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本體,大通智勝

佛教 百丈懷海 妙法蓮華經 天柱山 禪宗文化 2017-06-13

心性本體,大通智勝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蔘學。遵元音老人囑咐,2000年後,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若人發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開本來,見到本性。有緣行者,莫失良機。

心性本體,大通智勝

禪宗直說“人心”,佛教隱喻“人心”,教下宗下,風格各異,歸元至本,唯此一心。因此,禪宗的超越,不是遠離現實人生的超越,而是在現實人生之中的“即相而超然,超然而即相”。

《法華經》雲:“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妙法蓮華經》卷三〈化城喻品第七〉。T09, p0026a。)依照二元論的觀念來看,大通智勝佛,乃久遠之古佛,佛教之偶像。其實不然,經教隱喻,與禪宗直指,義趣相同,皆表“諸人心中之事”。百丈懷海有關於“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的問答,頗顯禪宗“心性哲學”的義。

心性本體,大通智勝

僧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如何?

師(百丈)雲:劫者,滯也,亦云住也。住一善滯於十善。西國雲佛,此土雲覺。自己鑑覺滯著於善,善根人無佛性,故云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觸惡住惡名眾生覺。觸善住善名聲聞覺。不住善惡二邊,不依住將為是者,名二乘覺,亦名辟支佛覺。既不依住善惡二邊,亦不作不依住知解,名菩薩覺。既不依住,亦不作無依住知解,始得名為佛覺。如雲:佛不住佛,名真福田。若於千萬人中,忽有一人得者,名無價寶,能於一切處為導師。無佛處雲是佛,無法處雲是法,無僧處雲是僧,名轉大法輪。(《古尊宿語錄》卷二,〈百丈大智禪師語錄之餘〉。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20頁。)

依照百丈懷海的解釋,佛者,自己鑑覺。自己鑑覺,本來大通智勝,因著於“善惡”之事相,因著於“不依住”之法相,故生滯礙,故謂“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臨濟亦有關於“大通智勝”的禪機問答,與百丈懷海所說,意旨相同。百丈與臨濟,皆說“大通智勝”是諸人自己,而否定“自己鑑覺”之外更有“大通智勝”。

問: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未審此意如何?乞師指示。

師(臨濟)雲:大通者是自已。於處處達其萬法無性無相,名為大通。智勝者,於一切處不疑,不得一法,名為智勝。佛者,心清淨光明,透徹法界,得名為佛。十劫坐道場者,十波羅密是。佛法不現前者,佛本不生,法本不滅,云何更有現前?不得成佛道者,佛不應更作佛。古人云: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間法。道流,你欲得作佛,莫隨萬物。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世與出世,無佛無法,亦不現前,亦不曾失。設有者,皆是名言章句,接引小兒,施設藥病,表顯名句,且名句不自名句,還是你目前昭昭靈靈鑑覺聞知照燭的安一切名句。大德,造五無間業,方得解脫。(《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T47, p0502b。)(按:若識“五無間業”如幻,不受其惑,即為解脫。)

心性本體,大通智勝

大通智勝佛,佛教之表法。今禪宗用之,去其宗教形式,表其宗教內涵。處處無礙即大通,無能勝出謂智勝,一真心體謂之佛。總之,大通智勝佛,乃諸人心體,不是有為造作而成的,悟之即是。

舒州天柱山崇慧禪師,對“大通智勝佛”亦作出了“心學”立場上的回答:

問:如何是大通智勝佛?

師(天柱山崇慧禪師)曰:曠大劫來未曾壅滯,不是大通智勝佛是什麼?

曰:為什麼佛法不現前?

師曰:只為汝不會,所以成不現前。汝若會去,亦無佛道可成。(《景德傳燈錄》卷四,〈天柱山崇慧禪師〉。T51, p0229c。)

無相真心,通貫十方,無壅無滯,無縛無脫。此“無壅無滯、無縛無脫”的無相真心,即是大通智勝。除此心外,更無大通智聖?大通智勝恆當前,因有迷悟號隱現。此大通智勝佛,即諸人本有的“勿一個形段孤明”,即諸人本有的“靈明鑑覺之心體”。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