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

比希臘文化的影響更持久的是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影響,兩種世界宗教。基督教和大乘佛教在古典主義晚期從中東和印度各自的發源地向外擴張;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前者贏得了整個歐洲,而後者贏得了大部分亞洲。這兩種宗教成功的原因可以從它們共同的一些新特點中找到。一個特點是他們都注重靈魂的拯救,承諾未來永遠的幸福。另一個特點是,他們都堅持平等主義;他們團體的大門向所有要求加入的人敞開,不管他們是男人還是女人,是富人還是窮人,是自由人還是奴隸。最後,他們都強調高道德標準,如果要拯救靈魂,就必須遵守這些標準。這就需要有效的教會組織,使這兩種宗教能夠對信徒的日常生活產生強大的影響。

"

比希臘文化的影響更持久的是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影響,兩種世界宗教。基督教和大乘佛教在古典主義晚期從中東和印度各自的發源地向外擴張;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前者贏得了整個歐洲,而後者贏得了大部分亞洲。這兩種宗教成功的原因可以從它們共同的一些新特點中找到。一個特點是他們都注重靈魂的拯救,承諾未來永遠的幸福。另一個特點是,他們都堅持平等主義;他們團體的大門向所有要求加入的人敞開,不管他們是男人還是女人,是富人還是窮人,是自由人還是奴隸。最後,他們都強調高道德標準,如果要拯救靈魂,就必須遵守這些標準。這就需要有效的教會組織,使這兩種宗教能夠對信徒的日常生活產生強大的影響。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這些特徵在古典時代的後幾個世紀尤其具有吸引力。在那幾個世紀裡,社會動盪和道德混亂,特別是在中心城市,尤其如此。城裡的許多人感到無家可歸和流浪;他們受到基督和大乘的安慰、保護和引導。彼拉多問“真理是什麼”,表示時代的絕望,他們也回答說。因此,最早皈依基督教的人是地位低下、沒有庇護的人,這不是偶然的。同樣,大乘佛教的最大勝利是在中國取得的,當時整個國家在漢朝崩潰後處於一個混亂的階段,世界上的一些問題似乎沒有得到解決。

"

比希臘文化的影響更持久的是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影響,兩種世界宗教。基督教和大乘佛教在古典主義晚期從中東和印度各自的發源地向外擴張;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前者贏得了整個歐洲,而後者贏得了大部分亞洲。這兩種宗教成功的原因可以從它們共同的一些新特點中找到。一個特點是他們都注重靈魂的拯救,承諾未來永遠的幸福。另一個特點是,他們都堅持平等主義;他們團體的大門向所有要求加入的人敞開,不管他們是男人還是女人,是富人還是窮人,是自由人還是奴隸。最後,他們都強調高道德標準,如果要拯救靈魂,就必須遵守這些標準。這就需要有效的教會組織,使這兩種宗教能夠對信徒的日常生活產生強大的影響。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這些特徵在古典時代的後幾個世紀尤其具有吸引力。在那幾個世紀裡,社會動盪和道德混亂,特別是在中心城市,尤其如此。城裡的許多人感到無家可歸和流浪;他們受到基督和大乘的安慰、保護和引導。彼拉多問“真理是什麼”,表示時代的絕望,他們也回答說。因此,最早皈依基督教的人是地位低下、沒有庇護的人,這不是偶然的。同樣,大乘佛教的最大勝利是在中國取得的,當時整個國家在漢朝崩潰後處於一個混亂的階段,世界上的一些問題似乎沒有得到解決。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事實上,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這些令人滿意和及時的特點是隨著時代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佛教的發展與基督教的發展有點相似,這是在印度人反對不公平的種姓制度和婆羅門祭司剝削階級的過程中出現的。佛教創始人喬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 563—483年)原屬釋迦族,貴族出身,他拋棄了他舒適的家庭,因為他看到了他周圍所有的不幸,然後過著流浪的苦行僧的生活。最後,他到達了一個清晰的啟蒙境界,那一刻它似乎受到了上天的啟發。因此被稱為佛陀,意思是“覺悟者”。

"

比希臘文化的影響更持久的是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影響,兩種世界宗教。基督教和大乘佛教在古典主義晚期從中東和印度各自的發源地向外擴張;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前者贏得了整個歐洲,而後者贏得了大部分亞洲。這兩種宗教成功的原因可以從它們共同的一些新特點中找到。一個特點是他們都注重靈魂的拯救,承諾未來永遠的幸福。另一個特點是,他們都堅持平等主義;他們團體的大門向所有要求加入的人敞開,不管他們是男人還是女人,是富人還是窮人,是自由人還是奴隸。最後,他們都強調高道德標準,如果要拯救靈魂,就必須遵守這些標準。這就需要有效的教會組織,使這兩種宗教能夠對信徒的日常生活產生強大的影響。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這些特徵在古典時代的後幾個世紀尤其具有吸引力。在那幾個世紀裡,社會動盪和道德混亂,特別是在中心城市,尤其如此。城裡的許多人感到無家可歸和流浪;他們受到基督和大乘的安慰、保護和引導。彼拉多問“真理是什麼”,表示時代的絕望,他們也回答說。因此,最早皈依基督教的人是地位低下、沒有庇護的人,這不是偶然的。同樣,大乘佛教的最大勝利是在中國取得的,當時整個國家在漢朝崩潰後處於一個混亂的階段,世界上的一些問題似乎沒有得到解決。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事實上,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這些令人滿意和及時的特點是隨著時代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佛教的發展與基督教的發展有點相似,這是在印度人反對不公平的種姓制度和婆羅門祭司剝削階級的過程中出現的。佛教創始人喬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 563—483年)原屬釋迦族,貴族出身,他拋棄了他舒適的家庭,因為他看到了他周圍所有的不幸,然後過著流浪的苦行僧的生活。最後,他到達了一個清晰的啟蒙境界,那一刻它似乎受到了上天的啟發。因此被稱為佛陀,意思是“覺悟者”。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佛教的四大真理是:( 1)人生是苦的;(2)苦的原因在於慾望;(3)只有消滅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4)要做到這一切,只有通過“八正道”。“八正道”包括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涅槃為終極目的。所謂涅槃,譯意為“無為”、“寂滅”。

"

比希臘文化的影響更持久的是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影響,兩種世界宗教。基督教和大乘佛教在古典主義晚期從中東和印度各自的發源地向外擴張;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前者贏得了整個歐洲,而後者贏得了大部分亞洲。這兩種宗教成功的原因可以從它們共同的一些新特點中找到。一個特點是他們都注重靈魂的拯救,承諾未來永遠的幸福。另一個特點是,他們都堅持平等主義;他們團體的大門向所有要求加入的人敞開,不管他們是男人還是女人,是富人還是窮人,是自由人還是奴隸。最後,他們都強調高道德標準,如果要拯救靈魂,就必須遵守這些標準。這就需要有效的教會組織,使這兩種宗教能夠對信徒的日常生活產生強大的影響。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這些特徵在古典時代的後幾個世紀尤其具有吸引力。在那幾個世紀裡,社會動盪和道德混亂,特別是在中心城市,尤其如此。城裡的許多人感到無家可歸和流浪;他們受到基督和大乘的安慰、保護和引導。彼拉多問“真理是什麼”,表示時代的絕望,他們也回答說。因此,最早皈依基督教的人是地位低下、沒有庇護的人,這不是偶然的。同樣,大乘佛教的最大勝利是在中國取得的,當時整個國家在漢朝崩潰後處於一個混亂的階段,世界上的一些問題似乎沒有得到解決。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事實上,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這些令人滿意和及時的特點是隨著時代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佛教的發展與基督教的發展有點相似,這是在印度人反對不公平的種姓制度和婆羅門祭司剝削階級的過程中出現的。佛教創始人喬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 563—483年)原屬釋迦族,貴族出身,他拋棄了他舒適的家庭,因為他看到了他周圍所有的不幸,然後過著流浪的苦行僧的生活。最後,他到達了一個清晰的啟蒙境界,那一刻它似乎受到了上天的啟發。因此被稱為佛陀,意思是“覺悟者”。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佛教的四大真理是:( 1)人生是苦的;(2)苦的原因在於慾望;(3)只有消滅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4)要做到這一切,只有通過“八正道”。“八正道”包括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涅槃為終極目的。所謂涅槃,譯意為“無為”、“寂滅”。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佛陀並不打算建立一個新的宗教,但在佛陀死後,他的信徒們開始宣揚他的教義,並建立了教會,開始主導宗教信仰。這些教會的理想是通過艱苦的身心訓練,達到神祕的涅盤狀態。雖然僧侶們對此很滿意,但粗俗的人卻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大乘與小乘或大乘佛教相對立,逐漸發展成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包容性上是“大”的。它包括佛教之前更多的印度思想和大乘之前的一些宗教思想。它與最初對沉默祈禱的偏好有所不同,採用了一些更容易理解和實踐的規則。因此,只要信仰,甚至是無意識的信仰行為,如背誦佛名,靈魂就能得救。涅槃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至少對於那些不相信深奧世界的人來說,涅槃只指天國的來世,只要樂善好施,很可能會進入天國。

"

比希臘文化的影響更持久的是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影響,兩種世界宗教。基督教和大乘佛教在古典主義晚期從中東和印度各自的發源地向外擴張;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前者贏得了整個歐洲,而後者贏得了大部分亞洲。這兩種宗教成功的原因可以從它們共同的一些新特點中找到。一個特點是他們都注重靈魂的拯救,承諾未來永遠的幸福。另一個特點是,他們都堅持平等主義;他們團體的大門向所有要求加入的人敞開,不管他們是男人還是女人,是富人還是窮人,是自由人還是奴隸。最後,他們都強調高道德標準,如果要拯救靈魂,就必須遵守這些標準。這就需要有效的教會組織,使這兩種宗教能夠對信徒的日常生活產生強大的影響。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這些特徵在古典時代的後幾個世紀尤其具有吸引力。在那幾個世紀裡,社會動盪和道德混亂,特別是在中心城市,尤其如此。城裡的許多人感到無家可歸和流浪;他們受到基督和大乘的安慰、保護和引導。彼拉多問“真理是什麼”,表示時代的絕望,他們也回答說。因此,最早皈依基督教的人是地位低下、沒有庇護的人,這不是偶然的。同樣,大乘佛教的最大勝利是在中國取得的,當時整個國家在漢朝崩潰後處於一個混亂的階段,世界上的一些問題似乎沒有得到解決。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事實上,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這些令人滿意和及時的特點是隨著時代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佛教的發展與基督教的發展有點相似,這是在印度人反對不公平的種姓制度和婆羅門祭司剝削階級的過程中出現的。佛教創始人喬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 563—483年)原屬釋迦族,貴族出身,他拋棄了他舒適的家庭,因為他看到了他周圍所有的不幸,然後過著流浪的苦行僧的生活。最後,他到達了一個清晰的啟蒙境界,那一刻它似乎受到了上天的啟發。因此被稱為佛陀,意思是“覺悟者”。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佛教的四大真理是:( 1)人生是苦的;(2)苦的原因在於慾望;(3)只有消滅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4)要做到這一切,只有通過“八正道”。“八正道”包括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涅槃為終極目的。所謂涅槃,譯意為“無為”、“寂滅”。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佛陀並不打算建立一個新的宗教,但在佛陀死後,他的信徒們開始宣揚他的教義,並建立了教會,開始主導宗教信仰。這些教會的理想是通過艱苦的身心訓練,達到神祕的涅盤狀態。雖然僧侶們對此很滿意,但粗俗的人卻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大乘與小乘或大乘佛教相對立,逐漸發展成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包容性上是“大”的。它包括佛教之前更多的印度思想和大乘之前的一些宗教思想。它與最初對沉默祈禱的偏好有所不同,採用了一些更容易理解和實踐的規則。因此,只要信仰,甚至是無意識的信仰行為,如背誦佛名,靈魂就能得救。涅槃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至少對於那些不相信深奧世界的人來說,涅槃只指天國的來世,只要樂善好施,很可能會進入天國。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自從大乘佛教從強調精神生活、禁慾主義和默禱轉變為強調仁愛、虔誠和靈魂拯救,它比小乘佛教更適合非印度人民,儘管它們都贏得了國外的皈依者。公元前3世紀,佛教首先在錫蘭和印度西北部的偏遠地區流行起來。公元前一世紀,它被引入中亞和中國,首先是通過商人,然後是印度傳教士和中國的皈依者。中國的皈依者是最強大的。他們在印度學習佛教,然後回家試圖說服他們的同胞相信佛教。他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說到4世紀末,中國西北地區十分之九的居民信奉佛教。到了6世紀,中國南方的居民也開始效仿。然後佛教從中國傳播到其他地方:公元4世紀,它被引入韓國;在6世紀,它被引入日本。在這一時期,佛教分為大乘和大乘,在東南亞也很流行。這種情況,在過去或之後的任何特定階段都沒有發生過,反映了該地區幾個世紀以來廣泛的獨立化的一個方面。

"

比希臘文化的影響更持久的是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影響,兩種世界宗教。基督教和大乘佛教在古典主義晚期從中東和印度各自的發源地向外擴張;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前者贏得了整個歐洲,而後者贏得了大部分亞洲。這兩種宗教成功的原因可以從它們共同的一些新特點中找到。一個特點是他們都注重靈魂的拯救,承諾未來永遠的幸福。另一個特點是,他們都堅持平等主義;他們團體的大門向所有要求加入的人敞開,不管他們是男人還是女人,是富人還是窮人,是自由人還是奴隸。最後,他們都強調高道德標準,如果要拯救靈魂,就必須遵守這些標準。這就需要有效的教會組織,使這兩種宗教能夠對信徒的日常生活產生強大的影響。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這些特徵在古典時代的後幾個世紀尤其具有吸引力。在那幾個世紀裡,社會動盪和道德混亂,特別是在中心城市,尤其如此。城裡的許多人感到無家可歸和流浪;他們受到基督和大乘的安慰、保護和引導。彼拉多問“真理是什麼”,表示時代的絕望,他們也回答說。因此,最早皈依基督教的人是地位低下、沒有庇護的人,這不是偶然的。同樣,大乘佛教的最大勝利是在中國取得的,當時整個國家在漢朝崩潰後處於一個混亂的階段,世界上的一些問題似乎沒有得到解決。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事實上,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這些令人滿意和及時的特點是隨著時代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佛教的發展與基督教的發展有點相似,這是在印度人反對不公平的種姓制度和婆羅門祭司剝削階級的過程中出現的。佛教創始人喬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 563—483年)原屬釋迦族,貴族出身,他拋棄了他舒適的家庭,因為他看到了他周圍所有的不幸,然後過著流浪的苦行僧的生活。最後,他到達了一個清晰的啟蒙境界,那一刻它似乎受到了上天的啟發。因此被稱為佛陀,意思是“覺悟者”。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佛教的四大真理是:( 1)人生是苦的;(2)苦的原因在於慾望;(3)只有消滅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4)要做到這一切,只有通過“八正道”。“八正道”包括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涅槃為終極目的。所謂涅槃,譯意為“無為”、“寂滅”。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佛陀並不打算建立一個新的宗教,但在佛陀死後,他的信徒們開始宣揚他的教義,並建立了教會,開始主導宗教信仰。這些教會的理想是通過艱苦的身心訓練,達到神祕的涅盤狀態。雖然僧侶們對此很滿意,但粗俗的人卻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大乘與小乘或大乘佛教相對立,逐漸發展成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包容性上是“大”的。它包括佛教之前更多的印度思想和大乘之前的一些宗教思想。它與最初對沉默祈禱的偏好有所不同,採用了一些更容易理解和實踐的規則。因此,只要信仰,甚至是無意識的信仰行為,如背誦佛名,靈魂就能得救。涅槃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至少對於那些不相信深奧世界的人來說,涅槃只指天國的來世,只要樂善好施,很可能會進入天國。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自從大乘佛教從強調精神生活、禁慾主義和默禱轉變為強調仁愛、虔誠和靈魂拯救,它比小乘佛教更適合非印度人民,儘管它們都贏得了國外的皈依者。公元前3世紀,佛教首先在錫蘭和印度西北部的偏遠地區流行起來。公元前一世紀,它被引入中亞和中國,首先是通過商人,然後是印度傳教士和中國的皈依者。中國的皈依者是最強大的。他們在印度學習佛教,然後回家試圖說服他們的同胞相信佛教。他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說到4世紀末,中國西北地區十分之九的居民信奉佛教。到了6世紀,中國南方的居民也開始效仿。然後佛教從中國傳播到其他地方:公元4世紀,它被引入韓國;在6世紀,它被引入日本。在這一時期,佛教分為大乘和大乘,在東南亞也很流行。這種情況,在過去或之後的任何特定階段都沒有發生過,反映了該地區幾個世紀以來廣泛的獨立化的一個方面。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在這些成功之後,佛教在許多國家衰落了。在中國,佛教在大約700年的時間裡興盛起來,但從那時起,由於政府內部的腐朽和敵意,佛教迅速衰落。佛教的興盛,使寺院擁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使許多僧尼脫離了國民經濟。這一切引起了君主的關注和收繳。據歷史記錄,在841年至855年間,有4600多座寺院和40000多座寺廟被拆除,超過26萬名僧尼被命令返回世俗世界,連同大約15萬名僧侶奴隸,他們再次成為納稅人。在這次襲擊之後,佛教從未復興過。此後,佛教像道教和儒教一樣,只是中國整合主義者感興趣的“三教”之一。

"

比希臘文化的影響更持久的是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影響,兩種世界宗教。基督教和大乘佛教在古典主義晚期從中東和印度各自的發源地向外擴張;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前者贏得了整個歐洲,而後者贏得了大部分亞洲。這兩種宗教成功的原因可以從它們共同的一些新特點中找到。一個特點是他們都注重靈魂的拯救,承諾未來永遠的幸福。另一個特點是,他們都堅持平等主義;他們團體的大門向所有要求加入的人敞開,不管他們是男人還是女人,是富人還是窮人,是自由人還是奴隸。最後,他們都強調高道德標準,如果要拯救靈魂,就必須遵守這些標準。這就需要有效的教會組織,使這兩種宗教能夠對信徒的日常生活產生強大的影響。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這些特徵在古典時代的後幾個世紀尤其具有吸引力。在那幾個世紀裡,社會動盪和道德混亂,特別是在中心城市,尤其如此。城裡的許多人感到無家可歸和流浪;他們受到基督和大乘的安慰、保護和引導。彼拉多問“真理是什麼”,表示時代的絕望,他們也回答說。因此,最早皈依基督教的人是地位低下、沒有庇護的人,這不是偶然的。同樣,大乘佛教的最大勝利是在中國取得的,當時整個國家在漢朝崩潰後處於一個混亂的階段,世界上的一些問題似乎沒有得到解決。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事實上,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這些令人滿意和及時的特點是隨著時代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佛教的發展與基督教的發展有點相似,這是在印度人反對不公平的種姓制度和婆羅門祭司剝削階級的過程中出現的。佛教創始人喬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 563—483年)原屬釋迦族,貴族出身,他拋棄了他舒適的家庭,因為他看到了他周圍所有的不幸,然後過著流浪的苦行僧的生活。最後,他到達了一個清晰的啟蒙境界,那一刻它似乎受到了上天的啟發。因此被稱為佛陀,意思是“覺悟者”。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佛教的四大真理是:( 1)人生是苦的;(2)苦的原因在於慾望;(3)只有消滅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4)要做到這一切,只有通過“八正道”。“八正道”包括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涅槃為終極目的。所謂涅槃,譯意為“無為”、“寂滅”。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佛陀並不打算建立一個新的宗教,但在佛陀死後,他的信徒們開始宣揚他的教義,並建立了教會,開始主導宗教信仰。這些教會的理想是通過艱苦的身心訓練,達到神祕的涅盤狀態。雖然僧侶們對此很滿意,但粗俗的人卻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大乘與小乘或大乘佛教相對立,逐漸發展成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包容性上是“大”的。它包括佛教之前更多的印度思想和大乘之前的一些宗教思想。它與最初對沉默祈禱的偏好有所不同,採用了一些更容易理解和實踐的規則。因此,只要信仰,甚至是無意識的信仰行為,如背誦佛名,靈魂就能得救。涅槃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至少對於那些不相信深奧世界的人來說,涅槃只指天國的來世,只要樂善好施,很可能會進入天國。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自從大乘佛教從強調精神生活、禁慾主義和默禱轉變為強調仁愛、虔誠和靈魂拯救,它比小乘佛教更適合非印度人民,儘管它們都贏得了國外的皈依者。公元前3世紀,佛教首先在錫蘭和印度西北部的偏遠地區流行起來。公元前一世紀,它被引入中亞和中國,首先是通過商人,然後是印度傳教士和中國的皈依者。中國的皈依者是最強大的。他們在印度學習佛教,然後回家試圖說服他們的同胞相信佛教。他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說到4世紀末,中國西北地區十分之九的居民信奉佛教。到了6世紀,中國南方的居民也開始效仿。然後佛教從中國傳播到其他地方:公元4世紀,它被引入韓國;在6世紀,它被引入日本。在這一時期,佛教分為大乘和大乘,在東南亞也很流行。這種情況,在過去或之後的任何特定階段都沒有發生過,反映了該地區幾個世紀以來廣泛的獨立化的一個方面。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在這些成功之後,佛教在許多國家衰落了。在中國,佛教在大約700年的時間裡興盛起來,但從那時起,由於政府內部的腐朽和敵意,佛教迅速衰落。佛教的興盛,使寺院擁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使許多僧尼脫離了國民經濟。這一切引起了君主的關注和收繳。據歷史記錄,在841年至855年間,有4600多座寺院和40000多座寺廟被拆除,超過26萬名僧尼被命令返回世俗世界,連同大約15萬名僧侶奴隸,他們再次成為納稅人。在這次襲擊之後,佛教從未復興過。此後,佛教像道教和儒教一樣,只是中國整合主義者感興趣的“三教”之一。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除了在外部世界取得驚人的成功外,幾個世紀以來,佛教也成為印度印度教的重要競爭對手。但它從來就不是一個占主導地位的宗教,從公元600年到12世紀末,當穆斯林土耳其人到來時,它只存在於少數地方,處於衰落狀態。這場偉大的宗教運動從其誕生地異常消失的原因之一是,它沒有為普通生活的危機做好準備,也沒有為非宗教人士的出生、結婚、死亡和其他重要的生活變化提供儀式。相比之下,婆羅門則為自己的儀式做好了準備。這一事實確保了他們能夠在改革者的攻擊下生存下來。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羅門本人也在進行改革。在哲學經典《奧義書》中,他們提出了自己的自由與解放之路。他們教導宇宙中的至高無上的精神是婆羅門,一個擁有所有知識和知覺的生命。他是宇宙的靈魂,是無所不在的靈魂。其他一切都只是一種幻覺。個人的靈魂,自我,是上帝的火花。它不斷地通過轉世而改變,直到它被重新吸收而解放為婆羅門。識別個體靈魂和宇宙靈魂是致力於宗教的人們試圖通過實踐、反思和脫離感官世界來實現的最終目標。因此,追求真理的印度教信徒可以拋棄世界。

"

比希臘文化的影響更持久的是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影響,兩種世界宗教。基督教和大乘佛教在古典主義晚期從中東和印度各自的發源地向外擴張;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前者贏得了整個歐洲,而後者贏得了大部分亞洲。這兩種宗教成功的原因可以從它們共同的一些新特點中找到。一個特點是他們都注重靈魂的拯救,承諾未來永遠的幸福。另一個特點是,他們都堅持平等主義;他們團體的大門向所有要求加入的人敞開,不管他們是男人還是女人,是富人還是窮人,是自由人還是奴隸。最後,他們都強調高道德標準,如果要拯救靈魂,就必須遵守這些標準。這就需要有效的教會組織,使這兩種宗教能夠對信徒的日常生活產生強大的影響。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這些特徵在古典時代的後幾個世紀尤其具有吸引力。在那幾個世紀裡,社會動盪和道德混亂,特別是在中心城市,尤其如此。城裡的許多人感到無家可歸和流浪;他們受到基督和大乘的安慰、保護和引導。彼拉多問“真理是什麼”,表示時代的絕望,他們也回答說。因此,最早皈依基督教的人是地位低下、沒有庇護的人,這不是偶然的。同樣,大乘佛教的最大勝利是在中國取得的,當時整個國家在漢朝崩潰後處於一個混亂的階段,世界上的一些問題似乎沒有得到解決。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事實上,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這些令人滿意和及時的特點是隨著時代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佛教的發展與基督教的發展有點相似,這是在印度人反對不公平的種姓制度和婆羅門祭司剝削階級的過程中出現的。佛教創始人喬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 563—483年)原屬釋迦族,貴族出身,他拋棄了他舒適的家庭,因為他看到了他周圍所有的不幸,然後過著流浪的苦行僧的生活。最後,他到達了一個清晰的啟蒙境界,那一刻它似乎受到了上天的啟發。因此被稱為佛陀,意思是“覺悟者”。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佛教的四大真理是:( 1)人生是苦的;(2)苦的原因在於慾望;(3)只有消滅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4)要做到這一切,只有通過“八正道”。“八正道”包括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涅槃為終極目的。所謂涅槃,譯意為“無為”、“寂滅”。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佛陀並不打算建立一個新的宗教,但在佛陀死後,他的信徒們開始宣揚他的教義,並建立了教會,開始主導宗教信仰。這些教會的理想是通過艱苦的身心訓練,達到神祕的涅盤狀態。雖然僧侶們對此很滿意,但粗俗的人卻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大乘與小乘或大乘佛教相對立,逐漸發展成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包容性上是“大”的。它包括佛教之前更多的印度思想和大乘之前的一些宗教思想。它與最初對沉默祈禱的偏好有所不同,採用了一些更容易理解和實踐的規則。因此,只要信仰,甚至是無意識的信仰行為,如背誦佛名,靈魂就能得救。涅槃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至少對於那些不相信深奧世界的人來說,涅槃只指天國的來世,只要樂善好施,很可能會進入天國。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自從大乘佛教從強調精神生活、禁慾主義和默禱轉變為強調仁愛、虔誠和靈魂拯救,它比小乘佛教更適合非印度人民,儘管它們都贏得了國外的皈依者。公元前3世紀,佛教首先在錫蘭和印度西北部的偏遠地區流行起來。公元前一世紀,它被引入中亞和中國,首先是通過商人,然後是印度傳教士和中國的皈依者。中國的皈依者是最強大的。他們在印度學習佛教,然後回家試圖說服他們的同胞相信佛教。他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說到4世紀末,中國西北地區十分之九的居民信奉佛教。到了6世紀,中國南方的居民也開始效仿。然後佛教從中國傳播到其他地方:公元4世紀,它被引入韓國;在6世紀,它被引入日本。在這一時期,佛教分為大乘和大乘,在東南亞也很流行。這種情況,在過去或之後的任何特定階段都沒有發生過,反映了該地區幾個世紀以來廣泛的獨立化的一個方面。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在這些成功之後,佛教在許多國家衰落了。在中國,佛教在大約700年的時間裡興盛起來,但從那時起,由於政府內部的腐朽和敵意,佛教迅速衰落。佛教的興盛,使寺院擁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使許多僧尼脫離了國民經濟。這一切引起了君主的關注和收繳。據歷史記錄,在841年至855年間,有4600多座寺院和40000多座寺廟被拆除,超過26萬名僧尼被命令返回世俗世界,連同大約15萬名僧侶奴隸,他們再次成為納稅人。在這次襲擊之後,佛教從未復興過。此後,佛教像道教和儒教一樣,只是中國整合主義者感興趣的“三教”之一。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除了在外部世界取得驚人的成功外,幾個世紀以來,佛教也成為印度印度教的重要競爭對手。但它從來就不是一個占主導地位的宗教,從公元600年到12世紀末,當穆斯林土耳其人到來時,它只存在於少數地方,處於衰落狀態。這場偉大的宗教運動從其誕生地異常消失的原因之一是,它沒有為普通生活的危機做好準備,也沒有為非宗教人士的出生、結婚、死亡和其他重要的生活變化提供儀式。相比之下,婆羅門則為自己的儀式做好了準備。這一事實確保了他們能夠在改革者的攻擊下生存下來。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羅門本人也在進行改革。在哲學經典《奧義書》中,他們提出了自己的自由與解放之路。他們教導宇宙中的至高無上的精神是婆羅門,一個擁有所有知識和知覺的生命。他是宇宙的靈魂,是無所不在的靈魂。其他一切都只是一種幻覺。個人的靈魂,自我,是上帝的火花。它不斷地通過轉世而改變,直到它被重新吸收而解放為婆羅門。識別個體靈魂和宇宙靈魂是致力於宗教的人們試圖通過實踐、反思和脫離感官世界來實現的最終目標。因此,追求真理的印度教信徒可以拋棄世界。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儘管佛教作為一種活躍的宗教信仰在印度消失了,但它仍然存在於今天,因為它的基本信仰已被印度教所吸收。印度教的反改革勝利是因為它接受了佛教思想。原始印度教實行自然崇拜、祭祀和權力贖罪,已為《奧義書》的哲學、殺戒的憐憫以及法的精神戒律和道德戒律所改變。所以現在,在佛教的發源地,幾乎找不到佛教信徒。然而,小乘佛教在錫蘭和東南亞許多地區仍然占主導地位。

"

比希臘文化的影響更持久的是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影響,兩種世界宗教。基督教和大乘佛教在古典主義晚期從中東和印度各自的發源地向外擴張;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前者贏得了整個歐洲,而後者贏得了大部分亞洲。這兩種宗教成功的原因可以從它們共同的一些新特點中找到。一個特點是他們都注重靈魂的拯救,承諾未來永遠的幸福。另一個特點是,他們都堅持平等主義;他們團體的大門向所有要求加入的人敞開,不管他們是男人還是女人,是富人還是窮人,是自由人還是奴隸。最後,他們都強調高道德標準,如果要拯救靈魂,就必須遵守這些標準。這就需要有效的教會組織,使這兩種宗教能夠對信徒的日常生活產生強大的影響。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這些特徵在古典時代的後幾個世紀尤其具有吸引力。在那幾個世紀裡,社會動盪和道德混亂,特別是在中心城市,尤其如此。城裡的許多人感到無家可歸和流浪;他們受到基督和大乘的安慰、保護和引導。彼拉多問“真理是什麼”,表示時代的絕望,他們也回答說。因此,最早皈依基督教的人是地位低下、沒有庇護的人,這不是偶然的。同樣,大乘佛教的最大勝利是在中國取得的,當時整個國家在漢朝崩潰後處於一個混亂的階段,世界上的一些問題似乎沒有得到解決。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事實上,基督教和大乘佛教的這些令人滿意和及時的特點是隨著時代的需要而逐漸形成的。佛教的發展與基督教的發展有點相似,這是在印度人反對不公平的種姓制度和婆羅門祭司剝削階級的過程中出現的。佛教創始人喬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 563—483年)原屬釋迦族,貴族出身,他拋棄了他舒適的家庭,因為他看到了他周圍所有的不幸,然後過著流浪的苦行僧的生活。最後,他到達了一個清晰的啟蒙境界,那一刻它似乎受到了上天的啟發。因此被稱為佛陀,意思是“覺悟者”。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佛教的四大真理是:( 1)人生是苦的;(2)苦的原因在於慾望;(3)只有消滅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4)要做到這一切,只有通過“八正道”。“八正道”包括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涅槃為終極目的。所謂涅槃,譯意為“無為”、“寂滅”。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佛陀並不打算建立一個新的宗教,但在佛陀死後,他的信徒們開始宣揚他的教義,並建立了教會,開始主導宗教信仰。這些教會的理想是通過艱苦的身心訓練,達到神祕的涅盤狀態。雖然僧侶們對此很滿意,但粗俗的人卻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大乘與小乘或大乘佛教相對立,逐漸發展成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在包容性上是“大”的。它包括佛教之前更多的印度思想和大乘之前的一些宗教思想。它與最初對沉默祈禱的偏好有所不同,採用了一些更容易理解和實踐的規則。因此,只要信仰,甚至是無意識的信仰行為,如背誦佛名,靈魂就能得救。涅槃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至少對於那些不相信深奧世界的人來說,涅槃只指天國的來世,只要樂善好施,很可能會進入天國。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自從大乘佛教從強調精神生活、禁慾主義和默禱轉變為強調仁愛、虔誠和靈魂拯救,它比小乘佛教更適合非印度人民,儘管它們都贏得了國外的皈依者。公元前3世紀,佛教首先在錫蘭和印度西北部的偏遠地區流行起來。公元前一世紀,它被引入中亞和中國,首先是通過商人,然後是印度傳教士和中國的皈依者。中國的皈依者是最強大的。他們在印度學習佛教,然後回家試圖說服他們的同胞相信佛教。他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據說到4世紀末,中國西北地區十分之九的居民信奉佛教。到了6世紀,中國南方的居民也開始效仿。然後佛教從中國傳播到其他地方:公元4世紀,它被引入韓國;在6世紀,它被引入日本。在這一時期,佛教分為大乘和大乘,在東南亞也很流行。這種情況,在過去或之後的任何特定階段都沒有發生過,反映了該地區幾個世紀以來廣泛的獨立化的一個方面。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在這些成功之後,佛教在許多國家衰落了。在中國,佛教在大約700年的時間裡興盛起來,但從那時起,由於政府內部的腐朽和敵意,佛教迅速衰落。佛教的興盛,使寺院擁有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使許多僧尼脫離了國民經濟。這一切引起了君主的關注和收繳。據歷史記錄,在841年至855年間,有4600多座寺院和40000多座寺廟被拆除,超過26萬名僧尼被命令返回世俗世界,連同大約15萬名僧侶奴隸,他們再次成為納稅人。在這次襲擊之後,佛教從未復興過。此後,佛教像道教和儒教一樣,只是中國整合主義者感興趣的“三教”之一。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除了在外部世界取得驚人的成功外,幾個世紀以來,佛教也成為印度印度教的重要競爭對手。但它從來就不是一個占主導地位的宗教,從公元600年到12世紀末,當穆斯林土耳其人到來時,它只存在於少數地方,處於衰落狀態。這場偉大的宗教運動從其誕生地異常消失的原因之一是,它沒有為普通生活的危機做好準備,也沒有為非宗教人士的出生、結婚、死亡和其他重要的生活變化提供儀式。相比之下,婆羅門則為自己的儀式做好了準備。這一事實確保了他們能夠在改革者的攻擊下生存下來。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羅門本人也在進行改革。在哲學經典《奧義書》中,他們提出了自己的自由與解放之路。他們教導宇宙中的至高無上的精神是婆羅門,一個擁有所有知識和知覺的生命。他是宇宙的靈魂,是無所不在的靈魂。其他一切都只是一種幻覺。個人的靈魂,自我,是上帝的火花。它不斷地通過轉世而改變,直到它被重新吸收而解放為婆羅門。識別個體靈魂和宇宙靈魂是致力於宗教的人們試圖通過實踐、反思和脫離感官世界來實現的最終目標。因此,追求真理的印度教信徒可以拋棄世界。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儘管佛教作為一種活躍的宗教信仰在印度消失了,但它仍然存在於今天,因為它的基本信仰已被印度教所吸收。印度教的反改革勝利是因為它接受了佛教思想。原始印度教實行自然崇拜、祭祀和權力贖罪,已為《奧義書》的哲學、殺戒的憐憫以及法的精神戒律和道德戒律所改變。所以現在,在佛教的發源地,幾乎找不到佛教信徒。然而,小乘佛教在錫蘭和東南亞許多地區仍然占主導地位。

與基督教、印度教作對比,深層剖析佛教的興衰和文化聯結

儘管佛教在鼎盛時期之後相對衰落,但在古典晚期和中世紀早期,它仍然是亞洲的主導宗教。它廣泛分佈於除西伯利亞和中東以外的所有大陸,使整個大陸的文化融合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它在亞洲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正如基督教在歐洲的同時。佛教不僅給許多人帶來了宗教信仰和一套道德標準,而且還帶來了文學體系、建築模式以及印度和中國文化的所有其他特點,傳教士在宣講佛教時也把這些特點傳播到大陸。同樣,在歐亞大陸的另一邊,基督教傳教士不僅帶來了野蠻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基督教教義,也帶來了羅馬和君士坦丁堡文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