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岡仁波齊》,朝聖之路

影片 《岡仁波齊》,朝聖之路

影片 《岡仁波齊》也繼續了這種對人性、善惡、道德的話題討論。孝順的尼瑪扎堆為了完成父 親的遺願,陪著叔叔去朝聖,也成為一行人中的掌舵者,影片除了表現兄弟關係和叔侄關係外,還 有姐妹關係、夫妻關係和母女關係,他們一行人彼此關照、互相扶持、無畏無懼、一路向前,體現 了藏民的家庭倫理觀念根深蒂固。

影片《岡仁波齊》,朝聖之路

鏡頭記錄了他們在轉山路上發生的有關每一個動作細節的 “小 事”,也包括涉及生死輪迴的 “大事”。對於如何看待生死,或許藏民族是最為灑脫的。70歲的老人 楊培在前往神山的路上結束了生命,同行的藏民並沒有痛哭流涕,反而表現得十分平靜,以藏民族 自己的方式將老人的遺體送到最接近上天的地方。運送物資的拖拉機被撞壞了,在得知撞人的車上 有病人急需要送醫院之後,他們沒有打鬧或提出物質賠償的要求,而是讓對方趕緊上路。

影片《岡仁波齊》,朝聖之路

沒有了拖拉機,物資只能用手推,前進一段,又跑回來重新磕頭,一步都不曾馬虎。在當下這個喜歡 “抄近 道”的時代,這段情節又喚起了觀眾多少感嘆和自省。整個觀影過程也是觀眾和導演、和劇中人物 心理交流的過程。“他們會遇到什麼?” “他們在想什麼?”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他們為什麼能 如此淡然?”這些疑問在觀影過程中,不斷叩擊觀眾的心靈。

影片《岡仁波齊》,朝聖之路

在2017年的電影 《岡仁波齊》中,這種個性化的倫理風格又表現得更加自然和嫻熟。故事的 開頭,張楊就清楚地交代了幾位藏民朝聖的原因:年過七旬的老人楊培想要完成自己和已故哥哥的 心願,決定去朝聖,是對兄弟的承諾;尼瑪扎堆帶著父親的遺憾,陪叔叔去朝聖,是孝順的體現; 仁青晉美家裡蓋新房死了兩個人,想一起去朝聖懺悔,是對逝者的超度;

影片《岡仁波齊》,朝聖之路

一貧如洗的屠夫江措旺 堆,一輩子殺了很多牛,想去朝聖,並且在朝聖的路上給小蟲讓路,是對生命的敬畏。這些普通藏 民內心有了強大的宗教信仰和明晰的倫理道德作為支撐,他們相信只要堅定地朝著目標前進,總有 一天會到達神山,這也構築了整個朝聖轉山故事的緣起。至此,典型公路電影中 “流浪” “漂泊” “逃離”“尋找自我”“尋求內心安定”等主題詞被一一打破。

影片《岡仁波齊》,朝聖之路

像《岡仁波齊》這樣能以一種平常的心態把 故事講好,並引起大眾對當下倫理價值進行深刻反思的電影並不多見。作為一部低成本的紀實風格 電影,《岡仁波齊》能夠斬獲過億票房在中國電影市場上也是一種積極的信號,表明更多的觀眾開 始接納、欣賞紀實風格電影。欣喜之後,我們也對紀實電影的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演應時刻 緊記自己肩負的責任,在作品中努力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建當下 的中國社會倫理價值。

影片《岡仁波齊》,朝聖之路

​電影業最獨具特點之處就在於具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雙重身份,既要有意識地對當下的社會問題進行積極引導,又要考慮受眾心理和市場需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