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張冬雲

洛陽伊川范仲淹墓園(簡稱範園)內,有一尊范仲淹塑像。範公著官服,目光慈祥,鬚髯飄拂,一手執卷,一手背於身後,臉上微帶笑意。

這,不太像我心目中的範公,他不會這般悠閒自得、清貴安逸。

全國有多座范仲淹塑像。泰州的青銅寫意塑像,範公素袍寬袖,蹙眉冷麵,翻飛的衣袂間深藏憂戚,斧鑿刀刻的面龐清癯嚴峻。這,更接近於我的想象。

范仲淹兩歲失怙,少年求學,冷粥維生,刻苦到極點。他生命的底色悲涼沉重,他內心有揮之不去的憂患意識。他一生崇尚與民共樂。這樣的人,註定了人生不是輕逸享受,而是竭力奉獻。

1052年,64歲的范仲淹舊疾纏身,自覺大限將至,向宋仁宗呈《遺表》,說的仍是邦國興衰。至於身後事,他隻字未提。

他逝後,聲名日隆。宋代大儒朱熹稱他“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明代名臣況鍾“仰止範文正,宋朝第一人”。詩人馮夢禎有一段話有代表性:“公之一言一行,遺風餘烈,無論士大夫爭為傳述,即婦人女子具能言之。”

范仲淹的經典形象,是如何生成?他為何超越時代被後世一直尊崇?

論官位,他長期任職於地方州府,做過短時間副宰相,官位不顯赫。論文學成就,歐陽修、梅聖俞、蘇舜欽等都是一時瑜亮,歐陽修比他還耀眼。論哲學成就,“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作為理學先驅影響更大。“北宋五子”中的周敦頤、邵雍、張載已開始構建其宏大的哲學體系。論軍事成就,范仲淹未有重大勝利,只是避開西夏鋒芒、止住宋軍敗勢。概言之,他在各門類具體成就並非極其突出,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後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南京大學文學院李昌舒教授分析,范仲淹個人形象的生成及其經典化,主要有四個原因:在政治、軍事、教育、思想等各個方面,他均有傑出成就;在意識形態方面,與他具有同樣出身的士人出於掌握話語權的需要,將其權威加以經典化;在他去世後,當時各方面領袖,描述、塑造其形象,進而造就了一個影響大且範圍廣的話語場域;士人將其經典化,而統治者和普通百姓在認識到他的重要性之後,也進一步推波助瀾,從而強化了他的經典地位。

在伊川,拜謁范仲淹

范仲淹墓週中強攝

◎長眠母親身邊

範園位於伊川縣彭婆鎮許營村頭,墓園坐北朝南,北依萬安山,南臨曲河水,山重水複,氣聚風藏。2006年,它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園內古柏林立,總面積35畝左右。

古人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唐代,北邙山葬滿了達官貴人,“幾無臥牛之地”,“洛陽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與北邙相距不遠的伊川萬安山下,成了達官貴人新的長眠地,姚崇、張說、裴度、范仲淹等唐宋名臣十幾人(及其家族)都葬在萬安山一帶。

進範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塑像,這是2002年范仲淹後人所捐建。從塑像向北走,過景賢橋,是一道山門。歇山式建築,飛簷挑角。山門北行20米,是建於清順治年間的石坊,為四柱三門式。石坊再向北20米,是範公祠堂,它坐北朝南,佔地430多平方米。

石坊和祠堂間,是短短的神道,兩側排列著石翁仲、石獅、石羊各一對。這些北宋石刻,頗有價值。

祠堂歷代有興廢。現存祠堂,也是2002年由范仲淹後人復修。祠堂三楹,雕樑畫棟,內塑范文正公衣冠金身坐像。

祠堂西北9米處,是范仲淹墓。冢高4.5米,周長30米。墓前石碑上刻“宋參知政事范文正公墓”。碑立於清雍正五年(1727年),為翰林院檢討、河南府知府張漢所立。

剛過清明,範公墓新添黃土潮潤,墓前堆放著花籃。

范仲淹墓東北40米處,是他的長子範純佑的墓,墓碑亦為張漢所立,上書“宋范文正公長子監簿公墓”。

範純佑墓東南,是范仲淹母親的墓,墓冢、墓碑大小與範純佑墓相同。墓碑上刻“宋范文正公母秦國太夫人墓”。

78歲的範成實,是范仲淹第29代孫,從1994年就給老祖宗守墓了。他說,范仲淹生前沒時間照顧母親,範純佑辭官照顧奶奶,母親過世前交代范仲淹,“我在陽間沒抱過孫子,到陰間要揹著孫子,讓孫子離我近些,葬我上邊。你老了,葬我下邊”。這種墓葬排列,叫“扯兒背孫”。

◎葬在他鄉伊川

范仲淹墓北側四五百米處,是范仲淹次子純仁、三子純禮、四子純粹墓。

範純仁墓,冢前石碑上刻“宋丞相忠宣範公墓”。此碑立於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九月。範純仁墓後面,分別為范仲淹三子純禮、四子純粹的墓。

這三個兒子,為啥要葬得離父親這麼遠呢?“範純仁官做到宰相,父親做到副宰相。範純仁墓選在父親墓北側四五百米遠,意在給父親留足拜謁空間。也避免了後人議論,說父親官做得不如兒子大。”宋贊斌說。他是洛陽范仲淹研究會祕書長、伊川縣文化研究院院長。

範園極安靜。範成實說,平時壓根兒沒人,週末會有幾個人。

在範園盤桓大半天,只碰到了一箇中年婦女,她在祠堂內向範公像鞠躬,還往募捐箱裡塞了一塊錢。問她瞭解范仲淹嗎?“不知道不知道,你要去問看門的。”

范仲淹祖籍蘇州吳縣,他為何葬在伊川?

宋贊斌說,關於范仲淹葬在伊川,學界有不少說法,有皇帝賜地說、皇帝結緣說等。而他多年研究認為,萬安山一帶是風水寶地,隋唐多位名人葬於此。此地離北宋京城開封三百餘里。這些都是范仲淹擇此地歸葬的理由。范仲淹兩歲喪父,母親改嫁,他將母親和生父或繼父葬一起,都不合適,只有另起新塋。他事母極孝,隨母長眠也是他的心願。他與姚崇身世一樣,都是早年喪父、母親改嫁,兩人都是政績赫赫。姚崇把母親葬在萬安山,自己隨母長眠。范仲淹崇仰姚崇,也比照姚崇辦理。

從範園向東走200米左右,就到了姚崇墓園。

這是一處中式四合院,一對老夫妻守著。院落內,有姚崇祠堂,祠堂後是姚崇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守墓的老夫妻,是范仲淹後人,兩人養了兩條狗一隻貓,種了一院子菜。芫荽沒人吃,開了一片細碎小白花。姚園內還有櫻桃樹,結滿黃紅色櫻桃。姚崇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極有影響。范仲淹因敬仰他歸葬伊川,現在是範家後人為他守墓,範姚兩人也是奇妙的緣分了。

據稱,明代,從吳縣範氏族人中,通過抓鬮挑人來伊川守墓,範昌期抓到鬮,就來了,他落戶在範園附近許營村。這個村子現在有3600多口人,範姓佔三分之二,都是範昌期後人。

80歲的退休幹部範章,是范仲淹第28代孫,他對范仲淹研究有心得。他清晰記得自己5歲時就隨族人蔘加祭祀活動,他回憶:“祭祀過去是一年兩次,殺一頭豬宰一隻羊,祭祀後將肉分下去,每家還會分幾片麻葉幾個蒸饃。祭祀時,族人要到祠堂裡排兩行坐著,聽族長講範氏家規,範家人只能辦好事不許辦壞事,辦了壞事,就不能參加祭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麼多年,範氏祭祀始終未停過。”

範章還記得自己長大後看守墓地的場景。他說,範園原來沒圍牆,怕人偷墓地的柏樹,範家成年男人要輪流看守。1958年冬天下大雪,園子裡沒房子,打口窯,他和幾個男人輪流出去轉圈巡視,累了就在窯裡披著被子歇歇。“受罪也沒人抱怨。”

在伊川,拜謁范仲淹

范仲淹墓前神道碑碑文

◎憂樂天下思想

提到范仲淹,繞不開他的《岳陽樓記》。南宋文學家、抗元英雄謝枋得在他編輯評點的《文章軌範》卷六中,將其列為壓卷之作,通篇圈點無批註,以示至文無言之美。清代學者蔡鑄贊:“見地高絕,洵非常人所及。”

北大教授張劍撰文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思想高度、情感力度,橫絕古今,感人至深。千百年來,唯有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與之相彷彿。張劍讚歎:“這種思想與情感上絕對的、決然的氣勢,迷漫八荒,充塞宇宙,足以彌合或超越所有的斷裂與縫隙。”

范仲淹既有橫絕古今的思想高度,又有多情、豐滿的人格特徵,絕非乾癟、抽象的道義符號。

他重視世俗生活的建設,自奉甚薄,但能在蘇州購買良田千畝,創設義莊,贍養龐大族人,除了自幼養成的節儉習慣,理財亦屬有方。他58歲生下兒子範純粹,對於情愛之事,到晚年也不排斥。

他的詞傳世只有5首,但情感十分豐富,既有絕域窮塞、將軍征夫的“濁酒一杯”,又有略帶頹廢的“爭如共、劉伶一醉”。既有“明月樓高”的遊子鄉愁,又有“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的愛情相思。

1957年8月,毛澤東寫信給家人,談讀范仲淹的兩首詞《蘇幕遮·碧雲天》《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的感受,“介於婉約與豪放兩派之間,可算中間派吧:但基本上仍屬婉約,既蒼涼又優美,使人不厭讀。”他又說,“睡不著,哼範詞”。

范仲淹的偉大之處正在這裡,他與常人一樣具有七情六慾,卻能由己推人,再及於天下萬物,實踐著傳統儒家出處品格的同時,又在思想和情感上實現了超越。他為宋代士人樹立了新的精神氣質和道德風貌,為後世開闢了一塊充滿感召力量的精神高地。

伊川歷史悠久,歷史上與它結緣的名人,如峰巒疊嶂,范仲淹當是其中高峰。他路過,留下,成為伊川永遠的光榮。範公曾言君子不獨樂,應後天下之樂而樂,值當今盛世,範公或終能悄然而樂,與民同樂了。

◎引領變革之風

元初文宗元好問評價范仲淹:“文正範公,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其才其量其忠,一身而備數器。在朝廷,則孔子之所謂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間,概不一二見,非但為一代宗臣而已。”

范仲淹有傑出政治才能。他主政江浙時遇到大災荒,他組織了多種划船比賽,舉行盛大儀式,自己天天乘船看比賽。還動員各寺院住持修寺廟,動員大戶開修糧倉、房屋。他的舉措,正是現代經濟學的“拉動內需”,他要廣開財源,增加就業,解決災民謀生問題,切實減輕政府負擔。

范仲淹政治生涯留下的最大財富,當是“慶曆新政”。他以敏銳的洞察力揭示北宋中期“太平”表象後的深刻危機,以“窮則變,變則通”為思想武器,急切呼籲改革,引領和推動政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變革之風。

1036年,范仲淹向朝廷進獻政論四篇,“四論”譏刺時政,充滿戰鬥精神,力掃腐朽氣息,引起朝野巨大反響,為日後慶曆新政的實施,打下了思想基礎。

慶曆三年(1043年)三月,呂夷簡罷相,守舊勢力遭打擊。以范仲淹為代表的新派人物紛紛進用。政治風氣的大變,為慶曆新政推行掃除了障礙。七月,宋仁宗責成范仲淹等人有所更張以“興致太平”。范仲淹奏進新政的改革方案《答手詔條陳十事疏》。北宋中期改革與變法由此展開。

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復生撰文稱:“慶曆興學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重要意義,它改變了數百年來地方官學不振甚至缺失的狀況,新政雖短暫,但興學之令未取消,地方興學仍然在各地次第推進。此後神宗、徽宗都有興學之舉,宋代的學校教育發展至於鼎盛。”

范仲淹還倡導學風改變,其標誌是古文運動的興起。范仲淹提攜和表彰的孫復、石介等人,都是推動古文運動復興的戰將。

北宋中期,一批批新儒相因而起,蔚為大觀,影響所及,包括經學、文學、史學、哲學以及政治、教育、科舉等各個領域。傑出的歷史學家蒙文通說:“及至仁宗慶曆以後,新學才走向勃然興盛的坦途,於是無論朝野,都是新學的天下了。”時代風尚在慶曆時期發生了顯著變化。

劉復生評價:“范仲淹是北宋中期推動變革之風的引領者和倡導者,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勇於革新的主流精神,得到後世高度評價。他在倡導改革的活動中,是把社會包括政治和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當作整體來看待的,表現出宏大的氣魄。”

蘇軾一生三度遭貶,致力於改革與新政的范仲淹一生也三次遭貶。第一次,僚友稱讚:“此行極光。”第二次,僚友又說:“此行愈光。”第三次,送行的朋友說:“此行尤光。”范仲淹哈哈大笑:“仲淹前後三光矣。”世俗眼光中的“滑鐵盧”,卻是他回憶時最大的驕傲。

范仲淹的書齋名叫歲寒堂,取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他寫道:“因命其西齋曰歲寒堂,鬆曰君子樹,樹之側有閣焉,曰松風閣。”

幾句話裡,有歷盡滄桑的百年故廬,有枝繁葉茂的數棵松樹,有認祖歸宗的中年遊子,也有期於千年的君子之風,感慨萬千又一派淡然。

鏈接:《范仲淹神道碑》,又稱褒賢碑,歐陽修撰文,碑額由宋仁宗親篆“褒賢之碑”四字。碑文由王洙書丹,碑文隸書30行,滿行72字,尚存1511字,歐陽修評價他寫的這通碑文:“峭勁,多帶篆體,真出唐人隸書之上。”北宋以後隸書碑文很少,王洙的隸書書法藝術作品,除此之外,更難尋覓,彌足珍貴。這通碑,為研究北宋的歷史文化以及書法發展史,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在伊川,拜謁范仲淹

繪圖王偉賓

相關推薦

推薦中...