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入晉的賢相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吳中區)人。宋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進士,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祕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主持了仁宗朝著名的“慶曆新政”。他一生政績卓著,但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皇祐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他所提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他雖非山西人,但曾兩次任職山西,留下了許多為後人稱道的事蹟。

初次入晉 通判河中

范仲淹第一次到山西做官,是在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初擔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濟)通判。通判一職為宋太祖首設,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稱,為知州副手,但享有直接向皇帝上書的權力。聽起來似乎不錯,但范仲淹的這次出任卻是因為得罪了當時的實際執政者——章獻劉太后。究其原因,要從一年前他的一封上書說起。

天聖七年(1029年),時任祕閣校理(負責管理、編寫、校勘圖書典籍的官員)的范仲淹給朝廷上了一封名為《乞太后還政奏》的奏疏,請劉太后“卷收大權”,還政於“春秋已盛”的宋仁宗。原來,宋真宗趙恆駕崩時,繼位者仁宗尚年幼,就遺命當時的皇后劉氏,即後來的章獻太后垂簾聽政,輔助仁宗。這本無可厚非,但隨著仁宗逐漸長大,劉太后卻沒有還政的意思。到這一年,仁宗已19歲,章獻太后卻依然主持朝政。這自然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滿,但大家都敢怒而不敢言。范仲淹此疏一上,立刻打破了朝廷表面的平靜,自然也觸怒了劉太后,再加上之前他曾諫阻仁宗在冬至日率百官於議政大殿為太后祝壽,已經開罪了劉太后。因此,此奏疏非但沒有獲准,范仲淹反而被一紙詔令貶到了山西。

雖“處江湖之遠”,但范仲淹不改憂國憂民本色,在河中府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多次上疏為民請命。宋朝時,州縣衙門裡的普通小吏,如衙前、里正、戶長、鄉書手、散從等,都是按照戶等高下由本地主戶(城市有房產或鄉村有田產者稱為“主戶”,無房產或無田產者稱為“客戶”)充當,被稱為“差役”或“職役”。差役越多,主戶負擔就越重,特別是人口稀少的州縣。河中府這種情況就很明顯。當時河中府共有9個縣,數量不多,但人口分佈很不平衡。如河東縣有“主戶”4000餘戶,而河西縣卻只有1900戶,相差兩倍。但就是河西這樣的一個小縣,僅公吏差役就需340人,可見其負擔之繁重。范仲淹瞭解這種情況後,立刻上疏朝廷,希望能援引東漢光武帝合併400餘縣,減少吏職十分之一的例子,進行郡縣的裁併。比如將河西縣併入河東縣,廢縣為鎮等。這項舉措最終在宋神宗熙寧年間得到了落實。此外,在阻止修建道觀宮院、改革科舉考試內容等方面,他也多次上疏,真正做到了想民所想,為民解憂。只可惜,還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調任河南陳州(今河南淮陽)通判,離開了山西。

再次入晉 宣撫河東

慶曆三年(1043年),55歲的范仲淹,因在西陲建功被提升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的副手)。

這年九月,他提出了著名的改革方案——《答手詔條陳十事》,拉開了慶曆年間政治革新的大幕。他建議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項改革主張,以整頓吏治為先,兼及軍事、經濟領域,旨在解決當時已經十分突出的“冗官”“冗兵”“冗費”問題,是針對時弊,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舉措。但實施不到一年,就因觸動了官僚權貴的既得利益,不斷受到毀謗與攻擊。主持變法改革的范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等人也被誣為“朋黨”,相繼被逐出朝廷。范仲淹雖仍保留著參知政事的頭銜,但也被派出宣撫陝西、河東,再次踏上了主持西北邊事的征途。

宋朝時,北邊有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西北有党項族建立的西夏政權,諸強環伺,邊境很不太平。而陝西、山西一線就是抵禦西夏王朝進攻的重要防線。此次入晉,作為撫綏邊境、指揮監督前線軍事的最高長官,范仲淹將理政重點放在了加強軍備、增強防禦上。據其年譜記載,從慶曆四年(1044)八月啟程宣撫河東起,范仲淹先後視察了今山西境內的汾(今屬山西晉中)、忻(今屬山西忻州)、代(今山西代縣)、憲(今山西靜樂)等州,岢嵐(今山西岢嵐)、保德(今山西保德)、火山等軍以及當時屬於河東路的府州(今陝西府谷)、麟州(今陝西神木)等地,制定了“屯田久守、積極防禦”的方針。一方面在岢嵐、靜樂、火山等軍事重鎮加固城池、增築寨堡,一方面鼓勵邊民墾複農田,以耕養戰。當時,忻州、代州、岢嵐等地因與西夏接壤,荒地很多,范仲淹就鼓勵邊民多多開墾,一年就收穫糧食數百萬斛,極大地充實了邊塞的軍需與民食。與此同時,他還在這些地方招募青壯年充當弓箭手,協助官軍駐防。這些弓箭手一人給田二頃,需交租但不承擔其他徭役,因此應募者很多,僅岢嵐北草城川一帶就有應募者2000餘人,當年就繳納地租數萬斛。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弓箭手戰鬥力很強,是對付西夏的一支勁旅。據記載,他們甚至曾被調遣到西川瀘州一帶遠征,可見其戰鬥力之強。

在加強軍備的同時,范仲淹也通過減輕賦稅、招撫流民、調整等第、穩定貨幣多種舉措來改善民生,減輕百姓負擔。通過他的努力,河東等地守備廢弛、民生凋敝的情況得到了極大改善。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被任命為知邠州(今陝西彬縣)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再次離開山西。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千古生輝的名言,突顯了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而他也在近40年的政治生涯中,用自己的躬行實踐證明了他所追求的為人準則與信念。他在州縣為能吏,在邊疆為名將,在朝廷為賢臣,時時以國家前途為重。他臨危受命不畏艱險,屢遭貶斥而壯志不衰,真正做到了“不以譭譽累其心,不以寵辱更其守”。他兩次入晉,雖時間都不長,但建樹頗多,而山西“表裡山河”的險要地形和勤勞淳樸的民情風俗,也給他留下了深切的印象。一年後,他任職鄧州(今屬河南南陽),還在《送河東提刑張太博》一詩中深情懷念著山西:

從來宿兵地,北與胡漢分。

長河出紫塞,太行入青雲。

天然作雄屏,覽者懷忠動。

行府在平陽,山川秀氤氳。

堯民擊壤歌,千古猶得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