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開封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韓 鵬 王順興

題要:華夏民族人文歷史起於伏羲肇始太極八卦文化,又稱河圖洛書文化、陰陽和合文化等。因此,伏羲肇始華夏文明之地,便是中國傳統文化、華夏創世文化的發源地。

一、伏羲生於灉沮流域的雷澤。

伏羲,是傳說中人類的始祖,也稱太昊、太皞、太皓、宓戲、庖犧、伏犧、皰犧、蒼精、方牙、蒼牙、蒼梧等。傳說中的伏羲是雷神和華胥的兒子,生於雷澤。據先秦古籍《山海經·海內東經》指出:“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1]西晉醫學家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雷神“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2]宋代地理學家樂史《太平寰宇記》引西漢緯書《河圖》記載:“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3]印證了雷神與華胥生伏羲於雷澤之說。

「專家看睢縣」汴睢流域是伏羲女媧文化發源地

封丘黃池、雷澤、濟水、睢水圖

雷澤,也稱“靁澤”、“雷夏澤”。據西晉醫學家皇甫謐《帝王世紀》又引“《山海經》雲: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頰,鼓其腹則雷。然則本夏澤也,因其神名之曰雷夏”。[4]“雷夏”澤在古代灉(澭)水、沮水的會合之地。西漢經學家孔安國《尚書正義·禹貢》記載:“雷夏既澤,灉沮會同。雷夏,澤名。灉、沮二水,會同此澤。”[5]可見,“雷夏”澤在灉水、沮水匯流之地是一個歷史傳承。

“灉水”,出自伏羲時期按照八卦地理方位劃分九州之一的“灉(澭、雍、庸、墉)州”,位於滎陽河水、濟水北部的新鄉、衛輝和西北焦作、沁陽一帶,古稱“衡(垣)雍”、“雍”、“庸(墉)”城、國之地。唐代著名道教學家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卷一·金母元君》記載:墉城,是西王母“所居宮闕,在龜山之舂山。崑崙玄圃,閬風之苑”。[6]

「專家看睢縣」汴睢流域是伏羲女媧文化發源地

上古九州中(豫)州、雍(庸)州圖

宋代開封籍人、經史學者王應麟《詩地理考·卷一》引唐代史學家杜佑“《通典》:衛州新鄉縣西南三十二里有鄘城,即鄘國。”[7]西周時期,周武王姬封弟弟、周文王十三子於雍(今河南焦作、沁陽一帶)為伯,人稱“雍伯”,後代以封地名作姓為“雍氏”。

灉水、沮水二水,均自中原滎陽東北部、新鄉東南部的河水、沇水,分流於開封古陳留地區。後因灉水、沮水澭塞,自滎陽西北分流為鴻溝、濟水。灉水、鴻溝,也稱汴水,據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一》記載:“汴水,即《禹貢》之灉水,所謂河出為灉也。”[8]中國辭書之祖《爾雅·釋水》記載:“水自濟出為濋”。[9]“濋水”即“沮水”。

楚人發源於中原荊隆山(崑崙山)“濋水”流域,是顓頊高陽氏後裔,故“濋”去水以“楚”為族名和居住地名。顓頊高陽氏最早居住在古陳留空桑,是上古濋水,即沮水、睢水流經之地。故戰國秦相、衛人呂不韋《呂氏春秋·古樂》記載:“帝顓頊生自若(濟,北方水神)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悽悽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10]“飛龍”、“八風”、“承雲”與“承匡”都具有顓頊、女媧繼承伏羲龍、王之位、八卦文化的內涵。

元朝學者董鼎《書傳輯錄纂注》:中國最早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雲,自河出為灉,濟出為濋。求之於韻,沮有楚音,二水河濟之別也。”又記載:“《水經》:汳水出陰溝,東至蒙為狙獾,則灉水即汳水也。灉之下流入於睢水沮水”。[11]說明睢水、沮水同流。清代張玉書、陳廷敬等編撰《康熙字典》也記載:汳,“水名。水受陳留浚儀陰溝,至蒙為雝水,東入於泗。《水經》汳水,出陰溝,逕浚儀縣北。又東至樑郡蒙縣,為濉水。餘波入睢陽城中。《酈道元注》陰溝即蒗蕩渠也,亦言汳”。[12]“汳水”,即“雝水”、“陰溝”、“汴水”,“沮水”,即“濉水”、“睢水”。戰國時期,魏國大梁所傳大禹著作《禹貢》中的“沮水”,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稱“北濟水”;到了北宋開封時期,稱為“五丈河”,即“廣濟河”。

二、灉水、沮水源於開封古陳留地區。

灉水、汴水與沮水、睢水,交匯發源於開封北、東北部和封丘南、東南部一帶。雷澤在古陳留平丘之地。

漢代,雷澤在兗州陳留郡平丘縣,今為封丘縣黃陵崗平街村西南青龍湖。青龍湖在開封的東北方,為上古九州之一的兗(亳)州方位,也是春雷豐隆,萬物復甦的“立春”節氣,俗稱農曆“二月二龍抬頭”。而“抬頭”的“龍”,正是東皇伏羲在五行東方、木德、青龍方位,是伏羲青龍氏族圖騰和族名之一。灉水與沮水自此分流,成為中原東部濟水、獲水、睢水、渙(澮)水、渦水、淮水、沙水等主要河流的源頭,也是上古華夏民族的發源地。

平丘、青龍湖之地,也是舜帝去世下葬、商湯討伐夏桀的“鳴條”、“蒼梧”之地。“蒼梧”、“蒼牙”,為伏羲的別稱。漢代前後,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孔子家語·五帝德》記載:

“舜陟方岳,死於蒼梧之野。”[13]明代文學家王鏊《震澤長語》記載:“《孟子》謂舜卒於鳴條,按湯與桀戰於鳴條,則其

「專家看睢縣」汴睢流域是伏羲女媧文化發源地

上古九州兗(亳)州、灉沮、雷澤位置圖

「專家看睢縣」汴睢流域是伏羲女媧文化發源地

上古九州兗(亳)州、灉沮、雷澤位置圖

“舜陟方岳,死於蒼梧之野。”[13]明代文學家王鏊《震澤長語》記載:“《孟子》謂舜卒於鳴條,按湯與桀戰於鳴條,則其去中國不遠也。”[14]明代文學家何孟春注《家語》也記載:“陳留縣平丘有鳴條亭”。[15]說明方岳、鳴條、蒼梧、平丘、青龍湖,同在開封古陳留一地。

「專家看睢縣」汴睢流域是伏羲女媧文化發源地

「專家看睢縣」汴睢流域是伏羲女媧文化發源地

封丘縣青龍湖位置圖圖

平丘所在的古陳留,也為上古亳州之地。據唐代魏徵等撰《隋書·列傳卷三十四》記載:漢代易學著作“《(易緯)稽覽圖》雲:太平時,陰陽和合,風雨鹹同,海內不偏,地有阻險,故風有遲疾。雖太平之政,猶有不能均同,唯平均乃不鳴條,故欲風於亳。亳者,陳留也。”[16]開封古陳留“亳者”,即上古九州之一的兗州、即亳(薄)州之地,與帝嚳古莘國亳都、舜帝下葬鳴條蒼梧(商均封地商丘)、商湯夏桀鳴條之戰、湯妃古莘國(帝嚳亳都、商契商山)、伊尹莘野(開封空桑)、夏王杼老丘(開封杜良國都裡一帶)同地。

「專家看睢縣」汴睢流域是伏羲女媧文化發源地

商湯伐夏桀路線圖

對此,唐代書法家歐陽詢《藝文類聚》記載:“歸藏曰:有白雲出自蒼梧。入於大梁。周易曰:雲從龍。”[17]清代文獻學家、藏書家嚴可均《全上古三代文》也記載:古代易書“《歸藏》啟筮:太昊之盛,有白雲出自蒼梧,入於大梁。”[18]“白雲”、“蒼梧”、“太昊”,分別為龍師、蒼牙,即伏羲的別稱;“白雲”、“蒼梧”、“大梁”,也指開封及東部古陳留一帶的地名,今為蘭考白雲山道教聖地、封丘黃陵崗鎮平街古鳴條舜帝下葬地、開封戰國魏國國都大梁。

「專家看睢縣」汴睢流域是伏羲女媧文化發源地

三皇(天皇伏羲、地皇女媧、人皇神農)圖

對此,元代僧人念常《佛祖歷代通載》明確記載:“太昊伏羲氏木德,都陳留,在位一百一十年。始畫八卦,造書契、制嫁娶、設網罟,以取魚,造二十五絃瑟。女媧氏造笙簧,煉五色石,以補天缺。斷鰲足以立四極,在位一百四十年。”[19]

女媧氏,也稱女皇氏、女希。宋代學者羅泌《路史·禪通紀·女皇氏》記載:女皇氏媧,雲姓,一曰女希。虵(蛇)身牛首,宣發。太昊氏之女弟。出於承匡,生而神靈,亡景亡,少佐太昊,禱於神祗,而為女婦,正姓氏、職昏因、通行媒,以重萬民之判,是曰神媒。太昊氏衰,共工為始作亂,振滔洪水,以禍天下:隳(毀)天綱、絕地紀、覆中冀,人不堪命。於是,女皇氏役其神力,以與共工氏較。滅共工氏,而遷之。然後四極正,冀州寧,地平天成,萬民復生。媧氏乃立,號曰‘女皇氏’”。[20]

三、空桑、襄陵與炎帝、女媧同地。

共工作亂時振滔的“洪水”,也稱“鴻水”,即“鴻(洪)溝之水”。漢代淮南王劉安《淮南子·本經訓》記載:“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21]“鴻水”,為炎帝榆罔的帝都,在開封古陳留。故宋代羅泌《路史》記載:“炎帝參盧是曰榆罔,居空桑”。又記載:“(空桑)若乃伊尹之生,共工氏之所灌,則陳留矣”。[22]說明女皇氏、炎帝均曾居住在古陳留空桑的“洪水”,即洪(鴻)溝水濱。

「專家看睢縣」汴睢流域是伏羲女媧文化發源地

古陳留杞縣空桑(伊尹出生地)圖

其實,古陳留空桑與睢縣同地,也同在洪水,即洪(鴻)溝流域。中國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歷史文獻《尚書·堯典》記載:“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23]“洪水”,即浪蕩渠、鴻(洪)溝之水;“襄陵”,即浪蕩渠、鴻(洪)溝下游睢水流域的睢縣襄邑,古稱“襄陵”。

對此,宋代羅泌《路史·太昊紀》明確指出:“女媧起於承匡之山。”[24]“承匡之山”,也與古陳留空桑同地。據唐初經學家、歷史學家顏師古所注《漢書·地理志》記載:陳留郡人“圈稱雲:襄邑,宋地,本承匡襄陵鄉也,宋襄公所葬,故曰襄陵。秦始皇以承匡卑溼,故徙縣於襄陵,謂之襄邑,縣西三十里有承匡城。”[25]“襄邑”,治所在今河南睢縣。是宋襄公因居住襄陵而稱“襄公”人名,還是襄陵因宋襄公居住而稱“襄陵”地名,卻有待進一步考證;“承匡城”,即睢縣古襄邑西部三十里的女皇氏女媧皇都。

「專家看睢縣」汴睢流域是伏羲女媧文化發源地

陳留、空桑、鹿臺崗、承匡、襄陵圖

睢縣古襄邑承匡城,夏商時期屬九州之一的中州,即豫州;商周時期屬夏人後裔杞國;春秋時期杞國東遷之後屬宋國。承匡城北部約六公里的睢縣西陵寺鎮,傳說為炎帝榆罔在位時,長子方雷氏雷公和孫女、西陵氏嫘祖最早的居住地,均為華夏母系文化傳承地。

黃帝元妃、西陵氏嫘祖的父親、方雷氏雷公,被黃帝胙土封氏於開封軒轅樓北部、封丘的玉門豐沮,即封鉅國,夏代稱封父國。方雷氏雷公,也稱封鉅、姜鉅、豐沮、沮誦等,舜帝曾封堯帝后裔丹朱在這一帶建房(方)國,西周為周穆王母后房氏孃家。

黃帝稱帝、建帝都於開封北部的軒轅樓。故唐代王鸛《廣黃帝本記》、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南宋無名氏《軒轅黃帝傳》、元代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辭源》均記載:黃“帝娶於西陵氏於大梁(今開封),曰嫘祖,為元妃,生二子:玄囂、昌意。”[26]“昌意”之子顓頊稱帝后,在杞縣炎帝帝都空桑南部建高陽城,也稱高陽氏。據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引東漢易學著作《圖經》記載:開封“浚儀有高陽故城,顓頊高陽氏佐少昊有功,封於此城。”[27]顓頊後人自“高陽故城”一帶,逐漸向東部的睢縣之地遷徙發展,是睢縣軒轅氏的傳承地。

2011年清明節,開封黃帝帝都軒(轅)樓村67歲的村民軒好友曾告訴筆者,軒轅樓村民原為複姓“軒轅”,相傳先祖軒轅氏自睢縣西陵、匡城一帶遷徙而來,過去村民還到那裡祭祖。經考證,睢縣西南有西軒老、貫莊、八院莊、軒窯、軒窪、軒莊,東南有軒樓,北部有軒屯等黃帝、嫘祖後裔居住地,均由黃帝、嫘祖及昌意、顓頊後裔軒轅(袁)單姓或複姓傳承而來,印證了開封軒轅氏黃帝與睢縣炎帝孫女嫘祖之間聯姻和子孫變遷關係。

睢縣民間對此也有傳承。據商務印書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睢縣詞條彙編》記載:“1985年,據匡城村時年67歲的馮桂俊談:‘軒轅帝第二子叫西陵(昌意),此地古有西陵祠,以祠名村,後讀作西陵寺,這是他當年聽過去老塾師褚心緒講的。’”[28]開封、睢縣兩地華夏曆史文化不僅深厚豐富,而且源遠流長,彼此互為印證,要比孤單單的陝西黃帝陵和新鄭黃帝故里更具有山川地理、姓氏地名、史典遺址等中國傳統文化傳承。

承匡城北部約十六公里的杞縣裴村店鄉鹿臺崗村,為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河南龍山文化(距今約4350─3950年)、先商文化(商湯滅夏桀前一時期)、嶽石文化(距今約3950~3500年之間)、早商文化(距今約3600年到前3200年)遺址,印證了當地有女皇氏女媧時期建皇都“承匡”、黃帝元妃嫘祖出生地的歷史可能性。

綜合以上情況說明:伏羲、女媧所肇始的華夏曆史文明,發源、傳承於中原開封灉水、沮水,即汴水、睢水河洲流域。

文獻來源:

[1](晉) 皇甫謐 著(清) 宋翔鳳 錢寶塘 編《帝王世紀 山海經 逸同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28日版。

[2](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宋)樂史 著 王文楚 等校《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2007年10月31日版。

[4]同[2]。

[5](漢)孔安國:《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1日版。

[6](唐)杜光庭 著 羅爭鳴 校注:《杜光庭記傳十種輯校》,中華書局,2013年11月1日版。

[7](宋)王應麟 著 王京州 江合友 點校:《詩考 詩地理考》,中華書局,2011年12月版。

[8](清)顧祖禹 撰:《讀史方輿紀要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9](晉)郭璞 註解:《爾雅》,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2月版。

[10](戰國)呂不韋 等撰 張雙棣 等譯註:《呂氏春秋》,中華書局,2007年12月1日版。

[11](元)董鼎 著:《書傳輯錄纂注》,吉林出版社,2005年5月1日版。

[12](清)張玉書、陳廷敬等編撰:《康熙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1月1日版。

[13](漢)無名氏 王國軒 註譯:《孔子家語》,中華書局,2011年3月1日版。

[14](明)王鏊 撰:《震澤長語》,商務印書館,1937年6月版。

[15](明)何孟春 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孔子家語》,山東齊魯出版社,1997年版。

[16](唐)魏徵 等撰:《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8月版。

[17]歐陽詢:《藝文類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月1日版。

[18](清)嚴可均 輯:《全上古三代文》,商務印書館,1999年10月版。

[19](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5月版。

[20](宋)羅泌 撰:《路史》,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6月版。

[21](漢)劉安:《淮南子》,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0年8月1日版。

[22]同[20]。

[23]李民 王健 撰:《尚書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24]同[20]。

[25](漢)班固 撰 (唐)顏師古 注:《漢書》,國家圖書館,2017年8月版。

[26]《道藏》載(唐)王瓘:《軒轅本紀》,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重新印影涵芬樓本,1988年版。

[27](宋)樂史 著 王文楚 等校:《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2007年11月1日版。

[28]《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1日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