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仁波齊》|信仰的力量……

《岡仁波齊》|信仰的力量……

知乎上有一個很熱門的話題,目前累計瀏覽34萬人次以上,信仰是什麼?人活著需要信仰嗎?為什麼呢?,今天看到了電影《岡仁波齊》,這部非常小眾的藝術電影,2015年曾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映過。

導演張楊,一個在1997年就拿到了票房第三名的第六代導演,那部電影叫《愛情麻辣燙》,裡面的演員很多大家都認識,徐靜蕾、高圓圓、濮存昕、王學兵、徐帆、郭濤……。

2014年他帶領了一個團隊,用了一年時間,跟蹤拍攝了一群普通人,一個老人、一個孕婦、兩個兒童、幾個年輕人,從芒康到岡仁波齊,2500公里,一段關於信仰的朝聖之旅成就了電影《岡仁波齊》。

01

《岡仁波齊》|信仰的力量……

岡仁波齊位於不毛之地的阿里地區,是世所公認的神山,被藏傳佛教、印度教和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在藏語中的意思即為“神靈之山”。岡仁波齊並非阿里地區的最高峰,但它終年積雪的峰頂配上其獨特的金字塔造型,讓它遠遠看去,便極具神山的威嚴。曾有許多登山者試圖攀登岡仁波齊,最後都以失敗甚至是死亡告終。後來,岡仁波齊被禁止攀登,前來朝聖的人,只能以轉山的方式進行。

《岡仁波齊》|信仰的力量……

故事的主角是位於芒康的普拉村村民,一位老人一直遺憾未能在自己兄弟生前完成去朝拜的心願,於是和侄子決定在過完藏曆馬年新年後(2014)去朝聖,村裡的人聽到,便陸續加入,一道踏上前往岡仁波齊的朝聖路(相信很多高山犛牛會員也是在這年去的岡仁波齊)它所有的“故事”,都是由老人、孕婦、孩子、失意的少年和有意贖罪的屠夫組成的朝聖隊伍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大部分時候,都是一些起居、吃飯、誦經、紮營等瑣碎的日常。以及,最重要的,磕頭。

《岡仁波齊》|信仰的力量……

影片不厭其煩地多次表現了隊伍中每個人磕頭的神情與姿勢:始終目光專注、姿勢規整、步伐穩健。途中也有個別人,不那麼嚴格地遵循步數規則,多走幾步才磕一個頭。當被偶遇老人糾正之後,便毫無怨言,立刻端正了姿勢與態度,重新回到隊伍中來。

如此的重複,再重複,叩首,再叩首,一行人從西藏最東邊的芒康,一路走到了拉薩,而後又從拉薩,走到神山岡仁波齊。2500公里的路途,沒有一個人落下一步。

《岡仁波齊》|信仰的力量……

這群人究竟在尋求什麼,又得到了什麼。那便是信仰賦予一個人最充盈和堅實的內心,最終達致平和與安寧。這也是為什麼在結尾時當楊培老人去世後,會被認為是得到了幸福的善終的原因。

《岡仁波齊》|信仰的力量……

《好萊塢報道》評價這部電影——“它描述生死,不卑不亢,無喜無悲。”,不卑不亢,無喜無悲,是寧靜的力量,來自於信仰的加持。

所謂的信仰,根本不是你跟隨哪一派宗教。而是,你願意去崇敬那一些眼睛看不到無形之存有;

你願意去追求那些看似帶不來什麼現世利益的使命;

你願意在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的平凡生活裡實踐你所相信的;

你願意在一個大部分人都迷失在自己頭腦的世界裡尋找自己是誰,自己的天命何在。

02

《岡仁波齊》|信仰的力量……

那麼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對什麼是信仰,人需要信仰嗎?又有什麼自己角度的解釋?

第一個問題“信仰是什麼”, 一種類似三觀的東西,對世界、對自身、對幸福及對金錢等等的一套綜合認知模式。

以林語堂先生的《信仰之旅》來說明,他出生於中國本土的基督教家庭,父親是牧師,從小接受基督教的教育,長大後順理成章地成為基督徒,但是在遊歷了儒釋道思想後,對之前的信仰產生了懷疑,漸漸從原來堅信的宗教神殿出走。他想要自由地追求心底的呼聲,而不是為了向上帝負責。林語堂的看法與莊子很像。莊子說,人與自然相比很渺小,人的認識能力很也渺小,所以人要接受這樣的現實,順其自然。

後來林語堂體驗了人生百態後決定要回到神教殿堂裡。指引他要回到上帝身邊的,是他不知所從的困惑,找不到世界存在的目的,自己存活的目的,當他需要上帝的時候,於是上帝就來了。

這就是宗教的本質,宗教來源於人的孱弱和對未知的恐懼,當人獨自面對一個冰冷的世界不堪重負的時候,宗教就誕生了,那神靈或是解除他的疑惑,或是指明他的方向,或是充盈他的信心,或是肯定他的意義,總之,當他相信有個神與他同在,給他如此的支持的時候,他就重新獲得了信心與方向。“信仰”,發生的不僅僅是“信”,更重要的是由“信”而得到“仰”,有所仰賴,所以獲得力量。

《岡仁波齊》|信仰的力量……

第二個問題,那麼,人活著需要信仰嗎?人活世上,不可能沒有信仰。就是你超脫化外,不忮不求,甚至只想賴吃等死,包括堅定的無神論,包括「什麼都不信,我只信奉科學」,那些反對宗教的各種信誓旦旦,其實都是信仰的一種。

你怎麼理解這個世界、看待自己,宗教是其中的一種方式。本質就是你得相信有一個「更高的存在」。

如果你的生命中,沒有「更高的存在」,最終你會發現,你的信仰是沒有保質期的,隨時在崩壞,你自己也會崩壞,而你崩壞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只剩下殘破不堪的自己。

沒有更高的存在,你在人世生存,就只能依靠自己,你在面對災難時,你在試圖解答無法解釋的生命難題時,你抵抗所有的生命嚴冬時,包括最終,每一個人都得面臨「死亡」這個大限時,你都只有自己一個人。當你的生命結束時,你得接受「生命沒有意義」、「生命沒有出處」、「生命到此為止,再無其它可能」的孤獨結論。而這一切,只因沒有信仰,你沒有信仰,你就得比神佛還堅強。因為,你自己就是「宇宙中,最高的存在」。

03

《岡仁波齊》|信仰的力量……

信仰不是逢場作戲,不是作為形式上的信仰,而是生平一貫地作為精神支柱的信仰。——(日本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

古人云,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說:三觀估計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經驗積累才會成型,信仰也必須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經得起世俗的考驗。我從來不信沒有閱歷的人能有什麼固定的信仰,如果對很多事物無法完美解答並且向去尋找答案,那麼你的信仰就仍在發展中。如果有東西說服不了你,那麼你就需要尋找能說服自己的解釋。信仰這東西,本來就是一個人不停尋找答案的過程。

大概有相當一部分人會不解甚或嘲笑像《岡仁波齊》裡的主人公們那樣耗費大量的時間與財富去磕長頭的人。會嘲笑信仰佛主的他們依然會失去身邊的親人,依然可能會在朝拜的路上被石頭砸傷。我們不會理解的是,每當他們的生活遇到坎坷或是困境,他們總能在磕頭與誦經裡重又尋獲力量。

《岡仁波齊》|信仰的力量……

這讓人想起馬丁·斯科塞斯的改編遠藤周作同名小說的新作《沉默》。前往日本傳教的羅德里格斯神父的傳教事業在日本遭到了政府的毀滅性打擊,他的教友連同他自己,都被政府強令要求放棄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不然便要被折磨致死。為了保全眾多無辜教眾的性命,羅德里格斯最終還是選擇放棄自己的信仰,不再有基督像,不再有十字架,像一個平凡無奇的外國人那樣,度過餘生。但在《沉默》的最後一個鏡頭裡,棺樽裡的羅德里格斯的手心,還是緊握著一個十字架。對於虔信的羅德里格斯而言,信仰不再需要一切證明和結果,信仰就是信仰本身。

在現代都市文明中浸泡久了的人,幸福之所以遍尋不得,正在於太多人行事時考量的,唯有結果。甚至於不少人奉行的還是一種“只要結果,過程可以不擇手段”的信條。

《岡仁波齊》|信仰的力量……

當代都市中人困頓掙扎著苦苦追求的幸福,在《岡仁波齊》裡的主人公們身上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實現了。無關金錢,無關地位,無關聲名,甚至也無關身體的創傷與苦痛。幸福這一在我們看來含糊到難以定義的概念,在擁有信仰人看來,便是忠於自己的內心,傾其所有地去完成一件事。就像很多心靈雞湯都曾說過的那樣——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對於真正心懷信仰的人而言,信仰就不會僅是一切可供外化的形式與物質載體,更不會是渴望某種回報。所以,朝拜的人不一定虔心,祈求回報的也不算真正的信仰。信仰應當是《岡仁波齊》裡的主人公們那樣,在天地眾生之間面對佛主面對自我,無愧且坦蕩。

願我們放下各種“藉口”,放下各種煩惱,以信仰無畏生活。

內心的信仰 世間自知曉

作者:我是陳大頭(chan523777) / 寫一些說到心坎的文字

《岡仁波齊》|信仰的力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