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得意之時淡然。

失意之時坦然。

艱辛曲折必然。

歷盡滄桑悟然。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得意之時淡然。

失意之時坦然。

艱辛曲折必然。

歷盡滄桑悟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得意之時淡然。

失意之時坦然。

艱辛曲折必然。

歷盡滄桑悟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藏書如山積,

讀書如水流。

山形有限度,

水流無時休。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得意之時淡然。

失意之時坦然。

艱辛曲折必然。

歷盡滄桑悟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藏書如山積,

讀書如水流。

山形有限度,

水流無時休。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得意之時淡然。

失意之時坦然。

艱辛曲折必然。

歷盡滄桑悟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藏書如山積,

讀書如水流。

山形有限度,

水流無時休。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

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

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

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得意之時淡然。

失意之時坦然。

艱辛曲折必然。

歷盡滄桑悟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藏書如山積,

讀書如水流。

山形有限度,

水流無時休。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

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

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

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得意之時淡然。

失意之時坦然。

艱辛曲折必然。

歷盡滄桑悟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藏書如山積,

讀書如水流。

山形有限度,

水流無時休。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

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

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

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

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得意之時淡然。

失意之時坦然。

艱辛曲折必然。

歷盡滄桑悟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藏書如山積,

讀書如水流。

山形有限度,

水流無時休。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

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

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

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

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得意之時淡然。

失意之時坦然。

艱辛曲折必然。

歷盡滄桑悟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藏書如山積,

讀書如水流。

山形有限度,

水流無時休。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

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

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

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

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無處可躲,不如傻樂。

無處可逃,不如喜悅。

沒有淨土,不如靜心。

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得意之時淡然。

失意之時坦然。

艱辛曲折必然。

歷盡滄桑悟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藏書如山積,

讀書如水流。

山形有限度,

水流無時休。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

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

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

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

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無處可躲,不如傻樂。

無處可逃,不如喜悅。

沒有淨土,不如靜心。

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得意之時淡然。

失意之時坦然。

艱辛曲折必然。

歷盡滄桑悟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藏書如山積,

讀書如水流。

山形有限度,

水流無時休。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

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

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

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

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無處可躲,不如傻樂。

無處可逃,不如喜悅。

沒有淨土,不如靜心。

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寵無驚過一生。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得意之時淡然。

失意之時坦然。

艱辛曲折必然。

歷盡滄桑悟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藏書如山積,

讀書如水流。

山形有限度,

水流無時休。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

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

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

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

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無處可躲,不如傻樂。

無處可逃,不如喜悅。

沒有淨土,不如靜心。

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寵無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1975年的今日,總能喚起我們童心的文藝大師豐子愷逝世。自古逢秋悲寂寥,且觀先生如何言說秋日勝春朝,如何寵辱不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理想三旬

陳鴻宇 - 濃煙下的詩歌電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秋》


(節選)作者/豐子愷

一夜,入秋。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

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編者注:猶如)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

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

那時,我心中似乎只有春。

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柳葉,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象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

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太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決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

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三十逢秋,方知生之甘苦悲歡。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

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直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亦多,歡濃之時愁亦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有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

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郎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

配圖出自視覺中國、網絡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素描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1.9-1975.9.15),浙江崇德人,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漫畫”一詞因他而廣為人知。他寥寥數筆,卻率真傳神,作家朱自清譽其漫畫為“一首首的小詩”,作家俞平伯贊其畫裡“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一生畫了四千多幅漫畫作品,接近一半是“兒童相”,多取材於自己七個孩子的嬉戲。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一個“兒童崇拜者”在他看來虛偽驕矜的成人大都失去了本性只有天真爛漫的兒童才是真正的“人”。及至晚年他還說:“我相信一個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則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一定溫暖、和平而幸福。”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如何做一個不失本真之心的大人

豐子愷 · 說

趙聰,劉興辰 - 德沃夏克《幽默曲》爵

中唱群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

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

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

銳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才氣見於事,義氣施於人。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

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義,深悉小節。

已然,精舒。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凡事順其自然。

遇事處之泰然。

得意之時淡然。

失意之時坦然。

艱辛曲折必然。

歷盡滄桑悟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藏書如山積,

讀書如水流。

山形有限度,

水流無時休。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

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

飲清淨之茶,戒色花之酒,

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

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無處可躲,不如傻樂。

無處可逃,不如喜悅。

沒有淨土,不如靜心。

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寵無驚過一生。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