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

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三武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之難,曾給蓬勃發展的漢傳佛教以毀滅性的打擊。其中,北周武帝之所以滅佛的關鍵性人物即為衛元嵩。

衛元嵩,益州成都府新繁縣人。“少不事家產,潛心至道,明陰陽曆算,時人鮮知之”(楊楫《元包經序》)在佛教流行的樑末(約公元555年),他20歲左右即往峨眉山黑水寺出家,為無名法師弟子,後曾住成都野安寺。當時佛教席捲全國,隨之泥沙俱下,僧人多追逐聲名榮利,聰明秀出的衛元滿也受了這種“下海”風影響。

"

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三武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之難,曾給蓬勃發展的漢傳佛教以毀滅性的打擊。其中,北周武帝之所以滅佛的關鍵性人物即為衛元嵩。

衛元嵩,益州成都府新繁縣人。“少不事家產,潛心至道,明陰陽曆算,時人鮮知之”(楊楫《元包經序》)在佛教流行的樑末(約公元555年),他20歲左右即往峨眉山黑水寺出家,為無名法師弟子,後曾住成都野安寺。當時佛教席捲全國,隨之泥沙俱下,僧人多追逐聲名榮利,聰明秀出的衛元滿也受了這種“下海”風影響。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據道宜《續高僧傳》記載,衛元嵩曾於夜靜時分問師父說:“世人洶洶,貴耳賤目即知皁白,其可得哉?”無名知曉其意,點撥道只有狂放不羈才能獲得聲譽。衛元嵩隨後果然便瘋瘋顛顛起來,他四處周遊,每到一處,後面總跟著一群人看稀奇。衛元嵩富於文才,寫了許多通俗的佛教文學歌謠,現在敦煌文書裡還存有《十二因緣六字歌詞》等作品,可見其歌謠曾頗為流行,可惜的是其所作千字詩,今只留下“龍首青煙起,長安一代丘”十字。

"

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三武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之難,曾給蓬勃發展的漢傳佛教以毀滅性的打擊。其中,北周武帝之所以滅佛的關鍵性人物即為衛元嵩。

衛元嵩,益州成都府新繁縣人。“少不事家產,潛心至道,明陰陽曆算,時人鮮知之”(楊楫《元包經序》)在佛教流行的樑末(約公元555年),他20歲左右即往峨眉山黑水寺出家,為無名法師弟子,後曾住成都野安寺。當時佛教席捲全國,隨之泥沙俱下,僧人多追逐聲名榮利,聰明秀出的衛元滿也受了這種“下海”風影響。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據道宜《續高僧傳》記載,衛元嵩曾於夜靜時分問師父說:“世人洶洶,貴耳賤目即知皁白,其可得哉?”無名知曉其意,點撥道只有狂放不羈才能獲得聲譽。衛元嵩隨後果然便瘋瘋顛顛起來,他四處周遊,每到一處,後面總跟著一群人看稀奇。衛元嵩富於文才,寫了許多通俗的佛教文學歌謠,現在敦煌文書裡還存有《十二因緣六字歌詞》等作品,可見其歌謠曾頗為流行,可惜的是其所作千字詩,今只留下“龍首青煙起,長安一代丘”十字。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就這樣過了20多年,衛元嵩覺得蜀地狹小不能展其抱負,便與其兄商量要上京城長安與國士們一比高下,其兄卻說:“王褒、庾信名振四海,你一個和尚家,何必去自取折辱?”衛元嵩認為這些國士不過多讀了幾本書、會寫幾篇文章罷了,沒有什麼雄才大略。到了長安以後,衛元嵩經舊友介紹認識了很多顯貴名士。王子晉在《仙筆》說衛元嵩“過太華山,遇異人,授以按摩之術。”衛元嵩因而對道教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在長安與道士張賓結交為友,又換上了道袍。衛元嵩好言將來事,都有證驗,所以不久便影響很大。

"

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三武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之難,曾給蓬勃發展的漢傳佛教以毀滅性的打擊。其中,北周武帝之所以滅佛的關鍵性人物即為衛元嵩。

衛元嵩,益州成都府新繁縣人。“少不事家產,潛心至道,明陰陽曆算,時人鮮知之”(楊楫《元包經序》)在佛教流行的樑末(約公元555年),他20歲左右即往峨眉山黑水寺出家,為無名法師弟子,後曾住成都野安寺。當時佛教席捲全國,隨之泥沙俱下,僧人多追逐聲名榮利,聰明秀出的衛元滿也受了這種“下海”風影響。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據道宜《續高僧傳》記載,衛元嵩曾於夜靜時分問師父說:“世人洶洶,貴耳賤目即知皁白,其可得哉?”無名知曉其意,點撥道只有狂放不羈才能獲得聲譽。衛元嵩隨後果然便瘋瘋顛顛起來,他四處周遊,每到一處,後面總跟著一群人看稀奇。衛元嵩富於文才,寫了許多通俗的佛教文學歌謠,現在敦煌文書裡還存有《十二因緣六字歌詞》等作品,可見其歌謠曾頗為流行,可惜的是其所作千字詩,今只留下“龍首青煙起,長安一代丘”十字。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就這樣過了20多年,衛元嵩覺得蜀地狹小不能展其抱負,便與其兄商量要上京城長安與國士們一比高下,其兄卻說:“王褒、庾信名振四海,你一個和尚家,何必去自取折辱?”衛元嵩認為這些國士不過多讀了幾本書、會寫幾篇文章罷了,沒有什麼雄才大略。到了長安以後,衛元嵩經舊友介紹認識了很多顯貴名士。王子晉在《仙筆》說衛元嵩“過太華山,遇異人,授以按摩之術。”衛元嵩因而對道教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在長安與道士張賓結交為友,又換上了道袍。衛元嵩好言將來事,都有證驗,所以不久便影響很大。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 ,衛元嵩以黃老微言向宇文邕獻策20道,大受寵信,“賜爵持節為蜀郡公,武帝尊禮,不敢臣之。”(楊輯序)他憑藉自己的巨大影響,和道士張賓聯合,數次請求抑制佛教,清洗無行富僧,周武帝原本信佛後見佛教氾濫已危及國家的經濟政治基礎,況且又有讖言說黑衣(當時和尚穿黑衣)當稱王,使他對僧人心存憎忌。不過,因為當時佛教信徒太多了,未敢輕舉妄動,便調和三教,多次進行三教優劣的辯論。

"

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三武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之難,曾給蓬勃發展的漢傳佛教以毀滅性的打擊。其中,北周武帝之所以滅佛的關鍵性人物即為衛元嵩。

衛元嵩,益州成都府新繁縣人。“少不事家產,潛心至道,明陰陽曆算,時人鮮知之”(楊楫《元包經序》)在佛教流行的樑末(約公元555年),他20歲左右即往峨眉山黑水寺出家,為無名法師弟子,後曾住成都野安寺。當時佛教席捲全國,隨之泥沙俱下,僧人多追逐聲名榮利,聰明秀出的衛元滿也受了這種“下海”風影響。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據道宜《續高僧傳》記載,衛元嵩曾於夜靜時分問師父說:“世人洶洶,貴耳賤目即知皁白,其可得哉?”無名知曉其意,點撥道只有狂放不羈才能獲得聲譽。衛元嵩隨後果然便瘋瘋顛顛起來,他四處周遊,每到一處,後面總跟著一群人看稀奇。衛元嵩富於文才,寫了許多通俗的佛教文學歌謠,現在敦煌文書裡還存有《十二因緣六字歌詞》等作品,可見其歌謠曾頗為流行,可惜的是其所作千字詩,今只留下“龍首青煙起,長安一代丘”十字。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就這樣過了20多年,衛元嵩覺得蜀地狹小不能展其抱負,便與其兄商量要上京城長安與國士們一比高下,其兄卻說:“王褒、庾信名振四海,你一個和尚家,何必去自取折辱?”衛元嵩認為這些國士不過多讀了幾本書、會寫幾篇文章罷了,沒有什麼雄才大略。到了長安以後,衛元嵩經舊友介紹認識了很多顯貴名士。王子晉在《仙筆》說衛元嵩“過太華山,遇異人,授以按摩之術。”衛元嵩因而對道教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在長安與道士張賓結交為友,又換上了道袍。衛元嵩好言將來事,都有證驗,所以不久便影響很大。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 ,衛元嵩以黃老微言向宇文邕獻策20道,大受寵信,“賜爵持節為蜀郡公,武帝尊禮,不敢臣之。”(楊輯序)他憑藉自己的巨大影響,和道士張賓聯合,數次請求抑制佛教,清洗無行富僧,周武帝原本信佛後見佛教氾濫已危及國家的經濟政治基礎,況且又有讖言說黑衣(當時和尚穿黑衣)當稱王,使他對僧人心存憎忌。不過,因為當時佛教信徒太多了,未敢輕舉妄動,便調和三教,多次進行三教優劣的辯論。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武帝親定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又因打算統一河北而須增兵籌餉,終於在建德三年初斷、建德五年普禁佛道二宗,“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勒令僧道還俗。關山東西數百年來佛寺掃地以盡,將四萬所寺廟賜與王公為宅第,毀像焚經無數,300萬和尚被逼還俗,沒收了大量的財寶。

雖然普禁佛道,實際上主要是針對佛教徒的,道教不過是殃及而已。衛元嵩是武帝的紅人,當然沒有被勒令還俗,但也受到影響,處境艱難,不得已於建德三年回到成都,晚年定居什邡,北周靜帝時死於什邡,被葬於縣衙東側。衛元嵩竭力向武帝遊說而導致了這次法難,所以僧侶將他視作佛門大叛徒和不共戴天的敵人,一千多年來攻擊咒罵有加。道士們也因道教未能倖免而摒棄了他,他實際成了佛門道冠都在唾棄的人物。

"

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三武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之難,曾給蓬勃發展的漢傳佛教以毀滅性的打擊。其中,北周武帝之所以滅佛的關鍵性人物即為衛元嵩。

衛元嵩,益州成都府新繁縣人。“少不事家產,潛心至道,明陰陽曆算,時人鮮知之”(楊楫《元包經序》)在佛教流行的樑末(約公元555年),他20歲左右即往峨眉山黑水寺出家,為無名法師弟子,後曾住成都野安寺。當時佛教席捲全國,隨之泥沙俱下,僧人多追逐聲名榮利,聰明秀出的衛元滿也受了這種“下海”風影響。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據道宜《續高僧傳》記載,衛元嵩曾於夜靜時分問師父說:“世人洶洶,貴耳賤目即知皁白,其可得哉?”無名知曉其意,點撥道只有狂放不羈才能獲得聲譽。衛元嵩隨後果然便瘋瘋顛顛起來,他四處周遊,每到一處,後面總跟著一群人看稀奇。衛元嵩富於文才,寫了許多通俗的佛教文學歌謠,現在敦煌文書裡還存有《十二因緣六字歌詞》等作品,可見其歌謠曾頗為流行,可惜的是其所作千字詩,今只留下“龍首青煙起,長安一代丘”十字。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就這樣過了20多年,衛元嵩覺得蜀地狹小不能展其抱負,便與其兄商量要上京城長安與國士們一比高下,其兄卻說:“王褒、庾信名振四海,你一個和尚家,何必去自取折辱?”衛元嵩認為這些國士不過多讀了幾本書、會寫幾篇文章罷了,沒有什麼雄才大略。到了長安以後,衛元嵩經舊友介紹認識了很多顯貴名士。王子晉在《仙筆》說衛元嵩“過太華山,遇異人,授以按摩之術。”衛元嵩因而對道教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在長安與道士張賓結交為友,又換上了道袍。衛元嵩好言將來事,都有證驗,所以不久便影響很大。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 ,衛元嵩以黃老微言向宇文邕獻策20道,大受寵信,“賜爵持節為蜀郡公,武帝尊禮,不敢臣之。”(楊輯序)他憑藉自己的巨大影響,和道士張賓聯合,數次請求抑制佛教,清洗無行富僧,周武帝原本信佛後見佛教氾濫已危及國家的經濟政治基礎,況且又有讖言說黑衣(當時和尚穿黑衣)當稱王,使他對僧人心存憎忌。不過,因為當時佛教信徒太多了,未敢輕舉妄動,便調和三教,多次進行三教優劣的辯論。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武帝親定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又因打算統一河北而須增兵籌餉,終於在建德三年初斷、建德五年普禁佛道二宗,“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勒令僧道還俗。關山東西數百年來佛寺掃地以盡,將四萬所寺廟賜與王公為宅第,毀像焚經無數,300萬和尚被逼還俗,沒收了大量的財寶。

雖然普禁佛道,實際上主要是針對佛教徒的,道教不過是殃及而已。衛元嵩是武帝的紅人,當然沒有被勒令還俗,但也受到影響,處境艱難,不得已於建德三年回到成都,晚年定居什邡,北周靜帝時死於什邡,被葬於縣衙東側。衛元嵩竭力向武帝遊說而導致了這次法難,所以僧侶將他視作佛門大叛徒和不共戴天的敵人,一千多年來攻擊咒罵有加。道士們也因道教未能倖免而摒棄了他,他實際成了佛門道冠都在唾棄的人物。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其實當時,佛教確已到了必須加以揀選的地步,衛元嵩出自佛門,對僧人的腐化墮落了解得最為清楚,故他的現身說法說服力極大。武帝也正因此而尊崇利用他。 其次,他並不主張將僧人們趕盡殺絕,而是建議在京城建通道觀,選擇有名的僧人道士120人,著衣冠笏履,稱為通道觀學士。認為有一定數量的人研究佛理道法就夠了, 用不著蜂擁出家修道,這無疑是正確的。唐太子李建成的東宮學士陳子良就認為衛元嵩建議揀選僧人並不是“憎嫉昌顯,危身挾怨,故須除蕩以暢胸襟”,而是“為崇重教門,惡其渝濫”而已。這實在是難得的卓見。

"

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三武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之難,曾給蓬勃發展的漢傳佛教以毀滅性的打擊。其中,北周武帝之所以滅佛的關鍵性人物即為衛元嵩。

衛元嵩,益州成都府新繁縣人。“少不事家產,潛心至道,明陰陽曆算,時人鮮知之”(楊楫《元包經序》)在佛教流行的樑末(約公元555年),他20歲左右即往峨眉山黑水寺出家,為無名法師弟子,後曾住成都野安寺。當時佛教席捲全國,隨之泥沙俱下,僧人多追逐聲名榮利,聰明秀出的衛元滿也受了這種“下海”風影響。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據道宜《續高僧傳》記載,衛元嵩曾於夜靜時分問師父說:“世人洶洶,貴耳賤目即知皁白,其可得哉?”無名知曉其意,點撥道只有狂放不羈才能獲得聲譽。衛元嵩隨後果然便瘋瘋顛顛起來,他四處周遊,每到一處,後面總跟著一群人看稀奇。衛元嵩富於文才,寫了許多通俗的佛教文學歌謠,現在敦煌文書裡還存有《十二因緣六字歌詞》等作品,可見其歌謠曾頗為流行,可惜的是其所作千字詩,今只留下“龍首青煙起,長安一代丘”十字。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就這樣過了20多年,衛元嵩覺得蜀地狹小不能展其抱負,便與其兄商量要上京城長安與國士們一比高下,其兄卻說:“王褒、庾信名振四海,你一個和尚家,何必去自取折辱?”衛元嵩認為這些國士不過多讀了幾本書、會寫幾篇文章罷了,沒有什麼雄才大略。到了長安以後,衛元嵩經舊友介紹認識了很多顯貴名士。王子晉在《仙筆》說衛元嵩“過太華山,遇異人,授以按摩之術。”衛元嵩因而對道教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在長安與道士張賓結交為友,又換上了道袍。衛元嵩好言將來事,都有證驗,所以不久便影響很大。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 ,衛元嵩以黃老微言向宇文邕獻策20道,大受寵信,“賜爵持節為蜀郡公,武帝尊禮,不敢臣之。”(楊輯序)他憑藉自己的巨大影響,和道士張賓聯合,數次請求抑制佛教,清洗無行富僧,周武帝原本信佛後見佛教氾濫已危及國家的經濟政治基礎,況且又有讖言說黑衣(當時和尚穿黑衣)當稱王,使他對僧人心存憎忌。不過,因為當時佛教信徒太多了,未敢輕舉妄動,便調和三教,多次進行三教優劣的辯論。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武帝親定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又因打算統一河北而須增兵籌餉,終於在建德三年初斷、建德五年普禁佛道二宗,“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勒令僧道還俗。關山東西數百年來佛寺掃地以盡,將四萬所寺廟賜與王公為宅第,毀像焚經無數,300萬和尚被逼還俗,沒收了大量的財寶。

雖然普禁佛道,實際上主要是針對佛教徒的,道教不過是殃及而已。衛元嵩是武帝的紅人,當然沒有被勒令還俗,但也受到影響,處境艱難,不得已於建德三年回到成都,晚年定居什邡,北周靜帝時死於什邡,被葬於縣衙東側。衛元嵩竭力向武帝遊說而導致了這次法難,所以僧侶將他視作佛門大叛徒和不共戴天的敵人,一千多年來攻擊咒罵有加。道士們也因道教未能倖免而摒棄了他,他實際成了佛門道冠都在唾棄的人物。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其實當時,佛教確已到了必須加以揀選的地步,衛元嵩出自佛門,對僧人的腐化墮落了解得最為清楚,故他的現身說法說服力極大。武帝也正因此而尊崇利用他。 其次,他並不主張將僧人們趕盡殺絕,而是建議在京城建通道觀,選擇有名的僧人道士120人,著衣冠笏履,稱為通道觀學士。認為有一定數量的人研究佛理道法就夠了, 用不著蜂擁出家修道,這無疑是正確的。唐太子李建成的東宮學士陳子良就認為衛元嵩建議揀選僧人並不是“憎嫉昌顯,危身挾怨,故須除蕩以暢胸襟”,而是“為崇重教門,惡其渝濫”而已。這實在是難得的卓見。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實際上,後來還是有很多人尊敬他的。唐朝皇帝賜與他“希微真人”之號,什邡人為他建了祠,北宋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縣令楊楫在恭謁此祠時贊之為“高士”。南宋的洪邁在《夷堅志》說:“什邡風俗,每以正月五日作衛真人生日,道眾皆會。”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4年),縣令吳中孚為立碑,上篆刻“惠應希微真人之墓”八字。民國15年駐軍旅長鍾光輔在墓周圍砌石板圍欄。1954年墓上建有六角亭,可惜1982年因修建而拆毀。

"

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三武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之難,曾給蓬勃發展的漢傳佛教以毀滅性的打擊。其中,北周武帝之所以滅佛的關鍵性人物即為衛元嵩。

衛元嵩,益州成都府新繁縣人。“少不事家產,潛心至道,明陰陽曆算,時人鮮知之”(楊楫《元包經序》)在佛教流行的樑末(約公元555年),他20歲左右即往峨眉山黑水寺出家,為無名法師弟子,後曾住成都野安寺。當時佛教席捲全國,隨之泥沙俱下,僧人多追逐聲名榮利,聰明秀出的衛元滿也受了這種“下海”風影響。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據道宜《續高僧傳》記載,衛元嵩曾於夜靜時分問師父說:“世人洶洶,貴耳賤目即知皁白,其可得哉?”無名知曉其意,點撥道只有狂放不羈才能獲得聲譽。衛元嵩隨後果然便瘋瘋顛顛起來,他四處周遊,每到一處,後面總跟著一群人看稀奇。衛元嵩富於文才,寫了許多通俗的佛教文學歌謠,現在敦煌文書裡還存有《十二因緣六字歌詞》等作品,可見其歌謠曾頗為流行,可惜的是其所作千字詩,今只留下“龍首青煙起,長安一代丘”十字。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就這樣過了20多年,衛元嵩覺得蜀地狹小不能展其抱負,便與其兄商量要上京城長安與國士們一比高下,其兄卻說:“王褒、庾信名振四海,你一個和尚家,何必去自取折辱?”衛元嵩認為這些國士不過多讀了幾本書、會寫幾篇文章罷了,沒有什麼雄才大略。到了長安以後,衛元嵩經舊友介紹認識了很多顯貴名士。王子晉在《仙筆》說衛元嵩“過太華山,遇異人,授以按摩之術。”衛元嵩因而對道教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在長安與道士張賓結交為友,又換上了道袍。衛元嵩好言將來事,都有證驗,所以不久便影響很大。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 ,衛元嵩以黃老微言向宇文邕獻策20道,大受寵信,“賜爵持節為蜀郡公,武帝尊禮,不敢臣之。”(楊輯序)他憑藉自己的巨大影響,和道士張賓聯合,數次請求抑制佛教,清洗無行富僧,周武帝原本信佛後見佛教氾濫已危及國家的經濟政治基礎,況且又有讖言說黑衣(當時和尚穿黑衣)當稱王,使他對僧人心存憎忌。不過,因為當時佛教信徒太多了,未敢輕舉妄動,便調和三教,多次進行三教優劣的辯論。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武帝親定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又因打算統一河北而須增兵籌餉,終於在建德三年初斷、建德五年普禁佛道二宗,“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勒令僧道還俗。關山東西數百年來佛寺掃地以盡,將四萬所寺廟賜與王公為宅第,毀像焚經無數,300萬和尚被逼還俗,沒收了大量的財寶。

雖然普禁佛道,實際上主要是針對佛教徒的,道教不過是殃及而已。衛元嵩是武帝的紅人,當然沒有被勒令還俗,但也受到影響,處境艱難,不得已於建德三年回到成都,晚年定居什邡,北周靜帝時死於什邡,被葬於縣衙東側。衛元嵩竭力向武帝遊說而導致了這次法難,所以僧侶將他視作佛門大叛徒和不共戴天的敵人,一千多年來攻擊咒罵有加。道士們也因道教未能倖免而摒棄了他,他實際成了佛門道冠都在唾棄的人物。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其實當時,佛教確已到了必須加以揀選的地步,衛元嵩出自佛門,對僧人的腐化墮落了解得最為清楚,故他的現身說法說服力極大。武帝也正因此而尊崇利用他。 其次,他並不主張將僧人們趕盡殺絕,而是建議在京城建通道觀,選擇有名的僧人道士120人,著衣冠笏履,稱為通道觀學士。認為有一定數量的人研究佛理道法就夠了, 用不著蜂擁出家修道,這無疑是正確的。唐太子李建成的東宮學士陳子良就認為衛元嵩建議揀選僧人並不是“憎嫉昌顯,危身挾怨,故須除蕩以暢胸襟”,而是“為崇重教門,惡其渝濫”而已。這實在是難得的卓見。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實際上,後來還是有很多人尊敬他的。唐朝皇帝賜與他“希微真人”之號,什邡人為他建了祠,北宋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縣令楊楫在恭謁此祠時贊之為“高士”。南宋的洪邁在《夷堅志》說:“什邡風俗,每以正月五日作衛真人生日,道眾皆會。”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4年),縣令吳中孚為立碑,上篆刻“惠應希微真人之墓”八字。民國15年駐軍旅長鍾光輔在墓周圍砌石板圍欄。1954年墓上建有六角亭,可惜1982年因修建而拆毀。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衛元嵩著述甚多,除前面提到的大量通俗佛教歌謠及千字詩外,尚有 《元包》五卷、《三易同論》、《易論》、《齊三教論》七卷,可惜大都亡佚。今存最完整的是《元包》,《元包》一書在唐、宋、明、清都有刻本流行,甚至被祕閣收藏。衛元嵩的這部代表作是研究《周易》的,它仿揚雄《太玄》,主要闡述了《周易》的義理。

"

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三武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之難,曾給蓬勃發展的漢傳佛教以毀滅性的打擊。其中,北周武帝之所以滅佛的關鍵性人物即為衛元嵩。

衛元嵩,益州成都府新繁縣人。“少不事家產,潛心至道,明陰陽曆算,時人鮮知之”(楊楫《元包經序》)在佛教流行的樑末(約公元555年),他20歲左右即往峨眉山黑水寺出家,為無名法師弟子,後曾住成都野安寺。當時佛教席捲全國,隨之泥沙俱下,僧人多追逐聲名榮利,聰明秀出的衛元滿也受了這種“下海”風影響。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據道宜《續高僧傳》記載,衛元嵩曾於夜靜時分問師父說:“世人洶洶,貴耳賤目即知皁白,其可得哉?”無名知曉其意,點撥道只有狂放不羈才能獲得聲譽。衛元嵩隨後果然便瘋瘋顛顛起來,他四處周遊,每到一處,後面總跟著一群人看稀奇。衛元嵩富於文才,寫了許多通俗的佛教文學歌謠,現在敦煌文書裡還存有《十二因緣六字歌詞》等作品,可見其歌謠曾頗為流行,可惜的是其所作千字詩,今只留下“龍首青煙起,長安一代丘”十字。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就這樣過了20多年,衛元嵩覺得蜀地狹小不能展其抱負,便與其兄商量要上京城長安與國士們一比高下,其兄卻說:“王褒、庾信名振四海,你一個和尚家,何必去自取折辱?”衛元嵩認為這些國士不過多讀了幾本書、會寫幾篇文章罷了,沒有什麼雄才大略。到了長安以後,衛元嵩經舊友介紹認識了很多顯貴名士。王子晉在《仙筆》說衛元嵩“過太華山,遇異人,授以按摩之術。”衛元嵩因而對道教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在長安與道士張賓結交為友,又換上了道袍。衛元嵩好言將來事,都有證驗,所以不久便影響很大。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 ,衛元嵩以黃老微言向宇文邕獻策20道,大受寵信,“賜爵持節為蜀郡公,武帝尊禮,不敢臣之。”(楊輯序)他憑藉自己的巨大影響,和道士張賓聯合,數次請求抑制佛教,清洗無行富僧,周武帝原本信佛後見佛教氾濫已危及國家的經濟政治基礎,況且又有讖言說黑衣(當時和尚穿黑衣)當稱王,使他對僧人心存憎忌。不過,因為當時佛教信徒太多了,未敢輕舉妄動,便調和三教,多次進行三教優劣的辯論。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武帝親定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又因打算統一河北而須增兵籌餉,終於在建德三年初斷、建德五年普禁佛道二宗,“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勒令僧道還俗。關山東西數百年來佛寺掃地以盡,將四萬所寺廟賜與王公為宅第,毀像焚經無數,300萬和尚被逼還俗,沒收了大量的財寶。

雖然普禁佛道,實際上主要是針對佛教徒的,道教不過是殃及而已。衛元嵩是武帝的紅人,當然沒有被勒令還俗,但也受到影響,處境艱難,不得已於建德三年回到成都,晚年定居什邡,北周靜帝時死於什邡,被葬於縣衙東側。衛元嵩竭力向武帝遊說而導致了這次法難,所以僧侶將他視作佛門大叛徒和不共戴天的敵人,一千多年來攻擊咒罵有加。道士們也因道教未能倖免而摒棄了他,他實際成了佛門道冠都在唾棄的人物。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其實當時,佛教確已到了必須加以揀選的地步,衛元嵩出自佛門,對僧人的腐化墮落了解得最為清楚,故他的現身說法說服力極大。武帝也正因此而尊崇利用他。 其次,他並不主張將僧人們趕盡殺絕,而是建議在京城建通道觀,選擇有名的僧人道士120人,著衣冠笏履,稱為通道觀學士。認為有一定數量的人研究佛理道法就夠了, 用不著蜂擁出家修道,這無疑是正確的。唐太子李建成的東宮學士陳子良就認為衛元嵩建議揀選僧人並不是“憎嫉昌顯,危身挾怨,故須除蕩以暢胸襟”,而是“為崇重教門,惡其渝濫”而已。這實在是難得的卓見。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實際上,後來還是有很多人尊敬他的。唐朝皇帝賜與他“希微真人”之號,什邡人為他建了祠,北宋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縣令楊楫在恭謁此祠時贊之為“高士”。南宋的洪邁在《夷堅志》說:“什邡風俗,每以正月五日作衛真人生日,道眾皆會。”南宋端平三年(公元1234年),縣令吳中孚為立碑,上篆刻“惠應希微真人之墓”八字。民國15年駐軍旅長鍾光輔在墓周圍砌石板圍欄。1954年墓上建有六角亭,可惜1982年因修建而拆毀。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衛元嵩著述甚多,除前面提到的大量通俗佛教歌謠及千字詩外,尚有 《元包》五卷、《三易同論》、《易論》、《齊三教論》七卷,可惜大都亡佚。今存最完整的是《元包》,《元包》一書在唐、宋、明、清都有刻本流行,甚至被祕閣收藏。衛元嵩的這部代表作是研究《周易》的,它仿揚雄《太玄》,主要闡述了《周易》的義理。

他出身佛門,卻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為何遭佛門道冠共同唾棄

唐代李江讚歎道:“《包》之為書也,廣大含宏,三才悉備。言乎天道,有日月焉,有雷雨焉;言乎地道,有山澤焉,有水火焉:言乎人道,有君臣焉,有父子焉。理國理家為政之萬者。”唐高宗宰相張行成更將《元包》與《太玄》、(周易》並稱“三易”。李楫認為它代表了研究《周易》的最高水平。可見,僅以《元包》而論, 衛元嵩在中國道教史上也當佔有一席之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