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禪修者,修行者多,修心者少

佛教 學誠 寧靜 養生 名家有畫說 2017-06-04

號稱禪修的人和對禪修不瞭解且準備禪修的人越來越多,可謂“禪修族”變為了時尚。

佛學禪修者,修行者多,修心者少

有人收入頗豐,家庭美滿,內心卻充滿困惑和焦灼。“找不到活著的意義。”禪修給了他一個答案。他每天在家打坐,讀佛經。放下和自在,是感受到的心靈變化。每年都會到寺廟“隱居”一段時間,誦經唸佛能幫他們放下壓力。“禪修的人來自全國各地,或為解除煩惱,或為修行禪宗佛法。”

禪修的火爆讓清修淨土成了“熱土”。各種禪修班孕育而生。參加的人有一心向佛的,但也有盲目湊熱鬧、背離修心本義的,有的女士甚至穿著裙子和高跟鞋來。坐定的1小時裡,手機鈴聲不斷,

佛學禪修者,修行者多,修心者少

不少人連敬香禮佛的基本常識都不懂,求佛而不修佛,重形式輕內容。

打著禪修、靈脩、辟穀、道家養生等修行旗號騙人、騙財、騙色的事件也層出不窮。

為何“修行”的人這麼多?國人青睞修行,其一與傳統文化有關。其二與信仰有關。修行是對信仰的具體落實,反映對生命提升的需要、對心靈覺悟的渴望、對精神幸福的追求。

“修行是追求心靜,去認真思考問題。這種安寧的感覺,是物質上有一定積累的都市人非常渴望也非常欠缺的。現在的人煩惱多,壓力大,精神空虛,心靈迷茫,需要“片刻的寧靜”,“修行”因此悄然流行。

生活處處是修行,學誠法師說,真正的修行要建立在真正的信仰基礎之上。信仰可以分成很多層次,但無論哪個層次的信仰,其本質追求都是為了超越生命的痛苦和侷限,得到生命的快樂和自由。信仰的不同層次,反映了人們對“苦”與“樂”不同的認識程度和價值判斷,修行的方式自然也就不同。

佛學禪修者,修行者多,修心者少

“佛法相信,人們所感受的苦樂,既不是環境和他人造成的,也不是神靈的意志,而是自己內心的觀念及由此觀念推動的行為所造成的。”學誠法師強調,真正的修行就是修心,是將內心的觀念轉向“無我”,將言行轉為“利他”;是正視內心、超越自我、覺悟生命,而不是心理安慰、情緒轉移,或者麻醉自我、逃避現實,更不是求名求利的工具或人云亦云的文化時尚。

修行不是必須去寺院打坐、參加禪修或者閉關,生活中處處是修行,照顧體諒家人,善待尊重朋友,努力觀察自己的每一個念頭,做好每一件事情。

小編:露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