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眼中的佛教超勝處

梁啟超眼中的佛教超勝處


我們在切入主題之前,首先要知道何為佛教?

佛陀在《別解脫經》中講過:“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就是行持一切善法,斷除一切罪惡,調伏自己的心,這即是真正的佛教。

由此可見,世界上的宗教思想雖有許許多多,但為人類文明、為整個社會完全無我奉獻的,才是佛教的精神。而今天我在此跟大家共同探討的,也正是這種精神內涵。

一、梁啟超眼中佛教的超勝之處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獨善;是入世,不是厭世;是無量,不是有限——這四點,並不是我這個出家人的見解,而是近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梁啟超先生,在《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一文中提出的。

1、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佛教具有崇高的智慧、無上的大悲,是智悲雙運的一種信仰。儘管信佛的個別人可能帶有迷信色彩,但這不是佛教的過失,而是人的過失。佛陀從初發心到積累資糧,直至最終現前二身果位,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恆時都是以轉迷成智為目標。佛陀還親自告誡弟子:“不知佛而自謂信佛,其罪尚過於謗佛者。”因此,佛教的信仰並不是盲目的迷信。

2、佛教是兼善,不是獨善

佛教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只是燒香拜佛、搞些簡單儀式。實際上,佛教的真正內涵是度化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以大慈大悲的菩提心來攝受他們。這樣的精神和行為,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行善之舉。而且佛教所體現出來的大悲心,其範圍不僅僅只有人類,而是要將所有的生命,都當作自己的父母來對待。這種境界究竟有多偉大,通過與其他宗教或非宗教的高尚思想進行對比,就可以完全體會到。

3、佛教是入世,不是厭世

信仰佛教,並不是人生遇到了挫折,就對世間生起厭離心,萬念俱灰、走投無路之下,才選擇學佛乃至出家的。現在有些人認為學佛就是避世,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在大乘佛教的理念中,就算為了一個眾生離苦得樂,哪怕付出自己最寶貴的生命,甚至入地獄感受無量痛苦也心甘情願,那世間上的一點區區小苦,又怎麼不能忍受呢?

4、佛教是無量,不是有限

佛教承認來世存在,不像唯物論所認為的,人死如燈滅,死後猶如火滅了、水乾了、燈熄了一樣,一無所有。實際上,生命在無邊的輪迴中會一直延續不斷、不停流轉,故我們要為了來世的長久安樂著想,不能只耽著眼前的暫時苦樂。當然,這個道理,大家要通過長期學習才會明白,不是我用三言兩語就能讓你恍然大悟的。

梁啟超先生的這篇文章,我以前曾看過,今天之所以在此引用,是因為你們都是知識分子,擁有一定的學識和聰明才智,依靠他的這番話語,也許有人會重新思考佛教的真諦。

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創始者是釋迦牟尼佛,2002年,我在廈門用了五個月的時間,翻譯過一部三十多萬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裡面記載了佛陀無量劫來為利益眾生而行持六度萬行的整個經歷。在那次翻譯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一次又一次付出頭目腦髓,就是為了換取無上的智慧結晶,開啟我們的智慧眼目。這一點讓我從心坎深處,對佛陀生起了不可退轉的信心。

現在有人覺得釋迦牟尼佛跟印度的甘地等差不多,這是對佛陀生平一無所知的表現。其實這樣的佛陀,不少世間上的名人也承認他無與倫比。比如,亞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詩人泰戈爾(Tagore Rabindranath,1861-1941)曾說:“我認為釋迦牟尼佛,乃世上最偉大的聖哲!”魯迅先生的朋友許壽棠,在《亡友魯迅印象記》中也講過:魯迅從日本留學歸國後,1914年開始大量閱讀佛教典籍,努力研究佛學。這一年,他購買的佛書多達七八十本,其中有《釋迦成道記》、《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瑜伽師地論》、《大唐西域記》、《玄奘法師傳》、《高僧傳》、《閱藏知津》等。有一次,他對許壽棠感慨地說:“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

對魯迅先生的這段話,我後來也思考過。雖然他的有些言辭,個別人恐怕不愛聽,但真正有道理的語言,後人也不得不接受。尤其是對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的當今,他所預見的某些現象,以及對此提出的批評,確實具有深遠意義。像這樣的思想家、文學家,對釋迦牟尼佛的悲心、智慧乃至整個學說,尚且都高度讚歎的話,那其他對佛陀一知半解的人,就更沒有資格隨意詆譭了。假如你實在不想承認佛教,那也需要進行研究,如果沒有徹底瞭解,便沒有權力去肆意評價。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61)也講過:“千萬不可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

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對佛教毫無瞭解,就口口聲聲批評、否認。要知道,佛教的教理甚深如大海、廣大如虛空,就算你是高等學校的老師或學生,想用一般的分別念去駁倒它,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古往今來,有無數哲學家、科學家、理論學家都交口稱讚佛陀的功德,所以,佛陀的功德並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樣膚淺。

前段時間我翻閱《大寶積經》時,看到幾品著重宣講了佛身不可思議、佛語不思議、佛智慧不可思議的功德。當了解到這些功德後,自己生起了極大歡喜心,只可惜許多人沒聽過這樣的道理。此外,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中,也通過闡述緣起空性的道理,間接讚歎了宣說緣起者的本師釋迦佛,讓我們明白在這個世間上,除了佛陀以外,任何人都難以開啟這樣的法門。

當然,對佛教不太瞭解的人,也許會以不解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認為佛陀不一定有如是偉大,他的教法不一定有如是深廣。但不管你怎麼想,我都希望你先潛心研究佛教之理,在此過程中,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甚至會被佛法的甚深所折服。以前我看過一本書叫《幸福的藍本》,裡面就講了一位雷斯·戴維斯(Thomas William Rhys Davids, 1843-1922)博士,他是英國著名神父的兒子。最初他鑽研佛教的初衷,是想證明相較於佛教,基督教所具有的“優越性”。後來他這個任務雖失敗了,但卻取得了比預期還要大的勝利——他成為了一名佛教徒。通過長期的深入研究,佛教真理讓他口服心服,於是他發心將巴利文佛典翻譯成英文,令數以千計的西方人第一次接觸到了珍貴的佛法,對利益眾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樣的人,如今相信也不在少數——為了破斥或推翻佛教,利用漫長的時間作研究,最後卻臣服在佛教真理的腳下。所以,大家第一個應當明白的是什麼?就是佛教的甚深廣大之處。這一點並不是我們佛教徒自贊毀他,而是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上,通過觀察所得出的真實結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