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力:老弘文叢(關於羅漢,綜述 I)

佛教 阿難陀 摩登伽女 釋迦牟尼 東道網絡文化藝術 2017-06-26

一、綜述

羅漢是梵語(Arhat)“阿羅漢”的簡譯,指得道的比丘高僧。乃小乘佛教中修持到最高果位者。應譯為“應真”者,有譯為“真人”者,但都沒有直用音譯“羅漢”更好,千百年來,這一稱呼給人的形象感極強,它比“應真、真人”更有佛教色彩。《智度論》中說,羅漢能破除一切煩惱,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的折磨。他們不是神,卻有一定的法力或神通。一般有六通,即:神足通——飛行無礙,隱顯自在;天眼通——透視、預見;天耳通——聽到超遠距離聲音;他心通——能知眾生心思;宿命通——能知自他夙世生死及所作業;漏盡通——能斷盡煩惱,自主自心,亦知眾生漏盡與否。還有一種說法,五通為仙,六通為羅漢。主要是指最後的漏盡通。

佛與菩薩是想象中的形象,而羅漢則是現實生活中的形象,所以佛和菩薩的像有一定儀軌,而羅漢的造型則是多種多樣的。佛教傳入我國後,羅漢的相也有變化,即分化為兩類,一類是梵相,即保持印度人的模樣;一類是漢相,變成中國人模樣。典型例子是釋迦牟尼左右兩側的兩大弟子:迦葉與阿難陀(傳入中國簡化阿難)。

  • 迦葉是 一位經歷不少苦難的老比丘。他本是富家子弟,看破世情而出家,堅持頭陀苦行(頭陀是一種對衣食住多般限制的苦行,如節量食、常坐不臥等)。佛陀曾讚美他:“有頭陀行在,我法久住!”佛陀入滅後,迦葉在王舍城召集和主持了全印度阿羅漢第一次大結集,即佛教徒代表大會。對經藏、律藏進行集中和整理。迦葉在完成佛陀的各項囑託任務之後,方入涅槃。迦葉是一位力行實踐的忠誠佛教信徒,為佛教之鞏固與發展殫盡心力做出很大貢獻。所以塑造迦葉形象,主要在表現他的忠誠、老練和堅定。他的形象,多保持印度人的相貌,高鼻深目,面目蒼老。

  • 阿難是阿難陀的簡譯,他是佛陀的堂弟,生於佛陀成道之夜,起名阿難陀即喜慶之意。他跟隨佛陀左右二十五年,凡佛陀對他單獨所講之法和隨眾共聞之法,他均牢記不忘。佛陀入滅後,迦葉召開第一次結集大會上,讓阿難升座復演佛陀之說法,由其他弟子對證參定記錄而成經文。凡佛經開篇之“如是我聞“,就是阿難所說”我聽到是這樣的”。阿難相當於佛陀說法的錄音帶,因此阿難對佛陀的貢獻也是很大的。阿難的形象,一般塑造為青年,而傳說中的阿難是美男子。摩登伽女曾愛上阿難,可見阿難之年輕英俊,摩登伽女被佛陀教化之後愛慾之火才得熄滅。在中國人心目中,“美男子”不能是印度人的模樣,只能用中國人的審美標準來塑造阿難,所以將阿難改成眉目清秀的中國青年僧人。

  • 這樣一來,在佛陀左右二位高足,就有兩種民族差別明顯的形象。也許在印度人看來有點奇怪,而我們中國人對此現象則認為是順理成章的。一般稱保持印度人的形象為之梵相,例如有的羅漢,深目高鼻,凸額凹臉,相貌愈古怪愈好;既是梵相,總要和中國人不同,也就是與常人不同之處,這樣能象徵其具有神通和法力,例如降龍、伏虎之類。若畫成中國人的模樣便覺得平庸無奇。

  • 但中國人是有惰性的,隨著時空的轉移,羅漢造型便逐漸全部漢化了。雖然有梵相的先例,後來的匠人已很難畫出印度人的模樣了。到了清代,一般寺廟裡畫的羅漢,所謂梵相者,就是和黑旋風李逵一樣,粗眉大眼。捲曲鬍鬚之類而已。


王弘力扇面選之 —— 羅漢

王弘力:老弘文叢(關於羅漢,綜述 I)

阿難陀尊者

王弘力:老弘文叢(關於羅漢,綜述 I)

阿彌陀經


王弘力:老弘文叢(關於羅漢,綜述 I)

摩訶迦旃延尊者

王弘力:老弘文叢(關於羅漢,綜述 I)

石濤詩


王弘力:老弘文叢(關於羅漢,綜述 I)

跋陀羅尊者

王弘力:老弘文叢(關於羅漢,綜述 I)

杜甫詩

本文章摘自王弘力編著的《老弘文叢》

東道網絡——東道文化藝術:有態度的文化推廣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