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慧能

佛教對我們如今的生活影響甚遠,在很多家庭中,都有供奉菩薩,佛像,閒暇之時,石窟,寺院也是人們常去觀看的地方。關於佛教的經典語句也都是張口就來,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涯回頭是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很多影視劇作中,也經常會使用佛教用語,甚者英雄的大徹大悟就是因為受到了佛教的點悟。

縱觀中國的歷史,在唐朝佛教最為盛行。因為在唐朝,寺廟與僧侶眾多,並且在唐朝翻譯了大量的經文,也正是在唐朝,才讓佛教真正在中國紮根生長,散枝開葉。那麼為什麼佛教在唐朝如此盛行呢,佛教的傳入對唐朝的文化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

若說起唐朝的佛教,可能大家最先想起的便是"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取經",沒錯,這正是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

人們對於這個故事的認識源自於《西遊記》,在這本書中寫了唐僧師徒四人前往天竺取經的故事,而這個"經"也就指的是佛教了。在歷史上,確實有唐玄奘這一個人。

貞觀元年,唐玄奘獨身向西行走,前往印度——佛教的發源地。歷盡千辛萬苦之後,唐玄奘在印度學習佛教十七年。最後,他將大量佛教的經論,典籍,甚至佛像都帶回唐朝,促進了佛教在唐朝的流傳。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慧能

佛教對我們如今的生活影響甚遠,在很多家庭中,都有供奉菩薩,佛像,閒暇之時,石窟,寺院也是人們常去觀看的地方。關於佛教的經典語句也都是張口就來,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涯回頭是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很多影視劇作中,也經常會使用佛教用語,甚者英雄的大徹大悟就是因為受到了佛教的點悟。

縱觀中國的歷史,在唐朝佛教最為盛行。因為在唐朝,寺廟與僧侶眾多,並且在唐朝翻譯了大量的經文,也正是在唐朝,才讓佛教真正在中國紮根生長,散枝開葉。那麼為什麼佛教在唐朝如此盛行呢,佛教的傳入對唐朝的文化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

若說起唐朝的佛教,可能大家最先想起的便是"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取經",沒錯,這正是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

人們對於這個故事的認識源自於《西遊記》,在這本書中寫了唐僧師徒四人前往天竺取經的故事,而這個"經"也就指的是佛教了。在歷史上,確實有唐玄奘這一個人。

貞觀元年,唐玄奘獨身向西行走,前往印度——佛教的發源地。歷盡千辛萬苦之後,唐玄奘在印度學習佛教十七年。最後,他將大量佛教的經論,典籍,甚至佛像都帶回唐朝,促進了佛教在唐朝的流傳。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唐玄奘取經

佛教在唐朝大量的傳入,使得佛教在唐朝盛行,不過,對佛教的傳播最有貢獻的莫過於唐朝的統治者。

一種思想,如果沒有統治者的默認與支持,是無法興盛的,佛教是幸運的,因為它得到了唐朝統治者的青睞,這為它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在唐朝,一共有21名皇帝,除了唐武宗李炎不太喜歡佛教,曾下令打壓佛教外,其他的皇帝對佛教頗為崇尚。

比如唐高宗李治,他十分的信仰佛教,是佛教忠實的信徒。他在位期間,大力修建寺院,西安著名的大慈恩寺,就是李治耗費巨資修建的。除此之外,李治還贊助唐玄奘翻譯經書。在例如一代女皇武則天,她更是將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她的幫助下,佛寺大量的翻譯經書,她還常常邀請六祖慧能進京,與之坐而論道。武則天自稱"幼崇釋教,夙慕皈依",由此可見她對佛教的崇尚。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慧能

佛教對我們如今的生活影響甚遠,在很多家庭中,都有供奉菩薩,佛像,閒暇之時,石窟,寺院也是人們常去觀看的地方。關於佛教的經典語句也都是張口就來,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涯回頭是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很多影視劇作中,也經常會使用佛教用語,甚者英雄的大徹大悟就是因為受到了佛教的點悟。

縱觀中國的歷史,在唐朝佛教最為盛行。因為在唐朝,寺廟與僧侶眾多,並且在唐朝翻譯了大量的經文,也正是在唐朝,才讓佛教真正在中國紮根生長,散枝開葉。那麼為什麼佛教在唐朝如此盛行呢,佛教的傳入對唐朝的文化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

若說起唐朝的佛教,可能大家最先想起的便是"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取經",沒錯,這正是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

人們對於這個故事的認識源自於《西遊記》,在這本書中寫了唐僧師徒四人前往天竺取經的故事,而這個"經"也就指的是佛教了。在歷史上,確實有唐玄奘這一個人。

貞觀元年,唐玄奘獨身向西行走,前往印度——佛教的發源地。歷盡千辛萬苦之後,唐玄奘在印度學習佛教十七年。最後,他將大量佛教的經論,典籍,甚至佛像都帶回唐朝,促進了佛教在唐朝的流傳。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唐玄奘取經

佛教在唐朝大量的傳入,使得佛教在唐朝盛行,不過,對佛教的傳播最有貢獻的莫過於唐朝的統治者。

一種思想,如果沒有統治者的默認與支持,是無法興盛的,佛教是幸運的,因為它得到了唐朝統治者的青睞,這為它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在唐朝,一共有21名皇帝,除了唐武宗李炎不太喜歡佛教,曾下令打壓佛教外,其他的皇帝對佛教頗為崇尚。

比如唐高宗李治,他十分的信仰佛教,是佛教忠實的信徒。他在位期間,大力修建寺院,西安著名的大慈恩寺,就是李治耗費巨資修建的。除此之外,李治還贊助唐玄奘翻譯經書。在例如一代女皇武則天,她更是將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她的幫助下,佛寺大量的翻譯經書,她還常常邀請六祖慧能進京,與之坐而論道。武則天自稱"幼崇釋教,夙慕皈依",由此可見她對佛教的崇尚。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大慈恩寺

唐代統治者對佛教在各方面的支持,使得佛教得以發展,除此之外,唐朝包容的文化與人們對佛教的認可與寄託也是佛教在唐朝得以發展的原因。

主流文化的嚴峻挑戰

佛教在唐朝的盛行,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就是挑戰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自漢代便確立了獨尊的地位。"罷黜百家",使得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文化。但是,佛教在唐朝的盛行,不僅搶了儒家思想的風頭,還使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因為佛教的很多思想與儒家思想是相背離的,如果人們肯定了佛教,那麼相當於變相的否定了儒家思想。

首先,儒家思想是典型的現實主義,是入世的思想。相反,佛教卻告訴人們這些都是浮雲,四大皆空,人們應該追求虛無縹緲的彼岸,是一種出世的思想。再者來看,儒家始終圍繞的是"仁",是"孝",這種儒家思想符合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乃至當今也依舊被人們所認可。可是佛教更注重的超然,阪依佛門,弱化了人們在現實中對家庭,對妻兒的責任。

雖然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了挑戰,但是從一定程度來看,儒家思想是符合中國的傳統觀念。佛教的一些思想違背了三綱五常的封建價值觀念,但是佛教的禪理又給人們一種新的精神寄託。

在佛教與儒家思想的相互衝突中,儒家思想吸收佛教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佛教在也進行本土的改造,使得它更加符合中國的價值觀念。在唐朝,佛教與儒教呈現出"合流"的趨勢。

唐詩中的佛教禪理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另一個影響,則體現在唐詩之中。

唐詩是中國詩歌文學的巔峰。璀璨的唐詩凸顯了中國詩詞的風韻,細細品味唐詩,你能發現裡面蘊含著佛教的禪理。

因為佛教的傳入,在翻譯過程中新添了許多詞語。比如 "菩提""塵埃",再比如我們現在常用的"平等""姻緣",還有"隱者""般若"這些詞語都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這些詞語為中國的漢字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在詩詞也大量引用,豐富了唐詩的內容。

除了引用這些詞語外,佛教的意境與禪理也都藏在許多唐詩之中。

我們都熟知王維,在他的詩中,經常能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風光。王維被譽為"詩佛",因為在他的詩中,常常能感受到佛學的意境與禪理。比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句,他既描寫出夜晚松林間的景象,又蘊含著"靜"的禪理。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慧能

佛教對我們如今的生活影響甚遠,在很多家庭中,都有供奉菩薩,佛像,閒暇之時,石窟,寺院也是人們常去觀看的地方。關於佛教的經典語句也都是張口就來,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涯回頭是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很多影視劇作中,也經常會使用佛教用語,甚者英雄的大徹大悟就是因為受到了佛教的點悟。

縱觀中國的歷史,在唐朝佛教最為盛行。因為在唐朝,寺廟與僧侶眾多,並且在唐朝翻譯了大量的經文,也正是在唐朝,才讓佛教真正在中國紮根生長,散枝開葉。那麼為什麼佛教在唐朝如此盛行呢,佛教的傳入對唐朝的文化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

若說起唐朝的佛教,可能大家最先想起的便是"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取經",沒錯,這正是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

人們對於這個故事的認識源自於《西遊記》,在這本書中寫了唐僧師徒四人前往天竺取經的故事,而這個"經"也就指的是佛教了。在歷史上,確實有唐玄奘這一個人。

貞觀元年,唐玄奘獨身向西行走,前往印度——佛教的發源地。歷盡千辛萬苦之後,唐玄奘在印度學習佛教十七年。最後,他將大量佛教的經論,典籍,甚至佛像都帶回唐朝,促進了佛教在唐朝的流傳。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唐玄奘取經

佛教在唐朝大量的傳入,使得佛教在唐朝盛行,不過,對佛教的傳播最有貢獻的莫過於唐朝的統治者。

一種思想,如果沒有統治者的默認與支持,是無法興盛的,佛教是幸運的,因為它得到了唐朝統治者的青睞,這為它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在唐朝,一共有21名皇帝,除了唐武宗李炎不太喜歡佛教,曾下令打壓佛教外,其他的皇帝對佛教頗為崇尚。

比如唐高宗李治,他十分的信仰佛教,是佛教忠實的信徒。他在位期間,大力修建寺院,西安著名的大慈恩寺,就是李治耗費巨資修建的。除此之外,李治還贊助唐玄奘翻譯經書。在例如一代女皇武則天,她更是將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她的幫助下,佛寺大量的翻譯經書,她還常常邀請六祖慧能進京,與之坐而論道。武則天自稱"幼崇釋教,夙慕皈依",由此可見她對佛教的崇尚。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大慈恩寺

唐代統治者對佛教在各方面的支持,使得佛教得以發展,除此之外,唐朝包容的文化與人們對佛教的認可與寄託也是佛教在唐朝得以發展的原因。

主流文化的嚴峻挑戰

佛教在唐朝的盛行,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就是挑戰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自漢代便確立了獨尊的地位。"罷黜百家",使得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文化。但是,佛教在唐朝的盛行,不僅搶了儒家思想的風頭,還使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因為佛教的很多思想與儒家思想是相背離的,如果人們肯定了佛教,那麼相當於變相的否定了儒家思想。

首先,儒家思想是典型的現實主義,是入世的思想。相反,佛教卻告訴人們這些都是浮雲,四大皆空,人們應該追求虛無縹緲的彼岸,是一種出世的思想。再者來看,儒家始終圍繞的是"仁",是"孝",這種儒家思想符合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乃至當今也依舊被人們所認可。可是佛教更注重的超然,阪依佛門,弱化了人們在現實中對家庭,對妻兒的責任。

雖然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了挑戰,但是從一定程度來看,儒家思想是符合中國的傳統觀念。佛教的一些思想違背了三綱五常的封建價值觀念,但是佛教的禪理又給人們一種新的精神寄託。

在佛教與儒家思想的相互衝突中,儒家思想吸收佛教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佛教在也進行本土的改造,使得它更加符合中國的價值觀念。在唐朝,佛教與儒教呈現出"合流"的趨勢。

唐詩中的佛教禪理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另一個影響,則體現在唐詩之中。

唐詩是中國詩歌文學的巔峰。璀璨的唐詩凸顯了中國詩詞的風韻,細細品味唐詩,你能發現裡面蘊含著佛教的禪理。

因為佛教的傳入,在翻譯過程中新添了許多詞語。比如 "菩提""塵埃",再比如我們現在常用的"平等""姻緣",還有"隱者""般若"這些詞語都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這些詞語為中國的漢字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在詩詞也大量引用,豐富了唐詩的內容。

除了引用這些詞語外,佛教的意境與禪理也都藏在許多唐詩之中。

我們都熟知王維,在他的詩中,經常能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風光。王維被譽為"詩佛",因為在他的詩中,常常能感受到佛學的意境與禪理。比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句,他既描寫出夜晚松林間的景象,又蘊含著"靜"的禪理。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王維

白居易,蘇軾,李白……這些我們所熟知的唐代詩人,靜靜品味他們的詩詞,裡面藏著佛學的影子。

藝術中的佛教影子

除了對唐詩有所影響外,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還體現在繪畫,雕刻這些藝術中。

佛教的傳入,使得唐朝的繪畫不同於前朝,是一種嶄新的繪畫風格,帶著恢弘的氣派。唐朝的繪畫在顏色的暈染,線條的勾勒上都更加的成熟。同時在唐朝,興盛畫仕女圖與佛畫,吳道子便是畫佛畫的代表人物。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也是繪畫受佛教影響的最好證明。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慧能

佛教對我們如今的生活影響甚遠,在很多家庭中,都有供奉菩薩,佛像,閒暇之時,石窟,寺院也是人們常去觀看的地方。關於佛教的經典語句也都是張口就來,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涯回頭是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很多影視劇作中,也經常會使用佛教用語,甚者英雄的大徹大悟就是因為受到了佛教的點悟。

縱觀中國的歷史,在唐朝佛教最為盛行。因為在唐朝,寺廟與僧侶眾多,並且在唐朝翻譯了大量的經文,也正是在唐朝,才讓佛教真正在中國紮根生長,散枝開葉。那麼為什麼佛教在唐朝如此盛行呢,佛教的傳入對唐朝的文化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

若說起唐朝的佛教,可能大家最先想起的便是"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取經",沒錯,這正是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

人們對於這個故事的認識源自於《西遊記》,在這本書中寫了唐僧師徒四人前往天竺取經的故事,而這個"經"也就指的是佛教了。在歷史上,確實有唐玄奘這一個人。

貞觀元年,唐玄奘獨身向西行走,前往印度——佛教的發源地。歷盡千辛萬苦之後,唐玄奘在印度學習佛教十七年。最後,他將大量佛教的經論,典籍,甚至佛像都帶回唐朝,促進了佛教在唐朝的流傳。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唐玄奘取經

佛教在唐朝大量的傳入,使得佛教在唐朝盛行,不過,對佛教的傳播最有貢獻的莫過於唐朝的統治者。

一種思想,如果沒有統治者的默認與支持,是無法興盛的,佛教是幸運的,因為它得到了唐朝統治者的青睞,這為它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在唐朝,一共有21名皇帝,除了唐武宗李炎不太喜歡佛教,曾下令打壓佛教外,其他的皇帝對佛教頗為崇尚。

比如唐高宗李治,他十分的信仰佛教,是佛教忠實的信徒。他在位期間,大力修建寺院,西安著名的大慈恩寺,就是李治耗費巨資修建的。除此之外,李治還贊助唐玄奘翻譯經書。在例如一代女皇武則天,她更是將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她的幫助下,佛寺大量的翻譯經書,她還常常邀請六祖慧能進京,與之坐而論道。武則天自稱"幼崇釋教,夙慕皈依",由此可見她對佛教的崇尚。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大慈恩寺

唐代統治者對佛教在各方面的支持,使得佛教得以發展,除此之外,唐朝包容的文化與人們對佛教的認可與寄託也是佛教在唐朝得以發展的原因。

主流文化的嚴峻挑戰

佛教在唐朝的盛行,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就是挑戰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自漢代便確立了獨尊的地位。"罷黜百家",使得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文化。但是,佛教在唐朝的盛行,不僅搶了儒家思想的風頭,還使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因為佛教的很多思想與儒家思想是相背離的,如果人們肯定了佛教,那麼相當於變相的否定了儒家思想。

首先,儒家思想是典型的現實主義,是入世的思想。相反,佛教卻告訴人們這些都是浮雲,四大皆空,人們應該追求虛無縹緲的彼岸,是一種出世的思想。再者來看,儒家始終圍繞的是"仁",是"孝",這種儒家思想符合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乃至當今也依舊被人們所認可。可是佛教更注重的超然,阪依佛門,弱化了人們在現實中對家庭,對妻兒的責任。

雖然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了挑戰,但是從一定程度來看,儒家思想是符合中國的傳統觀念。佛教的一些思想違背了三綱五常的封建價值觀念,但是佛教的禪理又給人們一種新的精神寄託。

在佛教與儒家思想的相互衝突中,儒家思想吸收佛教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佛教在也進行本土的改造,使得它更加符合中國的價值觀念。在唐朝,佛教與儒教呈現出"合流"的趨勢。

唐詩中的佛教禪理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另一個影響,則體現在唐詩之中。

唐詩是中國詩歌文學的巔峰。璀璨的唐詩凸顯了中國詩詞的風韻,細細品味唐詩,你能發現裡面蘊含著佛教的禪理。

因為佛教的傳入,在翻譯過程中新添了許多詞語。比如 "菩提""塵埃",再比如我們現在常用的"平等""姻緣",還有"隱者""般若"這些詞語都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這些詞語為中國的漢字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在詩詞也大量引用,豐富了唐詩的內容。

除了引用這些詞語外,佛教的意境與禪理也都藏在許多唐詩之中。

我們都熟知王維,在他的詩中,經常能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風光。王維被譽為"詩佛",因為在他的詩中,常常能感受到佛學的意境與禪理。比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句,他既描寫出夜晚松林間的景象,又蘊含著"靜"的禪理。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王維

白居易,蘇軾,李白……這些我們所熟知的唐代詩人,靜靜品味他們的詩詞,裡面藏著佛學的影子。

藝術中的佛教影子

除了對唐詩有所影響外,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還體現在繪畫,雕刻這些藝術中。

佛教的傳入,使得唐朝的繪畫不同於前朝,是一種嶄新的繪畫風格,帶著恢弘的氣派。唐朝的繪畫在顏色的暈染,線條的勾勒上都更加的成熟。同時在唐朝,興盛畫仕女圖與佛畫,吳道子便是畫佛畫的代表人物。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也是繪畫受佛教影響的最好證明。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吳道子的佛畫

在雕刻上,唐朝一改以往雕刻的較小之物,開始鑿刻大的佛像,石窟中的佛像的形象便是受到了佛法的影響。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唐)慧能

佛教對我們如今的生活影響甚遠,在很多家庭中,都有供奉菩薩,佛像,閒暇之時,石窟,寺院也是人們常去觀看的地方。關於佛教的經典語句也都是張口就來,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涯回頭是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很多影視劇作中,也經常會使用佛教用語,甚者英雄的大徹大悟就是因為受到了佛教的點悟。

縱觀中國的歷史,在唐朝佛教最為盛行。因為在唐朝,寺廟與僧侶眾多,並且在唐朝翻譯了大量的經文,也正是在唐朝,才讓佛教真正在中國紮根生長,散枝開葉。那麼為什麼佛教在唐朝如此盛行呢,佛教的傳入對唐朝的文化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

若說起唐朝的佛教,可能大家最先想起的便是"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取經",沒錯,這正是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

人們對於這個故事的認識源自於《西遊記》,在這本書中寫了唐僧師徒四人前往天竺取經的故事,而這個"經"也就指的是佛教了。在歷史上,確實有唐玄奘這一個人。

貞觀元年,唐玄奘獨身向西行走,前往印度——佛教的發源地。歷盡千辛萬苦之後,唐玄奘在印度學習佛教十七年。最後,他將大量佛教的經論,典籍,甚至佛像都帶回唐朝,促進了佛教在唐朝的流傳。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唐玄奘取經

佛教在唐朝大量的傳入,使得佛教在唐朝盛行,不過,對佛教的傳播最有貢獻的莫過於唐朝的統治者。

一種思想,如果沒有統治者的默認與支持,是無法興盛的,佛教是幸運的,因為它得到了唐朝統治者的青睞,這為它的發展掃清了障礙。

在唐朝,一共有21名皇帝,除了唐武宗李炎不太喜歡佛教,曾下令打壓佛教外,其他的皇帝對佛教頗為崇尚。

比如唐高宗李治,他十分的信仰佛教,是佛教忠實的信徒。他在位期間,大力修建寺院,西安著名的大慈恩寺,就是李治耗費巨資修建的。除此之外,李治還贊助唐玄奘翻譯經書。在例如一代女皇武則天,她更是將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她的幫助下,佛寺大量的翻譯經書,她還常常邀請六祖慧能進京,與之坐而論道。武則天自稱"幼崇釋教,夙慕皈依",由此可見她對佛教的崇尚。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大慈恩寺

唐代統治者對佛教在各方面的支持,使得佛教得以發展,除此之外,唐朝包容的文化與人們對佛教的認可與寄託也是佛教在唐朝得以發展的原因。

主流文化的嚴峻挑戰

佛教在唐朝的盛行,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就是挑戰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自漢代便確立了獨尊的地位。"罷黜百家",使得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文化。但是,佛教在唐朝的盛行,不僅搶了儒家思想的風頭,還使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因為佛教的很多思想與儒家思想是相背離的,如果人們肯定了佛教,那麼相當於變相的否定了儒家思想。

首先,儒家思想是典型的現實主義,是入世的思想。相反,佛教卻告訴人們這些都是浮雲,四大皆空,人們應該追求虛無縹緲的彼岸,是一種出世的思想。再者來看,儒家始終圍繞的是"仁",是"孝",這種儒家思想符合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乃至當今也依舊被人們所認可。可是佛教更注重的超然,阪依佛門,弱化了人們在現實中對家庭,對妻兒的責任。

雖然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了挑戰,但是從一定程度來看,儒家思想是符合中國的傳統觀念。佛教的一些思想違背了三綱五常的封建價值觀念,但是佛教的禪理又給人們一種新的精神寄託。

在佛教與儒家思想的相互衝突中,儒家思想吸收佛教的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佛教在也進行本土的改造,使得它更加符合中國的價值觀念。在唐朝,佛教與儒教呈現出"合流"的趨勢。

唐詩中的佛教禪理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另一個影響,則體現在唐詩之中。

唐詩是中國詩歌文學的巔峰。璀璨的唐詩凸顯了中國詩詞的風韻,細細品味唐詩,你能發現裡面蘊含著佛教的禪理。

因為佛教的傳入,在翻譯過程中新添了許多詞語。比如 "菩提""塵埃",再比如我們現在常用的"平等""姻緣",還有"隱者""般若"這些詞語都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這些詞語為中國的漢字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在詩詞也大量引用,豐富了唐詩的內容。

除了引用這些詞語外,佛教的意境與禪理也都藏在許多唐詩之中。

我們都熟知王維,在他的詩中,經常能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的風光。王維被譽為"詩佛",因為在他的詩中,常常能感受到佛學的意境與禪理。比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這句,他既描寫出夜晚松林間的景象,又蘊含著"靜"的禪理。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王維

白居易,蘇軾,李白……這些我們所熟知的唐代詩人,靜靜品味他們的詩詞,裡面藏著佛學的影子。

藝術中的佛教影子

除了對唐詩有所影響外,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還體現在繪畫,雕刻這些藝術中。

佛教的傳入,使得唐朝的繪畫不同於前朝,是一種嶄新的繪畫風格,帶著恢弘的氣派。唐朝的繪畫在顏色的暈染,線條的勾勒上都更加的成熟。同時在唐朝,興盛畫仕女圖與佛畫,吳道子便是畫佛畫的代表人物。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也是繪畫受佛教影響的最好證明。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吳道子的佛畫

在雕刻上,唐朝一改以往雕刻的較小之物,開始鑿刻大的佛像,石窟中的佛像的形象便是受到了佛法的影響。

在唐朝散枝開葉的佛教,對中國的文化有何影響?

龍門石窟中的佛像

唐朝佛經的傳入,統治者的支持以及包容開放的唐朝文化使得唐朝成為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佛教在唐朝的發展,不僅使得儒家思想得以豐富,佛教本身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造。佛教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唐詩,繪畫與雕刻的藝術中均有體現,為中國歷史留下無數瑰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