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隰縣,為什麼說是一個可以上“西天”的地方?

佛像 說文解字 晉文公 劉淵 志行天下 2017-06-27

“隰”字的讀音為xi(音習),字意為新開墾的田地,或者是低溼的地方。 《詩經•國風》中有這樣的話:“山有榛,隰有苓”。《說文解字》中給出的解釋是:“隰,阪下溼也。”《爾雅•釋地》中的解釋是:“下溼曰隰”。

在山西,有這樣的一個名為隰縣的地方。縣名的緣由是怎麼來的?為什麼稱之可以上“西天”的地方呢?

山西隰縣,為什麼說是一個可以上“西天”的地方?

一、隰縣縣名由來

在黃土高原的殘垣溝壑中,呂梁山南麓有一個地處低窪處的縣城。周邊河流在此彙集,而後進入黃河。這塊低下溼窪三面環河的地方稱之為隰縣。

“隰”這個名稱,最早卻不是指的這塊地方。當時這裡是商朝屬下的一個小部落,西周分封諸侯時屬於諸侯國的蒲國。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被分封此地,稱之為蒲邑。戰國時期魏改名為蒲陽,漢朝時在此置蒲子縣。北魏孝文帝將此改名為長壽,北周在此置龍泉郡。直到隋統一全國後,在此設置隰州總管府,才開始以“隰”命名。

最初的“隰縣”,是西漢初年在今天柳林縣穆村設置的“隰城縣”,西晉年間又在今天汾陽市設置“隰城縣”。後爆發“八王之亂”,趁亂起兵建國的匈奴人劉淵在遷都平陽之前,曾將都城設置於蒲子。“隰”作為地名不斷南遷,最後在隋朝改長壽縣為“隰川縣”後,隰縣名字才最終定格,一直沿用至今。

當時的隰縣,稱之“隰州”,轄隰州、永和、浮山、石樓、蒲縣五縣,隰州之名歷經唐宋元明清,最後在民國元年(1912)5月,改隰州為隰縣。民國16年(1937)9月,山西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就設置在隰縣黃土村,轄汾西、霍縣、靈石、石樓、永和、隰縣、大寧、蒲縣、吉縣、鄉寧、臨汾、趙城、洪洞、襄陵等十五個縣。解放前山西九地委、九專署、九分區駐隰縣,轄周邊蒲縣、永和、汾西、洪桐、趙城、大寧、石樓等縣。1958年6月曾與大寧縣合併稱隰寧縣,後與蒲縣、永和、石樓合併組建呂梁縣。1961年又改回隰縣,一直至今。

山西隰縣,為什麼說是一個可以上“西天”的地方?

二、隰縣上“西天”的地方

為什麼說隰縣是可以上“西天”的地方?

就因為在隰縣城南有一座寺廟名為聖境寺,當年是隰州城內最大的寺院之一,為河東巨剎,“結構宏敞,規模宏偉。前有東嶽行宮,後有諸佛寶殿。其朱幡華蓋,碧馬金輪,繪塑之盛,稱巨觀焉!”

在隰縣城西,亦有寺廟一座,其大雄寶殿內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千佛庵。這些佛像精巧玲瓏、貼金敷彩。門額題有“道入西天”,故又稱之為“西天”。但與聖境寺殿內的精湛懸塑及彩繪相比,只能屈居其次,所以又被稱為“小西天”,聖境寺被稱為“大西天”。

可惜的是,聖境寺在民國6年(1917)被改建為省立第九中學,部分祠廟被拆除,改建為校舍教室等。後經戰亂,其內又駐紮軍隊,再度遭到破壞。建國後改為師範學校,寺院內建築絕大部分被逐步拆除。20世紀六七十年代,學校還有許多辦公場所用的是老佛殿。十年動亂後古寺廟已經蕩然無存,遺址是今天隰縣第四中學。當地老人回憶,寺廟佔地百畝以上,殿中精湛的彩繪和懸塑工藝水準在千佛庵之上,現在只剩下一座小配殿和殿前兩棵古木。

如今頗具規模的隰縣師範只是當年聖境寺的一部分而已。

“大西天”現已難尋,欲“上西天”一覽西天聖境,也就只能依靠“小西天”了。

山西隰縣,為什麼說是一個可以上“西天”的地方?

三、小西天探祕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地處鳳凰山巔,為明朝東明禪師創建於崇禎二年(1629)。

若要登臨西天,必須經通天橋,踏240級臺階,穿過長長的甬道,才能夠“道入西天”。

寺院分上下兩院,雖自成體系卻又渾然一體。下院無量殿坐西朝東,殿內木雕樓閣及數十尊銅鑄佛像。韋馱殿與其隔院相對,主像韋陀是整塊楠木雕刻而成。

全寺精華集於上院,為大雄寶殿內的“西天”極樂世界。

步入大雄寶殿,迎面一字排開五個內部相連的佛龕,藥師、彌陀、釋迦、毗盧、彌勒結跏跌坐於龕內蓮臺之上。諸佛均通身貼金,兩側有脅侍菩薩侍立,上身半裸,披掛瓔珞,下穿朱裙,赤足立於蓮蕊之上。四周皆以綠色背景相襯,眾弟子一邊五尊,分列於殿內兩側,神態各異,造型奇特。

大殿為“徹上露明造”,內部樑架外露,沒有天花板相隔。在滿殿堂之上,無論是樑、檁、椽、柱、枋、材、鬥,還是山牆、內簷、脊角以及屋頂,皆佈滿懸塑,嚴密無隙遮掩了雜亂的內部樑架。

置身其中,宛如佛國仙宮、洞天福地,小橋流水、舞榭歌池、天宮樓闕、亂石峭巖、名花異草,均層層疊疊,密佈其間。仰首一覽西天聖境。

山西隰縣,為什麼說是一個可以上“西天”的地方?

四、感悟步入西天

須彌山上霧靄飄逸,彩雲繚繞,七寶蓮池水波盪漾,舟船、仙鶴遊弋其間,亭臺樓閣鱗次櫛比,各種珍奇異獸奔馳紫竹華林之間,伎樂菩薩緩歌慢舞,絲竹管絃,仙樂嫋嫋在佛國迴旋,飛天在瓊樓玉宇間鮮花四散,綵帶飄揚,長袖輕佛......

凡是佛教經典涉及到的,在懸塑中應有盡有。

殿內佛像高大有三米多,小可置於掌上,佈局合理,上千佛像有條不紊在有限的空間中表現出神祕莫測的西方極樂世界。

在昏暗的殿堂內配上香火繚繞的氛圍,似乎真步入西天,感受佛國極樂。

這些繪塑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到清順治十三年(1656)的懸塑,歷經三百多年依舊完整如新。明朝末年宗教藝術急劇衰退,佛教造像趨於呆滯,但小西天彩塑卻如鶴立雞群般獨樹一幟。

大殿樑架中的彩繪更是彌足珍貴,用瀝粉貼金製作,為明清建築中彩畫最高等級,乃皇室專用。

在感悟“小西天”精緻美觀的同時,似乎更對於“大西天”有種想象,規模更大,更加精美,幾乎不敢想象。在小西天那一百六十多平方米的殿堂內的彩塑,被稱之“懸塑絕唱”。

在這個可以“上西天”的地方,還有著當年匈奴人被同化在此繁衍生息的說法。至今的一些地名,諸如上下胡城、胡結社、陽頭神、胡兒塬、上下陽德、路家峪、曹家莊、曹城、古縣、去延村、龐村等村子曾經是匈奴人居住漢化的地方。

山西隰縣,為什麼說是一個可以上“西天”的地方?

責編:武 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