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

一、健脾法

"

一、健脾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益氣

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能食不能化,以致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不華、肌肉消瘦、腹脹痞悶。方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資生丸等。

2、溫陽

用於脾陽不足,寒從內生,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方如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

3、昇陽

用於脾胃虛弱,清陽不能上升,反被溼困,以氣輕味薄者升舉下陷的清陽,藉以達到健脾的目的,或輔以健脾益氣之品,其效益彰。凡大便溏瀉,溼困脾土,或陽氣抑遏於中焦,皆可用昇陽法。方如昇陽除溼防風湯、昇陽益胃湯、昇陽除溼湯、昇陽湯、昇陽散火湯等。昇陽與益氣藥同用,並用升提作用,可用於中氣下陷、大便滑脫及脫肛等症。

二、養胃法

"

一、健脾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益氣

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能食不能化,以致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不華、肌肉消瘦、腹脹痞悶。方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資生丸等。

2、溫陽

用於脾陽不足,寒從內生,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方如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

3、昇陽

用於脾胃虛弱,清陽不能上升,反被溼困,以氣輕味薄者升舉下陷的清陽,藉以達到健脾的目的,或輔以健脾益氣之品,其效益彰。凡大便溏瀉,溼困脾土,或陽氣抑遏於中焦,皆可用昇陽法。方如昇陽除溼防風湯、昇陽益胃湯、昇陽除溼湯、昇陽湯、昇陽散火湯等。昇陽與益氣藥同用,並用升提作用,可用於中氣下陷、大便滑脫及脫肛等症。

二、養胃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生津

熱病傷津,口乾喜飲,不思飲食,可用甘寒生津之劑,如雪梨漿、五汁飲。

2、養陰

胃陰不足,舌質乾紅,甚則舌光如鏡,心煩不寐,大便乾結等,可用益胃湯、沙蔘麥冬湯、玉竹麥門冬湯。

三、祛溼法

"

一、健脾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益氣

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能食不能化,以致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不華、肌肉消瘦、腹脹痞悶。方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資生丸等。

2、溫陽

用於脾陽不足,寒從內生,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方如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

3、昇陽

用於脾胃虛弱,清陽不能上升,反被溼困,以氣輕味薄者升舉下陷的清陽,藉以達到健脾的目的,或輔以健脾益氣之品,其效益彰。凡大便溏瀉,溼困脾土,或陽氣抑遏於中焦,皆可用昇陽法。方如昇陽除溼防風湯、昇陽益胃湯、昇陽除溼湯、昇陽湯、昇陽散火湯等。昇陽與益氣藥同用,並用升提作用,可用於中氣下陷、大便滑脫及脫肛等症。

二、養胃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生津

熱病傷津,口乾喜飲,不思飲食,可用甘寒生津之劑,如雪梨漿、五汁飲。

2、養陰

胃陰不足,舌質乾紅,甚則舌光如鏡,心煩不寐,大便乾結等,可用益胃湯、沙蔘麥冬湯、玉竹麥門冬湯。

三、祛溼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燥溼

用於溼困脾土,口淡納減,脘悶腹脹,大便溏洩,舌苔白膩,脈象濡軟等症。方如平胃散。

2、芳化

用於溼困脾土,升降失司,脘腹脹悶,大便溏洩,腹痛嘔吐,或有寒熱身痛。方如藿香正氣散、藿樸夏苓湯。

3、滲利

溼聚為水,溢於肌膚而腫,水走腸間而腹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皆可用滲利之劑。辛淡滲利如五苓散,苦溫辛淡如三仁湯、胃苓湯,如溼鬱化熱,苔黃而膩,則宜苦寒辛淡,方如杏仁滑石湯、黃芩滑石湯。

4、滌飲

脾陽不足而痰飲內停,腸鳴便溏,納食減少,或兼心悸短氣,嘔吐涎沫,方如苓桂術甘湯。

5、化痰

脾溼生痰,咳嗽痰多,痰呈泡沫清稀,可用二陳湯,或與平胃散合用,名平陳湯。亦可用導痰湯、香砂二陳湯。

四、消導法

"

一、健脾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益氣

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能食不能化,以致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不華、肌肉消瘦、腹脹痞悶。方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資生丸等。

2、溫陽

用於脾陽不足,寒從內生,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方如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

3、昇陽

用於脾胃虛弱,清陽不能上升,反被溼困,以氣輕味薄者升舉下陷的清陽,藉以達到健脾的目的,或輔以健脾益氣之品,其效益彰。凡大便溏瀉,溼困脾土,或陽氣抑遏於中焦,皆可用昇陽法。方如昇陽除溼防風湯、昇陽益胃湯、昇陽除溼湯、昇陽湯、昇陽散火湯等。昇陽與益氣藥同用,並用升提作用,可用於中氣下陷、大便滑脫及脫肛等症。

二、養胃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生津

熱病傷津,口乾喜飲,不思飲食,可用甘寒生津之劑,如雪梨漿、五汁飲。

2、養陰

胃陰不足,舌質乾紅,甚則舌光如鏡,心煩不寐,大便乾結等,可用益胃湯、沙蔘麥冬湯、玉竹麥門冬湯。

三、祛溼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燥溼

用於溼困脾土,口淡納減,脘悶腹脹,大便溏洩,舌苔白膩,脈象濡軟等症。方如平胃散。

2、芳化

用於溼困脾土,升降失司,脘腹脹悶,大便溏洩,腹痛嘔吐,或有寒熱身痛。方如藿香正氣散、藿樸夏苓湯。

3、滲利

溼聚為水,溢於肌膚而腫,水走腸間而腹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皆可用滲利之劑。辛淡滲利如五苓散,苦溫辛淡如三仁湯、胃苓湯,如溼鬱化熱,苔黃而膩,則宜苦寒辛淡,方如杏仁滑石湯、黃芩滑石湯。

4、滌飲

脾陽不足而痰飲內停,腸鳴便溏,納食減少,或兼心悸短氣,嘔吐涎沫,方如苓桂術甘湯。

5、化痰

脾溼生痰,咳嗽痰多,痰呈泡沫清稀,可用二陳湯,或與平胃散合用,名平陳湯。亦可用導痰湯、香砂二陳湯。

四、消導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消食

用於飲食停滯,不思飲食,吞酸噯腐,或兼發熱,或兼便瀉。方如保和丸、山楂丸、枳實導滯丸等。

2、消瘀

用於血瘀成積,脅下痞塊,脾之積名曰痞氣,肝之積名曰肥氣,即於左右肋下痞塊,可用鱉甲煎丸、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

五、攻下法

"

一、健脾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益氣

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能食不能化,以致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不華、肌肉消瘦、腹脹痞悶。方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資生丸等。

2、溫陽

用於脾陽不足,寒從內生,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方如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

3、昇陽

用於脾胃虛弱,清陽不能上升,反被溼困,以氣輕味薄者升舉下陷的清陽,藉以達到健脾的目的,或輔以健脾益氣之品,其效益彰。凡大便溏瀉,溼困脾土,或陽氣抑遏於中焦,皆可用昇陽法。方如昇陽除溼防風湯、昇陽益胃湯、昇陽除溼湯、昇陽湯、昇陽散火湯等。昇陽與益氣藥同用,並用升提作用,可用於中氣下陷、大便滑脫及脫肛等症。

二、養胃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生津

熱病傷津,口乾喜飲,不思飲食,可用甘寒生津之劑,如雪梨漿、五汁飲。

2、養陰

胃陰不足,舌質乾紅,甚則舌光如鏡,心煩不寐,大便乾結等,可用益胃湯、沙蔘麥冬湯、玉竹麥門冬湯。

三、祛溼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燥溼

用於溼困脾土,口淡納減,脘悶腹脹,大便溏洩,舌苔白膩,脈象濡軟等症。方如平胃散。

2、芳化

用於溼困脾土,升降失司,脘腹脹悶,大便溏洩,腹痛嘔吐,或有寒熱身痛。方如藿香正氣散、藿樸夏苓湯。

3、滲利

溼聚為水,溢於肌膚而腫,水走腸間而腹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皆可用滲利之劑。辛淡滲利如五苓散,苦溫辛淡如三仁湯、胃苓湯,如溼鬱化熱,苔黃而膩,則宜苦寒辛淡,方如杏仁滑石湯、黃芩滑石湯。

4、滌飲

脾陽不足而痰飲內停,腸鳴便溏,納食減少,或兼心悸短氣,嘔吐涎沫,方如苓桂術甘湯。

5、化痰

脾溼生痰,咳嗽痰多,痰呈泡沫清稀,可用二陳湯,或與平胃散合用,名平陳湯。亦可用導痰湯、香砂二陳湯。

四、消導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消食

用於飲食停滯,不思飲食,吞酸噯腐,或兼發熱,或兼便瀉。方如保和丸、山楂丸、枳實導滯丸等。

2、消瘀

用於血瘀成積,脅下痞塊,脾之積名曰痞氣,肝之積名曰肥氣,即於左右肋下痞塊,可用鱉甲煎丸、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

五、攻下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溫通

脾陽不足,陰寒內結,大便不通,或腹中冷痛,宜半硫丸、溫脾湯。

2、寒下

邪熱犯胃,熱甚化燥,燥結腸間,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宜三承氣湯。如兼胃陰不足,津液失潤,虛實夾雜,可用增液承氣湯、玉燭散。

六、清胃法

"

一、健脾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益氣

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能食不能化,以致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不華、肌肉消瘦、腹脹痞悶。方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資生丸等。

2、溫陽

用於脾陽不足,寒從內生,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方如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

3、昇陽

用於脾胃虛弱,清陽不能上升,反被溼困,以氣輕味薄者升舉下陷的清陽,藉以達到健脾的目的,或輔以健脾益氣之品,其效益彰。凡大便溏瀉,溼困脾土,或陽氣抑遏於中焦,皆可用昇陽法。方如昇陽除溼防風湯、昇陽益胃湯、昇陽除溼湯、昇陽湯、昇陽散火湯等。昇陽與益氣藥同用,並用升提作用,可用於中氣下陷、大便滑脫及脫肛等症。

二、養胃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生津

熱病傷津,口乾喜飲,不思飲食,可用甘寒生津之劑,如雪梨漿、五汁飲。

2、養陰

胃陰不足,舌質乾紅,甚則舌光如鏡,心煩不寐,大便乾結等,可用益胃湯、沙蔘麥冬湯、玉竹麥門冬湯。

三、祛溼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燥溼

用於溼困脾土,口淡納減,脘悶腹脹,大便溏洩,舌苔白膩,脈象濡軟等症。方如平胃散。

2、芳化

用於溼困脾土,升降失司,脘腹脹悶,大便溏洩,腹痛嘔吐,或有寒熱身痛。方如藿香正氣散、藿樸夏苓湯。

3、滲利

溼聚為水,溢於肌膚而腫,水走腸間而腹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皆可用滲利之劑。辛淡滲利如五苓散,苦溫辛淡如三仁湯、胃苓湯,如溼鬱化熱,苔黃而膩,則宜苦寒辛淡,方如杏仁滑石湯、黃芩滑石湯。

4、滌飲

脾陽不足而痰飲內停,腸鳴便溏,納食減少,或兼心悸短氣,嘔吐涎沫,方如苓桂術甘湯。

5、化痰

脾溼生痰,咳嗽痰多,痰呈泡沫清稀,可用二陳湯,或與平胃散合用,名平陳湯。亦可用導痰湯、香砂二陳湯。

四、消導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消食

用於飲食停滯,不思飲食,吞酸噯腐,或兼發熱,或兼便瀉。方如保和丸、山楂丸、枳實導滯丸等。

2、消瘀

用於血瘀成積,脅下痞塊,脾之積名曰痞氣,肝之積名曰肥氣,即於左右肋下痞塊,可用鱉甲煎丸、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

五、攻下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溫通

脾陽不足,陰寒內結,大便不通,或腹中冷痛,宜半硫丸、溫脾湯。

2、寒下

邪熱犯胃,熱甚化燥,燥結腸間,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宜三承氣湯。如兼胃陰不足,津液失潤,虛實夾雜,可用增液承氣湯、玉燭散。

六、清胃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瀉火

胃火上攻,牙齦腫痛,面頰發熱,或牙齦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口腔潰瘍,或口臭便祕,宜清胃散、玉女煎。甚則亦可用寒下法以洩胃火。

2、清熱

陽明胃熱,大渴,大汗,大熱,大煩,脈大,或消谷善飢,渴而無熱,宜用白虎湯,或張錫純涼解湯(薄荷、蟬蛻、生石膏、甘草)、寒解湯(連翹、蟬蛻、生石膏、知母)等。

七、苦辛法

"

一、健脾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益氣

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能食不能化,以致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不華、肌肉消瘦、腹脹痞悶。方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資生丸等。

2、溫陽

用於脾陽不足,寒從內生,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方如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

3、昇陽

用於脾胃虛弱,清陽不能上升,反被溼困,以氣輕味薄者升舉下陷的清陽,藉以達到健脾的目的,或輔以健脾益氣之品,其效益彰。凡大便溏瀉,溼困脾土,或陽氣抑遏於中焦,皆可用昇陽法。方如昇陽除溼防風湯、昇陽益胃湯、昇陽除溼湯、昇陽湯、昇陽散火湯等。昇陽與益氣藥同用,並用升提作用,可用於中氣下陷、大便滑脫及脫肛等症。

二、養胃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生津

熱病傷津,口乾喜飲,不思飲食,可用甘寒生津之劑,如雪梨漿、五汁飲。

2、養陰

胃陰不足,舌質乾紅,甚則舌光如鏡,心煩不寐,大便乾結等,可用益胃湯、沙蔘麥冬湯、玉竹麥門冬湯。

三、祛溼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燥溼

用於溼困脾土,口淡納減,脘悶腹脹,大便溏洩,舌苔白膩,脈象濡軟等症。方如平胃散。

2、芳化

用於溼困脾土,升降失司,脘腹脹悶,大便溏洩,腹痛嘔吐,或有寒熱身痛。方如藿香正氣散、藿樸夏苓湯。

3、滲利

溼聚為水,溢於肌膚而腫,水走腸間而腹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皆可用滲利之劑。辛淡滲利如五苓散,苦溫辛淡如三仁湯、胃苓湯,如溼鬱化熱,苔黃而膩,則宜苦寒辛淡,方如杏仁滑石湯、黃芩滑石湯。

4、滌飲

脾陽不足而痰飲內停,腸鳴便溏,納食減少,或兼心悸短氣,嘔吐涎沫,方如苓桂術甘湯。

5、化痰

脾溼生痰,咳嗽痰多,痰呈泡沫清稀,可用二陳湯,或與平胃散合用,名平陳湯。亦可用導痰湯、香砂二陳湯。

四、消導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消食

用於飲食停滯,不思飲食,吞酸噯腐,或兼發熱,或兼便瀉。方如保和丸、山楂丸、枳實導滯丸等。

2、消瘀

用於血瘀成積,脅下痞塊,脾之積名曰痞氣,肝之積名曰肥氣,即於左右肋下痞塊,可用鱉甲煎丸、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

五、攻下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溫通

脾陽不足,陰寒內結,大便不通,或腹中冷痛,宜半硫丸、溫脾湯。

2、寒下

邪熱犯胃,熱甚化燥,燥結腸間,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宜三承氣湯。如兼胃陰不足,津液失潤,虛實夾雜,可用增液承氣湯、玉燭散。

六、清胃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瀉火

胃火上攻,牙齦腫痛,面頰發熱,或牙齦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口腔潰瘍,或口臭便祕,宜清胃散、玉女煎。甚則亦可用寒下法以洩胃火。

2、清熱

陽明胃熱,大渴,大汗,大熱,大煩,脈大,或消谷善飢,渴而無熱,宜用白虎湯,或張錫純涼解湯(薄荷、蟬蛻、生石膏、甘草)、寒解湯(連翹、蟬蛻、生石膏、知母)等。

七、苦辛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脾胃俱病,脾溼胃熱,溼熱蘊結中焦,以致心下痞滿,不思飲食,口黏嘔惡,飲水不多,大便黏滯不爽。因溼為陰邪,非辛溫不能宣通其溼,熱為陽邪,非苦寒不能清解其熱,故宜苦辛法,亦稱辛開苦降法,方如小陷胸湯、王孟英的蘇葉黃連湯等。如果虛實夾雜,可用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等。

八、理氣法

"

一、健脾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益氣

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能食不能化,以致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不華、肌肉消瘦、腹脹痞悶。方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資生丸等。

2、溫陽

用於脾陽不足,寒從內生,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方如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

3、昇陽

用於脾胃虛弱,清陽不能上升,反被溼困,以氣輕味薄者升舉下陷的清陽,藉以達到健脾的目的,或輔以健脾益氣之品,其效益彰。凡大便溏瀉,溼困脾土,或陽氣抑遏於中焦,皆可用昇陽法。方如昇陽除溼防風湯、昇陽益胃湯、昇陽除溼湯、昇陽湯、昇陽散火湯等。昇陽與益氣藥同用,並用升提作用,可用於中氣下陷、大便滑脫及脫肛等症。

二、養胃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生津

熱病傷津,口乾喜飲,不思飲食,可用甘寒生津之劑,如雪梨漿、五汁飲。

2、養陰

胃陰不足,舌質乾紅,甚則舌光如鏡,心煩不寐,大便乾結等,可用益胃湯、沙蔘麥冬湯、玉竹麥門冬湯。

三、祛溼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燥溼

用於溼困脾土,口淡納減,脘悶腹脹,大便溏洩,舌苔白膩,脈象濡軟等症。方如平胃散。

2、芳化

用於溼困脾土,升降失司,脘腹脹悶,大便溏洩,腹痛嘔吐,或有寒熱身痛。方如藿香正氣散、藿樸夏苓湯。

3、滲利

溼聚為水,溢於肌膚而腫,水走腸間而腹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皆可用滲利之劑。辛淡滲利如五苓散,苦溫辛淡如三仁湯、胃苓湯,如溼鬱化熱,苔黃而膩,則宜苦寒辛淡,方如杏仁滑石湯、黃芩滑石湯。

4、滌飲

脾陽不足而痰飲內停,腸鳴便溏,納食減少,或兼心悸短氣,嘔吐涎沫,方如苓桂術甘湯。

5、化痰

脾溼生痰,咳嗽痰多,痰呈泡沫清稀,可用二陳湯,或與平胃散合用,名平陳湯。亦可用導痰湯、香砂二陳湯。

四、消導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消食

用於飲食停滯,不思飲食,吞酸噯腐,或兼發熱,或兼便瀉。方如保和丸、山楂丸、枳實導滯丸等。

2、消瘀

用於血瘀成積,脅下痞塊,脾之積名曰痞氣,肝之積名曰肥氣,即於左右肋下痞塊,可用鱉甲煎丸、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

五、攻下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溫通

脾陽不足,陰寒內結,大便不通,或腹中冷痛,宜半硫丸、溫脾湯。

2、寒下

邪熱犯胃,熱甚化燥,燥結腸間,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宜三承氣湯。如兼胃陰不足,津液失潤,虛實夾雜,可用增液承氣湯、玉燭散。

六、清胃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瀉火

胃火上攻,牙齦腫痛,面頰發熱,或牙齦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口腔潰瘍,或口臭便祕,宜清胃散、玉女煎。甚則亦可用寒下法以洩胃火。

2、清熱

陽明胃熱,大渴,大汗,大熱,大煩,脈大,或消谷善飢,渴而無熱,宜用白虎湯,或張錫純涼解湯(薄荷、蟬蛻、生石膏、甘草)、寒解湯(連翹、蟬蛻、生石膏、知母)等。

七、苦辛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脾胃俱病,脾溼胃熱,溼熱蘊結中焦,以致心下痞滿,不思飲食,口黏嘔惡,飲水不多,大便黏滯不爽。因溼為陰邪,非辛溫不能宣通其溼,熱為陽邪,非苦寒不能清解其熱,故宜苦辛法,亦稱辛開苦降法,方如小陷胸湯、王孟英的蘇葉黃連湯等。如果虛實夾雜,可用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等。

八、理氣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溫通

脾胃氣滯,胃脘寒痛,喜熱喜按,或氣滯不通,矢氣全無,腹痛且脹,可用良附丸、天台烏藥散、沉香降氣散。

2、涼散

氣滯熱痛,喜涼畏熱。方如金鈴子散。

3、降逆

胃有熱邪,不降反升,胃氣上逆而嘔吐酸苦,或見嘔逆,可用橘皮竹茹湯。胃有寒邪,或夾痰氣上逆,嘔吐噯氣,口淡不渴,可用小半夏湯、旋覆代赭湯、丁香柿蒂湯、吳茱萸湯等。

以上都是脾胃病從本髒治療的方法,由於脾胃病還可由他髒引起,或是脾胃發病以後影響他髒,因此除調理脾胃以外,有時還兼治他髒,如肝氣鬱結乘於脾胃,則疏肝健脾或疏肝和胃;脾氣不足,化源虧乏,以致心血虛損,則宜健脾養心;脾陽不足日久而腎陽亦虧,宜溫補脾腎;脾虛可以引起肺氣不足,肺虛也可導致脾虛,化源匱乏,肌肉瘦削,皆宜健脾補肺,等等。說明了調理脾胃,可以直接調治,亦可以他髒合併調治,由於脾胃是後天之本,調理脾胃在防治各種疾病中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重視。

脾胃如何保養

"

一、健脾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益氣

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能食不能化,以致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面色不華、肌肉消瘦、腹脹痞悶。方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資生丸等。

2、溫陽

用於脾陽不足,寒從內生,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方如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

3、昇陽

用於脾胃虛弱,清陽不能上升,反被溼困,以氣輕味薄者升舉下陷的清陽,藉以達到健脾的目的,或輔以健脾益氣之品,其效益彰。凡大便溏瀉,溼困脾土,或陽氣抑遏於中焦,皆可用昇陽法。方如昇陽除溼防風湯、昇陽益胃湯、昇陽除溼湯、昇陽湯、昇陽散火湯等。昇陽與益氣藥同用,並用升提作用,可用於中氣下陷、大便滑脫及脫肛等症。

二、養胃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生津

熱病傷津,口乾喜飲,不思飲食,可用甘寒生津之劑,如雪梨漿、五汁飲。

2、養陰

胃陰不足,舌質乾紅,甚則舌光如鏡,心煩不寐,大便乾結等,可用益胃湯、沙蔘麥冬湯、玉竹麥門冬湯。

三、祛溼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燥溼

用於溼困脾土,口淡納減,脘悶腹脹,大便溏洩,舌苔白膩,脈象濡軟等症。方如平胃散。

2、芳化

用於溼困脾土,升降失司,脘腹脹悶,大便溏洩,腹痛嘔吐,或有寒熱身痛。方如藿香正氣散、藿樸夏苓湯。

3、滲利

溼聚為水,溢於肌膚而腫,水走腸間而腹瀉,口淡不渴,小便不利,皆可用滲利之劑。辛淡滲利如五苓散,苦溫辛淡如三仁湯、胃苓湯,如溼鬱化熱,苔黃而膩,則宜苦寒辛淡,方如杏仁滑石湯、黃芩滑石湯。

4、滌飲

脾陽不足而痰飲內停,腸鳴便溏,納食減少,或兼心悸短氣,嘔吐涎沫,方如苓桂術甘湯。

5、化痰

脾溼生痰,咳嗽痰多,痰呈泡沫清稀,可用二陳湯,或與平胃散合用,名平陳湯。亦可用導痰湯、香砂二陳湯。

四、消導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消食

用於飲食停滯,不思飲食,吞酸噯腐,或兼發熱,或兼便瀉。方如保和丸、山楂丸、枳實導滯丸等。

2、消瘀

用於血瘀成積,脅下痞塊,脾之積名曰痞氣,肝之積名曰肥氣,即於左右肋下痞塊,可用鱉甲煎丸、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

五、攻下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溫通

脾陽不足,陰寒內結,大便不通,或腹中冷痛,宜半硫丸、溫脾湯。

2、寒下

邪熱犯胃,熱甚化燥,燥結腸間,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宜三承氣湯。如兼胃陰不足,津液失潤,虛實夾雜,可用增液承氣湯、玉燭散。

六、清胃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瀉火

胃火上攻,牙齦腫痛,面頰發熱,或牙齦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口腔潰瘍,或口臭便祕,宜清胃散、玉女煎。甚則亦可用寒下法以洩胃火。

2、清熱

陽明胃熱,大渴,大汗,大熱,大煩,脈大,或消谷善飢,渴而無熱,宜用白虎湯,或張錫純涼解湯(薄荷、蟬蛻、生石膏、甘草)、寒解湯(連翹、蟬蛻、生石膏、知母)等。

七、苦辛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脾胃俱病,脾溼胃熱,溼熱蘊結中焦,以致心下痞滿,不思飲食,口黏嘔惡,飲水不多,大便黏滯不爽。因溼為陰邪,非辛溫不能宣通其溼,熱為陽邪,非苦寒不能清解其熱,故宜苦辛法,亦稱辛開苦降法,方如小陷胸湯、王孟英的蘇葉黃連湯等。如果虛實夾雜,可用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等。

八、理氣法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1、溫通

脾胃氣滯,胃脘寒痛,喜熱喜按,或氣滯不通,矢氣全無,腹痛且脹,可用良附丸、天台烏藥散、沉香降氣散。

2、涼散

氣滯熱痛,喜涼畏熱。方如金鈴子散。

3、降逆

胃有熱邪,不降反升,胃氣上逆而嘔吐酸苦,或見嘔逆,可用橘皮竹茹湯。胃有寒邪,或夾痰氣上逆,嘔吐噯氣,口淡不渴,可用小半夏湯、旋覆代赭湯、丁香柿蒂湯、吳茱萸湯等。

以上都是脾胃病從本髒治療的方法,由於脾胃病還可由他髒引起,或是脾胃發病以後影響他髒,因此除調理脾胃以外,有時還兼治他髒,如肝氣鬱結乘於脾胃,則疏肝健脾或疏肝和胃;脾氣不足,化源虧乏,以致心血虛損,則宜健脾養心;脾陽不足日久而腎陽亦虧,宜溫補脾腎;脾虛可以引起肺氣不足,肺虛也可導致脾虛,化源匱乏,肌肉瘦削,皆宜健脾補肺,等等。說明了調理脾胃,可以直接調治,亦可以他髒合併調治,由於脾胃是後天之本,調理脾胃在防治各種疾病中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重視。

脾胃如何保養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理脾胃八大方法需謹記


要預防脾胃疾病,關鍵在於保護脾胃正常功能的運轉。因此平時應注意保養脾胃:

1、情感因素對食慾、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響。

因此保養脾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據研究,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慾下降、腹部脹滿、暖氣、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於胃腸系統的正常活動。

2、飲食調攝是保養脾胃的關鍵。

因此,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以素食為主,葷素搭配。需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滿足機體需求和保持大便通暢。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乾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

3、注意冷暖。

俗話說“十個胃病九個寒”。這的確是經驗之談,因此注意冷暖十分重要。在春秋氣候變化無常時,有虛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虛洩瀉的,可在臍中貼暖臍膏藥,同時還應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發冷,可及時服用生薑茶。

4、要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氣功等。

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還可在每晚睡覺之前,躺在床上用雙手按摩上下腹部,來回往復約40~ 50遍,可以助脾運,去積滯,通穢氣,對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