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文:王建斌 讀史專欄作家

濁酒一杯家萬里 將軍白髮征夫淚

“斷齏劃粥”范仲淹 “先憂後樂”樹豐碑

黯鄉魂,追旅思。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耳熟能詳的名句,出自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范文正公。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一生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體恤民情,力主改革,但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仕途坎坷,終生抱負沒有實現,是他至死的遺憾。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尤其擅長詩詞散文,詩文語言優美,氣勢恢宏,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 也是范仲淹一生的寫照。

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生於徐州,父親範墉曾任武寧軍節度掌書記,也就是徐州軍事長官的祕書。在范仲淹兩歲的時候,父親就病逝了。母親謝氏貧困中無依無靠,度日艱難,只好抱著幼小的范仲淹,改嫁山東的朱文翰,小范仲淹跟隨繼父的姓氏,改名朱說。

范仲淹: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小時候讀書十分刻苦。他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每天只煮一碗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分次食用,這就是“斷齏劃粥”的由來。他把全部精力用來讀書,顯現了年少的小范同學的不同尋常之處。雖然那時候還不確定自己將來可以做什麼,但是他知道,自己不能、也不會在這裡待一輩子。

公元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來到了應天府書院學習。應天府書院藏書千卷,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1013年,宋仁宗將應天府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與東京開封國子監、西京洛陽國子監並列成為北宋時期的全國最高學府。

有著名詩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流傳於世的詩人晏殊,是范仲淹的同窗。范仲淹十分珍惜這個好的學習環境,更加刻苦攻讀。

范仲淹的一個同學、當時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日子過於清苦,就送給他一些美食。但是范仲淹卻一口沒吃,他說:“謝謝你。我已安於吃粥的生活,擔心一旦享受了美食,以後就咽不下粥和鹹菜了。”

公元1014年,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宮。車馬浩浩蕩蕩的路過南京時,百姓們爭先恐後跑去觀看,只有范仲淹對此毫不感興趣,一動不動埋頭讀書。同學特地跑去叫他:“快去看看吧,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范仲淹隨口回答:“哦,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地繼續讀書了。

生活中往往就是這樣,無意中的一句話,就會變成現實。范仲淹這句話一語成讖,第二年他就得了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有了見到皇帝的機會,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1024年秋天,時任興化縣令的范仲淹,率領來自四個州的幾萬民夫,奔赴海濱實施治堰工程,可是不久,他們不但遇上風雪,還趕上了大海潮,部分民夫因此喪生。一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不可違,主張立即停工,不要再建堤壩了。

范仲淹臨危不懼,經過努力堅持,治堰工程全面展開,綿延數百里的長堤,赫然橫亙海灘,從此鹽場和農田有了保障,往年受災流亡的人家又扶老攜幼重返家鄉,建設新家園。人們感激范仲淹,就把這堤叫作“范公堤”。一些災民還自願改換姓氏,跟著范仲淹姓了範。 

范仲淹: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不但是忠心耿耿的政治家,還是一位教育家。1026年,范仲淹母親病故,范仲淹服喪,回南京居住。時任南京留守官的老同學晏殊,邀請范仲淹協助主持應天府學教務。

應天府書院的學風,由於范仲淹的到來而很快煥然一新。那個時期,范仲淹幫助過許多人。范仲淹關心教育,後來他當宰相的時候,下令要求所有的州縣一律辦學,一時間各地學堂如雨後春筍。

任何朝代,政治鬥爭都是殘酷無情的,捲入其中的人,結果都是比較悲慘的。志存高遠、忠誠正直、渴望建功立業的范仲淹,一入官場深似海,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當時范仲淹發現仁宗皇帝已經二十歲了,可是朝中軍政大事,仍然全是劉太后說了算,於是范仲淹上書,請劉太后撤簾罷政,將大權交還仁宗。朝廷收到奏疏後,默不作答。

官場中,沉默就是憤怒,是極端的憤怒,就是不同意,不但是不同意,還意味著風暴即將來襲,有人要倒黴了。果然,隨後范仲淹被貶,調離京城,去河中府任通判。

這個時期,范仲淹雖然遭遇了挫折,但是還有轉圜的機會。因為宋仁宗記住了這個敢於直言犯上、敢說真話的人,雖然當時攝於太后權勢自己沒敢替范仲淹說句話,但心裡還是感謝他的。皇帝沒有忘記這份人情。所以三年之後,劉太后病逝,仁宗就把范仲淹召回了京師,讓他做專門評議朝事的言官——右司諫。也算是知人善任了一回吧。

1033年,京東和江淮一帶大旱,鬧起了蝗災,毀掉了很多莊稼,百姓和官員人心惶惶。范仲淹奏請仁宗馬上派人前去救災,但是仁宗根本不在意這些,莊稼吃了點兒就吃了,還可以再種嘛,於是沒有理會這事情。

范仲淹不肯放棄,質問仁宗:“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仁宗這才想到,哦,老百姓也是要吃飯的啊,總是沒飯吃,大約會造反,於是讓范仲淹去賑災。

范仲淹: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第二次被貶,是因為參與了廢后事件。

當時的宰相呂夷簡,原本是靠討好劉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就說太后的壞話。這種見風使舵的狡詐無恥行為,被郭皇后揭穿,宰相職務被罷免。根深蒂固的呂夷簡卻有辦法在不久後重登相位,他上位後的第一件事,當然就是想辦法讓皇帝廢掉郭皇后。看似宮廷家務糾紛,卻掩藏著蓄謀已久的政治角逐。

范仲淹等人蔘與了抗議廢后事件,他為廢后之事當眾與呂夷簡辯論,為自己種下了禍根。妻子再三勸他不要惹禍,他卻固執地頭也不回就去了朝堂。然而,等候上朝的范仲淹,等來的是又一次貶職。這一次他被遠放江外,去睦州,今天的浙江建德市梅城鎮做知州。朝中還專門派人到他家裡,催促著押他即刻離京。不是不屈辱的。追隨范仲淹的人越來越少了,送行的人寥寥無幾。

被迫離京,范仲淹倍感淒涼,不過尚能自嘲,也就尚可艱難度日。天無絕人之路,撐下去,或許有可以重見天日的時候。很多時候,人在遭遇艱難困苦的時候,哪裡懂什麼堅強,不過是因為有一家老小需要照顧,自己不能狠心只顧自己顏面而搭上性命,那樣死不瞑目,還再也看不到昭雪的一天。暫且忍辱負重,相信天道。

官場風雲變幻,鬥爭大多都是見面微笑,背後下手,真是不知道哪一天哪句話就得罪了誰,也不知道哪一天就被貶,哪一天又忽然峰迴路轉。只是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無論在何種痛苦遭遇下,你都要努力做到積極,樂觀,千萬不可絕望,不要自暴自棄,不要放棄希望,一定要盡力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這樣就是在幫自己。自助者天助。

幾年以後,范仲淹因為治水有功,被調回京師,做了開封知府。與他一同遭貶的孔道輔等人,也重歸朝廷。范仲淹得以施展拳腳。他精神抖擻,一上任就在京城大力整頓官僚機構,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只用了幾個月時間,就使開封府“肅然稱治”。

然而,范仲淹與呂夷簡的緣分還沒有盡。他們開始了第二次交鋒。

范仲淹: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宰相呂夷簡大權在握,以權謀私,廣開後門,朝中已經腐敗不堪。范仲淹根據調查,繪製了一張“百官圖”,呈給仁宗,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

呂夷簡當然不甘示弱,反譏范仲淹迂腐,范仲淹連上四章斥責呂夷簡狡詐。呂夷簡變本加厲,誣衊范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

其實是非曲直,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但是沒有人說話。都唯恐避之不及,只怕自家受到什麼牽連,哪一個肯仗義直言。

這次較量的結果,不用猜也能知道,是深諳官場之道、老謀深算的呂夷簡再次獲勝。皇帝沒有顧及范仲淹的的至誠和忠直之心,聽信了呂夷簡的惡意中傷,於是范仲淹遭遇了第三次被貶,任饒州知州。

趨炎附勢者如韓瀆等人,迎合宰相意旨,把范仲淹同黨的人名,寫成一榜,張掛於朝堂之上。歐陽修等人因為替范仲淹鳴不平,竟然也紛紛被流放邊遠之地去了。

饒州在鄱陽湖畔,從開封走水路到此,要經過經十幾個州。這次除揚州外,一路之上竟無人出門接待范仲淹。范仲淹沒有傷心,他已經習慣了。

以為也就老死於此了,范仲淹也心灰意冷。但是,這時,出了一件大事,震動了全國,也改變了他的命運。從此,范仲淹將開始他自己從未想到過的的戎馬生涯。

1038年,党項族首領元昊建西夏國,調集十萬大軍,侵襲宋朝延州,宋朝措手不及。邊境年久失修,士卒久未訓練,宋將無能,大敗。仁宗與呂夷簡商議,派夏竦去做前線主帥,又採納當時副帥韓琦的意見,調范仲淹作副帥。花天酒地時,眼裡只有奸佞,危難之時,居然也記得誰才是肯擔當、能做事之人。

這時候,范仲淹已經五十二歲了,多年仕途的艱辛,蹉跎了歲月,蒼白的頭髮使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十幾歲。他已經老了,但是,報國的赤膽忠心被點燃,依然如火一樣不減當年。

這仁宗朝廷貶官快,急需用人時恢復官職也快。范仲淹先被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隨後又獲任龍圖閣直學士,進京面辭仁宗之後,范仲淹就掛帥趕赴前線。一路奔波,抬頭望望天空南飛的大雁,心中無限感慨。好在,夫人給他生了好兒子,陪伴他悽風冷雨,跟隨他萬里赴戎機,征戰沙場。

范仲淹: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深夜,范仲淹挑燈填詞,寫下著名的《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積極召募士兵,精心訓練,提高軍隊戰鬥力。他以身作則,與戰士同甘共苦,還把朝廷賞賜給他的金帛都分發給將士們。

范仲淹做到賞罰分明,獎勵勇猛殺敵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將領,對剋扣軍餉的貪汙分子毫不留情、當眾斬首,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湧現了能征善戰的將領。范仲淹的這支軍隊,成為宋朝的一支勁旅。

後來宋和西夏的邊關危機解除,仁宗皇帝急需穩定政局,開始顯得格外開明。他將西線的三名統帥——夏竦、韓琦和范仲淹,一同調回京師,分別任命為最高軍事機關的正副長官——樞密使、樞密副使;又擴大言官編制,親自任命下三、四名諫官——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號稱“四諫”。

“四諫”官一聲奏言,撤掉了沒有軍功的夏竦,任命杜衍和富弼為軍事長官;“四諫”官第二聲奏言,徹底罷免了宰相呂夷簡的軍政大權;“四諫”們第三聲奏言,驅逐了副宰相王舉正,由范仲淹取而代之。

1043年秋天,仁宗皇帝讓范仲淹、富弼和韓琦拿出改革方案,形成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它的主要內容是:

(一)明黜陟,即嚴明官吏升降制度。那時,升降官員不看政績好壞,只以資歷為準。故官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無所作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績,破格提拔有大功勞和明顯政績的,撤換有罪和不稱職的官員。

(二)抑僥倖,即限制僥倖作官和升官的途徑。當時,大官每年都要自薦其子弟充京官,一個學士以上的官員,經過二十年,一家兄弟子孫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這樣一個接一個地進入朝廷,不僅增加了國家開支,而且這些紈絝子弟又不幹正事,只知相互包庇,結黨營私。為了國家政治的清明和減少財政開支考慮,應該限制大官的恩蔭特權,防止他們的子弟充任館閣要職。

(三)精貢舉,即嚴密貢舉制度。為了培養有真才實學的人,首先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把原來進士科只注重詩賦改為重策論,把明經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經書的詞句改為要求闡述經書的意義和道理。

(四)擇長官。建議朝廷派出得力的人往各路檢查地方政績,獎勵能員,罷免不才;選派地方官要通過認真地推薦和審查,以防止冗濫。

(五)均公田。他建議朝廷均衡職田收入,沒有發給職田的,按等級發,使他們有足夠的收入養活自己。督責廉節為政,對那些違法的人,予以懲辦或撤職。

(六)厚農桑,即重視農桑等生產事業。范仲淹建議朝廷要求各級政府,興修水利。

(七)修武備,即整治軍備。范仲淹建議在京城附近地區召募強壯男丁,充作京畿衛士,用來輔助正規軍。

(八)推恩信,即廣泛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主管部門若有人拖延或違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從重處置,並向各路派遣使臣進行巡察。

(九)重命令,即要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國家號令不能經常變更。朝廷要討論研究哪些條令可以長久推行,哪些繁雜冗贅的條款應當刪去,頒佈國家法令。

(十)減徭役。將戶口少的縣裁減為鎮,將各州軍的使院和州院併為一院,將那些本不該承擔公役的人,全部放回農村。這樣,民間便不再為繁重的徭役而憂愁了。

范仲淹: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新政實施的短短几個月間,政治局面已煥然一新:官僚機構開始精簡;以往憑家勢做官的子弟,受到重重限制;昔日單憑資歷晉升的官僚,增加了調查業績品德等手續,有特殊才幹的人員,得到破格提拔;科舉中,突出了實用議論文的考核;全國普遍辦起了學校。

為了撤換地方上不稱職的長官,派出許多按察使分赴各地。按察的彙報一到,不稱職官員的姓名就從本子上勾掉。

富弼看范仲淹一手舉簿、一手執筆,說:“你這大筆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

范仲淹回答說:“一家人哭,總該比幾個州縣的人哭好些!”

新政是好,但是,這場改革之路隱患重重,新政岌岌可危了。因為新政改革的廣度和深度,觸及了大批守舊派官僚們的切身利益,他們不甘心,開始抨擊,范仲淹的部將也遭到祕密調查,歐陽修被調離。范仲淹遇到了許多麻煩。

慶曆四年(1044年)仲夏時節,臺官們忽然聲稱破獲了一起謀逆大案。該案直接涉及的是范仲淹的好友石介和富弼。此事是夏竦一手製造,從他被撤去樞密使職,他就在準備復仇,他為這一天,已經籌劃很久了,出手致命。

反對革新的勢力看起來很強大,仁宗就開始動搖了,變得冷漠。宰相章得象和副相賈昌朝二人,曾經附和過范仲淹的新政,但在實際執行中,卻陽奉陰違。待到新政受挫,革新派遭誣,他們便立即轉向,與保守勢力聯合,對范仲淹等人落井下石,併合夥製造新的冤案,將在京的革新人物一網打盡。

曾慷慨激昂要勵精圖治的宋仁宗,完全退縮了,他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軍政要職,各項新政紛紛被取締。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詣,轉瞬間付之東流。

公元1051年,范仲淹移任青州,1052年調往潁州。但是六十四歲的操勞了一生的范仲淹,已經積勞成疾,才到達徐州,就病情加重,溘然長逝。

北宋皇帝聞訊後難過萬分,追加範公為兵部尚書,紀念範公的碑文由文學泰斗歐陽修撰寫。

虎父無犬子,范仲淹的兒子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秉承范仲淹的思想和精神為國效力,後來官至宰相。

范文正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千百年來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傳承,已經成為一座不朽的豐碑,熔鑄成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與美德,成為我們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