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腦供血不足,肺氣腫兩則驗方

治療腦供血不足

王某某,女,40歲。

初診日期:2004年5月8日。

患者頭痛頻作2年,加重1周。勞累後加重,伴頭暈眼花,腰痠乏力,口於耳鳴,夜寐不安,服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療效不明顯,心慌汗出較多,夜間有煩熱,納平,二便調。TCD示:腦供血不足。有乾燥綜合徵史5年。檢查:Bp135/85mmHg,雙腎區叩痛(一)。舌紅苔薄,脈細。

證屬陰虛上不能濡頭面諸竅,內不能制亢奮之陽,氣虛不能固護營陰。

治擬益氣固表,養心安神。

處方:

生黃芪30g,生白朮10g,炒防風9g,南北沙蔘(各)30g,五味子6g,淮小麥30g,珍珠母(先)30g,知柏(各)10g,雞血藤30g,扦扦活30g,丹皮參(各)15g,烏梢蛇30g,枸杞子12g

二診:

2004年5月22日。

用上藥後頭暈頭痛減輕,心慌時作,原方加炙甘草12g以養陰復脈。

隨訪:

在先生處服湯藥3個月,現頭痛偶作,夜寐安,無腰痠耳鳴。

該案患者原有乾燥綜合徵,體質偏陰虛,以心陰不足為主,且兼有氣虛之象。心陰不足,心失所養故時有心慌;陰虛則陽亢,虛火內擾於心,故見煩熱;虛火上擾清竅故見頭暈頭痛

人之營衛運行有期,至夜陽入於陰則人當寐,但此時陽強陰弱,陰不能制陽故煩熱以夜間為甚,此與盜汗、失眠之機理一也。

另一方面,氣虛則衛外不固,兼之內有虛火迫津外洩,故汗出較多;“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虛無以推動血津運行,加之四肢之端,氣血難及,“至虛之處亦為受邪之地”,以致血凝成瘀,津鬱為痰;動則耗氣,氣虛不運則瘀阻更甚,故下肢痠軟。舌紅苔薄、脈細亦為氣陰虧虛之象。

本病本虛標實,而以本虛為主。治當主以益氣固表,養心安神,輔以祛風除溼,通絡止痛。“氣足無頑麻,血充火自熄也。”

方以生黃芪、生白朮、南北沙蔘、五味子、淮小麥、枸杞子益氣養陰、滋心血為主藥,芪、術、防有“玉屏風”之意,參、麥味又寓“生脈”之意;以珍珠母、知柏、丹皮參瀉虛火而安神;雞血藤既有補血之功,與扦扦活、丹皮參、烏梢蛇、炒防風相伍又能活血祛風,通絡止痛。待虛火平、痰瘀去後,可專行扶正,“歸脾”之類可為後續之方。

· 本文摘自《龍華名醫臨證錄·陳湘君學術經驗擷英》陳湘君工作室編著,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治療肺氣腫驗方

處方:山藥90~150克,玄蔘25克,白朮、炒牛蒡子各15克,雞內金10克。每日1劑,每劑2煎,取藥液300~400毫升,分2~3次溫服。

加減:咳劇者加川貝、瓜蔞、杏仁各10克;痰多者加半夏、茯苓、陳皮各10克;喘甚者加白芥子、蘇子、白果各10克;心悸、夜寐不寧者加龍骨、牡蠣各30克;陰虛者加生地、百合各30克,麥冬10克;陽虛者加紅參須、淡附片各6克,蛤蚧一對;氣虛者加黃芪30克,生晒參10克;血瘀者加丹蔘15克,桃仁、莪術各10克。

1個月為一療程。據療效觀察統計,本方試治40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治療1個月,其中21例顯效 ,17例好轉,2例無效。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多由各種慢性肺系疾病演變而來,本虛在脾、腎,標實在肺。治療要重用山藥補脾,一則培土生金,二則脾健痰也無從而生。再伍以白朮、雞內金加強健脾化痰之功,合玄蔘、牛蒡子安肺定喘止嗽。諸藥合用,故可取得一定的療效。

· 本文摘自大眾衛生報, 作者陳修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