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馮太后:到底是“千古一後”還是“千古第一後”?

北燕皇室遺孤馮氏,漢族,史上未留其名,曾被稱為馮氏、馮貴人、馮皇后、馮太后、馮太皇太后,死後諡號:文明皇后。短短49年人生,輔佐北魏朝三位君王;兩度臨朝聽政,執政時間長達約15.5年。

雖然她一生始終以輔助夫君、兒子、孫子為己任,雖然她一生始終只將視野集中於如何讓北魏帝國強大,但她的改革對於未來封建王朝政治體制有著巨大的影響,更對於民族融合有著不世之功。她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後”

巧計安朝堂——馮太后密謀誅乙渾

北魏馮太后:到底是“千古一後”還是“千古第一後”?

公元465年5月,北魏獻文帝拓跋浚去世,小皇帝拓跋弘繼位,馮太后從皇后榮升太后。隨後,北魏丞相乙渾謀逆,把持朝政、屏蔽宮中與外界聯繫、矯詔誅殺反對他的大臣。百官震恐,計無所出。

此時的馮太后因之前拓跋浚葬禮時曾想投火自殺而受傷,應該還在後宮養傷。然後歷史出現了戲劇化的轉變,公元466年3月,乙渾被拓跋丕、隴西王源賀和牛益領軍捕殺。《魏書》明言,捕殺乙渾的幕後策劃者就是馮太后,但並沒有記錄馮太后到底是如何謀劃的。

封建王朝,皇室要殺一個大臣有多難呢,需要馮太后“謀劃”什麼?這就要回頭去看乙渾謀逆過程了。首先,乙渾貴為丞相,且曾為驃騎大將軍,他在軍方的實力有多大就是個問題,殺得不好就是天下大亂;其次,乙渾能矯詔誅殺無數大臣,就必有黨羽,且在乙渾專權的這段時間,我們還可以看到朝廷調動、選拔了很多地方官員,乙渾一死,這些人會不會反?最後,乙渾因為與宮中宦官尚書勾結,才能做到屏蔽宮中與外界的聯繫,馮太后又是怎樣悄無聲息的謀劃,然後安排一支軍隊突襲捕殺乙渾,而乙渾全無察覺的?別忘了,馮太后除了遠在羌氐部落的哥哥馮熙以外,根本沒有親人,也不會有外戚力量可以動用。

然而,馮太后就是這樣看似毫不費力的誅殺了乙渾,且根本沒有引起朝廷與國家動盪。

秋後算賬——馮太后的誅心計

北魏馮太后:到底是“千古一後”還是“千古第一後”?

公元466年3月,乙渾被捕殺,並誅三族。馮太后宣佈第一次臨朝聽政。然而乙渾給馮太后帶來的麻煩還有——乙渾餘黨怎麼辦?

按照北魏慣例來說很簡單——殺。不僅殺乙渾謀逆的從犯,而且必須是滿門抄斬、誅三族之類的。但殺了以後怎麼辦呢?北魏本就缺人才,都殺了誰來治理國家?漏殺了、殺晚了怎麼辦?肯定會有從犯怕自己被殺,起來造反,這將又是一場禍亂。

當然,還有一個解決方案——赦。宣佈赦免所有乙渾從犯,或者殺幾個主要從犯,其他人都赦免了,但這還是有問題。這不就是向上下官員證明自己這對孤兒寡母好欺負嗎?以後還有人造反怎麼辦?對於那些忠於皇室的忠臣怎麼交代?而且你只要殺一個主要從犯,以後朝堂上必然有人會以此彼此攻訐,說這個是主要從犯,該殺!說那個也是主要從犯,該殺!這下北魏不還是亂嗎?

但是,馮太后的選擇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冷處理,當什麼都沒發生。從馮太后臨朝聽政第一天開始,她就根本不提還有乙渾餘黨這回事。馮太后甚至不管你的官位、爵位是不是乙渾違法提拔的,反正就自顧自處理政事,你只要已經在這個位置上了,那你就幹好自己那份活。

然後,那些乙渾餘黨的心就徹底亂了。誰都知道謀逆是死全家、死全族的大罪,但馮太后居然不說殺也不說赦,啥意思呢?那些有權有勢的高官,估計心裡想的是馮太后母子柔弱,自己地位重要,所以不敢動自己,此時乙渾剛死,自己造反肯定沒能力,那就安心幹活吧!但還要時刻提心吊膽的防著馮太后給自己下套子,找後賬。而那些官小的日子就難過了,只能賣命幹活,希望將功贖罪,期待以後朝廷找後賬的時候,能念自己個好放過自己。至於造反根本不用想,一千個人一千個想法,根本聚不齊那實力。對於乙渾餘黨來說,馮太后的冷處理這就是徹底的誅心

對於乙渾餘黨來說,頭頂懸著一柄利刃,自己沒法躲,但它又不落下,這種心理折磨是無比殘忍的。而馮太后心裡也很清楚,乙渾餘黨不處理是不行的。如果不處理,一則無法向忠臣肱骨及天下人交代;二則,百官心裡折磨久了,逐步真的勾連一氣,還是會導致國家動亂。

公元466年8月,就在乙渾餘黨大約被煎熬了5個月後,朝廷突然下達一紙對乙渾餘黨的處理詔書。詔書首先言明免除乙渾餘黨的罪行,但大家必須如實寫一份檢討書交給朝廷;如果你的爵位是與乙渾勾連詐取的,削爵,如果你的祖輩、父輩是通過錢財購買的爵位,不準子孫繼承;如果你的官位不是因為勞苦功高,而是被乙渾違法越級提拔的,一律降回原來的官位。最後詔書警告說:如不如實上報,將以“大不敬”罪論處。“大不敬”罪怎麼處理?謀反就歸為“大不敬”,北魏的處理方式一般就是滿門抄斬或者誅三族。

此時的馮太后估計早已悄悄的完成了所有調查,但偏讓官員自己交代。而對於已煎熬了5個多月的乙渾餘黨來說,這還叫處罰嗎?簡直是天降甘霖啊!史書沒有記載此令頒佈後,最終是否有官員不如實上報,並被以“大不敬”罪處死的。但可以想見,此令一處,一定有官員在上報材料中將自己三歲偷看隔壁小姐姐洗澡的事情都交代了的;也一定有隱瞞上報被滿門抄斬的。不過都不重要了。

馮太后一招誅心計,徹底平息了乙渾篡權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後遺症。相信無數官員一定都在心裡大呼過:“皇上仁慈,太后英明。”然而這一切,都還只是馮太后的權謀,不能使其有資格超越呂雉、慈禧等,而被稱為“千古一後”。

馮太后——興文教,初現政治家本色

北魏馮太后:到底是“千古一後”還是“千古第一後”?

就在馮太后頒佈對乙渾餘黨處理意見的同時,北魏朝廷還頒佈了一項足以影響後世千年的政策——建立鄉學(郡學)

自十六國亂世開始後,其實各少數民族多數都是注重漢學教化的,各國基本都建立過太學,馮太后頒佈建立鄉學政策的時候,北魏也有自己的太學,且有來自全國的3000多學生。那麼,馮太后的建立鄉學(郡學)政策有多不同呢?

北魏之前的文教模式,大概都是以私學和官學兩部分構成的。官學主要就是太學,而地方教育一般是私塾或者有些有錢人家請老師到家裡,辦族學之類的。再往前推到漢朝,漢朝時期地方的官辦教育也是有的,但主要是地方官自己設置,或者皇子、公爵等為了培養人才開辦的地方官學,均不屬於中央政策範疇。

而到北魏朝,公元444年,拓跋燾滅佛之時明令禁止私學,如有人私自請老師到家裡教學,老師殺,主人滿門抄斬。這從根本上也就斷了無數學子的求學之路。

作為曾經的宮中奴婢,馮太后因為得到姑姑馮昭儀的自小教學,才能走到今天母儀天下的地位;她更自小教育小皇帝拓跋弘,明白教育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因此她所做的第一件功蓋千秋的大事就是興建地方官辦教育,並將地方教育統一由中央管理。這一政策後來為後世各封建王朝所沿用。

北魏鄉學的規模多大呢?根據《魏書》記載,鄉學根據每個郡的人數多少,分大次中小四等。大型鄉學博士2人、助教4人,學生100人;次型鄉學博士2人、助教2人,學生80人;中型鄉學博士1人、助教2人,學生60人;小型鄉學博士1人、助教1人,學生40人。當時北魏大約有500個郡,我們按照有些地方可能過於荒蕪無法建立鄉學,只有300個郡能最終建立鄉學,且均按照最小規模的鄉學來計算。在馮太后的主導下,全國至少將有300名博士(主講老師),300名助教,12000名學生。學生數量已是原太學的4倍,關鍵還是就近入學。這些鄉學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促進少數民族漢化、人才的發掘和選拔都功不可沒。

馮太后:北魏公務員之友——恢復官員俸祿制度

北魏馮太后:到底是“千古一後”還是“千古第一後”?

在北魏初期,官員貪汙受賄、強取豪奪屢禁不止。直至馮太后的丈夫拓跋浚主政時期,屢次發佈懲處貪腐的命令,但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原因是——北魏官員根本沒有俸祿

其實,給官員俸祿的制度,早在《周禮》中就有記載,兩漢時期的官員也是有俸祿的,但到魏晉時期被廢止,之後十六國天下大亂,少數民族多沿襲魏晉制度,所以官員的俸祿就沒有了。那北魏的官員如何生活呢?

早期北魏官員的收入主要來自三方面:一、家族產業收入;二、皇帝賞賜;三、打仗戰利品分紅。但隨著馮太后大辦鄉學,大量發掘選拔人才,很多人才出身寒門,哪裡來多少家族產業?而皇帝賞賜方面,越大的官機會越多,那些山高皇帝遠的小官基本沒機會得到;至於戰利品,在戰爭年代還比較靠譜,到和平年代哪來那麼多戰利品可分?而且戰利品也是越大的官分得越多,越小的官越分不到。

都說伴君如伴虎,北魏的律法嚴格,當官風險還是很大的,只有風險沒有受益,誰幹?當然,肯幹的官員還是很多的,架不住當官有權啊!有權就能貪汙受賄、敲詐民脂民膏。老闆不發錢,用官員身份也能發財。然後,做了不法的事情就要找靠山,依附豪門權貴。依附了豪門權貴,就要交“保護費”,那就需要壓榨貪汙更多的錢。這根本就是一個死循環。官場腐敗之極。

不貪的官有沒有?有。比如北魏名臣高允就不貪,史書記載高允家就幾間破草房,兒子要山上砍柴討生活,老婆只能穿粗布衣服。而當時高允還算是北魏京城的副部級高官,就只能活成這慫樣。

公元476年,馮太后二次臨朝。公元484年冬,馮太后下詔,恢復官員俸祿制度,按品級發放俸祿。官員俸祿制度在廢止上百年後被恢復,後一直被沿用。官員俸祿對制止貪汙多有效?我們不知道。但至少可以讓很多有志於為民造福的官員不用再為生計貪腐,馮太后至少用“阿堵物”為清廉的官員提供了一條可以為其支撐起剛正身軀的脊樑

均田制——馮太后:中國最早的女權主義者

北魏馮太后:到底是“千古一後”還是“千古第一後”?

公元484年,馮太后恢復官員俸祿制度,其實很可能是在下一盤大棋,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改善民生。公元485年冬,馮太后下詔,實施均田制。所謂均田制,大致就是根據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做到耕者有其田。馮太后的均田制後來一直被多個朝代沿用,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一項社會經濟制度。直到公元780年,唐朝末期,才被兩稅法所替代。

後世史家認為均田制是馮太后最重要的政績,也認為均田制的北魏馮太后所開創的。但其實馮太后的均田制應該是有雛形的。早在西晉晉武帝司馬炎的時候,其實就實行過一項類似的制度——佔田制。佔田制的大意是:國家給每個16-60歲的男性分配50畝土地,門閥豪強佔有的超過配額的土地吐出來,土地不夠就由官府組織百姓開荒,達到50畝土地的配合。

就本質來說,均田制是佔田制的優化變形,它將分配方案變得非常細緻,比如農田怎麼均、桑田怎麼均、耕牛如何配置等等。但《魏書·食貨志六》中所記載的均田制細節,卻讓小編不由猜測:馮太后大概是中國最早的女權主義者

《魏書·食貨志六》對均田制細節的開篇記載文字就是:“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奴婢依良。”女性在北魏均田制中,及其難得的以權利人身份出現在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中央法令之上。

今天依然能找到影子的三長制——馮太后強化基層政權建設

北魏馮太后:到底是“千古一後”還是“千古第一後”?

十六國時期,北方大亂,一些沒有來得及南逃的大地主結寨自保,後來北魏廢除部落制,一些部落頭人又聚眾居住,形成了北魏早期的基層政權機制——宗主督護制。

但是這些宗主權利太大,相當於土皇帝,難於管理。且經常隱瞞人口,逃避稅賦徭役,為北魏的基層管理製造了障礙,也成為了一種不穩定因素。

公元486年,馮太后為了加強基層管理,更好的推動均田制的實施,再度開創了一個新的制度——三長制。這個三長制其實到今天還能看到它的影子。

所謂三長制,即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換成今天的說法,領長大概就是今天所說的樓組長,里長大概相當於居委會主任,黨長自然就是街道主任。通過三長制,北魏朝加強了基層政權建設,有效提升了北魏的基層組織、管理能力。

馮太后、呂雉、武曌、慈禧,誰更有資格被稱為“千古一後”

北魏馮太后:到底是“千古一後”還是“千古第一後”?

馮太后、呂雉、武曌、慈禧,後世都有人將她們稱為過“千古一後”,那誰更有資格呢?

先看呂雉,她的主要功績是:助劉邦一統天下、臨朝稱制16年、為“文景之治”奠定基礎。從字面來看,她的功績更多還是對於漢朝的,被稱“千古一後”貌似不太夠。且在呂雉執政16年之後,為漢朝首先帶來的也不是強盛,而是外戚亂政的亂局。

再看武曌、武則天。嚴格說來,武曌因為自己稱皇帝,已經不能算“後”了。且,雖然武曌執政期間,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安定,但細查之下的確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可遺澤後世的政績。

最後說慈禧。她的事情不多介紹了,各種奢侈、弄權、賣國,反正說她是“千古一後”,小編第一個不服。

而馮太后一生,一直致力於國家發展,其富民強國的政令無數,小編無法一一列舉。但僅就以上幾條,有哪一條不是影響後世上百、乃至上千年的偉大制度性改革。

所以,小編以為,只有馮太后才最夠資格被稱為“千古一後”。至於說她是“千古第一後”,小編才疏學淺,不敢妄言,但竊以為,可!

你怎麼看?

PS.本文主旨是講馮太后作為政治家、改革家的一面;如對馮太后作為女人的一生有興趣,可以看小編前篇《多情漢女鐵娘子——馮太后:北魏三代帝王背後的女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