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大多都知道五嶽 卻未必知道號稱八百里的伏牛山

伏牛山 秦嶺 淮河 長江 黃河 含寒組合 2018-11-30
世人大多都知道五嶽 卻未必知道號稱八百里的伏牛山

地理位置

伏牛山位於中國河南省西南部,東西綿延八百餘里,屬秦嶺山脈東段支脈。伏牛山脈是秦嶺延伸到河南省的一條重要山脈,西北- 東南走向,長200餘公里,寬約40~70公里,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它構成了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嶺。伏牛山脈北面與熊耳山脈和外方山脈交匯,其間無明顯界限;南面與南陽盆地相接。山地向東延伸到方城東北突然中斷,形成著名的"方城缺口",缺口長約30公里,寬約8~15公里,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山間堆積平原地帶,缺口東南又是地勢起伏的低山丘陵。"方城缺口"是溝通華北平原和南陽盆地、江漢平原的天然交通要道。

伏牛山脈規模巨大,山勢異常高峻雄偉,主要是花崗岩山地。其中西北段山體寬闊完整,山勢高峻雄偉,由此向東南分支解體,山勢也逐漸低緩而分散,變為低山丘陵。

山脈西北段大致位於白河、二郎坪至蛇尾一線西北。是省內中山大面積集中分佈地區之一。山脈主脊地帶,層巒疊嶂,多懸崖峭壁和奇峰突起。一般海拔高度1000~1500米,2000米以上的高峰有老君出、雞角尖、石人山等,峰頂初夏常見風雪,被稱為省屋瓴。伏牛山脈西北段山勢高峻,氣候溼潤,且垂直氣候變化比較明顯,天然植被與野生動物繁多,為一些原始次生林保護較好的山坡地段,被國家和河南省定為自然保護區。

伏牛山脈西北段山體被西北-東南走向的老灌河斷裂谷地縱向分割成兩列規模較大的山嶺。北面山嶺構成伏牛山的主脊,位於欒川以南的部分,當地稱之為老界嶺,為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老界嶺山脊狹窄陡峭,多呈鋸齒狀或錐狀,一般北坡陡,常有懸崖峭壁出現,坡度多在40°以上,有的超過80°;南坡稍緩些,坡度25~40°。這些中山區海拔高度為1500~2000米,部分在2000米以上。其主要高峰:玉皇尖、老君山、玉皇頂、龍池 、石人山海拔都在2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部分在1200米以上。山地多由燕山期花崗岩組成,兩側為古老的變質岩層,局部地方有石灰岩出露。大部分山坡,上部為直線形,下部為凸形。發源于山脈兩側的河流或谷地,下切強烈,形成一些又窄又深的峽谷或嶂谷。並有很多的跌水和瀑布,使山區具有明顯的峰高谷深的特徵。區內60°以上的山坡、谷地或道路邊坡,雨季和開春化雪時,易出現滑坡,重力地貌作用較明顯。在海拔1400~1800米上、下的地帶,有古冰川作用的遺蹟,欒川南部的雞角尖,西峽北部的樺樹盤,古冰斗形態保存尚好。嵩縣南部的龍池 山頂北側,有一冰斗積水成湖,常年不幹,謂之龍池。淺中山多分佈在上述深中山的外圍,海拔1300~1800米,相對高度一般800米左右。其形態除高度與深中山明顯差別外,其他基本相同。地貌以流水侵蝕為主,重力崩塌在局部山坡也常發生。

世人大多都知道五嶽 卻未必知道號稱八百里的伏牛山

雲海

伏牛山脈東南段在玉皇頂以東的主脊分為兩支。北支沿南召縣與嵩縣、魯山縣交界地帶,呈東西方向一直延伸到方城缺口,長達100餘公里,構成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突出的成鋸齒狀的山脊海拔多在1100米以上,其中高者可達2000米左右。著名山峰自西向東有:龍池 海拔2129米,石人山海拔2153米,鬆垛海拔1577.2米,關山海拔1134.4米。鴨河口以東山體破碎,深低山集中分佈在白河谷地北側,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600米,主要由花崗岩組成,山勢比較陡峻,山坡坡度較大,一般為25~40°。淺低山連片分佈於沙河谷地南側的魯山境內,在焦枝鐵路以東方城境內呈斷續分佈,山勢更為低緩,海拔400~700米,相對高度200~400米,山坡坡度大部分為20~35°,少部分在20°以下,多數風化殘積層較厚。南支山脈沿南召與內鄉、鎮平兩縣交界地帶,由西北向東南延伸,一直到鎮平縣城以北,長達70餘公里,構成白河與湍河兩水系的分水嶺。其山脊寬闊,山體也較為低緩,突出的高峰海拔均在1100~1900米,如白草尖海拔1871.9米,紅石橛海拔1782.3米,大墁海拔1721米等。其兩側深低山集中分佈於白河谷地的南側和湍河谷地的北側,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主要由花崗岩構成,嶺脊狹窄,多深切V形溝谷,山坡坡度一般30~40°。淺低山則主要分佈在白河谷地南側深低山外緣和鎮平的二龍、老莊一帶,山勢一般較和緩,海拔高度400~700米,相對高度200~350米,坡度大部分為20~30°。此外,在湍河谷地以西,深低山多分佈於後會和板廠一線以西、楊店和大塊地一線以東地區,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多深切V型溝谷,坡度35°左右。淺低山則分佈於深低山西南邊的昭崗和陽城一帶,山勢和緩,面積較小。

伏牛山脈東部、東南部邊緣高丘陵分佈面積很廣,在山地邊緣及河谷兩側地區,連續成片分佈,海拔200~400米,相對高度大部分100~150米。低丘陵的面積很小,僅在東北邊境地帶有一部分,海拔200~300米,相對高度一般50~80米。區內丘陵組成巖性較複雜,丘陵地貌形態也複雜多樣。

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有金錢豹、林麝、金貓、豺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8種,其中一些是河南新分佈種。保護區內還蘊藏著大量的未知昆蟲,是一個尚需探知的獨特的昆蟲寶庫。

雲海

伏牛山脈東南段在玉皇頂以東的主脊分為兩支。北支沿南召縣與嵩縣、魯山縣交界地帶,呈東西方向一直延伸到方城缺口,長達100餘公里,構成長江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突出的成鋸齒狀的山脊海拔多在1100米以上,其中高者可達2000米左右。著名山峰自西向東有:龍池 海拔2129米,石人山海拔2153米,鬆垛海拔1577.2米,關山海拔1134.4米。鴨河口以東山體破碎,深低山集中分佈在白河谷地北側,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600米,主要由花崗岩組成,山勢比較陡峻,山坡坡度較大,一般為25~40°。淺低山連片分佈於沙河谷地南側的魯山境內,在焦枝鐵路以東方城境內呈斷續分佈,山勢更為低緩,海拔400~700米,相對高度200~400米,山坡坡度大部分為20~35°,少部分在20°以下,多數風化殘積層較厚。南支山脈沿南召與內鄉、鎮平兩縣交界地帶,由西北向東南延伸,一直到鎮平縣城以北,長達70餘公里,構成白河與湍河兩水系的分水嶺。其山脊寬闊,山體也較為低緩,突出的高峰海拔均在1100~1900米,如白草尖海拔1871.9米,紅石橛海拔1782.3米,大墁海拔1721米等。其兩側深低山集中分佈於白河谷地的南側和湍河谷地的北側,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主要由花崗岩構成,嶺脊狹窄,多深切V形溝谷,山坡坡度一般30~40°。淺低山則主要分佈在白河谷地南側深低山外緣和鎮平的二龍、老莊一帶,山勢一般較和緩,海拔高度400~700米,相對高度200~350米,坡度大部分為20~30°。此外,在湍河谷地以西,深低山多分佈於後會和板廠一線以西、楊店和大塊地一線以東地區,山勢陡峻,海拔400~1000米,相對高度500~800米,多深切V型溝谷,坡度35°左右。淺低山則分佈於深低山西南邊的昭崗和陽城一帶,山勢和緩,面積較小。

伏牛山脈東部、東南部邊緣高丘陵分佈面積很廣,在山地邊緣及河谷兩側地區,連續成片分佈,海拔200~400米,相對高度大部分100~150米。低丘陵的面積很小,僅在東北邊境地帶有一部分,海拔200~300米,相對高度一般50~80米。區內丘陵組成巖性較複雜,丘陵地貌形態也複雜多樣。

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有金錢豹、林麝、金貓、豺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48種,其中一些是河南新分佈種。保護區內還蘊藏著大量的未知昆蟲,是一個尚需探知的獨特的昆蟲寶庫。

世人大多都知道五嶽 卻未必知道號稱八百里的伏牛山

雲海

伏牛山的主要山峰:

堯山,位於南召、嵩縣、魯山三縣的交界處,距南召縣城30公里。因山上有一具大光石形似人頭而得名,又稱光石腦。山北面及東面陡峭,南面、西面坡度較緩,有小路可達峰頂。山中出產麝香、天麻等名貴藥材。

聖人垛,位於南召縣城北17公里處。面北觀此山,如兩人立於群山之中,故稱"聖人垛"。大聖人垛位於西部,小聖人垛位於東部,山脈走向為東西向,與大紅嶺、摩天嶺、跑馬嶺等山峰構成境內主幹山脈之一。

九里山,古稱韓信山,因世傳韓信曾屯兵於此而得名。又因主脈自西北向東南延伸約九里,故稱九里山。此山位於雲陽鎮南5公里處,西與太子山相峙,構成險要的關隘口子河(漢稱雲陽關)。

太子山 又名太子望山。位於南召縣太山廟鄉北1公里處,相傳因漢光武帝劉秀"登此山以望南陽"而得名。此山東、西、北三面陡峻,山勢險要,與九里山並立,構成南召古縣城的天然屏障。

世人大多都知道五嶽 卻未必知道號稱八百里的伏牛山

老君山

官山,位於雲陽鎮北2.5公里處,相傳因"古多王侯葬於此"而得名。主脈為東西走向,山頂似馬鞍,主峰海拔383.5米,雞河從西山腳流過,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有"金馬仙鳳"之譽,為古南召縣八景之一。

演藝山,位於南召縣城東北22公里處。古稱燕尾山,因兩主峰突起似燕尾而得名。又傳東漢劉秀起義軍曾在此山屯兵演武,故名。

鹿鳴山,位於雲陽鎮城北2公里處。相傳東漢劉秀為避王莽之兵,由烏鴉引路至此,聽有鹿鳴,故稱鹿鳴山。山後有一石板,名為劉秀床。

七峰山,位於方城縣城北15公里處。該山東北兩面山勢陡峭,七峰並峙,故稱七峰山。

小頂山,位於方城縣城東22公里處,山體長9公里,寬3公里,北、南、西三面異常陡峭,峰頂有真武廟,一面立於絕壁之上。

摩雲垛,位於西峽縣桑坪鄉北部,因山峰直插雲中似摩雲狀而得名。夏季溼熱空氣於此迅速降溫,形成區境西北部冰雹源地之一。

雞角尖,位於西峽縣太平鎮東北部,為西峽、欒川、嵩縣三縣界山,也是區境最高峰,因山峰高矗似一向東引頸高歌的雄雞而得名。

老君山,位於西峽縣太平鎮西北部,為西峽、欒川兩縣的界山,山頂有唐代所建老君廟,方圓數十里內為原始森林。

白石尖,位於西峽縣米坪、石界河、太平鎮三鄉交界處,海拔1689米,有鐵礦分佈,清乾隆年間有人于山下冶鐵。山下舊有老君飼、金水調兩座石廟。

白草尖,位於內鄉縣夏館鎮北24公里處,山體似麥稜狀。東側壑洞幽深,林木茂密,有小道可達山頂,因坡陡險峻又稱鑽天道。

紅石橛,位於內鄉縣夏館鎮北部與南召縣交界處。山下有一巨大的石壁,陡如刀削,高數丈,岩石呈紅色,又名紅石崖。

寶天曼,位於內鄉縣夏館鎮的北部,山勢高峻雄偉,層巒疊蟑,林木茂密,原始森林廣佈,為區內自然保護區之一。

牧虎頂,位於內鄉縣七裡坪鄉大龍樹村東北25公里處,相傳此山有神童牧虎而得名,1982年經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

世人大多都知道五嶽 卻未必知道號稱八百里的伏牛山

李青垛,位於內鄉縣夏館鎮東北22公里處,海拔1652米。明末李青避兵事寄居於此,故名。

五朵山,位於鎮平縣北部,古名依帝山、騎立山、歧棘山,因有中心垛、尖頂山、摩雲垛、定南針、葦湖山等五峰突起而得名。鎮平五朵山又稱北頂,與南頂武當山遙遙相對,歷來為道教重地,山上有青牛宮、靈宮殿、祖師廟等古蹟。

杏花山,位於鎮平縣城北10.5公里處,海拔558米,因古時山上多杏樹而得名。山東北麓有唐代名剎菩提寺。

青銅山,位於西峽縣寨根、桑坪兩鄉的交界處,因日照山崖呈青銅色而得名。懸崖產名貴中藥石料,山上舊時有祖師廟、娘娘廟、靈官廟等。

首山,位於首河南襄城縣南5裡,為800裡伏牛山之首,故名首山。相傳天下名山八,三在蠻夷,五在中國,首山其一也。

伏牛山的相關傳說

秦朝的時候,我國人多地少,有的地方只好在石板上堆土種莊稼,收穫的糧食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許多窮人經常忍飢挨餓。而官府不是抓丁,就是搜刮錢糧,百姓沒有活路,到處都是造反的人。

朝中一個奸臣想出了一個歪主意上朝奏道:"皇上,世上人多容易生是非,不如多殺些刁民。人少了,糧食就夠吃了,百姓就不造反了。"秦始皇聽了,覺得有理,就派人鑄了頭萬斤鐵牛,讓官兵們把鐵牛拉到百姓家,並規定:鐵牛推到誰家,限三天推到別家去,推不走就殺掉全家!這萬斤鐵牛成了吃人獸,推到哪那兒,哪兒的老百姓就哭聲一片。

有一天,萬斤鐵牛推到了河南省一寡婦家門口。寡婦抱個沒滿月的娃娃,望著那頭吃人獸,眼看到了三天期限,只好哭天抹淚。

正哭哩,感覺有人拍了她一下:"別哭了,我給你指條活路吧。"寡婦抬頭一看,是個白鬍子老頭兒,趕忙跪地下磕起頭來。

白鬍子老頭兒亮出一樣東西,亮晶晶的像根繡花針。他對著繡花針吹了口氣,說聲:"變!"眨眼間,繡花針變成了一根鞭子。

老頭兒說:"這叫趕山鞭,是件寶物。到了今天晚上三更天,你拿著它,對著鐵牛打三下,保你母子平安。"說完,金光一閃,老頭兒不見了。

到了夜裡三更,寡婦悄悄地起來,拿起趕山鞭,對著鐵牛身上就打。咦,萬斤鐵牛真地晃起來了!寡婦又喜又驚,把眼一閉,啪!啪!又是兩下,鐵牛先是一陣抖動,接著一搖三晃,越走越快。由於用勁太大,趕山鞭都戳到牛屁股裡了!鐵牛走著晃著,趕山鞭左右甩著,一直等到趕山鞭甩掉了,鐵牛才慢慢停著不動了。

第二天,官兵們發現鐵牛不見了,就來逼著問寡婦。寡婦把白鬍子老頭兒的事兒,一五一十地說了。官兵們一聽有寶貝,趕緊去追。找著了趕山鞭,又趕緊獻給秦始皇。

秦始皇得著趕山鞭,急忙去趕萬斤鐵牛,誰知道無論怎麼揮鞭,鐵牛隻是紋絲不動。看到這種情況,秦始皇心裡不禁有些發毛,心想:"這也許是上天在警示我?"從此以後,秦始皇再也不敢用萬斤鐵牛坑殺老百姓了。他拿著趕山鞭,把陸地上許多大山趕進了大海,填海造田,也算幹了件好事。

從此,萬斤鐵牛就留到了河南,天長日久,變成了八百里伏牛山。據說送趕山鞭的白鬍子老頭兒,是天上的太上老君。見秦始皇殺人太多,為了搭救老百姓,才把寶物送到人間。

另一個傳說是在嫦娥奔月之前,有一神人把她養的一頭黑牛帶進了天宮,被王母娘娘派往蟠桃園耕地。有一次,嫦娥去天宮借牛耕地,王母娘娘不同意。黑牛便悄悄地銜著嫦娥的衣帶來到月宮。王母娘娘知道後大怒,將黑牛打入東海受罰。善良的嫦娥派蟾蜍把黑牛搭救出海。王母娘娘又派天將去捉拿黑牛,黑牛一頭扎進地穴躲了起來,被凶惡的天將封死在裡面。黑牛運功變成了巨大的神牛,但是,始終沒能撐破地皮鑽出來。從此,平地便隆起了八百里伏牛山。 這裡曾經有個具有數百年曆史鐵牛廟,是後人祭祀所建。每年正月十八至二十二,充滿山村風味的鐵牛廟會在此舉辦,搭臺唱戲、民俗表演使得十里八村的鄉親們都來此一聚。可惜上世紀70年代,鐵牛廟被毀,如今鐵牛廟重新被建立起來,2008年,嫦娥奔月神話被申報為南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