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富平 陝西 明朝 清朝 清明節 吳俊峰 乾隆 鄉土百姓 2019-06-15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來源作:吳氏在線網 作者:吳銀剛

明朝初興之前【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以前),先祖由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陶村鎮遷到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張橋鎮,擇居八公原東為安宅所,以製陶為業,在老後溝(又稱老虎溝)燒製瓦盆、瓦罐和瓦缸。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百世之前,祖妣受乾坤二氣以生,不審幾傳至世祖吳仲明。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1年—公元1566年),世祖吳仲明,字龍泉,妣牧氏,生七子一女,其子吳大、吳崇義、吳崇信、吳四、吳五、吳六、吳七,一女歸趙門。家業有北莊村、張橋、花園頭、趙村莊基八處,共地二十八頃有畝餘,子女八分均析,厥後七子散居外。趙村祖墳一座,地一段,南北長一百七十步,南闊長六十二步五寸,北闊六十一步,該地四十三畝八分五釐四毫整,其地東至吳仕倫,西至金大甫,南北至官道。祖遺言未分,除安葬之外,七支輪流耕種,周而復始,毋得攙越。老祠堂位於滷陽湖畔(又稱鹽灘)的“灘裡廟”。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明朝萬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清明奉祀,篳簋籩豆,物清顛嘉,牲醴宰豬一口,庶羞祭奠惟誠,至於伶人排列,鼓樂盛武,張羅七支族眾。孝思悠悠,人心勃勃,睹墓墳而情切一體,瞻石至今,記輩幹有餘矣,曾孫吳邦泰等感念祖先之恩,竊恐年遠,孝後不知水木源本之恩,糾合七支族眾,議立石碑一通,石桌八張,石樁一對,石獅二隻,石闕門一合,路碑一通。記而敬恭,綿綿千百萬祀,益久而益不磨,愈遠而愈不替者有矣。原有北京錦衣衛祖軍一名,通議眾戶八幫,照前年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清明,祭品務要豐潔,且莫汙亂。恐後因循,勒石警醒,是為碑記。

七支族眾字輩排序:……仲、崇、計、福、良,仕(世)……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四大份:北莊村、張橋、花園頭、趙村。七戶八堡子:碑樓、趙村、張橋、蘇家、花園頭、北莊南莊、炭渣坡。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吳大後人:現居住張橋鎮永慶村西吳組(以前叫碑樓吳家),現存古槐一棵,祖墳祭祀紀念碑一通,吳文學。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吳七後人:現居住張橋鎮永慶村東吳組(以前叫炭渣坡吳家)。一後人住到同村金溝組(以前叫金溝王家),吳民軍;清朝後期,一後人遷到同縣薛鎮宏化村吳家組(以前叫宏化楊家)。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四大份北戶薛鎮宏化支脈為吳七後人:

清朝乾隆末年,張橋鎮永慶村東吳組(以前叫炭渣坡吳家)一個以制賣陶器為生的祖先在同縣薛鎮宏化村定居,在薛鎮西邊幹河(位於曹村鎮)挖土窯得一窯烏金而發家,後置買宏化坊永建堡楊家四垣莊基和數畝田地。值得慶賀之喜事,遂請秦腔戲劇團在堡子裡唱大戲。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其曾孫吳光彥,字煥堂,參加清朝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丙子科鄉試高中解元,國朝五貢【恩貢】。當時朝廷頒發20兩牌坊銀和頂戴衣帽匾額,後將匾額懸掛在宅子大門之上,以示“光宗耀祖”、“光耀門楣”。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清朝咸豐年間,高祖吳光彥與振威將軍張青雲(1777~1854),字衢九,號楠亭,薛鎮宏化村馬張寺堡人,修葺位於宏化村李家堡的紅教寺(每年4月5日清明節過廟會),廟堂前原立有頌刻石碑。鄉里稱呼二人為張探花、吳解元。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高祖吳解元,生有五子兩女,其子吳俊升,吳俊傑,吳俊堂,吳俊福,吳俊峰(又叫第娃)。其中二兒子吳俊傑沒有子嗣絕門,現只剩四個兒子的支脈。解元第五個兒子吳俊峰(本人曾祖父),妣石氏金花,生有一兒(吳佔海)一女。吳佔海(本人祖父)生有四子,分別是吳天才(本人大伯父)、吳敬才(本人二伯父)、吳德才(本人父親,字天德)、吳滿才(本人叔父)。長子吳天才,生有一子(吳金剛)兩女;二子吳敬才,生有一子(吳智超);三子吳德才,生有二子(吳銀剛【本人】、吳同剛);四子吳滿才,生有一子(吳龍)。目前兩地還有聯繫,薛鎮宏化村吳家組現有吳姓400來人,張橋鎮永慶村現有吳姓1000多人,村裡四個組分別叫東吳、西吳、前吳、後吳。

薛鎮宏化字輩排序:*、富,紀、光、俊、友(社)、振(才),民(剛)……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陝西省富平縣吳氏源流考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