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6月20日,誕生於北京市第一汽車附件廠的中國首輛獨立自主研製的“井岡山”牌小轎車,駛入中南海接受中央領導人的檢閱,正式拉開了北京汽車生產的帷幕。60年前,中國還處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汽車工業發展幾乎為零,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更沒有國外的儀器設備和專家,北汽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開始嘗試製造整車,一步步填滿中國汽車工業的空白。

與“共和國長子”中國第一汽車集團、“中國汽車之父”饒斌創建的第二汽車製造廠(現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的深厚履歷不同的是,北汽(2010年11月更名為“北汽集團”)成立61年,相對“年輕”,但憑藉位於首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領導者不斷進取的帶領下,在北汽人的艱苦奮鬥中,北汽集團在中國汽車行業樹立了自己的旗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在中國汽車工業諮詢委員會主任、原北汽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安慶衡看來,北汽的歷程就是一種不斷地發展、不斷地改革調整的道路。過去的幾十年是值得回味、值得總結的,對其他車企也有非常豐富的借鑑作用,想要繼續發展就得要不停地改革、不斷地進取。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認為,北汽在早期汽車工業發展時期,在軍用吉普車和輕型載貨車方面起到了引領作用,填補了汽車工業產品的空白。而在合資、新能源汽車發展方面,產業化步伐走的比較快,走在前列並起到階段性的引領作用。此外,北汽新能源的改制、上市,對於中國汽車工業都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在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和誼眼中,“奮力拼搏,團結協作,知難而進,志在必得”這16個字就是北汽人的遺傳基因。 “北汽作為一家地方企業,家底比較薄。而且北京的工業基礎也有限,配套工藝不多,造汽車真叫‘知難而進’,但是我們一直有一種精神叫‘志在必得’。”徐和誼曾在採訪中說道。

北汽的機會

1958年是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當時我國汽車工業已建成了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但建立一汽之後,中央財政已沒有力量再建立新的汽車廠,為此中央提出發展地方汽車工業的想法。

一直為長春的第一汽車製造廠及洛陽的第一拖拉機廠提供配件的北京第一汽車附件廠,開始對製造整車躍躍欲試。

同年6月20日,北京第一汽車附件廠成功試製出了第一輛北京生產的汽車,新車以大眾甲殼蟲為原型,被命名為“井岡山”牌轎車。

第一機械工業部汽車局領導人張逢時將廠名改為北京汽車製造廠。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朱德同志,親筆題寫了“北京汽車製造廠”的廠名和“井岡山”車名。從“井岡山”出發,北汽人開始了逐夢之旅。

1960~1966年,東方紅BJ760轎車、BJ210越野車、北京牌中級轎車、BJ211越野車、BJ130輕型卡車先後生產了出來,軸瓦鋼帶自動生產線也投入試生產。

1973年7月,在北京市汽車工業管理體制調整中,北京市汽車工業公司(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前身,以下簡稱“北汽工業”)成立。這是北京市汽車工業實行按行業集中管理的第一次改組。

5年後,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北汽工業也迎來了“合資熱”的快速發展。此間,美國著名華人組織——“百人會”創始人之一、曾任美國本笛克氏公司執行副總裁的沈堅白在北京講學時,與時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兼中汽公司總經理的饒斌交流得知,中國希望與世界知名的汽車公司開展合作、引進技術的信息,並開始牽線生產軍用越野車的美國汽車公司。

斗轉星移,1983年5月5日,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的經營合同以及合資章程才正式簽署。而1985年,上海桑塔納已經開始生產,各方都頗為著急,經過近10個月的努力,同年9月底,首批BJ2021切諾基駛下生產線。

20世紀90年代,中國家用汽車市場方興未艾,可農用車市場卻迎來了爆發點。與其他農用車企不同,早在1987年就生產“4條腿”的農用車的諸城機動車輛廠,經過幾年經營,企業年利潤過百萬。

1993年,諸城機動車輛廠開始和北京汽車摩托車聯合制造公司(BAM,隸屬北汽工業)談合作,想把汽車與農用車嫁接起來,合作採用了當時最普通的聯營合作方式,但弊病是:沒有資本的聯合、流動,誰也管不了誰、誰也制約不了誰。當時流行的一句話“10個聯營,9個空,還有一個不成功”。

不過後來,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仍創造了成功的紀錄。

1996年,在經歷了著名的“百家法人造福田”後,通過股權紐帶,上游配套廠、下游經銷商與生產企業形成了利益共同體。那一年,他們生產的“像汽車的農用車”做到了全國第一,短短8年時間,北汽福田就達到了一汽用40年、二汽用30年完成100萬輛的生產紀錄。1998年6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幸運之神總會眷顧有準備的人,經歷數年的奮鬥與努力,2000年,北汽有限公司與韓國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在北京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當時北汽現代合資項目的挑戰十分艱鉅,北京市提出要求“當年簽約、當年建設、當年投產”。對於這段歷史,徐和誼回憶道:“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但這個‘天方夜譚’最後還是實現了當年4月29日簽約,7月份進駐企業工廠,年底就實現了出車。下線那天,很多人都掉了眼淚,因為那半年天天通宵幹。”

“與北汽的合資也可謂艱辛,北京現代項目基本是徐總(徐和誼)一手在抓。”說起參與北京現代工廠建設時期的往事,北京現代楊鎮工廠黨委書記、廠長宋順生頗為感慨。2002年四五月份,北京現代項目組成立,時任北輕汽廠長的宋順生接到通知,為支持和保證北京現代項目建成,北輕汽順義工廠新廠區留給北京現代項目。

經組織安排,他要挑選19名工人進入北京現代,後來他們20個人就被派往韓國的現代工廠學習。“沒想到,徐總還一大清早跑到機場為我們送行。”

“2002年9月30日,參觀現代汽車牙山工廠時,我們深感震驚,生產線自動化程度和效率另人歎為觀止,衝壓車間、車身車間基本看不到人。記得出國前,一位韓方領導問我,你們一天生產多少輛車?我說100多輛。就當時水平而言,這個數字已經很高。但他們工廠一天生產1000多輛。”

在現代汽車培訓近一個月,他們主要學習索納塔的裝配工藝和操作技術,同時也學習一些管理理念。每天基本都學習到凌晨一點鐘,只能睡四五個小時。回國時,他們帶回了一摞厚厚的筆記本。

他們這20人的確起到了星星之火的作用。北京現代按照5萬輛產能規劃,生產線276人,他們20人帶出了276技術人員,而這些人成就了後來北京現代工廠的“技術一線骨幹”。

2002年10月,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現代”) 成立,徐和誼擔任北京現代董事長、北汽集團副董事長。同年12月23日,被稱為“拼命三郎”的徐和誼經過連續幾百個晝夜的加班加點,第一輛“索納塔”轎車下線,徐和誼用不到半年的時間便圓了北汽人等待了45年的汽車夢。

與現代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後,2002年6月6日,北京吉普公司延長30年合資經營合同獲批,這是中國加入WTO後,汽車行業第一個延長合資合同獲批的整車企業。

合資的腳步停不下來。在這個背景下,北京奔馳項目浮出水面。2003年1月,北京市政府在懷柔寬溝召開專門研究經濟工作會議,確定北汽控股公司與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的(以下簡稱“戴-克公司”)合資生產轎車項目的合作思路。

當年7月3日,北京市主管工業的副市長陸昊訪問德國,北汽控股公司與戴-克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確定雙方合作方針,拉開“奔馳轎車落戶京城”的序幕。

2005年8月,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成立,主要生產奔馳轎車、克萊斯勒轎車和三菱品牌汽車。12月,首批國產梅賽德斯-奔馳轎車上市。

俗話說:家有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北京·戴-克奔馳公司項目落定後,戴-克公司希望能夠儘快與福田汽車展開合作,並形成合資企業生產戴姆勒和福田雙品牌產品的構想。2010年 7月,雙方合資生產重型卡車和發動機項目合作簽約。

大北汽布大局

與合資品牌的紅火相比,自從北京吉普被併入合資企業以後,北汽一直沒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乘用車。徐和誼認為,中國汽車產業要想由大做強必須發展自主品牌,沒有自主品牌就是把中國的產能當成國外投資者的代工廠。

2011年8月,北汽集團開始 “二次創業”。

“北汽的自主品牌之路,真正起步是2007年之後,基本上是從零起步,有限的資金和力量幾乎都投到了自主品牌的打造上。這個過程非常難,但北汽走得一直非常堅定。”“‘二次創業’是北汽集團在集團化發展道路新階段進行的重大戰略選擇,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徐和誼說道。

與國內合資遙相呼應,在海外,北汽通過一系列收購和技術吸收使得其自主品牌在整車、核心零部件研發製造水平迅速提升至國內領先水平。

2009年12月14日,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汽控股”,2010年11月更名為“北汽集團”)發表聲明,稱北汽控股已經成功的以2億美元收購薩博汽車公司的相關知識產權,其中包括薩博3個重要的生產平臺,8款發動機及2款變速箱。

次年,北汽集團子公司北京海納川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100%收購全球第二大汽車天窗供應商荷蘭英納法集團。

2012年北京國際車展,北京汽車正式發佈擁有100%自主知識產權,“源於薩博,高於薩博”的M-trix中高端轎車平臺,宣告對薩博技術消化、吸收、創新的完成。在吸收完薩博技術後,2012年 11月北汽集團又以31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8億元)低價收購瑞典威格爾變速箱廠。

截至2013年,北汽集團已經形成全國範圍的戰略佈局、航母搭建和再創新。在北汽“十二五”規劃目標的收官之年——2015年,北汽集團的營業收入達到3500億元,比“十一五”末——2010年的1500億元翻了一倍多,發展速度居國內首位。

在徐和誼的率領下,北汽構建起氣勢如虹並能比肩其他國內汽車巨頭的“大北汽”格局。

2004~2014年被稱為中國汽車行業的“黃金10年”,北汽開始大步擴張。

徐和誼曾不無自豪地表示,北京現代曾以迅猛的發展勢頭創下“北現速度”,但北汽自主在5年內從0到100萬輛的跨越,刷新了“北現速度”,創下自主品牌發展歷史上新的奇蹟。

在發展自主品牌如火如荼時,北汽集團還長遠地佈局了新能源汽車,併力圖讓中國車企擁有自己的高端新能源汽車。多年來,徐和誼在促進北汽新能源發展的同時,也在為北汽新能源的高端化佈局。在2012年4月的北京車展上,他還曾表示,“不管從歷史角度、資源角度,還是北汽這個品牌,多個角度來看只有走高端化才適合北汽。”

2009年開始獨立運營,2014年,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新能源”)正式成立也正式獨立,這在新能源汽車尚處於萌芽階段時,成為傳統汽車企業中最大膽和最成功的決定。

北汽新能源也成為國內首個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首家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造、首批踐行國有企業員工持股的新能源汽車企業。獨立運營、獨立銷售網絡之後,北汽新能源實現了純電動汽車銷量的突破性發展,迅速成為國內純電動汽車銷量冠軍。為北汽集團的新能源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研發層面,北汽新能源佈局六國八地的全球研發中心,掌握了國際領先的三電核心技術,構建了全新平臺正向開發的新能源整車體系化能力,並以“達爾文系統”技術品牌發佈為標誌,全面進入整車人工智能時代。

2017年,北汽新能源銷量超10萬輛,2018年,北汽新能源如願成為第一家在國內獨立上市的新能源汽車公司,2018年銷量達到15.8萬輛,同比增長53.11%;繼續保持自2013年以來“純電動汽車銷量冠軍”的成績。

技術和研發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引領世界汽車工業的先決條件,也是北汽新能源長遠發展和走高端化的必由之路。2018年,北汽斥資1億元建成當時全國領先的北京汽車新能源試驗中心的一期項目。同年3月,集眾多企業聯合共建的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在北汽新能源成立。

為了給北汽新能源的高端品牌奠定過硬品質與品牌,2018年4月,北汽集團與麥格納斯太爾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致力於全新一代智能純電動汽車的開發。

智能互聯也是北汽新能源的重中之重,11月,北汽新能源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深圳簽署了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將通過華為在“信息與通信技術”領域的優勢,為北汽新能源打造下一代智能網聯電動汽車。

2019年4月,北汽新能源正式發佈了旗下高端子品牌——ARCFOX,併發布了全球首個商業搭載5G技術的平臺——IMC智能模塊標準架構。隨後,北汽新能源“乘勝追擊”,北汽麥格納高端新能源汽車製造基地相關協議簽署,斥資20.51億元打造的新能源汽車試驗中心正式啟用、北汽集團持有戴姆勒5%股份,北汽新能源與戴姆勒股份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梅賽德斯-奔馳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建立技術開發夥伴關係。

更令人振奮的是,2019年7月22日,美國《財富》雜誌正式公佈“2019世界500強企業”排名。北汽集團以4807.4億元(約726.7億美元)營業收入,位列世界500強第129位。這是北汽集團連續第7年入圍“世界500強企業”。

在新的歷史發展條件下,北汽集團再次迎來了新的發展規劃。

去年,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到訪北汽集團時提出了北汽要緊緊圍繞“高、新、特”做文章的要求。“高”就是堅持高端製造、高端產品;“新”就是加強自主創新研發,加快新能源步伐;“特”就是承擔好國家任務,強化軍車越野車優勢。

“我們在用徐和誼董事長定的要用‘專、精、特’的手段落實蔡奇書記‘高、新、特’的要求。”北京汽車集團越野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璋向記者表示。

從新能源化到智能網聯化,從“引領2025”戰略到“海豚+”戰略,體現了北汽集團面對行業變革、面向未來發展的堅定選擇和主動作為。

“不能再在銷量、規模上玩命衝了。要在穩固整車業務的同時,培養相關生態業務板塊,開拓新的適應市場變化和銷量變化的市場。”近日,在談到北汽集團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時,徐和誼對記者表示。

北汽的60年,既是迎難而上創新不止、砥礪前行的60年,也是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身體力行推動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60年。60年的悠悠歲月一路走來,北汽展開了一幅跨越式發展的動人畫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