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自體,它是緣生緣滅

佛教 阿難陀 楞嚴經 智慧bank 2019-05-09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

心無自體,它是緣生緣滅

這個“牒”字,就把阿難尊者他所執著的相貌,把它“牒”,就是很明白地先指出來。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你的意思是不是說,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

前面阿難尊者是引用佛陀兩段的開示: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但是以下的經文真正引用的是下面那一段,就是,因為有種種的果報諸法的刺激,所以就使令我種種善惡心念產生。所以,我的心在哪裡,那看哪一個境來刺激我;誰刺激我,我的心就在那裡。

這個就是他引用的第二段,“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我的心跟哪一個境:我在聽聲音的時候,我的心就在聲音當中;我在看花的時候,我的心就在花當中。就是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是這個道理。

我們看佛陀的破斥。正破,破無體跟破有體。看破這一念心無自體。

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

你說是由法生故而種種心生,所以你的心的處所是不決定的,變來變去的。佛陀就分成兩種情況:第一個,它是沒有自體的;第二個,有自體的。

先看沒有自體的。如果我們這一念心是沒有自體的,我們講離塵無體,離開了這一念境,它的體就不存在了。這樣講,就是沒有所謂的合不合了。它沒有自體,沒有自體就沒有處所,它只是一個虛妄的影像。一個虛妄的影像,怎麼能夠跟外境相合呢?

如果你說這個心是沒有自體的,只是一個影像能夠跟外境相合,那這樣講的話,這個十九界就可以跟第七塵相合。佛法沒有所謂第十九界,只有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佛法是講六塵,沒有第七塵。那就是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去跟一個不存在的東西相合,這個道理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你心是沒有體的。這個“是心無體”,其實答案就出來了。佛陀告訴我們“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佛陀的意思就是在講這個心無自體,它是緣生緣滅,是這個道理。

沒有自體,不是說沒有作用。我希望大家“即空、即假、即中”。空是空掉它的自體,即假是因緣,它有它的剎那剎那的生滅作用,所以即空、即假、即中。比如說有人告訴你,誒,你這個人很好啊!“你這個人很好”,這是一個境,來刺激你的時候,你很歡喜。有人說“你這個人很糟糕”,你產生瞋心。

“你這個人很好”,我們的心是去攀緣“你這個人很好”的音聲才產生歡喜心。當你這個話忘掉的時候,你這個歡喜心就消失了,它離開塵境沒有自體的,它只是一個緣生緣滅的影像。當你看到你這一念心是沒有根源的,沒有自體,只是一個緣生緣滅的影像,這個時候你再來看人生,真的是一場夢。就像古人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醒後空空無大千。所以古人講的人生幾十年,其實就是一場夢,如夢如幻。當然佛陀在破的時候,是破那個妄的自體,但是這個夢不表示它沒有作用。

我們要借假修真,我們到時候還是要這個念頭去修行,只是說我們知道妄想沒有自體,我們不隨它轉。你這個時候是菩薩的願力,發自內心做你該做的事,而不是做你想做的事,從一種情緒化的心態變成一種菩薩的願力。這個願力不是外境刺激的,是發自內心的,稱性起修。這一點不一樣。我們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還是會起煩惱,跟我們一樣,還是所有的煩惱都沒有減少,但是他不會隨煩惱而轉,差別在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的關鍵在“是心無體”,這句話大家好好參一參。這一念心,離開了六塵找不到它的自體,它只是一個生滅的影像。這個就是我們說的“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是這個道理。

《楞嚴經》的重點只有四個字,就是要我們“迴光返照”。每一個念頭起來,迴光返照:這一念心是哪裡來的?如果這一念心是外境的刺激產生的,這一念心你要舍掉;如果你這一念心是你的願力產生的,那你這一念心你要順從它,它怎麼樣想,你就怎麼做,你要產生行動。判定方式就是問一句話,經常要問一句話——“你從哪裡來”,你要經常問這句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