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斷舍離,會過上兩種不一樣的生活

服裝 空氣汙染 日本 傢俱 林書彤 2019-04-05

每天你會花多長時間收拾你的家?當你推開家門的那一刻,你對你的家會有怎樣的感覺?是整潔乾淨,凌亂不堪,還是麻木無感?

你在什麼樣的廚房吃飯?在什麼樣的臥室睡覺?在什麼樣的書房學習思考?在什麼樣的客廳接待親朋好友、嬉戲玩耍?

看完《斷舍離》這本書之後,我在自己的家裡靜靜地坐著,看著周圍的一切,想著我身邊的這些物品到底跟我有著怎樣的回憶和連接,想著這是不是我最想要的家的樣子。

《斷舍離》這本書是日本著名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所寫的。整本書主要講了如何收拾整理房間,闡述了物品和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通過改變意識來脫離物慾和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是否斷舍離,會過上兩種不一樣的生活

書裡提到,如果我們漸漸習慣了房間裡堆滿物品的狀態,就類似於便祕而導致的感覺麻痺。當我們身處一個堆滿垃圾和破爛兒的房間時,也就等於24小時不間斷地吸收這些廢物發出的廢氣。換句話說,房間裡滿是雜物,就會釋放出影響心情的廢氣,讓你不知不覺間陷入慢性中毒的狀態。

我們注重食品的安全,衣服的質量,傢俱的舒適,但是我們往往會忽略看不見、摸不著的呼吸品質。實際上,它與食物和水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這也是我們要進行斷舍離的原因。那麼究竟什麼是斷舍離呢?

《斷舍離》這本書給出的定義是: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裡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是否斷舍離,會過上兩種不一樣的生活

如何做到斷舍離呢?

首先從扔東西開始。扔掉所有“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物品,全部替換成“需要”、“合適”、“舒服”的物品。想象每拿走一件東西,潛意識的堵塞物也就清走了一個。

扔東西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就會發現有各式各樣的理由想留這個,想留那個。

在書裡第二章 “我們無法丟棄的理由”裡作者提到,有三種丟不掉東西的人。

第一種是逃避現實的人。這類人很忙,或者故意讓自己變得很忙,總是找各種藉口逃避問題,也不喜歡呆在家裡,所以他們沒有時間也不想收拾屋子。

第二種是執著過去型的人。他們對過去幸福時光極其留念,深陷其中,不願意從中走起來。

第三種是擔憂未來型。對不可預知的未來惴惴不安,所以總喜歡過分地囤積東西來獲得安全感。

所以你看,通過對物品的整理,我們會知道自己的心裡在想些什麼。我們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物品只是我們內心的一個投射而已。整理物品是表面,整理自己才是重點。

是否斷舍離,會過上兩種不一樣的生活

怎樣才能克服“仍不掉”這個問題呢?

我們扔不掉,其實是因為我們不想扔,不管是因為它價格高,有紀念意義或者其它原因等。我們在潛意識覺得“多就是好”,“有總比沒有好”,“留著說不定以後能夠用上”,這都是我們內心的一些執念。

作者對看待物品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角度,那就是從關係軸和時間軸看物品。什麼意思呢?就是隻選擇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留在自己的空間裡。物品也有時間屬性,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到來,所以要“用在當下”。

確定留下的物品之後,不是說以後就完全不管了,也要實時更新,與“己”俱進。在不斷更新的過程中,也是不斷了解自己的過程,我們會越來越清楚,我們的偏好,我們想要什麼。

書裡還提到一個方法,我們普遍在選擇物品時,會本末倒置。將物品的價格或價值放在“本”,這就是拿物品當了主角,比如“筷子可以用”,“茶壺可以用”,我們把焦點都放在了物品上。但物品是因為“我用”才有價值。所以我們可以轉換一個思路,“筷子可以用,那我要不要用?”將主語變成“我”,而不是“物品”。

是否斷舍離,會過上兩種不一樣的生活

除了“扔”之外,也可以選擇捐、贈或其它處理物品的方式。

當我們把所有“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物品處理之後,第二步就是來收納整理現有的物品。書裡給出了很多小方法,我們可以先根據目的來選擇一個場所,算是一個切入口。

比如說,我是個吃貨,覺得吃飯這件事情很重要,那麼我就先從廚房開始整理。書裡提到了一個“三分法”,先將廚房物品大致分為三類,比如食材、餐具、烹調器具,然後每一類下再細分成三類,依此類推,非常管用,不費腦,減少了行動的阻力。

還有自立、自由、自在法則。也就是讓物品能立起來,物品的擺放方式要自由,要自在地放。

還有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七就是指,只放滿七成,不要放的密密麻麻,留出三成空間。這就像為了能讓車輛順暢地出入,必須要留出行車通道才行一樣。五,就是說永遠都只用最好的五件東西。我們所在用的東西其實有意無意地在作用我們的潛意識,所以儘量用品質好一點的東西。一,就是在保證房間總體數量平衡的狀態下,每多買一件物品,就扔掉家裡的一件物品。我是一個很喜歡逛淘寶的人,自從採用這個原則之後,買東西的次數明顯減少,省了不少錢。

是否斷舍離,會過上兩種不一樣的生活

擺放完成之後,接下來就是怎麼維持了。因為對物品的總量進行了限制,所以其實打理起來非常簡單。每天用完的東西放回原位,基本上不需要太多時間在收拾上,作者把這稱為“自動化管理”。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把斷舍離養成一種思維習慣。不然,過一段時間,我們的家可能又恢復原狀。

所謂習慣,就是當我們每一次拿到一件物品,想把它收入囊中時,要好好想一想,我是否真的需要它?家裡有沒有同類的產品?如果有,我是否願意扔掉舊的?如果沒有,我是否願意扔掉家裡其他的一件物品來換這個?

當每一件物品都是斷舍離後的成果後,我們就能夠掌控所有在我們身邊的物品的位置,這樣就能夠做到物盡其用。想象一下,身邊留下的都是自己此時此刻正需要、正適合自己的東西,它們就像是我們的朋友,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給我們幫助和慰藉,自然也就能夠讓我們有一個愉悅舒暢的好心情。

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裡面的女人公,對物品的斷舍離幾乎到了“變態”的地步,別人都是不停地買買買,而她卻是不停地扔扔扔,凡是用不上的東西她都要全部扔掉。她的家裡有一個房間基本上空無一物,偌大的房間裡空蕩蕩的,客人來了連個像樣的坐的地方都沒有,但她卻感覺很幸福,尤其是當自己能夠隨意地躺在乾淨空曠的地板上時,那簡直就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時刻,我想,在那一刻,她感覺到自己是自由的,而不是束縛的,她感覺自己是舒展的,而不是畏縮的,她感覺自己是輕鬆的,而不是負重的。人總是想要更多,其實追求更少或許能夠讓人更幸福。

是否斷舍離,會過上兩種不一樣的生活

斷舍離不僅針對物品,還有我們的思想。就像張德芬老師在《斷舍離》這本書的序言裡說的:“斷,停止負面的思考模式;舍,順從自己的心,割捨既有;離,鬆開“多就是好”的念頭。我們的幸福取決於和自己思想相處的能力。”

所以,把自己置身於快活的空間,讓自己不受物品的牽絆,讓自己的執念隨時放下,感受自在與幸福,每天斷舍離,就是每天整理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