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縣城歷史'

"

甘谷古稱冀,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秦武公十年即公元前688年。冀縣為全國縣治肇始之地,故甘谷有“華夏第一縣”之稱。冀縣縣址在今甘谷縣城西,歷秦、漢,至西晉太康三年,廢縣。後因地震、兵榮、水淹,城址湮沒。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置當亭,北周改當亭為冀城縣。

漢晉時期,甘谷古城曾是漢陽郡治、涼州州治、秦州州治之所在,是當時隴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隋大業二年(606年),始移縣治於今縣城之南,仍稱冀城縣,城址尚在。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冀城縣為伏羌縣。

宋祥符九年(1016年),秦州知州曹瑋在其地構築土城。

宋元祐三年(1088年),伏羌縣令牟安仁在北街創修縣衙,坐北向南。

明景泰元年(1450年),縣令王珣增築城池,並將城址北移。今縣城十字口即舊城北關。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知縣李灌增修縣城,城圍4.3裡,高2.5丈,頂寬0.8丈,護城河深寬各一丈。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知縣王調元遷公署於東街北向,大堂五楹,右幕廳,儀門外左為典史宅,右為獄。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知縣李世相建譙樓於城門之上。明隆慶六年(1572年),縣令甘芍增設城牆,使之增高加厚,並在城樓上增修敵臺七座。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縣侯琰捐俸重修。後經風雨剝蝕,城牆大多坍塌。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政府撥銀一萬八千兩,由知縣殷兆燕領修,周圍高厚仍舊,四城東曰陽和,南曰阜財,西曰挹爽,北曰迎恩。

民國五年(1916年)4月,原甘肅省財政司司長田駿豐罷官歸裡,以重修北塔款移修縣城,於民國六年(1917年)夏曆4月告成。城牆為土質結構,全長2.5千米,高8.3米,底寬l2米,設東西南北四座磚砌城門,門拱高4米,門洞深11.8米,寬3.8米,各城門均有雙開木製門,門板高3米,厚0.07米。城外護城河深寬各3.3米。城內有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分別通往東西南北四座城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甘谷古城的城樓、敵臺先後拆除。因城市建設需要,除西南角城牆保留外,其餘各牆均在20世紀九十年代前拆除,護城河亦被填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