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習一味中藥——土茯苓(第31天)'

茯苓 中藥 本草綱目 溼疹 梅毒 腳氣 國醫德潤堂 2019-09-09
"
"
每天學習一味中藥——土茯苓(第31天)

"
每天學習一味中藥——土茯苓(第31天)

每天學習一味中藥——土茯苓(第31天)

植被

"
每天學習一味中藥——土茯苓(第31天)

每天學習一味中藥——土茯苓(第31天)

植被

每天學習一味中藥——土茯苓(第31天)

藥用

來源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

相關名

土苓、地茯苓、山遺糧、山地慄、仙遺糧、飯糰根、冷飯糰、奇糧。

產地

長江以南各地均產。

採納加工

夏、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乾燥;或趁鮮切成薄片,乾燥。

性狀鑑別

本品略呈圓柱形,稍扁或呈不規則條塊,有結節狀隆起,具短分枝,長5~22cm,直徑2~5cm。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堅硬的鬚根殘基,分枝頂端有圓形芽痕,有的外皮現不規則裂紋,並有殘留的鱗葉。質堅硬。切片呈長圓形或不規則,厚1~5mm,邊緣不整齊;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及多數小亮點;質略韌,折斷時有粉塵飛揚,以水溼潤後有黏滑感。氣微,味微甘、澀。

性味歸經

甘、淡,平。歸肝、胃經。

性能特點

本品甘淡滲利,性平偏涼,入肝、胃經。功能解毒利溼、通利關節,既為治梅毒或因患梅毒服汞劑而致肢體拘攣之要藥;又為治溼濁下注及溼瘡溼疹之佳品。

功效

解毒,利溼,通利關節。

主治病證

(1)梅毒,或因患梅毒服汞劑而致肢體拘攣者。

(2)淋濁,帶下,腳氣,溼疹,溼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60g;或入丸散。也可煎湯含漱。

中藥小故事

古時有一人好色,得楊梅瘡,用輕粉醫而無效,或愈或復發。此人穴居山野以度殘年,飲山水泉,食野果,生啖山地粟(土茯苓),數月後,病癒如初,方悟山地粟有治療梅毒之功。隨傳此法於世,戒惡習,潛心學醫,後成當地名醫,救濟眾生。

《本草綱目》雲:“今醫家有搜風解毒湯,治楊毒瘡,不犯輕粉。病深者月餘,淺者半月即愈。

服輕粉藥筋骨攣痛,癱瘓不能動履者,服之亦效。”明代蘭茂《滇南本草》有一方:土茯苓一或五錢,水酒濃煎服。明代汪機《本草彙編》亦有用土茯苓治梅毒的。

每日一測

土茯苓都有哪些別稱? (多選)
0
0%
A.山遺糧
0
0%
B.山地慄
0
0%
C.仙遺糧
0
0%
D.飯糰根
0
0%
E.奇糧

答完題後,也可以在公眾號中寫下你的解析

答案將在明天的文章中公佈

【昨日每日一測答案】

答案:B

解析:煎湯, 15-30g,鮮品加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