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把阿里誇成“中國版谷歌”的福布斯作者,竟給阿里拍過廣告

福布斯 Google 文章 市場營銷 科技動態早知道 科技動態早知道 2017-10-13

近日,大批國內媒體以《福布斯:為什麼阿里巴巴比百度更像“中國的谷歌”?》為題,轉載了一篇源自福布斯官網的文章。該文章發佈於9月27日,題為《7 Reasons Alibaba is Becoming More Like 'China's Google' than Baidu》,作者Mark Tanner。

在阿里巴巴成立達摩院並宣佈3年內投入1000億人民幣研發新技術的當下,這篇文章的大肆傳播可謂正逢其時。然而深究之下,這篇文章卻是令人尷尬到臉酸。

首先,文章作者Mark Tanner之於福布斯,屬於“CONTRIBUTOR”的角色,也就是投稿者,而非福布斯聘用的記者、編輯。或許就是因為怕大家看不懂,在這篇文章的頁面中,福布斯網站還特意在作者署名底下標註了一句“Opinions expressed by Forbes Contributors are their own”,意為“文中觀點僅代表投稿者本人立場,福布斯網站僅為發佈平臺”。不料,當文章遠渡重洋傳到中國以後,卻被直接冠以福布斯之名——請問有誰問過福布斯的意見沒?

尷尬!把阿里誇成“中國版谷歌”的福布斯作者,竟給阿里拍過廣告

而這還不是最讓人尷尬的。

在原文頁面點開作者Mark Tanner的個人介紹,亮點就來了——

作者稱,自己在中國上海創辦了一個名為“ChinaSkinny”的品牌策劃機構,為超過100個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上提供策略、調研和數據。他本人更曾在2016年,主持了阿里巴巴集團對外介紹“雙十一”的宣傳視頻(原文:I was selected by Alibaba to anchor their promotional video introducing Single’s Day in 2016.)。

尷尬!把阿里誇成“中國版谷歌”的福布斯作者,竟給阿里拍過廣告

筆者通過搜索引擎找到了由Mark Tanne創辦的公司“China Skinny”的官方網站。這個域名為http://www.chinaskinny.com的網站目前已經無法打開,不過,通過網頁快照依然可以瀏覽到該網站曾經發布的信息。其中就包括一篇題為《中國目前最大最激動人心的雙十一來了》的文章,作者為Mark Tanne,發佈於2016年11月9日,也就是“雙十一”前夕。

尷尬!把阿里誇成“中國版谷歌”的福布斯作者,竟給阿里拍過廣告

由此看來,Mark Tanne不但親自主持了阿里巴巴推廣“雙十一”的視頻,還專門撰寫了一篇文章為其吆喝。除此之外,其個人或其創辦的公司是否還給阿里巴巴提供了更多的商業服務,也未可知。

回到這篇把阿里巴巴誇成“中國版谷歌”文章。為何Mark Tanner在發表文章的同時,要在個人信息欄自曝其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關係?這實際上並不難理解。

毫無疑問,作者在評論中與所提及的主體存在利益相關關係,會影響到其評論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因此,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路透社等在內的權威媒體普遍有硬性規定,作者必須告知其與文中提及者的利益關係。福布斯網站作為內容的發佈平臺,自然也會對投稿者作出規定,要求申明利益相關關係。

此外,對於作者自身來說,公開聲明利益相關,既可以說是作者對於自己的評論與讀者負責的一種做法,也可以說是一種規避風險、自我保護的手段。這正如許多網友在知乎答題,會特意申明一句“利益相關:XXXX”,其中的“內涵”在於:由於我已經事先主動聲明瞭利益相關關係,暗示了我所發表的意見“可能”並不完全公正和客觀,你需要對我的動機和立場以及內容本身做出自己的判斷。因此,主動聲明利益相關,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發表廣告內容的一種“免責聲明”。

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這篇題為《7 Reasons Alibaba is Becoming More Like 'China's Google' than Baidu》,不排除是一篇赤裸裸的“軟文”,而作者Mark Tanne似乎也並不避諱這一點。

在這篇文章中,Mark Tanne從技術水平、大數據、價值觀等方面,對阿里巴巴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文章還稱,“市場研究和營銷機構China Skinny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網絡消費者的習慣與西方網絡消費者截然不同。對西方用戶而言,谷歌是他們進行在線搜索的首要場所;但對中國用戶而言,他們使用的並不是百度,而是阿里巴巴。”耐人尋味的是,文章提到的China Skinny,也正是作者Mark Tanne創辦的品牌策劃機構。由此來看,China Skinny還有可能曾經在其產出的調研報告中,提供對阿里巴巴有利的結果和結論。

說句公道話,在阿里巴巴股價一路長紅,市值漲破4700億美元的當下,把它誇成“中國版谷歌”,甚至說阿里巴巴“碾壓亞馬遜”、“引領中國公司趕超美國”,甚至馬雲在2017雲棲大會上說阿里成立達摩院,未來“必須超越微軟”……這些都是很難讓人站出來說一句“不服”的。只不過,邀請自家“乙方”撰寫軟文投稿福布斯,最終還腆著臉冠以福布斯之名“出口轉內銷”,這一連串公關手段就有些讓人尷尬了。以阿里巴巴今時今日的身價,何必如此自降身份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