡,他自然不希望同樣的慘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於是他設立了這樣一個祕密建儲的制度,提早將儲君人選確定好,但是不公之於眾,直到哪一天皇帝駕崩,再打開遺詔,確立繼承人選。

對於父皇的這個祕密建儲制度,乾隆皇帝評為“鑑古宜今”、“神明化裁”。所以他也選擇這種方式。

建儲之路的痛楚

在選定儲君候選人的時候,一開始乾隆的想法是想要效仿漢朝,立嫡長子。

其實在我國漫長的王朝迭代、皇位承襲過程中,逐漸形成“以嫡以長”的傳位體制。這種僵化的禮法規定並不利於明君的選擇,卻以強大的禮教正統觀念壓制那些覬覦帝位的人。除卻唐太宗、明成祖等個例且成功奪位者,各朝帝位的傳承大體如此。清廷崛起於北疆,繼位體制本與內地不同,隨著統治階層對華夏道統的接受,隨著清朝皇帝對儒家經典的學習領悟,不能不受到嫡長制的影響。康熙帝立儲的反覆和痛苦多在於此

因此乾隆初期也是如此行事,但是他失敗了,失敗的代價也不小。

首先他選擇的是二皇子永璉,雖然有大皇子,但因為這是皇后富察氏的兒子,所以還是決定立永璉為儲君,但僅僅兩年之後,永璉寒疾而死,乾隆悲痛萬分,當著眾大臣宣佈:

“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也。”

接下來他還是想要立嫡子,於是又選中了富察氏第二個兒子,即皇七子永琮。但永琮僅僅2歲就又死掉。富察氏悲傷欲絕,乾隆帝也甚為傷感,特降諭旨,講述“默定”永琮為皇儲的過程,並反思原先所持的建儲標準:

“嫡嗣再殤,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豈心有所不願?抑遭遇使然耳?似此競成家法,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此乃朕之過耶!”

他認為之所以兩個兒子接連殞命,是因為他偏要立嫡長子導致的,所以付出了慘痛代價。此時他的想法開始改變了,接下來開始考慮庶出的兒子們。

確立十五子為儲君

此後的數十年,乾隆皇帝沒有宣佈太子人選,可能也是擔心一旦宣佈,他的這一兒子又會夭折吧。

不過不宣佈太子人選,不代表他不去考慮立儲事宜。其實他在位期間一直沒有斷了立儲的念頭,不過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

比如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未嘗不是合適的人選。但是有這樣的故事,當初皇后富察氏連喪二子,對她的打擊實在太大,沒過多久終於一命呼嗚。乾隆與富察氏伉儷情深,還曾作《述悲賦》講述喪子之痛對皇后的打擊:“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乾隆皇帝與富察氏

這個時候的永璜和永璋可能是對太子之後很心動的,認為自己的機會到了,據說他們在皇后去世期間並未表現出太大的悲傷。但是他們的這種表現引起了乾隆皇帝不滿,尤其是永璜,乾隆帝看在眼裡,嚴旨責斥,宣佈斷不許二人承繼大統,並警告:

“若不自量,各懷異意,日後必至弟兄相殺而後止。與其令伊等弟兄相殺,不如朕為父者殺之。伊等敢於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顯揭其不孝之名,即行正法!”

一個父親能對兒子說出這樣的話,必是忍無可忍。

這樣的話從父皇口中說出,可真是嚇壞了兩位皇子,二人心理素質可能也比較差,相繼病故。

說道病故,乾隆皇帝的子嗣雖多,但是很多都是早早夭折。這裡我整理了一份資料。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乾隆朝眾皇子生卒年統計

所以等到乾隆38年再次決定儲君人選的時候,可供他選擇的並不是很多了。

讓我們來看下,這個時候,乾隆還有幾個兒子?

從上面的圖片中可以看到,很明顯,只剩下7個兒子,七人之中,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何乾隆會選擇十五子永琰呢?

我們先說下其他幾個兄弟

皇四子永珹,乾隆28年的時候,出繼給了允裪,直接pass。

皇六子永瑢,乾隆24年,出繼給允禧,也pass掉。

皇十一子永瑆,他是屬於比較有才華的一個皇子了。書法造詣極高,並且喜愛收藏,乾隆也比較喜歡這個兒子,我估計當時乾隆是考慮立他為太子的,不過應該是永瑆本人無意於皇位,乾隆也只能另選他人。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愛新覺羅 永瑆

皇十二子永璂,我認為這個皇子本來是有機會的,他的出生讓乾隆很是高興,據說每天必須親自給太后請安的事情都推後,而且去看望孩子。所以永璂還是有希望的,但是問題出在他母親那裡,他的生母皇后烏喇納喇氏在乾隆30年的時候失寵,被幽禁於翊坤宮。有這樣的一個母親,太子之位肯定是沒有希望了。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影視劇中的永璂

皇十七子永璘,他是嘉慶的親兄弟,也是乾隆最小的兒子,據說也是最不成器的一個兒子。乾隆38年的時候,他剛剛幾歲,而且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就是嘉慶,所以他備選的可能也不大。

"

乾隆38年11月,已經60多歲的乾隆皇帝做了一個決定,一個困擾他多年的決定。

他再次祕密建儲,這次選擇的人,我們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日後的嘉慶皇帝,乾隆的十五子,永琰。

為何乾隆25歲登基,直到近三十年後才確立儲君人選呢?這裡大家注意,只是確立儲君人選,還沒有明確一定是永琰做太子,所以這一時期算是對永琰的考察期,直到22年後,考察期結束,永琰才真正成為太子。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嘉慶皇帝 皇十五子永琰 繼位時已經臨近中年

這就值得我們深究一下,為何乾隆皇帝立儲之路如此漫長?又為何選擇第十五個兒子為太子?

我們從以下3方面進行分析

祕密立儲制度的確立

何謂祕密立儲,這要從乾隆的老爹雍正帝說起。雍正是如何登上皇位想必各位比較清楚,相關影視劇也有,真的是踏著兄弟手足的身體上的位,正是因為雍正本身經歷過九子奪嫡,他自然不希望同樣的慘劇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於是他設立了這樣一個祕密建儲的制度,提早將儲君人選確定好,但是不公之於眾,直到哪一天皇帝駕崩,再打開遺詔,確立繼承人選。

對於父皇的這個祕密建儲制度,乾隆皇帝評為“鑑古宜今”、“神明化裁”。所以他也選擇這種方式。

建儲之路的痛楚

在選定儲君候選人的時候,一開始乾隆的想法是想要效仿漢朝,立嫡長子。

其實在我國漫長的王朝迭代、皇位承襲過程中,逐漸形成“以嫡以長”的傳位體制。這種僵化的禮法規定並不利於明君的選擇,卻以強大的禮教正統觀念壓制那些覬覦帝位的人。除卻唐太宗、明成祖等個例且成功奪位者,各朝帝位的傳承大體如此。清廷崛起於北疆,繼位體制本與內地不同,隨著統治階層對華夏道統的接受,隨著清朝皇帝對儒家經典的學習領悟,不能不受到嫡長制的影響。康熙帝立儲的反覆和痛苦多在於此

因此乾隆初期也是如此行事,但是他失敗了,失敗的代價也不小。

首先他選擇的是二皇子永璉,雖然有大皇子,但因為這是皇后富察氏的兒子,所以還是決定立永璉為儲君,但僅僅兩年之後,永璉寒疾而死,乾隆悲痛萬分,當著眾大臣宣佈:

“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也。”

接下來他還是想要立嫡子,於是又選中了富察氏第二個兒子,即皇七子永琮。但永琮僅僅2歲就又死掉。富察氏悲傷欲絕,乾隆帝也甚為傷感,特降諭旨,講述“默定”永琮為皇儲的過程,並反思原先所持的建儲標準:

“嫡嗣再殤,推求其故,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豈心有所不願?抑遭遇使然耳?似此競成家法,乃朕立意私慶,必欲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此乃朕之過耶!”

他認為之所以兩個兒子接連殞命,是因為他偏要立嫡長子導致的,所以付出了慘痛代價。此時他的想法開始改變了,接下來開始考慮庶出的兒子們。

確立十五子為儲君

此後的數十年,乾隆皇帝沒有宣佈太子人選,可能也是擔心一旦宣佈,他的這一兒子又會夭折吧。

不過不宣佈太子人選,不代表他不去考慮立儲事宜。其實他在位期間一直沒有斷了立儲的念頭,不過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

比如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未嘗不是合適的人選。但是有這樣的故事,當初皇后富察氏連喪二子,對她的打擊實在太大,沒過多久終於一命呼嗚。乾隆與富察氏伉儷情深,還曾作《述悲賦》講述喪子之痛對皇后的打擊:“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連棄。致黯然以內傷兮,遂邈爾而長逝。”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乾隆皇帝與富察氏

這個時候的永璜和永璋可能是對太子之後很心動的,認為自己的機會到了,據說他們在皇后去世期間並未表現出太大的悲傷。但是他們的這種表現引起了乾隆皇帝不滿,尤其是永璜,乾隆帝看在眼裡,嚴旨責斥,宣佈斷不許二人承繼大統,並警告:

“若不自量,各懷異意,日後必至弟兄相殺而後止。與其令伊等弟兄相殺,不如朕為父者殺之。伊等敢於朕前微露端倪,朕必照今日之旨,顯揭其不孝之名,即行正法!”

一個父親能對兒子說出這樣的話,必是忍無可忍。

這樣的話從父皇口中說出,可真是嚇壞了兩位皇子,二人心理素質可能也比較差,相繼病故。

說道病故,乾隆皇帝的子嗣雖多,但是很多都是早早夭折。這裡我整理了一份資料。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乾隆朝眾皇子生卒年統計

所以等到乾隆38年再次決定儲君人選的時候,可供他選擇的並不是很多了。

讓我們來看下,這個時候,乾隆還有幾個兒子?

從上面的圖片中可以看到,很明顯,只剩下7個兒子,七人之中,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何乾隆會選擇十五子永琰呢?

我們先說下其他幾個兄弟

皇四子永珹,乾隆28年的時候,出繼給了允裪,直接pass。

皇六子永瑢,乾隆24年,出繼給允禧,也pass掉。

皇十一子永瑆,他是屬於比較有才華的一個皇子了。書法造詣極高,並且喜愛收藏,乾隆也比較喜歡這個兒子,我估計當時乾隆是考慮立他為太子的,不過應該是永瑆本人無意於皇位,乾隆也只能另選他人。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愛新覺羅 永瑆

皇十二子永璂,我認為這個皇子本來是有機會的,他的出生讓乾隆很是高興,據說每天必須親自給太后請安的事情都推後,而且去看望孩子。所以永璂還是有希望的,但是問題出在他母親那裡,他的生母皇后烏喇納喇氏在乾隆30年的時候失寵,被幽禁於翊坤宮。有這樣的一個母親,太子之位肯定是沒有希望了。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影視劇中的永璂

皇十七子永璘,他是嘉慶的親兄弟,也是乾隆最小的兒子,據說也是最不成器的一個兒子。乾隆38年的時候,他剛剛幾歲,而且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就是嘉慶,所以他備選的可能也不大。

分析乾隆皇帝立儲之路為何如此漫長,以及選擇永琰的原因

嘉慶的胞弟 慶親王永璘

所以只剩下一個皇十五子永琰了。其實史書上也沒有寫永琰有多賢德,可能就是矬子裡面拔將軍,只能選他了,不過我認為之所以選擇永琰,和他的生母魏佳氏也是有關係的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是乾隆的第三任皇后,前面說到烏喇納喇氏失寵,估計就是烏喇納喇氏玉魏佳氏之間的鬥爭失利,而魏佳氏在這一年也成功晉級皇貴妃,從此收到乾隆的寵愛,所謂子憑母貴,自然永琰就成為了乾隆立儲的首選。

選擇永琰成為立儲對象之後,並未直接公佈同樣的祕密立儲,只有當時的幾位軍機大臣之情,但是也不清楚具體選擇的皇子是哪位。

直到乾隆60年,馬上到了禪位的時候,乾隆終於公佈了儲君人選,順帶說一下,也是永琰真正成為太子之後,才追封其生母魏佳氏為皇后的,所以在乾隆38年到60年之後,是沒有皇后的,所有的皇子都是庶出,這也是乾隆皇帝的一個高明手段吧。

當然,在這二十多年的考察期內,永琰也應該是一直被乾隆拿來與他的弟弟永璘做比較的,最後得到了乾隆的認可,所以說永璘不成器,可能也間接的幫助永琰上位了

那麼更進一步,會不會是兄弟兩個相互配合,永璘故意讓自己顯得那麼“不成器”呢?要知道當時是有十一皇子永瑆在的,雖然本人對太子之位無意,但是永琰永璘兄弟二人不會不防啊,而拼才藝,永琰肯定是比不過永瑆,只能靠母親,所以永璘故意“不成器”來襯托永琰的優秀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以上猜測屬於自己的一些看法,如果您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交流。

綜上所述,我就解答了文章開篇所提出的2個疑問,為何乾隆皇帝立儲之路如此漫長?又為何選擇第十五個兒子為太子?

總結起來就2句話:

1、立儲之痛讓其謹小慎微;

2、兒子“太少”,矬子裡面拔將軍。

(完)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清高宗實錄》

《清史稿校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