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俠的科技都成了現實?科技與科幻沒有那麼遠

以下內容涉及《復聯4》輕微劇透!介意的同學請直接移步到標題二。


鋼鐵俠的科技都成了現實?科技與科幻沒有那麼遠


看完《復聯4》最大的感受就是,水別多喝,紙不夠用。而且內容情節太過充實,有很多暗線在沒看過或者忘記前作的情況下很難注意到。所以在看完電影之後,我火速回家又將漫威之前的電影又補了一遍,這一補就是三天。

在回顧劇情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很多很有意思的地方,尤其是鋼鐵俠中關於科技發明的部分,只要你細心,他堪稱是寶藏男孩!

鋼鐵俠正變為現實

回顧《鋼鐵俠》的時候,我突然注意到,電影中鋼鐵俠的祕書“小辣椒”手中正在使用一個平板電腦。這本身沒什麼稀奇的,現在iPad可以說滿大街都是,連去海底撈點菜都用的是iPad。


鋼鐵俠的科技都成了現實?科技與科幻沒有那麼遠


但是,這部電影是2008年上映的,那時距離第一代iPad面世還有兩年時間,蘋果在國內還沒有火起來,人們追逐的旗艦手機還是諾基亞的N系列。

仔細觀察了電影中的平板電腦,超大的佔屏比,幾乎達到全面屏的水準,內置隱藏的揚聲器,屏幕支持多點觸控,簡單美觀的UI設計也極具科技感,而且還支持雙窗口,除了沒有前置攝像,這樣的設計放在現在也不過時,而且還能超越眾多平板電影。

在電影上映的時候,可能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電影中的這個小細節,更沒有多少人能想到這樣的產品在2010年時就變為了現實。

這不是唯一一個鋼鐵俠的發明變為現實的東西。

在電影中,有一個至關重要但一直沒有露臉的角色,那就是鋼鐵俠的智能助手賈維斯。賈維斯是個沒有實體的人工智能助手,他幫助鋼鐵俠分析和處理很多數據計算上的工作,還能像朋友一樣和斯塔克聊天。

在現實世界中,這樣的科技產品也成為了現實,蘋果公司在2010年收購了siri,並且將它搭載到自己的產品中,成為了蘋果語言助手。Siri技術來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局所公佈的CALO 計劃:一個讓軍方簡化處理一些繁複庶務,並具學習、組織以及認知能力的數字助理,其所衍生出來的民用版軟件Siri 虛擬個人助理。

隨著技術的完善,siri現在可以完成自然語言輸入,並且可以調用系統自帶的天氣預報、日程安排、搜索資料等應用,還能夠不斷學習新的聲音和語調,提供對話式的應答。而且siri還能對外語進行翻譯,並且可以遠程操控其他電子產品。

除了蘋果,華為、百度、小米等公司也都推出了自己的AI語音助手。而這些AI助手,除了沒有片中那樣有趣的靈魂,可以說基本能媲美賈維斯了。


鋼鐵俠的科技都成了現實?科技與科幻沒有那麼遠


電影中鋼鐵俠的虛擬現實操作檯也是一個讓人驚豔的設計。通過這個操作檯鋼鐵俠可以隨意變換物體模型,完成設計。而現實世界中,MicrosoftHoloLens等產品也都可以實現電影裡的畫面,各種現實增強產品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給人的感覺就是鋼鐵俠的既視感。就在前不久,全世界第一臺5G+AR+MR協同遠程手術在深圳市人民醫院順利完成。主刀醫生戴上AR全息眼鏡,藉助可視化的3D模型圖對患者手術部位進行精準操作,同時身處北京的院士通過5G網絡對手術同步進行指導,全程給人的感覺和電影一樣。


鋼鐵俠的科技都成了現實?科技與科幻沒有那麼遠


電影中的智能手環、超級英雄受傷後的快速縫合工具,這些原本是科幻電影中的產品都已經變為現實。

鋼鐵俠的發明,正在成為現實,走入人們的生活。

科技與科幻之間只有先後

我發誓,這是最後一段劇透。《復聯4》中有一段十分有意思的橋段,超級英雄們在討論時空穿梭的可能,鋼鐵俠一一反駁鷹眼等一眾超級英雄,說科幻電影和現實是不同的,甚至就是相悖的。

影片中,鋼鐵俠的觀點是基於他的量子物理知識,從而給出的結論。那麼,在現實世界中,科技與科幻真的相距很遠麼?

這個問題簡單點問,就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拿現在在科幻作品以及現實中都很火的人工智能舉個例子,人工智能在科幻圈並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在多年前,人工智能在科幻圈裡就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未來假定了。人們很容易相信未來一定會有人工智能的存在,其智慧程度與人類相似。在之前的影視作品中,人工智能是一個更貼近人的電子產物,具有人的思維模式,但又比人有更多的信息數據儲備,並且更加理性,什麼都是按照邏輯來進行的。電影中的人工智能往往不具備性格,當他們有了自己獨立的性格、會獨立思考時,人與機械的矛盾就爆發了,例如《我,機器人》以及《西部世界》。


鋼鐵俠的科技都成了現實?科技與科幻沒有那麼遠


反觀現在的人工智能發展,人工智能可以按照邏輯來進行分析與學習,但是硬傷還是在於數據量,這取決於人類自身得到的信息量。在缺乏一定數據量的時候,人工智能尤其不擅長需要跨領域推理的問題,例如人類會不會滅亡、外星人會不會光臨地球等。這類問題對於今天的人工智能來說是一個超級大的挑戰。

這樣看來,科技好像並不能像科幻那麼完美。

那麼科幻電影都是人類臆想的假象麼?

並不是。我們先來看看科幻是如何構成的。

按照目前的套路,科幻大概有這麼幾類:已知+已完成、已知+幻想、完全未知的幻想。

已知+已完成的科幻片裡的觀點基本是可以靠目前的科技理論解釋的通的。例如《盜夢空間》中對於夢境鑑別時使用的陀螺,根據現有的物理知識我們可以得知,當阻力為零時,物體會一直沿著發力的軌跡運動,而陀螺在人旋轉發力後,整體以中軸線做高速曲線運動,構成了一個陀螺儀,讓它保持平衡,在夢中,陀螺與桌面的接觸不會產生摩擦,所以能一直不倒的轉下去。


鋼鐵俠的科技都成了現實?科技與科幻沒有那麼遠


在《流浪地球》中的一切片段,也是已知理論+已完成技術的科幻。影片中,地球需要換一個新的軌道,人們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建造了巨型推動器。電影中的這個情節也是可以根據現有的理論進行解釋的,並且影片中所用的推動器也是按照現有的動力裝置放大後完成的。


鋼鐵俠的科技都成了現實?科技與科幻沒有那麼遠


已知+幻想,這一類科幻作品中就是運用已知的理論知識,進行發散式的幻想,但總體上是有跡可循的,比如人工智能、人造人甚至是時空穿梭。

在很多電影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影子,比如《鋼鐵俠》、《星球大戰》,在影片中的人工智能很先進,但是又是依據人類現有的理論知識所完成的,現實沒有實現的原因前面也提到了。

人造人則是人工智能加上仿生技術的產物,在現實中,都有理論依據,只不過還沒完善到電影中的地步。


鋼鐵俠的科技都成了現實?科技與科幻沒有那麼遠


而時空穿梭就比較抽象了,因為在現實中我們沒有一個可以參照的實物。但是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技術水平達標時,我們完全可以達到電影中所表述的。但是,結合科學的設計,有時不是單純理解科學知識就夠的。《星際穿越》中呈現的黑洞畫面,依據了加州理工學院的基普·索恩的計算結果設計並製作,是迄今為止對黑洞描述最為精確的影片,而且人類第一張黑洞照片也印證了,《星際穿越》中的黑洞畫面,並不是憑空想象的。


鋼鐵俠的科技都成了現實?科技與科幻沒有那麼遠


最後一類科幻作品,就是完全位置的幻想了。這類科幻作品主要是以外星生命以及超級能量作為主要觀點。很魔幻,但又符合科學設想。例如《復仇者聯盟》中的外星生命以及那些能量寶石。

分析完科幻作品的套路,我們不難發現,科幻其實很多都是根據科技來進行延申的,雖然是猜想,但是又可以找到一些理論依據,讓它變得不那麼魔幻。科幻和科技並不是對立的,而是有先後順序,先有科技,然後有科幻,最後可能就變為現實。

科技與科幻之間的鴻溝

雖說科幻與科技是先後順序,並且科幻並沒有那麼脫離科技,但是科技和科幻之間還是有著一條鴻溝。

現在我們可以在各個人工智能所賦能的商業化技術領域裡看到非常多類似的矛盾或者悖論。

這麼說的原因在於,科技研發與現實需求間存在著巨大落差。

科幻是基於科技的延申和遐想,但對於普通人來說,科幻更像是科技在未來的具象表現。科幻作品讓很多人對科技有了在生活中、在具體應用場景下的具象印象。但現實世界裡,現階段的科技產品卻沒有達到科幻作品裡的程度,從而讓人們對於科技產品有了認識落差,對科技產品感到失望,覺得科幻遙不可及。

大家看到機器人公司可以做出非常漂亮的跑步機器人、行走機器人、跳躍機器人,甚至後空翻機器人。但是另一方面,市面上所有的高級家用機器人都沒有辦法幫我們去臥室拿一件東西,沒有任何一個機器人可以執行這樣的任務。


鋼鐵俠的科技都成了現實?科技與科幻沒有那麼遠


人類期待人工智能可以像科幻電影中那樣,但現實中,人工智能還只是停留在運算智能這一環節。今天的科技和人們在科幻作品中的預期之間,明顯擺著沒有辦法跨越的鴻溝。

首先,科技的發展是由人類來推動的,也就是說,科技是按照人類總結的表達方式來進行的,人類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會限制科技的發展,幻想很美好,可現實是做不到的,比如隔空取物。

其次,科技與科幻的鴻溝最主要還是數據依賴。可以的發展是依靠人類的知識儲備,人類對於生命以及自身的瞭解都沒有到全知全解的地步,科技也就很難實現科幻中的場景。再以人工智能為例,今天的人工智能還沒有辦法把自己的行為和情感以及動作行為串聯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可以被稱為人格的東西,也很難做到跨領域的知識推理。人工智能所認定的知識,全部來源於人類的認知以及定義,可要是人類錯了呢?那麼人工智能也就無法給出正確的答案。

不過,相比多年以前,已經有很多科幻作品中的畫面變為現實,就算是科技與科幻之間存在著鴻溝,但也二者的差距也沒有那麼遠。科幻或許還能為科技提供一些新鮮的思路,從而推動自身的進步。

人嘛,總要對未知充滿希望,才能勇敢前行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