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
"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既生瑜,何生亮?

作為混合動力的代表,豐田THS目前能夠排得上號的對手,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只有一個——那就是號稱有著更高能效表現的本田i-MMD。各路媒體對它的吹捧程度,一點也不比豐田的THS低。甚至於,據說連豐田的工程師,都在公開的場合稱讚它的實力的確超越了凱美瑞雙擎上的THS-II(對於該消息來源有待考證)。但是它真的是完美無缺的嗎?在試駕過十代雅閣的混動版之後,我對i-MMD系統做了一些功課,算是大致瞭解了它的一些設計思路。這次就先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

"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既生瑜,何生亮?

作為混合動力的代表,豐田THS目前能夠排得上號的對手,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只有一個——那就是號稱有著更高能效表現的本田i-MMD。各路媒體對它的吹捧程度,一點也不比豐田的THS低。甚至於,據說連豐田的工程師,都在公開的場合稱讚它的實力的確超越了凱美瑞雙擎上的THS-II(對於該消息來源有待考證)。但是它真的是完美無缺的嗎?在試駕過十代雅閣的混動版之後,我對i-MMD系統做了一些功課,算是大致瞭解了它的一些設計思路。這次就先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一個誇張的比喻:如果把豐田的THS-II比作擅長以柔克剛的武當太極,那麼本田的i-MMD就更像是精於長橋硬馬的少林沖拳。

雖然THS-II和i-MMD兩者都可以歸類於PS(功率分流型)的重度混合動力系統,但是從結構上來看,相比THS-II精巧而相對複雜的行星齒輪組,i-MMD直接通過減速齒輪組、離合器整合的方式顯得更加“簡單粗暴”,更接近於一個串、並聯系統的簡單組合。

"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既生瑜,何生亮?

作為混合動力的代表,豐田THS目前能夠排得上號的對手,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只有一個——那就是號稱有著更高能效表現的本田i-MMD。各路媒體對它的吹捧程度,一點也不比豐田的THS低。甚至於,據說連豐田的工程師,都在公開的場合稱讚它的實力的確超越了凱美瑞雙擎上的THS-II(對於該消息來源有待考證)。但是它真的是完美無缺的嗎?在試駕過十代雅閣的混動版之後,我對i-MMD系統做了一些功課,算是大致瞭解了它的一些設計思路。這次就先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一個誇張的比喻:如果把豐田的THS-II比作擅長以柔克剛的武當太極,那麼本田的i-MMD就更像是精於長橋硬馬的少林沖拳。

雖然THS-II和i-MMD兩者都可以歸類於PS(功率分流型)的重度混合動力系統,但是從結構上來看,相比THS-II精巧而相對複雜的行星齒輪組,i-MMD直接通過減速齒輪組、離合器整合的方式顯得更加“簡單粗暴”,更接近於一個串、並聯系統的簡單組合。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豐田THS系統大致原理圖

"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既生瑜,何生亮?

作為混合動力的代表,豐田THS目前能夠排得上號的對手,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只有一個——那就是號稱有著更高能效表現的本田i-MMD。各路媒體對它的吹捧程度,一點也不比豐田的THS低。甚至於,據說連豐田的工程師,都在公開的場合稱讚它的實力的確超越了凱美瑞雙擎上的THS-II(對於該消息來源有待考證)。但是它真的是完美無缺的嗎?在試駕過十代雅閣的混動版之後,我對i-MMD系統做了一些功課,算是大致瞭解了它的一些設計思路。這次就先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一個誇張的比喻:如果把豐田的THS-II比作擅長以柔克剛的武當太極,那麼本田的i-MMD就更像是精於長橋硬馬的少林沖拳。

雖然THS-II和i-MMD兩者都可以歸類於PS(功率分流型)的重度混合動力系統,但是從結構上來看,相比THS-II精巧而相對複雜的行星齒輪組,i-MMD直接通過減速齒輪組、離合器整合的方式顯得更加“簡單粗暴”,更接近於一個串、並聯系統的簡單組合。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豐田THS系統大致原理圖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本田i-MMD系統大致原理圖,圖片出自知乎用戶@魚非魚

從大致的原理上來看,THS和i-MMD兩者的基礎思路,都是把電驅動系統作為中低負荷下的主要驅動源,並且將電池組作為能量的“蓄水池”,通過發電機、電動機進行“削峰填谷”一般的操作,以規避傳統汽油機能效最低下的低速、大負載等工況。同時通過阿特金森循環,把汽油機的壓縮比極大提高,讓燃效儘可能發揮到極限。它同樣能實現電動機驅動、發動機帶動充電、發動機直驅、制動能量回收等日常工況。不過,在看似差不多的思路下,本田隱藏了一些更多的企圖。

由於發電機、電動機之間沒有像THS的行星齒輪組那樣的機械耦合機制,所以發動機、電動機、發電機之間的工作協調,完全是通過控制系統來“指揮”的。其中電動機除了作為主要的驅動源頭之外,還肩負著制動能量回收的重任。

雖然從原理上看,i-MMD所需要做的控制層面的工作會更紛繁複雜一些,但是發動機、發電機、電動機之間不必要的相互牽制也會減少。譬如電動機直驅和發動機直驅的時候,理論上可以實現比THS更少的無效負載。當然,更多地依賴離合器來控制動力流,理論上帶來的頓挫感也會更多、更明顯一些。

"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既生瑜,何生亮?

作為混合動力的代表,豐田THS目前能夠排得上號的對手,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只有一個——那就是號稱有著更高能效表現的本田i-MMD。各路媒體對它的吹捧程度,一點也不比豐田的THS低。甚至於,據說連豐田的工程師,都在公開的場合稱讚它的實力的確超越了凱美瑞雙擎上的THS-II(對於該消息來源有待考證)。但是它真的是完美無缺的嗎?在試駕過十代雅閣的混動版之後,我對i-MMD系統做了一些功課,算是大致瞭解了它的一些設計思路。這次就先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一個誇張的比喻:如果把豐田的THS-II比作擅長以柔克剛的武當太極,那麼本田的i-MMD就更像是精於長橋硬馬的少林沖拳。

雖然THS-II和i-MMD兩者都可以歸類於PS(功率分流型)的重度混合動力系統,但是從結構上來看,相比THS-II精巧而相對複雜的行星齒輪組,i-MMD直接通過減速齒輪組、離合器整合的方式顯得更加“簡單粗暴”,更接近於一個串、並聯系統的簡單組合。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豐田THS系統大致原理圖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本田i-MMD系統大致原理圖,圖片出自知乎用戶@魚非魚

從大致的原理上來看,THS和i-MMD兩者的基礎思路,都是把電驅動系統作為中低負荷下的主要驅動源,並且將電池組作為能量的“蓄水池”,通過發電機、電動機進行“削峰填谷”一般的操作,以規避傳統汽油機能效最低下的低速、大負載等工況。同時通過阿特金森循環,把汽油機的壓縮比極大提高,讓燃效儘可能發揮到極限。它同樣能實現電動機驅動、發動機帶動充電、發動機直驅、制動能量回收等日常工況。不過,在看似差不多的思路下,本田隱藏了一些更多的企圖。

由於發電機、電動機之間沒有像THS的行星齒輪組那樣的機械耦合機制,所以發動機、電動機、發電機之間的工作協調,完全是通過控制系統來“指揮”的。其中電動機除了作為主要的驅動源頭之外,還肩負著制動能量回收的重任。

雖然從原理上看,i-MMD所需要做的控制層面的工作會更紛繁複雜一些,但是發動機、發電機、電動機之間不必要的相互牽制也會減少。譬如電動機直驅和發動機直驅的時候,理論上可以實現比THS更少的無效負載。當然,更多地依賴離合器來控制動力流,理論上帶來的頓挫感也會更多、更明顯一些。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以本田CR-V混動版為例,i-MMD系統的三種不同驅動模式

我們再往裡挖掘一下。如果仔細觀察上圖右側的驅動模式對比圖,你就會發現,混動模式(Hybird Drive)下,發動機基本都是以串聯模式工作,並沒有直接參與驅動車輛,只充當驅動發電機的角色,而不像THS那樣,發動機和電動機可以通過行星齒輪組“糅合”兩股不同的動力流輸出。我們再以八代凱美瑞混動和十代雅閣混動為例,看看兩個系統的部分關鍵參數對比。

"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既生瑜,何生亮?

作為混合動力的代表,豐田THS目前能夠排得上號的對手,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只有一個——那就是號稱有著更高能效表現的本田i-MMD。各路媒體對它的吹捧程度,一點也不比豐田的THS低。甚至於,據說連豐田的工程師,都在公開的場合稱讚它的實力的確超越了凱美瑞雙擎上的THS-II(對於該消息來源有待考證)。但是它真的是完美無缺的嗎?在試駕過十代雅閣的混動版之後,我對i-MMD系統做了一些功課,算是大致瞭解了它的一些設計思路。這次就先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一個誇張的比喻:如果把豐田的THS-II比作擅長以柔克剛的武當太極,那麼本田的i-MMD就更像是精於長橋硬馬的少林沖拳。

雖然THS-II和i-MMD兩者都可以歸類於PS(功率分流型)的重度混合動力系統,但是從結構上來看,相比THS-II精巧而相對複雜的行星齒輪組,i-MMD直接通過減速齒輪組、離合器整合的方式顯得更加“簡單粗暴”,更接近於一個串、並聯系統的簡單組合。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豐田THS系統大致原理圖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本田i-MMD系統大致原理圖,圖片出自知乎用戶@魚非魚

從大致的原理上來看,THS和i-MMD兩者的基礎思路,都是把電驅動系統作為中低負荷下的主要驅動源,並且將電池組作為能量的“蓄水池”,通過發電機、電動機進行“削峰填谷”一般的操作,以規避傳統汽油機能效最低下的低速、大負載等工況。同時通過阿特金森循環,把汽油機的壓縮比極大提高,讓燃效儘可能發揮到極限。它同樣能實現電動機驅動、發動機帶動充電、發動機直驅、制動能量回收等日常工況。不過,在看似差不多的思路下,本田隱藏了一些更多的企圖。

由於發電機、電動機之間沒有像THS的行星齒輪組那樣的機械耦合機制,所以發動機、電動機、發電機之間的工作協調,完全是通過控制系統來“指揮”的。其中電動機除了作為主要的驅動源頭之外,還肩負著制動能量回收的重任。

雖然從原理上看,i-MMD所需要做的控制層面的工作會更紛繁複雜一些,但是發動機、發電機、電動機之間不必要的相互牽制也會減少。譬如電動機直驅和發動機直驅的時候,理論上可以實現比THS更少的無效負載。當然,更多地依賴離合器來控制動力流,理論上帶來的頓挫感也會更多、更明顯一些。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以本田CR-V混動版為例,i-MMD系統的三種不同驅動模式

我們再往裡挖掘一下。如果仔細觀察上圖右側的驅動模式對比圖,你就會發現,混動模式(Hybird Drive)下,發動機基本都是以串聯模式工作,並沒有直接參與驅動車輛,只充當驅動發電機的角色,而不像THS那樣,發動機和電動機可以通過行星齒輪組“糅合”兩股不同的動力流輸出。我們再以八代凱美瑞混動和十代雅閣混動為例,看看兩個系統的部分關鍵參數對比。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可以看得出,雖然兩者的系統標稱綜合功率相差無幾,但是i-MMD的電動機驅動功率明顯要大得多,甚至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比例。

事實上,從原理的角度來看,i-MMD與其說是混動系統,倒不如說是一臺帶有發動機直驅功能的增程式電驅系統。

受制於內部減速齒輪組的速比限制,系統裡的那臺阿特金森發動機直接參與驅動車輪的工況空間非常窄,大多數時候都只需要充當一個增程器的角色,所以它不但功率需求低很多,而且可以在更長的時間以最理想的工況運行。以十代雅閣混動版為例,其中的2.0L自吸發動機僅有146馬力,熱效率卻高達40.6%。更低的功率、更高的熱效率,也自然對應著更低的油耗——可以說,這就是i-MMD系統能夠在燃油經濟性上勝出的關鍵。

除了高效之外,i-MMD還有著很好的擴展性。除了加大電池容量變成插電式混動系統(PHEV)之外,它還可以通過取消發動機的直驅模式,使發動機、發電機、電動機之間只剩下串聯狀態,從而變成單純的增程式電驅動系統(REEV)。此時發動機的功率需求可以進一步降低,從而進一步壓制油耗。

"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既生瑜,何生亮?

作為混合動力的代表,豐田THS目前能夠排得上號的對手,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只有一個——那就是號稱有著更高能效表現的本田i-MMD。各路媒體對它的吹捧程度,一點也不比豐田的THS低。甚至於,據說連豐田的工程師,都在公開的場合稱讚它的實力的確超越了凱美瑞雙擎上的THS-II(對於該消息來源有待考證)。但是它真的是完美無缺的嗎?在試駕過十代雅閣的混動版之後,我對i-MMD系統做了一些功課,算是大致瞭解了它的一些設計思路。這次就先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一個誇張的比喻:如果把豐田的THS-II比作擅長以柔克剛的武當太極,那麼本田的i-MMD就更像是精於長橋硬馬的少林沖拳。

雖然THS-II和i-MMD兩者都可以歸類於PS(功率分流型)的重度混合動力系統,但是從結構上來看,相比THS-II精巧而相對複雜的行星齒輪組,i-MMD直接通過減速齒輪組、離合器整合的方式顯得更加“簡單粗暴”,更接近於一個串、並聯系統的簡單組合。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豐田THS系統大致原理圖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本田i-MMD系統大致原理圖,圖片出自知乎用戶@魚非魚

從大致的原理上來看,THS和i-MMD兩者的基礎思路,都是把電驅動系統作為中低負荷下的主要驅動源,並且將電池組作為能量的“蓄水池”,通過發電機、電動機進行“削峰填谷”一般的操作,以規避傳統汽油機能效最低下的低速、大負載等工況。同時通過阿特金森循環,把汽油機的壓縮比極大提高,讓燃效儘可能發揮到極限。它同樣能實現電動機驅動、發動機帶動充電、發動機直驅、制動能量回收等日常工況。不過,在看似差不多的思路下,本田隱藏了一些更多的企圖。

由於發電機、電動機之間沒有像THS的行星齒輪組那樣的機械耦合機制,所以發動機、電動機、發電機之間的工作協調,完全是通過控制系統來“指揮”的。其中電動機除了作為主要的驅動源頭之外,還肩負著制動能量回收的重任。

雖然從原理上看,i-MMD所需要做的控制層面的工作會更紛繁複雜一些,但是發動機、發電機、電動機之間不必要的相互牽制也會減少。譬如電動機直驅和發動機直驅的時候,理論上可以實現比THS更少的無效負載。當然,更多地依賴離合器來控制動力流,理論上帶來的頓挫感也會更多、更明顯一些。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以本田CR-V混動版為例,i-MMD系統的三種不同驅動模式

我們再往裡挖掘一下。如果仔細觀察上圖右側的驅動模式對比圖,你就會發現,混動模式(Hybird Drive)下,發動機基本都是以串聯模式工作,並沒有直接參與驅動車輛,只充當驅動發電機的角色,而不像THS那樣,發動機和電動機可以通過行星齒輪組“糅合”兩股不同的動力流輸出。我們再以八代凱美瑞混動和十代雅閣混動為例,看看兩個系統的部分關鍵參數對比。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可以看得出,雖然兩者的系統標稱綜合功率相差無幾,但是i-MMD的電動機驅動功率明顯要大得多,甚至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比例。

事實上,從原理的角度來看,i-MMD與其說是混動系統,倒不如說是一臺帶有發動機直驅功能的增程式電驅系統。

受制於內部減速齒輪組的速比限制,系統裡的那臺阿特金森發動機直接參與驅動車輪的工況空間非常窄,大多數時候都只需要充當一個增程器的角色,所以它不但功率需求低很多,而且可以在更長的時間以最理想的工況運行。以十代雅閣混動版為例,其中的2.0L自吸發動機僅有146馬力,熱效率卻高達40.6%。更低的功率、更高的熱效率,也自然對應著更低的油耗——可以說,這就是i-MMD系統能夠在燃油經濟性上勝出的關鍵。

除了高效之外,i-MMD還有著很好的擴展性。除了加大電池容量變成插電式混動系統(PHEV)之外,它還可以通過取消發動機的直驅模式,使發動機、發電機、電動機之間只剩下串聯狀態,從而變成單純的增程式電驅動系統(REEV)。此時發動機的功率需求可以進一步降低,從而進一步壓制油耗。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主攻北美、日本市場的本田Clarity,發動機進一步“縮水”成僅有105馬力的1.5L自吸機,電池擴容為17kWh,混動模式下從十代雅閣混動的摺合5.0L/100km降至4.2L/100km(EPA工況)、最大續航達531km(EPA工況),發動機直驅基本淪為雞肋

而它相較於THS的弱點,到此也基本水落石出了:

首先,由於整套系統更多地依賴於電機驅動,發動機參與直接驅動的動態特性會更加接近於電動車,中低速強大,而高速表現相對更羸弱一些;

其次,由於系統的電動機功率需求更大,而且採用了更加激進的鋰離子電池,所以電驅部分的成本自然也更高。或許你可以從各大汽車網站上兩臺混動車的配置對比發現一些倪端;

"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既生瑜,何生亮?

作為混合動力的代表,豐田THS目前能夠排得上號的對手,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只有一個——那就是號稱有著更高能效表現的本田i-MMD。各路媒體對它的吹捧程度,一點也不比豐田的THS低。甚至於,據說連豐田的工程師,都在公開的場合稱讚它的實力的確超越了凱美瑞雙擎上的THS-II(對於該消息來源有待考證)。但是它真的是完美無缺的嗎?在試駕過十代雅閣的混動版之後,我對i-MMD系統做了一些功課,算是大致瞭解了它的一些設計思路。這次就先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一個誇張的比喻:如果把豐田的THS-II比作擅長以柔克剛的武當太極,那麼本田的i-MMD就更像是精於長橋硬馬的少林沖拳。

雖然THS-II和i-MMD兩者都可以歸類於PS(功率分流型)的重度混合動力系統,但是從結構上來看,相比THS-II精巧而相對複雜的行星齒輪組,i-MMD直接通過減速齒輪組、離合器整合的方式顯得更加“簡單粗暴”,更接近於一個串、並聯系統的簡單組合。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豐田THS系統大致原理圖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本田i-MMD系統大致原理圖,圖片出自知乎用戶@魚非魚

從大致的原理上來看,THS和i-MMD兩者的基礎思路,都是把電驅動系統作為中低負荷下的主要驅動源,並且將電池組作為能量的“蓄水池”,通過發電機、電動機進行“削峰填谷”一般的操作,以規避傳統汽油機能效最低下的低速、大負載等工況。同時通過阿特金森循環,把汽油機的壓縮比極大提高,讓燃效儘可能發揮到極限。它同樣能實現電動機驅動、發動機帶動充電、發動機直驅、制動能量回收等日常工況。不過,在看似差不多的思路下,本田隱藏了一些更多的企圖。

由於發電機、電動機之間沒有像THS的行星齒輪組那樣的機械耦合機制,所以發動機、電動機、發電機之間的工作協調,完全是通過控制系統來“指揮”的。其中電動機除了作為主要的驅動源頭之外,還肩負著制動能量回收的重任。

雖然從原理上看,i-MMD所需要做的控制層面的工作會更紛繁複雜一些,但是發動機、發電機、電動機之間不必要的相互牽制也會減少。譬如電動機直驅和發動機直驅的時候,理論上可以實現比THS更少的無效負載。當然,更多地依賴離合器來控制動力流,理論上帶來的頓挫感也會更多、更明顯一些。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以本田CR-V混動版為例,i-MMD系統的三種不同驅動模式

我們再往裡挖掘一下。如果仔細觀察上圖右側的驅動模式對比圖,你就會發現,混動模式(Hybird Drive)下,發動機基本都是以串聯模式工作,並沒有直接參與驅動車輛,只充當驅動發電機的角色,而不像THS那樣,發動機和電動機可以通過行星齒輪組“糅合”兩股不同的動力流輸出。我們再以八代凱美瑞混動和十代雅閣混動為例,看看兩個系統的部分關鍵參數對比。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可以看得出,雖然兩者的系統標稱綜合功率相差無幾,但是i-MMD的電動機驅動功率明顯要大得多,甚至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比例。

事實上,從原理的角度來看,i-MMD與其說是混動系統,倒不如說是一臺帶有發動機直驅功能的增程式電驅系統。

受制於內部減速齒輪組的速比限制,系統裡的那臺阿特金森發動機直接參與驅動車輪的工況空間非常窄,大多數時候都只需要充當一個增程器的角色,所以它不但功率需求低很多,而且可以在更長的時間以最理想的工況運行。以十代雅閣混動版為例,其中的2.0L自吸發動機僅有146馬力,熱效率卻高達40.6%。更低的功率、更高的熱效率,也自然對應著更低的油耗——可以說,這就是i-MMD系統能夠在燃油經濟性上勝出的關鍵。

除了高效之外,i-MMD還有著很好的擴展性。除了加大電池容量變成插電式混動系統(PHEV)之外,它還可以通過取消發動機的直驅模式,使發動機、發電機、電動機之間只剩下串聯狀態,從而變成單純的增程式電驅動系統(REEV)。此時發動機的功率需求可以進一步降低,從而進一步壓制油耗。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主攻北美、日本市場的本田Clarity,發動機進一步“縮水”成僅有105馬力的1.5L自吸機,電池擴容為17kWh,混動模式下從十代雅閣混動的摺合5.0L/100km降至4.2L/100km(EPA工況)、最大續航達531km(EPA工況),發動機直驅基本淪為雞肋

而它相較於THS的弱點,到此也基本水落石出了:

首先,由於整套系統更多地依賴於電機驅動,發動機參與直接驅動的動態特性會更加接近於電動車,中低速強大,而高速表現相對更羸弱一些;

其次,由於系統的電動機功率需求更大,而且採用了更加激進的鋰離子電池,所以電驅部分的成本自然也更高。或許你可以從各大汽車網站上兩臺混動車的配置對比發現一些倪端;

一文辨明本田i-MMD與豐田THS的優劣差別

還有一點就是,鋰離子電池在安全性、穩定性上,和豐田THS採用的鎳氫電池也有一定的差距。以雅閣上的i-MMD系統為例,電池容量僅有1.3kWh,充放電的頻率會非常高,對於長久工作下電池的衰竭會是一大考驗。

考慮到豐田的THS誕生更早,至今在銷量上已經建立起了很大的優勢,成熟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而本田的i-MMD相對起步更晚一些,至今還在更前期一點的普及階段,安全可靠性、成熟度等方面的口碑還是有待考究的。

文|韋陀

圖|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