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十二景丨涪江晚渡

涪江 浩瀚 雞湯 鬼馬先森 2017-04-11

渡頭歲月

一城分峙東西,清波劃開是兩個不一樣的世界。河東桑麻盛,雞鳴犬吠草民舍;河西車馬喧,樓閣街巷富人家;渡船往來江面,農人市上賣花。這曾是遂寧最真實的寫照。

遂寧十二景丨涪江晚渡

涪江一橋通車之前,兩岸雖有各種板木橋樑,但都因為江流險阻時常中斷而不能成氣候,唯有渡船悠悠,載著兩岸人們的歲月,用不可計數的往返將一座城市的悲歡聯通古今。

有渡船的城市,才是完美的城市。渡船悠悠的城市傍晚,才是滌盪心靈的絕美畫卷。

觀音湖沒有蓄水之前,涪江古渡頭兩岸灘頭卵石密佈,蘆葦從岸邊伸進江心,連綿成片。渡船從此岸的青綠的蘆葦之間駛出,在彼岸的隱入彼岸的清蒼。煙輕水闊,饒有情趣。

遂寧十二景丨涪江晚渡

葦裡情懷

盛夏日暮時分,斜陽晚照,市上賣花賣菜的人們常避於蘆葦中間歇涼談天。一見渡船靠岸,便從蘆葦中爭出呼渡,聲雜兩岸,備極生動。

人在在茂密芊細的蘆葦蕩中,在滔滔浩瀚的涪水畔,不禁想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句子。

透過接天無窮碧的蘆葦,彷彿能看到那所謂伊人,身影娉婷的走在夕陽晚風之中,翹首的盼著、等待著撐篙採蓮的意中男子。男子歸來,遠遠地看見心愛的人立在蘆葦之中,無山無岸宛在水中央,愛情由是才顯得溫婉浪漫。

江裡艄公漁人的調子,岸上牧童橫牛背的笛音。主婦半是埋怨半是幸福的喚男人吃飯,船上船下的熟人點頭嬉笑的迴應。渡船咿咿呀呀的搖曳聲,縴夫們高亢、渾厚節奏十足音韻鏗鏘的號子……這些因為江流宛轉以及對於人世浮沉的不屈,在今人看來積貧無助時候迸發出來的樂章,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此景美不勝收使人遐想不已,難怪遂州十二景唯有涪江晚渡使人流連追慕。

宋人餘玠有詩描繪晚渡情景曰:“自是晚來歸興急,江頭爭上夕陽船”。張鵬翮榮歸故里,曾在此登船東渡訪友,見此情景亦有詩曰:“春風澹盪古東川,楝子花開綠滿田。百福暝鍾空象外,九蓮明月印溪前。天清鶴語山頭樹,日暮人喧渡口船。鐵馬嘶風煙水闊,衡門歸去似神仙”!

晚渡之所以美,一是因為收穫,一是因為平安。船上奔忙生計的人嚮往靠岸,在疲憊之中渴望著家的燈火清淡,曰歸曰歸最是一家人的企盼。

晚渡之所以美,一是因為斜陽,一是因為歸鳥。斜陽不熱烈、不急躁,劈波斬浪的豪邁於是在晚照家聲裡變得柔情溫婉。歸鳥來去自由,已經不在嘰嘰咋咋的啼叫,偶爾幾聲老鴉鳴,喚來雛鳥傍翅飛,岸頭山妻稚子又何嘗不是如此。

遂寧十二景丨涪江晚渡

新城月夜

涪江兩岸世代居住的鄉民,淳樸善良。渡船如一葉並不寬敞,人們上船下船,禮讓三先,扶老攜幼,相敬如賓,載百代過客東來西往,始終相安無事。

晨光中,對岸農舍裊裊炊煙隨風飄蕩,城裡精於算計的婦人,常在渡頭等著賣菜人家帶著露珠的擔子,笑呵呵的買上一把最新鮮的菜蔬,安排其一家人的生計。

上世紀中葉,涪江一橋正式通車,從此天塹變通途,河東也終於在汽車輪子上迎來了自己發展的春天,幾個世紀承載著遂寧人早出晚歸的涪江古渡成為歷史。

也只有年紀極大的人們還依稀記得,昔日裡渡口那位年老的擺渡艄公,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立於舟尾,手持一根長竹篙,輕點岸邊石崖,船便離了岸。行至江心,雖遇急流漩渦接二連三湧來,然艄公目光不亂,全不驚慌,穩穩當當地蕩槳划水撐篙,把鄉親們一個個安然送上碼頭。

曾經繁華熱鬧的蘆葦地已經是清波一片,蘆葦不知何時換做一塘青蓮,夏天暮色中,微風吹送田田渺茫,彷彿遠處高樓上依稀的歌聲似的!渡頭已經不在,舊地如涅盤的鳳凰,重新煥發出嶄新的生機和力量。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嬌憨化作一池“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的愜意照進兩岸參差的高樓倒影。

古渡鳧鳧小舟輕,蒼翠微茫江濤平。

東岸菜熟西岸賣,童子歌成鴨子評。

一葉往返通澤國,數帆來去擁舊城。

曰歸曰歸晚照裡,芙蕖白裙清月光。

特別鳴謝:

著名書法家高遠樹教授為本文題字;

遂寧市檔案局(館)供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