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是一位音樂天才,卻無人賞識,如果沒有此人,肖邦恐難成名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他6歲時開始學習音樂,7歲時就能譜曲,8歲時就能登臺演奏鋼琴。可是生不逢時,20歲那年,肖邦參加了波蘭人為驅逐德軍而發動的華沙起義,起義不幸失敗。為了躲避反動當局的追捕,肖邦隻身流亡到了法國巴黎。

此時的肖邦雖然才華出眾,但空有大志而無處施展。在巴黎定居下來後,肖邦為求生計,託朋友幫忙,謀得了在一所中學教書的差事。由於報酬較低,肖邦生活貧困,處境落魄艱難。

肖邦是一位音樂天才,卻無人賞識,如果沒有此人,肖邦恐難成名

​然而,肖邦始終不改自己對音樂的執著追求,他一有空就練習彈鋼琴。一天晚上,肖邦正在屋內演奏一首舒緩的小夜曲,那優美的旋律隨風飄蕩,讓很多路人情不自禁駐足聆聽。這時,恰好匈牙利著名鋼琴家李斯特也路過這兒。

當時的李斯特在巴黎上流文藝沙龍中已是名聞遐邇的鋼琴王子。兩人一見如故,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李斯特對肖邦的演奏才能大為讚賞。肖邦向李斯特傾訴了自己的處境和音樂抱負,並當場拜李斯特為老師。李斯特覺得無論如何也不能讓這個音樂人才被埋沒。他當即決定,一定要想方設法幫助肖邦。

然而,在當時的巴黎,要想讓一個默默無聞的外國人脫穎而出還真是一件難事。李斯特把肖邦介紹給了好幾個音樂團體,都被對方拒絕了。

肖邦是一位音樂天才,卻無人賞識,如果沒有此人,肖邦恐難成名

​怎樣讓法國民眾認識並認可肖邦的演奏才能呢?李斯特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恰好李斯特的個人演奏會即將召開,李斯特突然靈機一動,有了主意。

演奏會那天盛況空前,擁有兩千多個座位的巴黎大劇院觀眾爆滿。帷幕徐徐拉開時,李斯特一出場,臺下就掌聲雷動。明亮的燈光下,風度翩翩的李斯特身著燕尾服向觀眾鞠躬致意後,就轉身坐在鋼琴前,擺好演奏姿勢。

那時的鋼琴演奏會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演奏開始時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以便觀眾在黑暗中聚精會神地傾聽演奏。燈熄了,劇場內寂靜無聲,人們閉上眼睛,準備享受李斯特帶給他們的美妙音樂。

琴聲響了,時而如高山流水,時而如夜鶯啼鳴。琴聲激昂時,劇場內便響起掌聲;琴聲悲切時,劇場內又響起抽泣聲,觀眾完全被那美妙的音樂征服了。

肖邦是一位音樂天才,卻無人賞識,如果沒有此人,肖邦恐難成名

​演奏結束後,人們跳起來,興奮地高喊:“李斯特!李斯特!”可燈一亮,大家傻了—鋼琴前坐著的不是李斯特,而是眼中閃著淚花的肖邦。原來,李斯特在熄燈之後,就悄悄下臺,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

當觀眾明白剛才的演奏竟出自面前這位年輕人之手後,無不驚愕。隨即,他們為又一位天才音樂新星的誕生而歡呼。很多人湧上臺來獻花,連在場觀看演出的巴黎市市長也上臺來與肖邦熱烈擁抱。

第二天,巴黎的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這一佳話,肖邦一夜之間名滿天下。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邵火焰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