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

“15萬上下什麼車最好?”這是一個沒有結果的話題,但倘若是“15萬上下什麼車最有樂趣”,那麼我會毫不遲疑地說出福克斯ST Line這個名字。



"

“15萬上下什麼車最好?”這是一個沒有結果的話題,但倘若是“15萬上下什麼車最有樂趣”,那麼我會毫不遲疑地說出福克斯ST Line這個名字。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去年我曾在城市和賽道兩次體驗過福克斯ST Line,這是一臺能夠讓人嘴角情不自禁上揚的好車。它的底盤調校完美到挑不出任何瑕疵,以至於同樣宣揚運動的領克03、本田思域在福克斯ST Line面前都黯然失色。記得當時做了一期領克03對比福克斯ST Line的選題,我承認領克03的操控是不錯,但上了賽道,每過一個彎角就會被福克斯ST Line甩出半個身位,所以我說任何溢美之詞來形容福克斯ST Line的操控都不過分。



"

“15萬上下什麼車最好?”這是一個沒有結果的話題,但倘若是“15萬上下什麼車最有樂趣”,那麼我會毫不遲疑地說出福克斯ST Line這個名字。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去年我曾在城市和賽道兩次體驗過福克斯ST Line,這是一臺能夠讓人嘴角情不自禁上揚的好車。它的底盤調校完美到挑不出任何瑕疵,以至於同樣宣揚運動的領克03、本田思域在福克斯ST Line面前都黯然失色。記得當時做了一期領克03對比福克斯ST Line的選題,我承認領克03的操控是不錯,但上了賽道,每過一個彎角就會被福克斯ST Line甩出半個身位,所以我說任何溢美之詞來形容福克斯ST Line的操控都不過分。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可現實是殘酷的,我欣賞的車往往不是多數人需要的。他們要的僅僅是從A點到B點的移動工具而已,並且底盤離地間隙是唯一的購車需求,所以新一代福克斯在上海街頭的能見度還不如法拉利。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長安福特推出了福克斯Active這款車。



"

“15萬上下什麼車最好?”這是一個沒有結果的話題,但倘若是“15萬上下什麼車最有樂趣”,那麼我會毫不遲疑地說出福克斯ST Line這個名字。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去年我曾在城市和賽道兩次體驗過福克斯ST Line,這是一臺能夠讓人嘴角情不自禁上揚的好車。它的底盤調校完美到挑不出任何瑕疵,以至於同樣宣揚運動的領克03、本田思域在福克斯ST Line面前都黯然失色。記得當時做了一期領克03對比福克斯ST Line的選題,我承認領克03的操控是不錯,但上了賽道,每過一個彎角就會被福克斯ST Line甩出半個身位,所以我說任何溢美之詞來形容福克斯ST Line的操控都不過分。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可現實是殘酷的,我欣賞的車往往不是多數人需要的。他們要的僅僅是從A點到B點的移動工具而已,並且底盤離地間隙是唯一的購車需求,所以新一代福克斯在上海街頭的能見度還不如法拉利。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長安福特推出了福克斯Active這款車。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福克斯Active廠商給的定位是SUV,不過我怎麼看也是抬高底盤的福克斯而已。雖說這車給我的初印象是挺漂亮的,加了offroad外觀套件隱隱有點WRC賽車的味道,但要說是一輛SUV多少還是有些違和感的。當然,不管叫什麼只是個名號罷了,車才是重點。


關於內飾、配置就不再贅言了,這兩方面福克斯Active與普通福克斯以及福克斯ST Line並無二致,最顯著的區別還是在駕駛方面。


拿到車之前,我並沒有過多的想法,以為就是簡單抬高了底盤而已。開了幾個街區後,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福克斯Active和福克斯ST Line完全是兩回事。

福克斯ST Line的底盤是那種極為緊繃的感覺,路面任何狀況都會毫無保留地傳遞到屁股上,哪怕是一個接縫、一個井蓋。想舒緩地駕駛幾乎不可能,時時刻刻催促著去戰鬥,就像是黑幫大哥,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給你來上一槍。



"

“15萬上下什麼車最好?”這是一個沒有結果的話題,但倘若是“15萬上下什麼車最有樂趣”,那麼我會毫不遲疑地說出福克斯ST Line這個名字。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去年我曾在城市和賽道兩次體驗過福克斯ST Line,這是一臺能夠讓人嘴角情不自禁上揚的好車。它的底盤調校完美到挑不出任何瑕疵,以至於同樣宣揚運動的領克03、本田思域在福克斯ST Line面前都黯然失色。記得當時做了一期領克03對比福克斯ST Line的選題,我承認領克03的操控是不錯,但上了賽道,每過一個彎角就會被福克斯ST Line甩出半個身位,所以我說任何溢美之詞來形容福克斯ST Line的操控都不過分。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可現實是殘酷的,我欣賞的車往往不是多數人需要的。他們要的僅僅是從A點到B點的移動工具而已,並且底盤離地間隙是唯一的購車需求,所以新一代福克斯在上海街頭的能見度還不如法拉利。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長安福特推出了福克斯Active這款車。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福克斯Active廠商給的定位是SUV,不過我怎麼看也是抬高底盤的福克斯而已。雖說這車給我的初印象是挺漂亮的,加了offroad外觀套件隱隱有點WRC賽車的味道,但要說是一輛SUV多少還是有些違和感的。當然,不管叫什麼只是個名號罷了,車才是重點。


關於內飾、配置就不再贅言了,這兩方面福克斯Active與普通福克斯以及福克斯ST Line並無二致,最顯著的區別還是在駕駛方面。


拿到車之前,我並沒有過多的想法,以為就是簡單抬高了底盤而已。開了幾個街區後,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福克斯Active和福克斯ST Line完全是兩回事。

福克斯ST Line的底盤是那種極為緊繃的感覺,路面任何狀況都會毫無保留地傳遞到屁股上,哪怕是一個接縫、一個井蓋。想舒緩地駕駛幾乎不可能,時時刻刻催促著去戰鬥,就像是黑幫大哥,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給你來上一槍。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而福克斯Active開起來就緩和許多,懸架的行程要長不少,能感覺到避震在努力地過濾來自路面的顛簸,雖然前橋還是有些細碎的顫動,總體還是能歸為舒適那一類。更多的顧及舒適意味著勢必捨棄一部分操控性,福克斯Active側傾來得比預想中的大,車身姿態也不如ST Line那樣乾淨利索,車尾感覺略顯笨重。


215/50 R18 固特異御乘Efficient Grip輪胎抓地肯定是不如ST Line上那套米其林PS4的,極限來的比較早,入彎和出彎都趨向於轉向不足。經過一段山路,本想著找點樂子。無奈,稍稍放肆的動作,輪胎就開始抗議了。


這樣的調校是好事麼,我覺得除我之外,對大多數人是好的,安靜、舒適的車內氛圍能夠讓更多的人為之買單。而操控有多少人在乎呢,又有多少人願意花錢在操控上呢,也就是嘴上說說罷了。



"

“15萬上下什麼車最好?”這是一個沒有結果的話題,但倘若是“15萬上下什麼車最有樂趣”,那麼我會毫不遲疑地說出福克斯ST Line這個名字。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去年我曾在城市和賽道兩次體驗過福克斯ST Line,這是一臺能夠讓人嘴角情不自禁上揚的好車。它的底盤調校完美到挑不出任何瑕疵,以至於同樣宣揚運動的領克03、本田思域在福克斯ST Line面前都黯然失色。記得當時做了一期領克03對比福克斯ST Line的選題,我承認領克03的操控是不錯,但上了賽道,每過一個彎角就會被福克斯ST Line甩出半個身位,所以我說任何溢美之詞來形容福克斯ST Line的操控都不過分。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可現實是殘酷的,我欣賞的車往往不是多數人需要的。他們要的僅僅是從A點到B點的移動工具而已,並且底盤離地間隙是唯一的購車需求,所以新一代福克斯在上海街頭的能見度還不如法拉利。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長安福特推出了福克斯Active這款車。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福克斯Active廠商給的定位是SUV,不過我怎麼看也是抬高底盤的福克斯而已。雖說這車給我的初印象是挺漂亮的,加了offroad外觀套件隱隱有點WRC賽車的味道,但要說是一輛SUV多少還是有些違和感的。當然,不管叫什麼只是個名號罷了,車才是重點。


關於內飾、配置就不再贅言了,這兩方面福克斯Active與普通福克斯以及福克斯ST Line並無二致,最顯著的區別還是在駕駛方面。


拿到車之前,我並沒有過多的想法,以為就是簡單抬高了底盤而已。開了幾個街區後,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福克斯Active和福克斯ST Line完全是兩回事。

福克斯ST Line的底盤是那種極為緊繃的感覺,路面任何狀況都會毫無保留地傳遞到屁股上,哪怕是一個接縫、一個井蓋。想舒緩地駕駛幾乎不可能,時時刻刻催促著去戰鬥,就像是黑幫大哥,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給你來上一槍。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而福克斯Active開起來就緩和許多,懸架的行程要長不少,能感覺到避震在努力地過濾來自路面的顛簸,雖然前橋還是有些細碎的顫動,總體還是能歸為舒適那一類。更多的顧及舒適意味著勢必捨棄一部分操控性,福克斯Active側傾來得比預想中的大,車身姿態也不如ST Line那樣乾淨利索,車尾感覺略顯笨重。


215/50 R18 固特異御乘Efficient Grip輪胎抓地肯定是不如ST Line上那套米其林PS4的,極限來的比較早,入彎和出彎都趨向於轉向不足。經過一段山路,本想著找點樂子。無奈,稍稍放肆的動作,輪胎就開始抗議了。


這樣的調校是好事麼,我覺得除我之外,對大多數人是好的,安靜、舒適的車內氛圍能夠讓更多的人為之買單。而操控有多少人在乎呢,又有多少人願意花錢在操控上呢,也就是嘴上說說罷了。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福克斯Active的引擎和變速箱還是1.5T+8AT那套,不過排放標準升級到了國六,為此也犧牲了10匹馬力,或許這樣會對北極熊有好處,或許吧。


開起來的感覺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油門調校地比較靈敏,所以剛剛上手覺得這車還有點小生猛。不過多踩幾腳地板油後,感覺也就這樣了,不要奢望什麼後段爆發,小排量渦輪引擎大多如此。



"

“15萬上下什麼車最好?”這是一個沒有結果的話題,但倘若是“15萬上下什麼車最有樂趣”,那麼我會毫不遲疑地說出福克斯ST Line這個名字。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去年我曾在城市和賽道兩次體驗過福克斯ST Line,這是一臺能夠讓人嘴角情不自禁上揚的好車。它的底盤調校完美到挑不出任何瑕疵,以至於同樣宣揚運動的領克03、本田思域在福克斯ST Line面前都黯然失色。記得當時做了一期領克03對比福克斯ST Line的選題,我承認領克03的操控是不錯,但上了賽道,每過一個彎角就會被福克斯ST Line甩出半個身位,所以我說任何溢美之詞來形容福克斯ST Line的操控都不過分。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可現實是殘酷的,我欣賞的車往往不是多數人需要的。他們要的僅僅是從A點到B點的移動工具而已,並且底盤離地間隙是唯一的購車需求,所以新一代福克斯在上海街頭的能見度還不如法拉利。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長安福特推出了福克斯Active這款車。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福克斯Active廠商給的定位是SUV,不過我怎麼看也是抬高底盤的福克斯而已。雖說這車給我的初印象是挺漂亮的,加了offroad外觀套件隱隱有點WRC賽車的味道,但要說是一輛SUV多少還是有些違和感的。當然,不管叫什麼只是個名號罷了,車才是重點。


關於內飾、配置就不再贅言了,這兩方面福克斯Active與普通福克斯以及福克斯ST Line並無二致,最顯著的區別還是在駕駛方面。


拿到車之前,我並沒有過多的想法,以為就是簡單抬高了底盤而已。開了幾個街區後,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福克斯Active和福克斯ST Line完全是兩回事。

福克斯ST Line的底盤是那種極為緊繃的感覺,路面任何狀況都會毫無保留地傳遞到屁股上,哪怕是一個接縫、一個井蓋。想舒緩地駕駛幾乎不可能,時時刻刻催促著去戰鬥,就像是黑幫大哥,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給你來上一槍。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而福克斯Active開起來就緩和許多,懸架的行程要長不少,能感覺到避震在努力地過濾來自路面的顛簸,雖然前橋還是有些細碎的顫動,總體還是能歸為舒適那一類。更多的顧及舒適意味著勢必捨棄一部分操控性,福克斯Active側傾來得比預想中的大,車身姿態也不如ST Line那樣乾淨利索,車尾感覺略顯笨重。


215/50 R18 固特異御乘Efficient Grip輪胎抓地肯定是不如ST Line上那套米其林PS4的,極限來的比較早,入彎和出彎都趨向於轉向不足。經過一段山路,本想著找點樂子。無奈,稍稍放肆的動作,輪胎就開始抗議了。


這樣的調校是好事麼,我覺得除我之外,對大多數人是好的,安靜、舒適的車內氛圍能夠讓更多的人為之買單。而操控有多少人在乎呢,又有多少人願意花錢在操控上呢,也就是嘴上說說罷了。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福克斯Active的引擎和變速箱還是1.5T+8AT那套,不過排放標準升級到了國六,為此也犧牲了10匹馬力,或許這樣會對北極熊有好處,或許吧。


開起來的感覺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油門調校地比較靈敏,所以剛剛上手覺得這車還有點小生猛。不過多踩幾腳地板油後,感覺也就這樣了,不要奢望什麼後段爆發,小排量渦輪引擎大多如此。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駕駛模式有五種可選,其中標準、經濟、運動的區別主要在於油門的靈敏度,運動會更靈敏一點,踩到一半就可以釋放90%的動力,反之經濟模式就會更頓一些。此外還有防滑和簡陋路面模式,這是為了應付泥地、雪地、沙石地等低附著路面,EPS會允許前輪在一定程度內打滑,此外降低油門靈敏度。


變速箱的平順性和響應性尚可,只是換擋速度本身稍稍慢了一些,先前開ST Line也有這種情況。


"

“15萬上下什麼車最好?”這是一個沒有結果的話題,但倘若是“15萬上下什麼車最有樂趣”,那麼我會毫不遲疑地說出福克斯ST Line這個名字。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去年我曾在城市和賽道兩次體驗過福克斯ST Line,這是一臺能夠讓人嘴角情不自禁上揚的好車。它的底盤調校完美到挑不出任何瑕疵,以至於同樣宣揚運動的領克03、本田思域在福克斯ST Line面前都黯然失色。記得當時做了一期領克03對比福克斯ST Line的選題,我承認領克03的操控是不錯,但上了賽道,每過一個彎角就會被福克斯ST Line甩出半個身位,所以我說任何溢美之詞來形容福克斯ST Line的操控都不過分。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可現實是殘酷的,我欣賞的車往往不是多數人需要的。他們要的僅僅是從A點到B點的移動工具而已,並且底盤離地間隙是唯一的購車需求,所以新一代福克斯在上海街頭的能見度還不如法拉利。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長安福特推出了福克斯Active這款車。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福克斯Active廠商給的定位是SUV,不過我怎麼看也是抬高底盤的福克斯而已。雖說這車給我的初印象是挺漂亮的,加了offroad外觀套件隱隱有點WRC賽車的味道,但要說是一輛SUV多少還是有些違和感的。當然,不管叫什麼只是個名號罷了,車才是重點。


關於內飾、配置就不再贅言了,這兩方面福克斯Active與普通福克斯以及福克斯ST Line並無二致,最顯著的區別還是在駕駛方面。


拿到車之前,我並沒有過多的想法,以為就是簡單抬高了底盤而已。開了幾個街區後,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福克斯Active和福克斯ST Line完全是兩回事。

福克斯ST Line的底盤是那種極為緊繃的感覺,路面任何狀況都會毫無保留地傳遞到屁股上,哪怕是一個接縫、一個井蓋。想舒緩地駕駛幾乎不可能,時時刻刻催促著去戰鬥,就像是黑幫大哥,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給你來上一槍。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而福克斯Active開起來就緩和許多,懸架的行程要長不少,能感覺到避震在努力地過濾來自路面的顛簸,雖然前橋還是有些細碎的顫動,總體還是能歸為舒適那一類。更多的顧及舒適意味著勢必捨棄一部分操控性,福克斯Active側傾來得比預想中的大,車身姿態也不如ST Line那樣乾淨利索,車尾感覺略顯笨重。


215/50 R18 固特異御乘Efficient Grip輪胎抓地肯定是不如ST Line上那套米其林PS4的,極限來的比較早,入彎和出彎都趨向於轉向不足。經過一段山路,本想著找點樂子。無奈,稍稍放肆的動作,輪胎就開始抗議了。


這樣的調校是好事麼,我覺得除我之外,對大多數人是好的,安靜、舒適的車內氛圍能夠讓更多的人為之買單。而操控有多少人在乎呢,又有多少人願意花錢在操控上呢,也就是嘴上說說罷了。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福克斯Active的引擎和變速箱還是1.5T+8AT那套,不過排放標準升級到了國六,為此也犧牲了10匹馬力,或許這樣會對北極熊有好處,或許吧。


開起來的感覺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油門調校地比較靈敏,所以剛剛上手覺得這車還有點小生猛。不過多踩幾腳地板油後,感覺也就這樣了,不要奢望什麼後段爆發,小排量渦輪引擎大多如此。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駕駛模式有五種可選,其中標準、經濟、運動的區別主要在於油門的靈敏度,運動會更靈敏一點,踩到一半就可以釋放90%的動力,反之經濟模式就會更頓一些。此外還有防滑和簡陋路面模式,這是為了應付泥地、雪地、沙石地等低附著路面,EPS會允許前輪在一定程度內打滑,此外降低油門靈敏度。


變速箱的平順性和響應性尚可,只是換擋速度本身稍稍慢了一些,先前開ST Line也有這種情況。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空間表現和兩廂版的福克斯沒有什麼差別,日常足夠用。座椅是比較舒服,只是包裹性有些差,激烈駕駛時都要靠左腿把身體頂著,不過ST Line也是這樣,希望以後能換個好點的座椅,至少駕駛座要能把人固定住。後備廂是要比兩廂版的福克斯寬敞許多,畢竟車身尺寸比兩廂版的福克斯要大一些。


至於駕駛輔助、自動泊車、語音控制等科技配置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是否需要,要看個人喜好和預算,什麼配置有用在每個人心中的權重是不同的,自己衡量就好。


"

“15萬上下什麼車最好?”這是一個沒有結果的話題,但倘若是“15萬上下什麼車最有樂趣”,那麼我會毫不遲疑地說出福克斯ST Line這個名字。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去年我曾在城市和賽道兩次體驗過福克斯ST Line,這是一臺能夠讓人嘴角情不自禁上揚的好車。它的底盤調校完美到挑不出任何瑕疵,以至於同樣宣揚運動的領克03、本田思域在福克斯ST Line面前都黯然失色。記得當時做了一期領克03對比福克斯ST Line的選題,我承認領克03的操控是不錯,但上了賽道,每過一個彎角就會被福克斯ST Line甩出半個身位,所以我說任何溢美之詞來形容福克斯ST Line的操控都不過分。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可現實是殘酷的,我欣賞的車往往不是多數人需要的。他們要的僅僅是從A點到B點的移動工具而已,並且底盤離地間隙是唯一的購車需求,所以新一代福克斯在上海街頭的能見度還不如法拉利。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長安福特推出了福克斯Active這款車。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福克斯Active廠商給的定位是SUV,不過我怎麼看也是抬高底盤的福克斯而已。雖說這車給我的初印象是挺漂亮的,加了offroad外觀套件隱隱有點WRC賽車的味道,但要說是一輛SUV多少還是有些違和感的。當然,不管叫什麼只是個名號罷了,車才是重點。


關於內飾、配置就不再贅言了,這兩方面福克斯Active與普通福克斯以及福克斯ST Line並無二致,最顯著的區別還是在駕駛方面。


拿到車之前,我並沒有過多的想法,以為就是簡單抬高了底盤而已。開了幾個街區後,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福克斯Active和福克斯ST Line完全是兩回事。

福克斯ST Line的底盤是那種極為緊繃的感覺,路面任何狀況都會毫無保留地傳遞到屁股上,哪怕是一個接縫、一個井蓋。想舒緩地駕駛幾乎不可能,時時刻刻催促著去戰鬥,就像是黑幫大哥,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給你來上一槍。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而福克斯Active開起來就緩和許多,懸架的行程要長不少,能感覺到避震在努力地過濾來自路面的顛簸,雖然前橋還是有些細碎的顫動,總體還是能歸為舒適那一類。更多的顧及舒適意味著勢必捨棄一部分操控性,福克斯Active側傾來得比預想中的大,車身姿態也不如ST Line那樣乾淨利索,車尾感覺略顯笨重。


215/50 R18 固特異御乘Efficient Grip輪胎抓地肯定是不如ST Line上那套米其林PS4的,極限來的比較早,入彎和出彎都趨向於轉向不足。經過一段山路,本想著找點樂子。無奈,稍稍放肆的動作,輪胎就開始抗議了。


這樣的調校是好事麼,我覺得除我之外,對大多數人是好的,安靜、舒適的車內氛圍能夠讓更多的人為之買單。而操控有多少人在乎呢,又有多少人願意花錢在操控上呢,也就是嘴上說說罷了。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福克斯Active的引擎和變速箱還是1.5T+8AT那套,不過排放標準升級到了國六,為此也犧牲了10匹馬力,或許這樣會對北極熊有好處,或許吧。


開起來的感覺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油門調校地比較靈敏,所以剛剛上手覺得這車還有點小生猛。不過多踩幾腳地板油後,感覺也就這樣了,不要奢望什麼後段爆發,小排量渦輪引擎大多如此。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駕駛模式有五種可選,其中標準、經濟、運動的區別主要在於油門的靈敏度,運動會更靈敏一點,踩到一半就可以釋放90%的動力,反之經濟模式就會更頓一些。此外還有防滑和簡陋路面模式,這是為了應付泥地、雪地、沙石地等低附著路面,EPS會允許前輪在一定程度內打滑,此外降低油門靈敏度。


變速箱的平順性和響應性尚可,只是換擋速度本身稍稍慢了一些,先前開ST Line也有這種情況。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空間表現和兩廂版的福克斯沒有什麼差別,日常足夠用。座椅是比較舒服,只是包裹性有些差,激烈駕駛時都要靠左腿把身體頂著,不過ST Line也是這樣,希望以後能換個好點的座椅,至少駕駛座要能把人固定住。後備廂是要比兩廂版的福克斯寬敞許多,畢竟車身尺寸比兩廂版的福克斯要大一些。


至於駕駛輔助、自動泊車、語音控制等科技配置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是否需要,要看個人喜好和預算,什麼配置有用在每個人心中的權重是不同的,自己衡量就好。


放棄運動提升舒適的福克斯Active 只為迎合消費者


福克斯Active更魁梧、更舒適、更安靜,是能夠打動更多消費者,若朋友問起,我也會推薦這款車。但我自己依舊喜歡福克斯ST Line,當然更加期待福克斯ST進入國內,那車看著真叫人心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