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鳥即配謀大局

蜂鳥 餓了麼 跳槽那些事兒 技術 商業觀察家 2019-06-14

撰文|商業觀察家 李華

決定1小時達到家業務能做到多大市場規模,現階段的核心環節在於配送成本的控制。

目前看,1小時達到家業務的需求是沒有太大問題的,自然增長都很快,大家也都知道做到家是個趨勢。像比如商超市場,從夫妻店到連鎖賣場到第三方平臺,現階段,很多都能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

這個業務的問題在於配送成本,主要就是配送的人力成本很高。

在高頻剛需,但低毛利潤品類市場,如商超市場,每單到家業務要覆蓋配送成本很難。在一些相對低頻的品類市場,如服裝等,周邊訂單密度則不夠,也比較難做。

因此,如果有辦法能更好控制配送成本,做一個城市所有到家業務的整體規劃,到家市場就會大幅擴容,會產生增量價值。

總體來看,1小時達的到家業務,在中國起源於餐飲外賣市場。餐飲外賣能做大,核心的一個原因在於,建立了同城即時配送網絡,這能讓不提供餐飲外送服務的餐廳可以提供外送服務,讓不吃外賣的消費者開始吃外賣了。通過同城即時配送網絡產生新的供給,讓市場快速擴容。

而在餐飲外賣市場發展到一定基礎的當下,1小時達到家業務要持續發展,就需要尋找新的增量市場,創造新的供給。

因此,跨品類發展是必然趨勢。降低配送成本讓更多品類市場的到家業務可行,則是啟動1小時達到家業務新一輪發展的關鍵,因為這能直接為市場創造增量,讓市場進一步擴容。

餓了麼最近宣佈旗下即時物流平臺蜂鳥品牌獨立,升級品牌名為蜂鳥即配。顯然就是在做增量市場。獨立就是要提升運力利用率,就是要開放化發展,要做一個跨品類的整體佈局,要降低配送成本,創造增量價值。

密度

《商業觀察家》在訪問一些區域超市企業時,發現很多企業對於即時配送網絡的整合、開放、獨立化發展,有很大期望與需求。

例如:“做到家業務,大家都知道是個趨勢,但成本很高,看投入產出比的話,還是沒賺到錢。如果有一家很強的公司,能整合所有到家業務,讓成本降下來,到家業務就很有可能。”

“現在到家業務成本沒有降下來,是還沒有人去整合到家服務。這家企業做這家的,那家企業做那家的,如果能通過智能化的手段,把所有到家業務整合起來,比如在某個城市能把所有商家的到家配送訂單整合到一家來做,在同一個時間段,按照區位、路線整合配送,應該能降低配送成本。”

“所有新事物剛開始的時候,各方面成本都是很高的,像到家業務也是這樣,但未來成本的下降方式,一個是第三方頭部企業來整合。一個是通過自己員工來配送降低成本。第三個是用技術的手段來優化整體流程,讓人力成本更低。”

從這些期望看,很明顯能發現,市場內很多零售商都想發展到家業務,有比較清晰的需求。這是因為消費者在變,對購物便利性有較高需求的年輕一代消費者正在成為主力客群。

所以,看蜂鳥即配獨立品牌化發展,其實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在做一件對的事情,符合這些零售商的期望,在往做大到家市場規模的方向走。

蜂鳥即配謀大局

那麼,方向如果是對的,路徑在哪呢?

《商業觀察家》認為,其實主要就是兩塊內容。一個是訂單密度。一個是新技術應用實現新的效率。

所以,看蜂鳥即配未來能否創造價值,其實也主要就是看能否實現更好的訂單密度,和實現新的技術效率提升。

訂單密度一塊。如有更好的密度,對成本效率價值會很大。

舉個例子,在北京的商超到家業務市場,今年年初以來的情況是,很多發展時間不長的大型連鎖超市,通過三方平臺的到家業務配送成本,要付給配送人員的每單佣金是10元每單。

這是什麼情況?

連鎖超市起碼要做到每單客單價50元,20%毛利率才能支付這10元的配送佣金。

而連鎖超市的商品經營都是高頻、民生商品,毛利率是很難提上去的。消費者一週買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固定的,客單價也很難提。所以,他們發展到家業務的壓力很大,當下還賺不到錢。

不過,到家業務做得比較久、比較成熟,單店,或者單倉到家訂單密度上來的一些企業,在北京支付給配送人員的每單佣金只要5元(無底薪)。

兩者成本相差了一倍。

二線城市也差不多這情況,訂單密度不足的一般都要支付6-8元不等的每單配送佣金。

這其中的差距在哪呢?

訂單密度不足,配送人員每次外出配送只能配1、2單,所以,配送人員要的佣金就會很高。訂單密度很高,每次配送能在緊連的2、3個小區內一次性配送7、8單,那他拿的每單配送佣金即便低一倍以上,也能賺得更多,進而單人能配送更多訂單。

所以,要做大訂單密度才能降低成本、提升運力效率。而降低配送成本則能實現市場的更好擴容,產生更好的訂單密度,形成良性循環。

這個訂單密度的提升過程,需要一家開放的、有實力基礎的企業來做,最好能把一個城市的所有訂單都能集合。

單個零售商則比較難做,因為現階段,各個零售商在區域市場內的集中度都不太高,且大多經營單一業態,不能多業態集單發展。

像餓了麼獨立蜂鳥即配來整合到家業務,顯然就是有助於訂單密度提升的。

餓了麼是有餐飲業務的訂單密度基礎的。 2018年,蜂鳥即配也形成了300萬可以隨時調用的運力。因此,對於蜂鳥即配剩下的工作則是開放迎接各個品類市場,從而實現一個城市的整體佈局。

比如服裝等百貨品類,其實也可以做一定的及時達到家業務。服裝做到家業務問題在於,消費頻次相對不高,門店周邊的訂單密度不高,如果構建同城配、即時配體系,相對於大倉集全國的訂單來發展隔日達的B2C業務,效率比較低。

但消費者其實又有1小時達的到家需求。舉個例子,今年年初以來,《商業觀察家》在看北京一些夫妻獨體店的到家業務時,發現他們的經營,都出現了很多大單。比如有千元客單價以上的大單,賣得是什麼呢,主要是家紡被子等。可能就是初到北京工作、求職的年輕人,要省時間用於工作,圖方便就在家附近的一家夫妻店買了,1小時送貨上門。

這樣的場景和訂單是有的,如果有一張即時配送網絡,把這樣的訂單集合到整體運營,那效率很高,也能刺激更多到家大單出現。

從蜂鳥即配最新的戰略發佈來看,就是要釋放運力,提升效率,做一個城市的整體佈局。

比如餓了麼得益於蜂鳥即配的支撐,今年以來,在非餐飲的到家訂單上增長很快。推行了開放平臺戰略,大力拓展商超、咖啡、鮮花、醫藥等到家訂單,在做整個城市的一個佈局。

這個網絡密度如果更好形成,那麼,也會為很多零售商的到家業務帶來成本效率價值。

技術

到家業務要降低配送成本,另一個重要方向是,要基於技術提升效率,優化整個到家業務流程。這個到家業務流程是指一個城市的整體規劃,包含各個品類市場的統一、智能化調度、運營。

技術提升效率與提升訂單密度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技術支撐,訂單密度發展到一定階段也會進入瓶頸期。

比如,鮮花的到家市場有很強的波動性,在特殊節假日訂單量高,但非節假日訂單量相對很少。餐飲的訂單量集中在一天用餐時點的3、4個小時內。商超業務的到家訂單與餐飲訂單高峰會有一定錯開,但在週日往往也會形成一個高峰。

在配送路徑上也有區別,餐飲更多配商圈、辦公室。商超配社區。社區路線固定,商圈路線則相對多變。

因此,要統一佈局、集單。一定是需要技術架構來支撐、調度的。否則,也做不大。

所以,看餓了麼把蜂鳥即配獨立出來,是對的。

獨立化發展,會帶來更好的技術應用開發場景,職能目標更聚焦,也會有更好的效率產生。

蜂鳥即配高級總監劉歆楊稱,獨立後的蜂鳥即配是要在未來3-5年裡,成為本地生活和新零售的基礎設施,成為全球領先的即時配送網絡和即時配送物流服務商。

這個目標包含三個場景。

“第一個場景是取送場景,就是在局域網絡內,3-5公里的範圍內把訂單配送到騎士手上,騎手需要把訂單送到用戶手上。第二種場景,是快遞場景,騎士需要到客戶家裡或者公司把訂單拿到手,並且進行配送。第三種場景,集約化的配送,中心來自倉配中心或者配送站,由倉配中心進行集約化的方式進行配送。”

簡單點說,這三個場景分別對應了以下三塊業務,基於門店(前置倉)的1小時到家業務、同城配快件業務,以及大倉直配門店的B2B等業務。這三個場景其實構成覆蓋一座城市的即配網絡。

蜂鳥即配謀大局

而基於這三個場景,要提升效率,蜂鳥即配需要一個基礎支撐,即要在未來三年建立2萬個全數字化的即配站。

劉歆楊對數字化即配站有詳細描述。

“數字化即配站,它不同於傳統的站點,幾臺電腦、幾個工作人員就形成了一個配送站。我們認為這是虛擬的即配站,包含三層意思:第一,騎士的數字化。騎士從一開始就天然有數字化的能力,每個騎士都在街道上被數字化,今天有多少騎士可以服務,可以到商戶取餐,有多少騎士擁有冷凍配送的能力,有多少騎士擁有遠距離配送的能力,這些都可以數字化。我們可以在茫茫300萬的藍騎士當中,尋找真正可以配送的騎士在哪裡。”

“第二,訂單的數字化。在傳統的配送行業和即時配送的行業裡,非常大的區別就是訂單數字化的概念不同。傳統的物流行業不管是在超市的訂單還是使用快遞的服務,最終在流通和轉運行業主要的轉運工具就是紙箱,紙箱作為一個類標準化的工具,解決了很多轉運環節的困難。但在即時配送行業,今天不能用這樣的解決方案。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它不環保,其次我們認為這個過程中我們面臨形形色色不同的行業,用紙箱這樣類標準化的解決方案,不能為用戶創造價值。”

“蜂鳥即配不僅可以知道市訂單是誰下的、收貨地點、送貨地點等等,我們知道這張訂單的基本標籤,知道這張訂單的菜品邏輯。打個比方,一個做正餐的商戶,用戶下訂單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難做的餐品,需要花費比較長的時間,我們可以及時修改這張訂單的配送時間。再打個比方,我們會對訂單做非常標準的數字化規範,並且找到運力騎手裡找到可以做配送的騎手。”

“第三,連接運力的數字化和訂單數字化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本身即時配送物流在設施和設備上的數字化。今天我們有智能耳機,我們有智能餐箱,我們對每張訂單的餐箱變化和交通變化都有數據,就是因為我們足夠的數字化。今天我們開始足夠了解騎士奔跑過程中電瓶車的電量,基於這個電量,可以使智能調度系統匹配騎手的分配,這都是設備和設施數字化上帶來的紅利效應。”

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蜂鳥即配有兩條發展線。一是基於技術、數字化應用來優化整個即時配送、到家業務的流程,支撐訂單密度、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進而做大市場。一是,做一個全國性、整體性的業務構建。

目前來看,蜂鳥即配做這塊市場的優勢在於,不僅是訂單的數字化,其在整個到家業務的全鏈路數字化方面,是領先的。

而如果蜂鳥即配能將這種領先,創造出更好的效率與訂單密度,那麼,及時達的到家市場,可能又將迎來一波發展紅利。

蜂鳥即配謀大局

文章出自公號商業觀察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