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玉雕金獎專業戶,卻不願多拿獎,而更喜歡做“雕痴”

他是中國玉雕金獎專業戶,卻不願多拿獎,而更喜歡做“雕痴”

1.困境雲南

2001年,緬甸突然單方面宣佈:不再允許陸路向中國出口翡翠毛料。

這一政策,讓一直依賴緬甸翡翠發展的雲南玉雕業,搖搖欲墜。

雲南玉雕,自500年前便以翡翠為主,那時,還是明朝中期,雲南商人意外於如今的緬甸地界發現翡翠,運回國後得到傳統玉石愛好者的認同。

清朝乾隆年間,和田玉商路被阻,乾隆施令尋找替代玉石,翡翠進入王公貴族們的視線,那之後,翡翠迅速取代和田玉,成為玉石之王。

慈禧掌權時期,翡翠發展進入高峰,大量翡翠原石通過滇緬邊境進入中國。

改革開放後,雲南翡翠玉雕產業迅速發展,騰衝、瑞麗、盈江、芒市等相繼發展成為國內代表性翡翠玉石交易區。

但緬甸這一突然宣佈的政策,相當於是在雲南玉雕業的背後捅了一刀,讓雲南玉雕業整體陷入困境。

面對困境,雲南玉商想出了各種應對方法,有的大魚吃小魚,迅速收攏市場上流通的翡翠原石,有的則靠私人關係,親自前往緬甸少量運回石料,而更狠的,直接舉家搬遷入廣東地區,靠水路進口緬甸翡翠。

總之,無論採取什麼方法,翡翠原石在緬甸這一政策施行後急速暴漲已是不爭的事實。

原料價格暴漲,曾經粗狂型的玉石加工方式開始不再適用,雲南玉雕業面臨轉型,但轉型開始,大家才發現,儘管當時雲南有從事玉石雕刻人員近4000、整個行業從業者近15萬,為全國之最,但真正的人才卻不多,尖端玉雕大師更是少之又少……

他是中國玉雕金獎專業戶,卻不願多拿獎,而更喜歡做“雕痴”

2.困境少年

於豐也,雲南德宏人,1983年出生,從小習畫。

他的理想是考入當地一所專業學校美術班,將來學業有成做一名美術老師,但由於文化成績未達到錄取線,儘管他藝術分考了全州第一,也沒有被錄取。

沒錄取上的他,理想破滅,淪落在加油站打工、街頭彈吉他、做保安……前景似乎一片茫然。

但好在,茫然的生活中,他的習畫啟蒙老師,一直未放棄指導他習畫,並告訴他:要成功,就得走出去。

老師的鼓勵,讓他拾回了一些信心,一次,他得知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的一位老師在瑞麗上班,覺得這可能是他的一次機會,便搭車前往,只是,運氣不好,連續去了幾次,都沒遇上。

且身上僅有的一點積蓄,也在這幾次來回10塊錢的車費中全部用盡。

怎麼辦?他這時候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身邊的一輛自行車,到瑞麗的路程,是28公里,他便騎著自行車,去了又回,回了又去,終於,連續蹲點守候了一段時間後,他見到了那位老師,老師感動於一位落榜少年,竟然還能堅持藝術之心,於是,收下了他。

於豐也的命運,終於迎來了第一次轉折。

“那是2002年12月20日,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哪怕過去很多年,每當回憶起那段經歷的時候,於豐也都能清楚記起那天的情況。

他是中國玉雕金獎專業戶,卻不願多拿獎,而更喜歡做“雕痴”

3.習畫少年結緣玉雕

夢想的藝術之路,終於重新接續,於豐也非常高興,立馬搬到了瑞麗。

但搞藝術,也要吃飯,於豐也只能一邊學習一邊工作,他在老師的幫助下,於瑞麗一個於是加工廠找到了一份切割石頭的工作,月薪150元。

生活,似乎就要這樣重回正軌,學畫,將來做一名美術老師。

可是,意外發生了,但這次意外,對他,是好事。

一次切割石頭時,周圍的師傅打趣說:“小夥子你是學畫畫的,畫畫的多在做玉雕,你也應該去做玉雕。”

他是中國玉雕金獎專業戶,卻不願多拿獎,而更喜歡做“雕痴”

這些切石師傅,都是玉雕業最底層勞動者,但他們,都懷著對玉雕最誠摯的熱愛,在他們眼中,玉雕是藝術,畫畫也是藝術,既然都是藝術,懂畫畫的人就應該去做玉雕,而不是和他們一起幹著累人的切石工作。

這種想法也許在一些人看來,有些無道理,可是,卻是當時15萬雲南玉雕從業者們的一種期盼。

當時,雲南玉雕最大頭的翡翠加工,因緬甸的一紙政策,陷入困境,15萬玉雕從業者,緊急探索,以求能行業鉅變中找到一條路,而當時,所有人所能想到的,就是發掘玉雕人才,只有發掘出更多的玉雕人才,雲南玉雕才能在利潤變薄、玉料劇減的變化中依然強盛不衰。

而只要行業不衰,15萬玉雕從業者,哪怕行業怎麼轉型,總能討到一碗飯。

所以,2001年後的雲南玉雕業,全行業萬眾一心,為生存而戰,為生存發掘人才。

政府通過政策,吸引全國玉雕人才,而云南玉雕界領頭者,則探索建立全國第一所玉雕專業學校,培養人才,至於像於豐也身邊的那些玉雕業底層從業者,則這樣,看到像於豐也一樣又藝術才華的人,便鼓勵他們從事玉雕,這是一種很樸實、很簡單的做法。

但在多年後的今天,有人回頭觀望,才發現那個時代的這種簡單做法,造成了多位玉雕大師的崛起,於豐也,便是其中一位,這也許,就是真正的底層人民的力量吧。

當時於豐也受到鼓勵,忐忑中拿起了工具,開始第一次玉石雕刻。

至今,於豐也都記得,那是2003年4月25日下午2點左右,他第一次雕玉石。

他沒想到,他的玉雕天賦,竟也和畫畫一樣,那麼好,僅幾個月後,他便雕出了一件讓玉雕界前輩都忍不住側目的作品——《印第安人》

那是一小塊印第安人頭像玉雕,他靠著他的靈感,憑藉著他的畫畫功底,沒有拘泥於傳統玉雕形式,完成了這件作品,作品出世,便被臺灣一家珠寶公司的藝術總監看上,買走。

他是中國玉雕金獎專業戶,卻不願多拿獎,而更喜歡做“雕痴”

4.獨特的玉雕藝術造就金獎專業戶

於豐也的玉雕作品,從不拘泥於傳統玉雕藝術形式,這一是因為他半路出家,從畫畫轉入玉雕,傳統玉雕藝術對他的思維模式影響不大。

二則是他轉行玉雕後,堅持當代文化的學習、選擇。

2004年2月,初入玉雕行業的於豐也經人介紹,去到昆明,跟隨當世最傑出的玉雕大師之一王俊懿學習,而王俊懿,是最注重結合中西方文化,進行玉雕創作的玉雕大師,曾多次憑藉獨具創意的玉雕作品,獲得天工獎金獎。

於豐也首次正統學習玉雕,便受王俊懿影響很多,之後,他又轉入廣州學習,廣州因為發達的水上交通,在緬甸不再允許陸路向中國出口翡翠毛料後玉雕業迅速發展壯大,並因臨近香港澳門,且走在改革開放前沿,文化藝術思想比較開放,於豐也在這裡,更堅定了他走獨特玉雕藝術的決心。

從此以後,他的作品,幾乎創造了一個新的玉雕藝術門類,不拘泥於任何一種藝術創作想法對翡翠玉石進行雕刻,而是以辨識翡翠天然美為基礎,發掘翡翠本身的靈韻,然後再通過雕刻技法,喚醒翡翠與生俱來的那種美,及生命!

他是中國玉雕金獎專業戶,卻不願多拿獎,而更喜歡做“雕痴”

獨特的玉雕藝術,造就獨特的玉雕作品,而於豐也,也憑藉這些作品,成為“金獎專業戶”。

2006-2007年,於豐也連續獲中國石雕作品天工獎;

2008年,《洪福齊天》榮獲中國玉器“百花獎”金獎;

2009年,《了》榮獲中國玉器百花獎“最具文化創意獎”;

2010年9月,參加中國玉器神工獎,作品《居高聲自遠》榮獲“最具文化創意金獎”, 被特邀上海世博會展覽;

2011年,參加首屆雲南玉雕大師展,展賽共設10個金獎,於豐也帶9件作品參賽,《殘佛》 、《青蛙與鳴蟲》 、《莊周夢蝶》 、《留得殘荷聽雨聲》 、《一念》等一共6件作品獲得金獎,其餘一件銀獎,兩件銅獎;

2012年,參加中國上海海派玉器神工獎,《古語新風》榮獲“創意金獎”;

2012年,再次參加雲南玉雕大師展,《浮世蓮華》榮獲“創意金獎”;

2013年《大舍》榮獲中國玉石雕神工獎“金獎”;

2013年《自化》再獲雲南玉雕大師展金獎;

2014年,《知》榮獲雲南玉雕大師展“彩雲杯金獎”;

……

他是中國玉雕金獎專業戶,卻不願多拿獎,而更喜歡做“雕痴”

5.不願多拿獎,更喜歡做個雕痴

於豐也曾在一次採訪中談到2011年那次包攬雲南玉雕大師展6個金獎:“其實那是一次非常錯誤的選擇,在這樣一個大型的展覽中,不應該一個人攬那麼多獎,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一個人拿了那麼多的獎,那很多人都不會開心,大家都應該是開開心心的。”

所以,2012年第二節雲南玉雕大師展,他便只帶去了2件作品,但兩件作品都獲得金獎。

“還是覺得不是很好。”

從那以後,他展臺上的作品變成了一件……

於豐也說:比起拿獎,他更喜歡做一個雕痴,創作更多純粹的玉雕作品。

他是中國玉雕金獎專業戶,卻不願多拿獎,而更喜歡做“雕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