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搜狗百科”:岡仁波齊,位於東經81.°,北緯31°海拔6638米(另說海拔6714米),是岡底斯山的主峰。岡仁波齊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稱象“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對稱。由南面望去可見到它著名的標誌: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標誌,意為佛法永存,代表著吉祥與護佑。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 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溼婆的天堂”(溼婆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發源於此。

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它。據《佛學小辭典》: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時代的象雄苯教時期,岡仁波齊被稱為“九重(萬)字山”,相傳有苯教的360位神靈居住在此。苯教祖師敦巴辛繞從天而降,此山為降落之處。在公元前5~6世紀興起的耆那教中,岡仁波齊被稱作“阿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創始人瑞斯哈巴那剎獲得解脫的地方。 印度人稱這座山為Kailash,也認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裡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溼婆,就住在這裡。而印度的印度河、恆河的上游都在此發源,所以,現在在岡仁波齊見到大批的印度朝聖者就不奇怪了。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崗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隻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歎。

說起“轉山”人們就聯想起藏傳佛教信眾和印度教徒。古印度教和佛教的輪迴理論裡,轉山可以清洗今生的罪孽,獲得好的來世。轉山線路分別有:岡仁波齊轉山,梅里大轉,阿瑪尼卿轉山,雅拉轉山,亞丁三神山轉山,墨爾多神山轉山,貢嘎西南坡穿越。。。“轉山”最著名的神山就是“岡仁波齊”。信徒們之所以如此虔誠是因為他們相信人要承受六道輪迴之苦。只有兩個辦法可以免除,其一修成活佛,這很困難,另外的辦法就是轉山。他們相信繞神山轉可以洗清一生罪孽,可以在輪迴中免遭墮入無間地獄,甚至脫離六道輪迴來世成佛。如果在轉山中死去,被認為是一種造化。因此轉山朝聖者總是年年不斷。

喜馬拉雅山脈的最北端納姆拉尼聖山與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岡仁波齊神山,隔著聖湖瑪旁雍錯、鬼湖拉昂錯遙相呼應。岡底斯,“岡”的藏語意思是“雪”,“底斯”的梵語也意指“雪”,岡仁波齊神山所在的岡底斯山脈名稱實際上來自於藏、梵兩種文字。岡仁波齊,由於名稱來自音譯,人們又稱之為“岡仁波欽”、“崗仁波齊”,有資料描述其為“雪靈山”。“仁波齊”在藏語中有“上師”的含義,因此岡仁波齊在藏語以及藏傳佛教中和其他神山一樣被賦予了神性的內涵,即神靈之山或雪神山。在藏區有很多雪山都被源自印度佛教、進而取代藏地原生苯教的藏傳佛教賦予了神性,雲南迪慶的卡瓦格博、西藏林芝的南迦巴瓦、青海果洛的阿瑪尼卿、四川甘孜的木雅貢嘎……藏傳佛教的信徒,對著這些神山保持著千年朝拜。然而,只有岡仁波齊,被藏傳佛教、苯教、印度教、古耆那教等宗教經典,認定為世界的中心,是世界性的神山。

注:照片均摘自網上和《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從照片中瞭解“岡仁波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